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一哥
32178300000029

第29章 战国人笔下的吴起

其实,在历史中,不只司马迁一个人写吴起。

在司马迁之前,有人引用非常可靠的史料,更早的刻画过吴起形象。

史料中的吴起,仍然是一名战无不胜的将军,同时,很阳光,有道德,讲信用,可以说是道德的典范——用现代的话说——吴起是“战国杰出青年”,或者称为“战国少有的模范丈夫”!

不过,由于司马迁在历史上的影响太大,其写作的史书在历史和文学方面的水平皆高,所以才为历代史家普遍接受,于是也就掩盖了某些历史真相。

在司马迁之前,即在战国时代,在吴起较近时期,刻画过吴起的这个人的就是先秦法家集大成的著名学者——韩非子。

首先,从韩非子介绍的吴起的家乡看,比司马迁要详细一些(他掌握的史料丰富)。

司马迁介绍吴起,只写道:“吴起者,卫人也”(《史记》)

司马光则完全临摹司马迁:“吴起者,卫人”。由6个字省略为5个字。

那么,看看人家韩非子是如何介绍的呢——

韩非子写道:“吴起,卫左氏中人也”。

卫,卫国;左氏,卫国采邑名,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一说山东曹县西北);中,是乡名或里名。总起来说,吴起是卫国人。卫国什么地方的人呢?韩非子告诉大家:出生在卫国的左氏。估计左氏这个地方很宽泛,所以,韩非子要详细刻画:左氏中人。韩非子对当时的左氏非常清楚,详细指出“中”,以区别左氏的上、下、左、右四个地方。(见《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三》/《韩非子译注》P569)。

当然,由于时间久远,“左氏中”在现代的什么地方,就有多种看法了。有人说左氏是定陶,这个说法也许没有错,因为曹县西北就是定陶;但是,定陶因为在战国中后期是商业中心,曾经是宋国的城池,很容易让人产生混乱(吴起是卫国人,他怎么在宋国的城池里出生呢?),这只能够用动态的眼光去瞧,因为定陶在战国初期是卫国的。可是,帝丘(今河南濮阳)也将吴起作为本城的名人,于是,就更加的混乱了。

原来,吴起的故乡卫国在西周初年是大国,到春秋时成为小国,到战国时更微弱,其疆域在今河南山东两省之间的北部,卫国的都城濮阳,又称帝丘,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市。所以,站在卫国的角度,说吴起是卫国人没有错,你左氏包含在濮阳的属下呀。因此,在描写和刻画吴起的时候,本文作者仍然将吴起的家乡写在了帝丘,以表明他是卫国人而非宋国人。

卫国的东面与鲁国接界,西北面是赵国,南面是魏国,地处中原水陆交通枢纽,有著名的商埠,商业比较发达。但是,这是战国中后期的情况,在吴起出生那会儿还不是这样子的。

显然,韩非子的介绍比司马迁的介绍,其信息要丰富得多。

而且,在韩非子笔下的吴起,跟司马迁笔下的吴起,是完全不一样。

韩非子笔下的吴起不是一个不讲信用(杀妻求将、母死不归乡)的小人,而是一个至诚的君子。韩非子推崇这样的君子精神。

为什么呢?——这需要了解一下春秋和战国时代的大背景。

大家都知道,战国从春秋而来;春秋虽然乱,还有礼法为不少人推崇;可是,战国时代属于大变革时期,跟春秋时代不一样了。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可能像是现代的改革开放时代;其间跨度有2000多年的两个不同时代,遇到一个相同的社会问题——社会变革出现了********,即社会上不少人都说假话、扯谎、忽悠他人。所以,韩非子在文章中,明确的论述作为社会一员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要讲信用——韩非子反复强调和提倡这样的观点。在论述的时候,韩非子列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大都是春秋和战国时代(前期)人们公认的讲信用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有点像现代社会大家公认60年代的**一样)。

韩非子将吴起作为**一样来推崇,其中讲了吴起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