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一哥
32178300000030

第30章 吴起是个诚实的人

韩非子的故事说——

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我立即去你那里和你吃饭。”吴起(分手前)说:“我等你一起来吃。”可是,老朋友到了晚上也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等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吴起派人再去请那个老朋友。老朋友到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六》/《韩非子译注》P491: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今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食之。)

韩非子要说的意思是:人必须要讲信用。他告诉战国时人——你们大家看看,人家吴起那样有名的人,像**一样受到各位尊敬的人,他的行为准则不是不讲信用,而是要讲信用。吴起是大家敬仰的人,他都讲信用,各位有什么理由不讲信用呢?

一方面是正面歌颂吴起,另一方面也说明,吴起是那个时代的楷模,举例要举他的例。

而且,韩非子在列举这个事迹的时候,在其文章内的编排上,是将它排在魏文侯讲信用的故事之前的;而魏文侯讲信用的故事,又排在了儒家楷模曾参讲信用的故事的前面。

“社会上谁是一号**呢?吴起呀,二号呢,魏文侯呀;三号呢,是曾参呀!”

——这就是韩非子在文章中要告诉大家的另一层重要意思。

因为在韩非子眼中,吴起的诚信不但胜过战国雄君魏文侯,而且,还胜过儒家圣人曾参。

要知道,这个意见,可是战国时代的人对吴起的看法哟——

因为韩非子写出的文章所列举的例子,必须要有说服力。谁都知道——论据无懈可击才能够具有不可撼动的说服力,韩非子是身在战国时代,他要让自己文章中的例子能够真实可靠,才能够对于当时的人具有能够接受的说服力——就像我们现代人举出的例子一样,你如果举例说**是个诚实的肯帮助人的人,大家不会说什么,可你如果说“打工皇帝”唐x是个诚实的人、文凭百分百没有问题,同时代的人不骂肿你的背才怪了。

司马迁没有这样的风险,当他说吴起的时候,战国时代的人已经死绝之后汉代的人都死了好多拨了,并且,史料也被焚烧了许多,没有剩余多少了,他说吴起是个什么人(就相当于他说**用的假文凭,唐X是个诚实的打工皇帝),没有人可以骂他的不是,因为大家都不太清楚了。

时过境迁呀,您老怎么说,俺们怎么信呗。

韩非子敢于列举吴起作为榜样人物,他承担着战国诸多人物(诸子百家)的挑剔,因为现代人谁都明白,要驳倒对方,一个是攻击他的观点——这是比较费力的,一个是攻击他的论据——只要指出吴起“杀妻求将、母死不归”就可以驳倒他。韩非子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连秦始皇看了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只要跟此人交往死了都值。韩非子的文章一定是论点站得住脚,论据是挑了又挑,无懈可击吧。所以,他挑选吴起的事迹作为论据,一定是下了功夫,用现代俗话说:板板上钉钉子——跑不脱。这样看来,在战国人的心目中,吴起不但是一位作战英勇的将军,同时又是一位颇讲信用的诚实男儿——人们都敬佩他,是他值得世人称颂,他应该是真正的时代的典范人物。如果他有卑劣行径,韩非子敢拿他做论据么?傻子都不会——就像现代人如果要歌颂诚实的人非说**,肯定不敢冒险去列举唐X——即便是唐X的文凭并不是假的。道德典范一定要完美的人才行,哪怕是有流言的人都很难有机会的。

也许,有人反对说——这是韩非子作为法家人物在美化法家先贤吴起呢?

作者开始时也这么想。因为大家都知道,韩非子是战国后期集法家大成的知识分子,吴起是战国初期法家思想和实践的开创者之一。都是内伙子,偏袒一下是能够理解的。可是,继续阅读韩非子的著作后才知道——非也,因为就在同一篇文章之后,韩非子列举出了一个人在打仗的时候不讲信用的事例——这个人就是法家的始祖李悝!韩非子列举了一个实例,由此批评李悝不讲信用(是打仗时候的一个具体事例)。韩非子很严格,连打仗时不讲信用都不行。因为在韩非子看来,不讲信用——即现代所说的诚信缺失,是会带来祸患的;要杜绝诚信缺失的事情发生,就必须学习吴起,做一个像他那样讲信用的具有良好的信誉记录的将军,而不能够学习李悝——虽然李悝是法家始祖,也不能够学他不诚信的品质!

所以,吴起是乱世之中真正的杰出人物,属于时代的佼佼者。

于是我们知道——吴起原来是战国时代杰出的讲信用的好青年哦(诚实人物)!

一个诚实人物,一个道德典范,他会有杀妻求将、母死不归的恶行么?

很难让人信服。

无独有偶,先秦名著《吕氏春秋》,也同样记载了一件吴起讲信用的事儿,说的是立法治国的事例:吴起埋木桩。——吴起为了取信于民,在城门埋下一根木桩,第二天发布命令去扛,照办的人无论贵贱,一律有赏。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日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日:‘明日有人能偾南门之外表者,仕长大夫’。明日日晏矣,莫有债表者,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吴起自见而出。仕之长大夫。夜日又复立表,又令于邑中如前。邑人守门争表,表加植,不得所赏。自是之后,民信吴起之赏罚”。(引自《吕氏春秋?慎小》)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说,作为官员的吴起,在南门外立了一根柱子,下令说:明天有人能把南门立的柱子推倒,就赏给他长大夫的官职。但是,到了第二天晚上,还是没得人去推倒那根立柱。开始时,大家都不相信,私下议论说:“即使推倒了那根立柱也不可能会有赏的。”不过,有一个莽汉说:“我去试试撒,看推倒了有没得赏,没得也无啥子害处撒。”那莽汉去把柱子推倒了。吴起亲自出来迎接,任命他为长大夫。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开了。吴起又命人再立柱于南门,悬赏如前,老百姓纷纷争着去推柱子。因为柱子埋得深了,已经推不动,所以没人得赏。但从此以后,人们都相信吴起说话是算数的。吴起看到人民信任他,时机成熟,便下令进行改革。

这个故事好熟悉……

是的,很耳熟哦。

因为历史上在吴起之后的商鞅,他的立木取信的做法,跟吴起的一样。

呵呵,商鞅应该是跟吴起学的哦。

细读历史记载,吴起是在治理西河的时候发明了“埋木取信”的做法。

战国学者评论道:“百姓相信了吴起的赏罚。在赏罚上取信于民了,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岂止是用兵呢?”(商鞅后来去秦国,学的吴起的这个取信于民的做法)。

然而,非常遗憾,韩非子的史料明明摆那儿,司马迁没时间看,即便看了也没采信。

于是,司马迁把吴起写成了“寡信、猜忌、品行不端”的人。

司马迁到底有没有偏见呢?——大家自己去判断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