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101个故事读懂欧洲文明
3214500000023

第23章 近代欧洲(3)

西班牙舰队见大事不妙,便开足马力,企图向英舰撞击。不料,英国战舰因为体积小,所以很灵巧地就躲开了迎面撞来的西班牙舰队,西班牙战舰使劲浑身解数都无法靠近。就在西班牙舰队无计可施之际,灵活的英国战舰发起了猛攻。转眼之间,几艘西班牙战舰就中炮沉没了。西多尼亚公爵头一天还自信满满,可现在却吃尽了这些英国“小船”的苦头。

英国的这些战舰为何如此厉害呢?原来和西多尼不一样,英国海军将领豪金斯本是海盗出身,具有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这次为了迎战西班牙舰队,他对战舰进行了改进,他增加了舰的长度,拆除了船楼,并把火炮装在舷窗内,这一改进大大增强了战舰的火力强度和准确度。

和英国的战舰比起来,西班牙的军舰既高又大,行动异常缓慢,从而成了英国军舰炮击的靶子。

战斗异常激烈,整整持续了一天。“无敌舰队”因损失惨重而退出了战斗。跟西班牙舰队糟糕的现状比起来,英国的舰队显得更加游刃有余起来。凭借着高超的航海技术,他们且战且退,牢牢控制着战争的主动权。西班牙人屡战屡败,只好躲进多佛尔海峡,等待援军。

这时战争已经进行到了第六天,7月28日午夜,正当西班牙人酣睡之际,英国人秘密行动了,他们把八艘小船装上沥青、油脂和柴草,然后将其点燃,让这些船借着风向,向西班牙舰队驶去。顿时,火光漫天,熊熊的烈焰,吞噬着“无敌舰队”,为了逃命,这些舰队急忙断缆准备开航,不料却乱成一团。结果,有的着火烧毁,有的相撞沉没。剩下的几只可怜的战舰,跌跌撞撞地向北逃窜,不成想途中却遭遇了大风暴,一些战舰沉入海底,还有的战舰则被刮到了挪威海岸。

惨败的西多尼亚公爵狼狈不堪,他率领着自己的残部,直到1588年的10月才回到西班牙。昔日那只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无敌舰队”到此时,仅剩下了四十三艘破败不堪的舰船,“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经此一战,曾经的海上霸主西班牙从此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强大的大英帝国。

专栏 17世纪的海上一霸

现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曾有过辉煌的时期,对于荷兰来说,17世纪就是他们最辉煌的世纪。

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欧洲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开始变得越来越频繁。对于遥远的海外,这些国家总是充满期待。他们渴望在海外建立殖民地,这样他们就能从中掠夺大量原料、物资给供应国内的生产。也就说,那些造船业发达,拥有商船最多,并且吨位最大的国家往往就可以控制东西方的贸易,进而称霸海洋。而荷兰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有人称当时的船为海上的马车,无疑,荷兰因为商船众多,所以就成了海上的马车夫,它是当时唯一的海上霸主,其他国家只能望其项背。

其实,早在17世纪之前,荷兰还只是西班牙属地尼德兰的一个省。那时的“尼德兰”大约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的一部分。

荷兰是在1581年正式宣布独立的。走上独立的荷兰,立即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在当时,它的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是西欧当之无愧的一个强国。

在所有行业中,荷兰的造船业最为发达,居世界首位。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是荷兰最大的港口城市,这里的造船业十分发达,造船厂多达上百家,这些造船厂可以同时开工建造几百艘船。而它的造船技术更是世界一流的,无人能比。因此,很多国家都去荷兰订购船只。

荷兰当时共拥有1.5万艘商船,总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四分之三,海上几乎都被荷兰控制着,其他国家很难分一杯羹。

而荷兰的海军舰只几乎是英法两国海军的1倍。这些装备齐全而又先进的军舰经常在世界各大洋之间穿行游弋,他们的任务是负责保护本国商船,同时从事海外殖民掠夺。在这些军舰的保护下,荷兰人将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地。

在亚洲,1595年荷兰人便绕过了好望角,到达了印度和爪哇。很快,荷兰舰队又相继在爪哇和马六甲海峡打败了葡萄牙舰队,如此一来,他们就彻底垄断了东方贸易。

在美洲,荷兰于1621年成立了西印度公司,将西北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牢牢控制在手里。

在非洲,荷兰将处在东西方交通要道的好望角据为己有,然后修筑要塞、营建殖民地、开辟种植园。可见,用“海上马车夫”这个绰号来形容荷兰来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52.戏剧大师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各个国家曾涌现出国很多日后享誉世界的人物。其中有画家、作家、思想家、改革家等等。而在英国,则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被称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戏剧大师,他就是伟大的威廉?莎士比亚。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莎士比亚小时候家里很富裕,他的父亲约翰?莎士比亚是一个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后来又当上了镇长。由于家庭环境优渥,童年时期的莎士比亚获得了良好的教育,七岁的时候,他被父亲送到了当地的一个文法学校就读。在这六年的读书时光里,莎士比亚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掌握了很多写作的基本技巧。此外,他还学了拉丁语和希腊语。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莎士比亚读书后期,约翰?莎士比亚的生意日渐下滑,尽管约翰用尽了心思进行拯救,可最终还是难逃破产的命运。于是,莎士比亚只好中断学业,自己到社会上谋生。他先是帮他父亲做了一段时间的生意,后来又去肉店当过学徒,还曾在乡村学校当过教师等等。

然而这些工作都不是莎士比亚喜欢的工作,他喜欢的是写作,他梦想成为一名大作家。为了寻求心中的梦想,他在22岁那年只身来到了伦敦,试图在这里找到机会。当时,看戏剧已经成了伦敦上层社会最流行的消遣娱乐的方式,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帮到剧院看戏的富人照看马匹。为了多赚点钱,维持生计,后来他又干过杂役。虽然生存十分艰难,但莎士比亚对于写作的热情,对于戏剧的热情却丝毫未减。经过一番努力,他最终进入了剧团,当了一名演员。此后,又当了导演和编剧,甚至还成为了剧院的股东。

莎士比亚真正开始戏剧创作大约是在1588年前后。一开始,他只是尝试着将前人的剧本进行改编,不久便转入了独立创作。在这个过程中,莎士比亚的写作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仅仅两年之后,他就成为了伦敦一家顶级剧团——詹姆斯?伯比奇经营的“内务大臣供奉剧团”——的演员和剧作家。

就在莎士比亚为自己的成功暗自高兴时,一些针对他的声音出现了。当时的剧坛是一个极其讲究学历、出身的地方,那些毕业于牛津、剑桥的的“大学才子”是剧坛的宠儿。这些人各个心高气傲,目中无人。对于像莎士比亚这样没有任何学历背景的人十分看不起。因此他们经常嘲笑莎士比亚是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

这样的污言碎语对于莎士比亚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然而它却并没有把莎士比亚击倒。莎士比亚暗暗发誓,一定要用实际行动向那些怀疑他的人证明自己是一个脚踏实地、品行端正的人。一番刻苦拼搏之后,他不仅成了剧团的股东,还赢得了那些曾鄙视过他的“大学才子”们的尊重,而那些到剧院看戏的观众更是对莎士比亚敬佩不已。很多学校的学生还经常把他的戏剧搬到舞台上演出。

莎士比亚就这样用手里的笔为自己赢得了成功。此时,一个莎士比亚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骚桑普顿勋爵。对于莎士比亚的才华,他十分钦佩,于是就成了莎士比亚的保护人。

可以说,骚桑普顿勋爵就是莎士比亚得以进入伦敦上流社会的跳板。由于勋爵的关系,莎士比亚也成了那些贵族文化沙龙的常客。这里是莎士比亚采集创造材料的第一现场,他得以有机会深入观察和了解贵族们的生活现状。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此期间,莎士比亚进入了他的创作高峰期,随着他的作品广泛受到关注,就连国王也对他刮目相看了。

由于受到国王关爱,从1594年起,莎士比亚所在剧团开始经常到宫廷演出。从此,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也开始蜚声社会各界。

1599年,莎士比亚加入了伦敦当时著名的环球剧院,成为了那里的股东和演员。此时的他生活条件已经大大改善。

功成名就的莎士比亚在伦敦住了二十多年后,于是1612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斯特拉福。四年之后,52岁的他与世长辞。死后被葬于圣三一教堂。

莎士比亚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当时,随着中世纪以来的蒙昧主义思想渐进衰落,资产阶级开始迅速崛起,他们开始摆脱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用自己的思想去重新思考世界。莎士比亚无疑在这些人当中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他把他对于当时社会的观察写进他的剧作,通过剧作对黑暗的封建制度及其对人性的禁锢进行了辛辣地讽刺和强烈的批判。他的这些思想强烈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今,莎士比亚的许多剧作都已经遗失,流传下来的只有37部。

莎士比亚在其创作初期,共创作了9部历史剧。这些剧本有的描写的是封建王朝的内部的争斗,有的是对英国长达百余年****历史的写照。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

莎士比亚还创作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以之《第十二夜》等喜剧。这些剧本的主旨大都是写友谊、有情、婚姻,情节生动。通过这些剧作,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有的勇敢过人,有的幽默风趣,有的机智敏捷,有的温柔善良,同时,他也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

悲剧是最能代表莎士比亚成就的作品。多年的闯荡,多年的阅历,多年的反思和观察,使得莎士比亚深刻地意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进而他把这些归结于善与恶的冲突。他是暴力的坚决反对者,他时刻强调人们有用理性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创作出了一批辉煌而又抑郁、愤怒的悲剧剧作。这些剧作大胆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社会罪恶与资产阶级的利已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这部悲剧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博大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主人公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反映了作者对人生阶值和意义的探索。《奥赛罗》同样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深刻的社会矛盾。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通过王室家族的内乱和李尔王的大起大落,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伪善的人伦关系,褒扬了同情、博爱的道德原则。《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这四部剧作被称做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这些剧作以真挚的情感,深刻地笔触揭示了人性的黑暗,同时也高度概括了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他的悲剧至今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的根源所在。

在西方戏剧艺术史上,莎士比亚的剧作是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他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戏剧大师。和很多生前没有得到认可的艺术家一样,莎士比亚生前也是一个不被人看重的角色,甚至在他死后多年也并未得到普遍的肯定。然而到了19世纪中叶,人们又重新发现了莎士比亚剧作的价值,从而形成了一门新学科——莎学。

边栏

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曾说:“没有什么事是好的或坏的,但思想却使其中有所不同。”

53.“三十年战争”

公元962年,罗马教皇为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加冕,神圣罗马帝国由此正式诞生,它被称为是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

第一帝国在历代皇帝的治理下,日益强盛,于是便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经过一系列对外战争之后,帝国的疆域急剧扩张。当时的德意志、奥地利、捷克、意大利北部和瑞士等地都处于帝国的统治之下。

然而盛极则衰,当帝国走到13世纪末时,内部的分裂开始加剧,随着众多诸侯国纷纷宣布独立,昔日的帝国已经变得四分五裂。到了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时,这个号称“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帝国更加是今非昔比了。此时,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虽身在皇位,却已经没有任何实权了。

大权旁落的皇帝心有不甘,一心想重振帝国的雄风,这就使得帝国统治者和各个诸侯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然而这些诸侯也是貌合心不合,由于彼此信仰不同,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益严重,最终分化成了两个联盟,一个是新教联盟,另一个则是天主教联盟。

这两个联盟之间势如水火,实力不分伯仲,为了与对方抗衡,他们开始纷纷去外国寻求支持。恰好此时正值英、法、西班牙等欧洲大国进行对外扩张之际,见此时的德意志衰败不堪,于是便都将目光盯向了它。

在彼此角力的过程中,欧洲各国逐渐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一是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的哈布斯堡集团,二是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的反哈布斯堡集团,这个集团得到了罗马教皇、波兰、英国以及俄国的支持。可以想象,在如此一个利益复杂的局面下彼此争夺 ,战争也就不可避免了。此时,只要稍有风吹草动,战争将一触即发。

爆发在捷克的民族起义则是战争的导火索。1526年,捷克并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国王由当时的德意志皇帝兼任。此时的捷克人民在政治上享有着一些权利。可好景不长,到了德意志的第三位皇帝马提亚执政时,情况发生了变化。马提亚为了在捷克恢复天主教,开始大量派遣耶稣会教士深入捷克,同时还指定斐迪南为捷克国王。斐迪南是狂热的天主教徒,对新教徒恨之入骨。因此一上台,他就展开了一系列迫害捷克的新教徒的行动。他下令拆毁新教的教堂,还把大批新教徒抓进了监狱。这种野蛮行径终于激起了捷克人民的强烈反抗。

1618年5月23日,一群武装的群众和新教教徒冲进了捷克王宫,抓了国王的两个钦差,将其扔出了20多米高的窗外。这一事件被称为“掷出窗外事件”。此事件一发生,立刻震动了整个欧洲宫廷。历史上著名的“三十年战争”由此揭开了序幕。

早已觊觎捷克已久的奥地利第一个行动了。奥地利国王开始派兵入侵捷克,然而却遭到了捷克人民的顽强抵抗。捷克人民纷纷武装起来,并组成了一个临时政府,宣布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