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随史
32098000000064

第64章 袁绍之殇(二)

荀谌字友若,汉末尚书令荀彧之兄也!黄巾作乱,颖川甚为之害。荀氏一族乃北上迁之冀州。

时袁本初为渤海太守,欲图冀州。荀谌为荀家主,乃举族资助。而其弟荀彧为荀家计,另谋一路,投曹公。

谌至冀州。谓刺史韩馥曰:“今公孙瓒统率燕、代两地之军队乘胜南下,各郡响应,军锋锐不可当。袁公引军望东而动,意图不可估量,吾为将军而忧。”

韩馥心甚急,复求其计,谌谓之曰:“将军自思,论宽厚仁义,能为天下豪杰归附者,比袁公何如?”馥答曰:“不如也。”

谌复问:“再论临危不乱,遇事果断,智勇过人,比袁公何如?”馥复答:“亦不如也。”

谌三问曰:“数世以来,广布恩德,使天下人人得受惠者,比袁公何如?”馥再答曰:“不如。”

谌乃白之曰:“袁本初者,世时人中豪杰也,将军三问皆不如之,却久居其上,袁公岂会甘心而居其下?况冀州天下物产富饶之地,袁公若与公孙瓒合力夺之,则将军败亡之日不远矣。天下皆知,袁公与将军有旧,又曾结盟共讨董卓,为今之计,若将冀州全土让与袁公,袁公必感将军厚德,而公孙瓒亦无力争夺。如此一来,将军便有让贤之美名。而自身则稳如泰山。”

韩馥性情怯懦,遂依荀谌计,将冀州让与袁绍。谌乃归于袁公帐下,与田丰,许攸并为河北三杰。

荀谌性温和,谦谦君子,儒雅知文,当世大家风范,犹胜其弟荀彧。大将军袁绍因此与之相交最厚,绍每出征,谌必镇守后方,足兵足粮,如高祖与萧何故事。故谌为绍帐下第一人也!

建安七年,绍于仓亭败,还邺城病重。乃问荀谌诸子之中谁可为继,谌推脱不得,乃答曰:“立嫡立长。”

恰逢匈奴复起,绍以大将军之职权,内秉国政,外仗钺专征,命谌为镇北将军,总督匈奴诸事。谌方至幽州,便闻绍病死,袁尚继位。谌仰天长叹数声,朝邺城三拜九叩。归隐山林而去。

绍本意,立袁谭为世子,而之所以远调荀谌者,欲后命谭复重用之也,如此荀谌对谭感恩,而效之必死。谌知其意,乃出镇匈奴。不料世事难料,化为泡影。

——《三国随史》荀谌传。

……

邺城,大将军府中。

荀谌一路匆匆走来,在窗外就听见袁绍剧烈的咳嗽之声,而走进室内的瞬间便看见袁绍正往痰盂中吐着鲜血。

望着躺在榻上面容憔悴,消瘦的袁绍,荀谌心中一惊,这才几天的功夫,自家主公已经病得如此严重了?丝毫不像当年的那位意气风发的主公——袁绍袁本初了。

“咳咳!友若你可算是来了,快,直接坐到这榻上来。”

袁绍又咳了一声,抬头看着荀谌一脸担忧的表情,勉强露出一丝笑容说道。

“主公,怎么会这样,前几日医师不还说病有好转嘛!”

荀谌对袁绍行了一礼,忙走上前去,坐在袁绍身旁着急的说道。

“呵呵,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岂能左右?命数如此,如之奈何啊。”袁绍颤抖着握住荀谌的双手,语气中好似看透了人世间的一切。

“主公,莫说此不吉之言,保重身子要紧!”荀谌叹了一声说道。

“呵呵,无妨,今日让友若来,乃是有大事相商。”

袁绍雪白的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同时对着门口的侍卫喝道:

“百步之内,不许有人,违者杀无赦!”

侍卫“诺”了一声,连忙退了出去,生怕打扰了自家主公。

“主公有命,谌万死不辞。”侍卫退出后,荀谌知道,袁绍这是要托孤了。于是哽咽着说道。

“友若,你我数十年情意。怕是要走到头了,绍如今命不久矣。永别之时,吾有大事相托,君平日一向自律正派,对吾立世子之事,只字不提,但如今事关河北基业存亡,除君之外,无人可替。请友若明言吾诸子之中,谁可为河北之主?”

这是袁绍第一次真心的放下架子,请教于人。情真意切之心,荀谌体会得出。

“矣!主公如此求教,谌再推脱就该万死了。”

以往只要袁绍问到立世子之事,荀谌不是推脱就是糊弄。但如今到了如此关头,荀谌也不得不说了。

“主公诸子之中,熙二公子好武,对这世子之事一向不放心上。真正能继河北之业者唯长公子谭与三公子尚二人。”荀谌分析道。

“那友若以为二子谁可继之?”袁绍问道。

“长公子礼贤下士,文武兼备。颇有主公之风;三公子英俊儒雅,好谋略,机变过人。承主公之智。若在太平时节,这二人皆可为继。”荀谌进一步说道。

“眼下非常时期,还请友若教我。”袁绍再次问道。

“主公,自古以来皆是立嫡立长,如今要想使河北安定,二人不可相存啊!”荀谌小声郑重说道。

“矣,友若之言甚是,无情帝王家啊。可皆是吾之子,如何下的了手啊。”

袁绍也明白荀谌之意,要想河北安定,立嫡长子是最佳选择,可如今袁尚势力已成,就必须除掉。可袁绍向来慈父,这样做是不可能的。

“不如,此事交与友若来办?”袁绍突然诡异的问道。

“主公,谌万死不敢行此事也!”

荀谌一听连忙跪下地上,表明心意。开玩笑,做这事,那是嫌自己命长啊。

“好吧,吾也不强求友若,这样吧,近日来北方匈奴有大举南下之意,吾以大将军之名义,任友若你为镇北将军,前去代郡抵御匈奴如何?”

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以天子名义封袁绍为太尉,自己为大将军。袁绍辞而不受,曹操只好把大将军之位让给袁绍。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袁绍认为官位在曹操之下是耻辱,而更深原因是因为在东汉末年大将军的权力非常大,一句话就是,内秉国政,外仗钺专征。可以说谁当了大将军,皇帝都要看他的脸色,西园八校尉的设立就是为了分大将军的权力,这一点袁绍是十分了解的。所以袁绍当了大将军就可以在名义上和曹操的许昌朝廷相抗衡。

这样一来不但弥补了错失迎接天子的同时,还不需要像曹操一样须时刻提防天子以及那些老臣。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招更妙。

“臣荀谌遵大将军之命,望将军保重!”

荀谌似乎看出了袁绍这样做的目的,也就痛快的答应了下来,转念一想,自己这一去与袁绍怕是永别了,话语瞬间哽咽。

就在荀谌走出袁绍府邸之后,从袁绍室内的屏风后走出四位袁绍的死士。袁绍一招手,四人也退了出去。

原来刚才袁绍说的百步之内不许有人也是假的,说给荀谌听的。这屏风后藏着的死士,可以想象,只要荀谌刚才说错一句话,立马就是一个死字,最是无情帝王家啊!袁绍一代巨枭,最后时期,哪怕是最信任的人也要留一手。

……

荀谌前脚刚走出大将军府,就有人将袁绍,荀谌二人密谋良久之时告诉了袁尚。虽然不知道其中的内容,但袁尚还是第一时间请来了帮助自己的逢纪,审配二人。

说到这二人,还有一个小插曲,什么呢?就是这二人原本也是一对冤家,谁都不服谁,在袁绍面前相互拆台,那为什么又会成为好友,共同选择了袁尚呢?

事情是这样的:官渡之战中逢纪统军事。建安五年,袁绍在官渡之战败回,后悔当初不听田丰之计,逢纪即时进言田丰知道袁绍兵败后取笑袁绍不听其言。导致田丰被狱中赐死。审配又与逢纪有私怨,官渡之战后审配两个儿子被曹操俘虏,有人就借机向袁绍进审配的馋言。当时审配负责邺城的防御,乃是重任。

袁绍就这件事询问逢纪的意见,逢纪回答说:“审配天性刚烈率直,每次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都仰慕古人的节操,不会因为两个儿子在南边而做不义的事情,您不要对他怀疑。”

袁绍很吃惊的说:“你不是讨厌他吗?”逢纪回答说:“从前所争的属于个人私事,现在所说的是国家大事。”袁绍十分高兴说:“太对了。”

于是袁绍没有罢免审配。自此审配、逢纪的关系更融洽了,成了至交好友。

(有读者可能会疑惑,袁绍的谋士都十分诡异。郭图不喜欢沮授,逢纪不喜欢田丰,而审配又不喜欢逢纪,逢纪虽然也讨厌审配,但他们两个又都讨厌许攸。剩下了个郭图跟逢纪,审配,也都不是一党。只有荀谌一人君子风尚。这尼玛关系复杂。

这就和袁绍从小教育有关,袁绍出身名门,喜好儒雅风气,也就掌握了儒家的权术精髓,就是中庸二字。既然结党营私谁都不可避免,那就行中庸之道,相互牵制,不能一家独大,这也是一种办法。

总的来说,我认为历史是有其独特的偶然性的,而偶然性又是由必然性所构成的,许许多多的必然性被淘汰,留下来的就是独一无二的偶然性。袁绍没赢,所以他的种种优点被历史掩埋,留下的几乎都是缺点,试想一下一个坐拥天下四洲半壁江山之人会是缺点多而优点少?只是历史需要,而抹去了他的优点罢了,当然我这些也只是我的猜想,但也正应了那句古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