书城历史战国一哥
32178300000043

第43章 吴起杀人和父亲之死

根据蛛丝马迹的吴起小时候的记载,即司马迁所云,说吴起家曾经有一点钱,可能比较富裕,但是,很快就没落了。这个内容倒也没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只是,我们要考察一下财富的来源。史料中没有关于吴起父亲的只言片语,只有吴家富裕的说词,根据战国初期的社会情况来看,妇女没有地位,并不像战国后期到西汉初年,女人也可以有所作为。比如巴地寡妇清,祖上是搞矿产生意的,继承财产后,经营有独道,能够富甲一方。吴起家中富有,其在战国初期,所以,应该是父亲创下的产业。可是,吴起的父亲到哪儿去了呢?

作者认为,在家乡卫国左氏,吴起父亲得了重病,在吴起比较小的时候,就一命呜呼了。在父亲病重的那些日子,他到处求医买药,将家中钱财耗尽。那是一段难忘的人生初途,吴起像是走在最低段的羊肠小“径”之上,走得非常辛苦,非常费力。后来,父亲死后,吴起负债从卫国跑出来,躲到鲁国,求学想要谋取功名……

可是,吴起求学的钱从何来?那个时候,虽然已经有了私塾,但是,孔夫子教导学生也是要收费的,更何况其他的老师呢?如果前提条件是“躲债”的话,他就没有钱读书了。

如果是“躲债”,吴起就没有必要杀人,何况是杀30多人?。

所以,本作者最初的设想“躲债”是站不住脚的。大约是为了忠于史实,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历史书都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来定格和描写吴起的青少年时代,比如前面提到的《东周列国志》;即便是现代作者,也大都继承了这一传统叙述,比如天涯网作者江湖闲乐生,在2008年儿童节那天发了一个吴起的帖子,内容写得比较细,还算有趣并精彩——

吴起小时候,倒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的老爹是卫国富商,家中衣食无忧,平常的爱好,就是吃喝嫖赌,打架闹事,这么一个不爱读书的问题少年,谁也不会想到他日后会那么有出息。

随着吴起一天一天长大,他的心思变了,他想当官儿。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商人是没啥地位的,即使你再有钱,没有生在贵族之家,照样被人瞧不起。吴起成日里在街头混,再怎么混也是个小混混,一碰上有钱有势的贵族公子哥儿,也只有被这些大混混欺负的份儿。

心高气傲的吴起哪里受得了这种气,于是他立定想法,一定要搞个大官儿来当当,出人头地。

于是他四处给人送礼,大花血本,求人推荐他当官。

吴起错了,在春秋战国这个注重家世门楣的时代,你花再多的钱也当不上官儿。

结果,吴起送出的钱,全都如泥牛入海,只听到一个响,半点用处没有。

卫国的官儿也够缺德的,收了钱不办事儿。

吴起心里那个郁闷哪,偏偏这时老娘也来骂他:“没用的东西,花光了家里的钱,还是一事无成,老娘白养你了!”

老娘骂他也就算了,偏偏跟他一起混的小流氓们也来嘲笑他,见面就叫他“冤大头”。

吴起火了,拔除剑,将嘲笑他的三十个小流氓,杀了个干干净净,然后回家收拾包袱,准备跑路。

老娘问他:“你这个小王八蛋,还想离家出走啊!”

吴起一瞪眼,张开大嘴往自己手上一咬,淌着满嘴鲜血发誓说:“我吴起今天离家出走,不当上卿相一级的大官儿,绝不回家,也决不跟老娘你见面!”

吴起走了,从此一骑红尘,扬起漫天沙暴,天下英雄,将闻其风而丧胆。

如果深入研究下去,我们设身处地的为吴起想一想,他能够一次杀那么多人,必须要有一身好武艺。所以,吴起应该是练家子,才能够具有高超的格斗本领。

所以,吴起从小应该是练武的。这个似乎并不稀奇。在春秋时代,凡是贵族身份的人,都必须练习武艺。主要是御术和射箭术。

当时射箭,就像今天考核英语级别一样,是有细致标准的。如果要达到神射手的级别,在五个方面要达标。第一,称“白矢”,即射箭时要把箭靶射透;第二,称“参连”,先射一箭上靶,后三箭要连发而中;第三,称“剡注”(剡,yan,三声,音:燕),即射箭的爆发力要好,射力猛,能够贯物而过;第四,称“襄尺”,尊卑二人同射,卑者退后一尺发射;第五,称“井仪”,射四只箭,射到靶上必须成井状。

春秋时代,由于军队作战是以战车为主,所以武士除了射箭的功夫之外,还必须具备驾驭战车的精湛技术,车的驾驭也有五项要求。即“五御”,其术语是:鸣和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相当于现代学车的“倒车过杆”、“陡坡起步”之类的技术要求术语(当然,马车和汽车的内容有实质差别,相同的是都有具体标准)。达到五项标准才能够取得马车驾驶资格,算是拿到“驾照”了。

吴起因为不是贵族,所以,他经没经过正规的贵族训练不太清楚。但是,他即便是经过训练了,要在格斗而不是战车上与人厮杀,能够杀掉30多人,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活儿。

即便吴起跟异人学习过格斗术,他在家乡杀掉30多人之后,妻子儿子舅子丈人等等一干亲人还能够在卫国呆得下去,这得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被杀的人是该杀的恶人,是非正义的,乡邻和地方上并不愿意过分去追究;第二个条件是被杀者已经灭门,失去报复的能力,即被斩草除根了。

根据情形估计,吴起杀掉的人,应该符合上述两个条件。

30多人都是死有余辜的那一类坏人、恶人!

把吴起所杀之人设想为骗子、恶人、该杀之人的,并用文字展现出来的,本文作者阅读到的比较精彩的版本是孙开泰和孙东(父子俩)合著的《吴起(文学)传》。(北京出版社1995年出版)在书中,有精彩的故事和细腻的笔触描写,其中是这样描写吴起杀人的:

……

吴起什么也没有说,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近乎麻木了。他听到师傅(西门路)说让他回家,便失魂落魄的向家走去。西门路还站在原地。他眼瞅着一个生龙活虎的年轻人变成了这样,对王鼎、上官阳一伙的愤恨更加深了。这群王八蛋!他们都该杀!……

吴起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他竭力想让自己平静下来,但没有做到。王鼎,这个自己的“救命恩人”、自己的“大哥”、自己最信任的人——他竟然是一个骗子!这对吴起来说是一个多么严酷的现实,同时又是一个太沉重的打击。这个打击甚至远远超过了他被诬陷入狱时心里所受到的打击。面对这一切,吴起又怎么能平静得下来呢?他拼命地捶打自己的头——他恨自己轻信王鼎,恨自己将父亲一生的积蓄和母亲大半辈子的努力挣来的家产就这么拱手给了自己的仇人……仇恨的洪水终于冲破了吴起理智的堤防,他疯狂地冲进后院,让自己的拳、自己的脚雨点般落在那些木人、沙袋上——好像它们就是王鼎,就是上官阳……

与吴起现在的心情截然相反的自然是王鼎和上官阳他们。此时,王鼎正和上官阳一起看着那一车车昨天还属于吴起的财产大笑呢。欣喜之余,老谋深算的王鼎对上官阳摆了摆手:“你可别高兴得太早了……”上官阳手里摆弄着刚从车上搬下来的一块块黄金,心不在焉地反问:“你还怕他吴起来把这些要回去不成——这些可都是他送给我们的,又不是我们抢他的,他要得回去吗?”王鼎没有马上回答上官阳的疑问,他交代赵廉看着仆人们把车上的东西卸下来,然后一回身向正厅走去,上官阳一见,赶忙也跟了上去。

……

这会儿一直傻站在旁边的赵廉见吴起光顾着王鼎了,觉得这是一个可乘之机,“嚓”的一声抽出了佩剑,向着吴起刺去。长剑带着寒风,直奔吴起的后心而来。吴起感觉身后有异,忙一侧身,让过了剑锋。他手中的短剑依然架在王鼎的脖子上,左腿却在避开来袭的同时向身后荡出,准确的踢在了赵廉的腋窝处,赵廉持剑的右臂一下软了下去,剑随之“当”的一声落在地上。吴起用的这是他师傅西门路根据人体骨骼连接的情况,独创的一套“卸骨腿”中的一招——赵廉右臂的骨骼在这一招之间已经被硬生生地卸了下来。吴起没容赵廉叫出声来,那条在空中的腿稍稍往回收了一下,接着便带着千斤的力量重重的落在了赵廉的右肋上,发出“咔”的一声——显然赵廉的肋骨不堪如此重击,折断了。此时赵廉只觉得五脏六腑都上下翻腾着,眼前金星乱窜,一张嘴,一口鲜血喷了出来,人也如一摊烂泥般堆在了地上——这条助纣为虐的走狗死在了吴起的“卸骨腿”下。侧身让剑,第一腿卸臂,第二腿断肋,吴起的这三个动作只在转眼之间就完成了,而且连头都没有回,这样的绝技把在场的所有人都震住了,他们在原地不知所措的站着,眼睛都死死地盯着吴起和那把一直架在他们王大人脖子上的短剑。

……

吴起看着他这副样子,厌恶地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王鼎,你罪不可恕,竟然还敢讨饶!至于我能不能离开这里,你就不必费心了!”说着,一剑刺进了王鼎的心窝。王鼎一声大叫,倒在地上。

围在正厅周围的士兵们听到屋里传出一声让人毛骨悚然的惨叫声,然后就再没有了动静。过了半晌,他们开始乍着胆子一点点的往屋门处挪动。就在这时,只听见吴起一声高叫:“傻小子们,爷爷走了!”

众士兵一听这话,呼啦一下涌进了正厅。屋里果然不见了吴起的踪影,只有王鼎的尸体横卧在内室里。尸体没有了头,还被剖了腹,鲜血流得满地都是。“强盗杀了大人,逃跑了!”“快追啊!”“他从哪跑的呢?”“管他从哪跑的,反正他还跑不远,咱们人多,一定能追得上!”

(摘自《吴起传》“第五回散金求官为筹胸中壮志末路拔剑只因怒火难平”和“第六回为报仇大闹司徒府避祸端逃亡到鲁国”部分内容。)

不但有吴起杀人的场景描写,《吴起(文学)传》对吴起出生的细节是这样设计的——

卫国有名的富商吴蒙,四十几岁了还为没有儿子发愁,这次妻子终于为他生了个儿子。吴蒙算是去了一块心病——这千金家业在自己过世之后,总算有个人来继承了。中年得子使吴蒙颇有乐不可支之感,少不得张灯结彩、宴请宾朋。宾客们吃了饭,喝了酒,也少不了说上一些小公子长得如何好、满脸财气,将来一定能让吴家财源茂盛的话。说得吴蒙更感觉着这小小婴儿会给全家带来好运。高兴之余,吴蒙想到该给自己的宝贝儿子起一个好名字,一个既响亮又吉利的名字。那起个什么好呢?这可难坏了吴蒙,做买卖他是行家里手,可是却认不得几个字。吴蒙将他知道的所有好字眼儿在脑子里翻来覆去地筛选,最后挑出了一个“起”字。他觉得吴起这个名字听起来响亮,而且又含有创建、崛起的意思——很吉利。

(摘自《吴起(文学)传》第一回老树后院演兵车西门树下夺军旗)

《吴起(文学)传》对吴起父亲的死因等,跟本文作者设想的不一样——

星移斗转,岁月流逝,一转眼,小吴起长到了五岁。吴蒙心慰地看着已经能满地乱跑的儿子,忽然想起自从有了小吴起,自己很久没有外出做买卖了。家里虽然富有,但钱这东西还是越多越好,现在儿子渐渐大了,自己也可以放心的出门了。主意已定,几天后就打点行装起身了。没想到,还未走出卫国就让一伙强盗盯上了,一路尾随到了一处僻静的地方,强盗们冲了上来。吴蒙和七、八个随从虽说也带着防身的兵器,但哪里是这群如狼似虎的强盗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吴蒙一行人全当了刀下冤鬼。

消息过了很长时间才传到吴蒙的家里,吴蒙的妻子和小吴起万分悲痛,哭得死去活来。是啊,吴蒙是这家里的顶梁柱,他这一死这个家谁来拿主意呀!可日子还得过,吴蒙的妻子强忍着悲痛,请人去把吴蒙的尸体认回来,风风光光的安葬了。之后,又把家里的几个铺子卖了,只留下一间小门面,自己带着两个伙计照顾生意。这在当时对一个女人而言,确实是够困难的了。好在家里有大量的积蓄,娘俩的生活还是不成问题的。

(摘自《吴起(文学)传》第一回老树后院演兵车西门树下夺军旗)

该书的描写非常好,也比较到位,是作者所见过的唯一大段大段描写吴起小时候和杀人过程的作品(因为孙开泰先生是上世纪90年代研究吴起的一个学术高峰,于1991年出版了学术著作《吴起传》,得到了李学勤等先秦研究大家的肯定)。仔细读来,吴起父亲被强盗残忍杀害那一幕,的确能够较好的说明吴起后来学习武艺和学习军事的最原始的那个冲动(比本文作者构思的吴父生病去世更能够激发主人翁的情绪)。符合生活逻辑。但是,本文作者仍然在考虑一个问题:吴起年长后为什么能够过非常艰苦的生活?这在第一章第二节已经论说过:从吴起成年后的军旅生涯中能够与士卒同吃同住过艰苦生活的情况来看,吴起在青少年时代肯定是吃过很长时间的苦,也许是父亲留给家中的钱用完了,母亲没有工作,吴起有可能过上了有上顿没下顿的窘迫生活,所以最终才能够培养出吴起成年后能够耐得住艰苦生活的品质和习惯。

否则,有谁相信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膏粱子弟(或者小康之家的孩子),能够去住士兵的营帐,吃士兵的伙食,干士兵的活儿,并且多次帮助士兵吮吸发臭的浓疮?

所以,本文作者推测,吴起父亲的突然去世,并没有留下更多的钱,这个打击,使得吴起从一名不愁吃穿的小康子弟,突然沦落为一名穷小子,受到周围人的白眼,由此激发了吴起拼搏向上的斗志和精神。这是吴起一生三起三落命运的第一次起落,也是对吴起性格起决定性影响的一次重要的人生经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