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一哥
32178300000003

第3章 身世坎坷 这个人 在路上(续)

“呵呵,这个年轻人,虽然身着儒服,看来还真是一位兵法行家呢!”

魏文侯由不得又一次上下打量了一番吴起,在心中想:此人果然不一般。

但是,仍然没有贸然表态,继续听他往下说。

那吴起果然才华横溢,口舌也特别厉害,不愧在儒学大师曾子门下学习过,继续侃道:“君上,在下听了一个典故,说从前承接桑氏部落的一位国君,他只许臣子们在文德方面有所成就,却废驰国家的武备,最后亡国了。还有,从前的有扈氏的国君仗着兵多,恃勇好战,一点儿也不修习文德,最后也是丧失了国家的。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贤明的君主有鉴于此。所以,魏国必须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事的准备。否则,如果有敌人来犯,我们面对敌人的进攻而不敢进行激战,这样的做法并不是义;如果国君不能够备以武事,只会看见自己将士阵亡的尸体而悲伤,这样的做法又如何称得上是仁呢?不仁不义,是君子所不耻的啊!”

口舌岂止了得,明古知今,简直口若悬河,唇如刀剑,死的能够说活了。

魏文侯一听,这人不但懂兵法,哟,还会卖弄口舌,懂得儒家的学说精华,果然了得啊。呵呵,这翟璜不愧是我大魏任劳任怨的人事部长,给魏国推荐的人才,真是一个顶一个,绝对没一个是孬种。用现代的广告词来形容,但凡翟璜推出的“坛坛都是好酒”哟!

于是,魏文侯与吴起聊起了军旅之事。

文侯问道:“一个国家,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够对外用兵?”

当时,魏国对秦的战争胶着僵持不下,魏文侯想了解一下魏国方面有什么过失。

吴起回答说:“回君上,在四种不协调的情况下,国家不宜采取对外用兵的行动。”

文侯心中咯噔一声,道:汝说来听听。

吴起来劲了:“第一,国内意志不统一时,是不可以出兵的;第二,军队内部不团结时,是不可以上阵的;第三,临战阵势不整齐时,是不可以进行战斗的;第四,战士们行动不协调时,是不可能取得胜利,也就不利于战事的。”

文侯又问:“国家出兵前,应该做到哪些方面的事情呢?”

吴起答:“英明的君主,准备用他的民众去作战的时候,必先搞好内部团结,然后才进行战争。虽然如此,他还不敢自信其谋划的正确,必须祭告祖庙,占卜凶吉,参看天时,得到吉兆然后行动。这会让民众知道国君爱护他们的生命,怜惜他们的死亡,做到这样周到的地步,然后再率领他们去打仗,战士们才会以尽力效死为光荣,并以后退后偷生为耻辱了。”

君臣讨论的问题,已经超出一般的兵法范围,因为在吴起的说话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句子:“从前谋求治理好国家的君主,首先要对百姓进行思想教育,同时,还要亲民才行……”

这小子虽然年轻,但是,儒、法、兵俱通。

魏文侯服了,知道自己又有幸又遇到一名大将军了!

鉴于吴起的大才,魏文侯于是亲自设席,还学《三国》(电视剧)的周瑜(命小乔舞剑配合对付蒋干),把夫人也拽出来,不过没让她舞剑(太不尊重家属了),而是让夫人亲捧酒爵,在魏国的祖庙之中,举行了一次高级别的祭祀仪式。

然后,就在列祖列宗跟前宴请吴起。

当着祖宗神灵和魏国的大夫们,魏文侯正式的隆重的拜请吴起为魏国大将。

魏文侯传令:由吴起负责魏国最繁重、最复杂的军事行动——攻打秦国……

吴起得到了魏文侯拜将的最高礼遇(其他三人都没有得到这样的青睐呢)。

这一年是公元前414年(魏文侯32年)。

吴起拜将的年龄可能比三国陆逊拜将时还小一岁。

(附《吴子兵法?图国》载:吴起儒服,以兵机见魏文侯。文侯曰:“寡人不好军旅之事。”起曰:“臣以见占隐,以往察来,主君何言与心违。今君四时使斩离皮革,掩以朱漆,画以丹青,烁以犀象。冬日衣之则不温,夏日衣之则不凉。以长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革车奄户,缦轮笼毂,观之于目则不丽,乘之以田则不轻,不识主君安用此也?若以备进战退守,而不求用者,譬犹伏鸡之搏狸,乳犬之犯虎,虽有斗心,随之死矣。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废武,以灭其国;有扈氏之君,恃众好勇,以丧其社稷。明主鉴兹,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故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也;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也。”于是文侯身自布席,夫人捧觞,醮吴起于庙,立为大将……)。

(注:李悝和李克,有人认为是同一个人,有人认为是两个人。本文从后者。)

……

过去的已经过去。回到现实之中,吴起还在逃亡路上。

他的身后紧跟两名年轻随从。

他们三人都骑着马,看模样已经走了许多路。

因为,三匹马走得都偏偏倒倒,有时跪倒在地上不愿起来。那是连续长途跋涉不休息,才会如此的狼狈呢。可是,他们仍然没有停下来。吴起和两名年轻人下马步行,宁愿牵着马走,仍然加紧赶路。

吴起知道,每个人来到人世间,其实都有许多路要走,有时就得赶紧走——赶路。

是的,哪怕是瘸腿,即便坐轮车也得行路。

当然,吴起并不知道现代人行路,脚下所踩的路,以公路来看,一共有五种类型吧,最高级别的是国家级公路,其次是省级公路,再次是市级公路,再次是乡镇公路(公路据说还可以分为1-5个等级呢),最差的大概就是小街小巷或者山间野路了。如果不小心走到美国去了,据说路也是五个类型:洲际公路,干线公路,连接线公路,小巷和街道,以及山间野路。

但是,吴起知道战国时代的路,清楚它们有几种类型。

呵呵,无独有偶,不多不少,也是五种。

这个不是俺悬爷瞎掰,可是有依据的呢,据《周礼》记载:“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zhen);百夫有洫(xu),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周礼?地官司徒?遂人》)。

最低等级,即第五等级的,亦即最瘦小的路叫“径”。

过去有说“剪径的强盗”,说的就是埋伏在山野小道上的贼人,专干抢劫的勾当。从来没有人说“剪‘路’的强盗”,可见,古代的强盗都埋伏在“乡间的小路上”。多小的路叫“径”呢?作为现代人,恐怕鲜有人知道了,以为山野羊肠小道就叫“径”——这是后人糊涂啦;在周代,“径”并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有标准滴,即能够走得过牛马的路才叫“径”——由此可见,强盗是不埋伏在山野间,而是埋伏在走牛马的“径”上。

第四种等级,比径稍大的叫“畛”(zhen),其尺寸要求是可以走得过一辆大车。有词语云:不分畛域(“畛域”引申为“界线”)。

第三种等级的叫“涂”。涂的宽度也有标准,是“一轨”,即“八尺”。

第二种等级的叫“道”。宽度二轨,即十六尺。

第一种等级的叫“路”。宽度三轨,即二十四尺(周代一尺等于现代0.231米)5米多。

这样的规定是从周王朝之初就开始的。

当时的“国道”就叫做“周道”,主要分布在洛邑周围,因为是王畿之地。

周道修筑得如何,有没有“豆腐渣工程”?

现代人已经不得而知了。

但是,可以知道两个情况,第一个情况,是路面和路的弯直情况:“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小雅?大东》)——那周道啊,路面像磨刀石一样平滑呢!

呵呵,有这么平,是不是吹牛呢?

不是。

因为有的国道地面铺的是大青石板,将它们想象成一块巨大的合体时,那还不就是像磨刀石的状况吗?还有,道路直直的像是箭矢一样笔直——在某些路段比如平原之上应该是可以做到滴。

第二个情况,是在路的两旁,已经跟现代一样的观念了——种植树木作为标志(动机不同,不是为了绿化)。

有这么超前么?

有。

有文献为证:“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语?周语中》)

于是,吴起在逃亡路上回忆起自己所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