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随史
32098000000063

第63章 袁绍之殇(一)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魏武帝少与交焉。

绍少立大志,才学亦高人一等。又因祖上加持,故为汉末诸侯之首也!

关东军盟主讨董卓,名声鹤起。降韩馥,破公孙,合四洲之地,威震天下。绍之盛极也!

惜英雄迟暮,官渡遗恨,岂怨苍天不公?非也,绍之才能可为一代英雄,但生于乱世,少些诡诈也!

建安六年于仓亭败,绍还邺城,稍有叛乱,皆平之。

建安七年,绍病愈发。遂卒于河北。

绍素有德政,及病亡。河北之民闻之悲痛,市巷为之嚎啕。皆如丧亲!

——《三国随史》袁绍传。

辛评字仲治,颍川阳翟人,魏卫尉辛毗之兄。初为韩馥麾下,馥逃亡而归袁氏。

建安七年,绍忧愤而死,评与郭图于青州辅绍长子袁谭,谭从其二人谋,自号车骑将军。于黎阳反攻袁尚,兄弟倪墙。

谭兵少,为尚所破,乃遣评弟求与曹公,未知其弟心术不正,反教曹公趁机攻河北,评闻之羞愤自尽而死,以表忠义。

及曹公破邺,其弟辛毗亲劝降。审配怒而斩辛评全家。

——《三国随史》辛评传。

……

邺城,大将军袁绍府门前。

荀谌今天起了个大早,就急匆匆的往袁绍府上赶来,不为别的,就因为袁绍的病又犯了。

至从官渡战败之后,河北元气大伤。袁绍就开始病得没完没了,头疼发热,咳嗽带血。那是家常便饭。

直到去岁曹操主动出击,渡过黄河在仓亭再一次大胜,河北根基动摇后。这一年来,袁绍病情愈来愈重,时常吐血不止。

荀谌心中清楚,虽然袁绍也镇压了不少叛乱,但要想再和曹操一较高下,三五年内已经不可能了。再往后,依自家主公的身体,怕是等不到那一天了。

如今田丰被赐死在狱中,沮授在逃回河北的路上被杀,许攸早已降曹。袁绍军中除了他荀谌再无可抗衡曹军谋士之人。

想到这些荀谌微微一叹,缓缓的下了马车,抬头望着袁绍府口上挂着的匾额中写的一行大字——大将军府!

“军师大人,您可算是来了,快进去吧,主公已经摧了好几遍了。”

荀谌听了守门侍卫的话,心中咯噔一下,知道不好,连忙跨过门槛,一路小跑而去。

……

许昌,司空府里。

议事厅内,曹操,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唯独少了出镇宛城的贾诩一人。

“去岁,吾军能在仓亭大破袁本初,还多赖仲德十面埋伏之策。”

曹操心中很是高兴,这再次打败袁绍,确立了北方霸主地位。河北之地,早晚都是自己囊中之物了。

“出谋划策,乃是程昱职责所在。”

说到这程昱那也是个狠辣的主,当年曹军无粮之时,他程昱竟然将军中阵亡士兵做成肉干当作口粮,想想就让人后怕。

“今日让大家来,主要是商议一下这下一步,该如何走。”

闲谈完毕,曹操也就开始步入正题。

“主公,近日来探子频频来报,言袁本初府上守卫突然增多,其重要的文武大臣几乎每日必到。邺城门口也增加了守卫,吾看这其中必有蹊跷!怕是袁本初已经病入膏肓,时日无多了。”

老规矩,有荀彧在,第一个说话的定是他。

“矣,吾与本初相交甚厚。无奈造化弄人,今生怕是再难相见了。”

曹操微微叹了一声,若不是生逢乱世。这两人一定能做一世好友的。

“主公,在下以为可趁机再次大举进攻河北,将四洲之地,尽数收入囊中。”程昱提议道。

“主公,仲德之言不差,袁本初病入膏肓,其诸子与其相差甚远,趁河北****之时出兵为佳,否则袁氏有大恩于河北之民,一旦稳定下来,再图之难矣!”

荀攸一直以来都是曹操的军中谋主,大的军事方针,多出于他手。

“公达之言有理,吾也有此打算。”曹操点了点头说道。

“主公,嘉有一言,请诸位思之。”这时一旁一脸面瘫的郭嘉淡淡的说道。

“哦,奉孝有不同意见?吾倒是想听一听。”

郭嘉突然说话,曹操倒是有些意外,因为往常这两人的想法基本都是一致的。

“嘉早前曾在袁本初帐下效力,故所见所闻诸君也许不知。袁本初素偏爱其三子袁尚,故将其长子袁谭遣至青州,而留三子在旁。”

“奉孝是说,一旦本初病重,会立其三子袁尚为河北之主,这样谭,尚二人便会自相残杀,待其自乱之后,吾军再从中渔利?”

曹操反应很快,郭嘉这边还没说完,他就明白了过来。

“不错,袁本初帐下,荀友若一向中立,不问立嗣之事,而其余重臣皆分为两派,辛评,郭图等支持袁谭;逢纪,审配为首的则投靠袁尚。

这样一来,袁本初若不测,不论谁继位,另一方定然不喜。此时吾军若出兵河北,这两家面对大敌,定然会合力拒之,若吾军装作不取河北之态,两家必然火并,到那时再出兵岂不坐收渔翁之利?”

郭嘉继续解释说道。

“奉孝你此计虽妙,但太多凶险,一旦这二人同心协力,加上河北之民拥戴。再要图之难矣。”荀攸担心的说道。

“公达,世间之事,从来都无十成把握,吾郭嘉行事,有三成把握足矣。至于河北之民,待吾军平定河北之后,可多树恩德,这样三五年后,民心自然归附。”

郭嘉向来自信,察言观色,洞若观火。天下事没有什么逃的出他手心的。

……

同时,青州刺史府。

袁谭向来孝顺,也深知袁绍对待他们几个儿子都十分疼爱,比如官渡大战前夕,袁绍就因为小儿子病危而放弃袭击许昌的大好机会。

只不过自己作为长子,袁绍疼爱的同时还有更高的期望在里面,至于自己的三弟袁尚,袁绍会过于溺爱他,一部分原因是袁尚长得同袁绍一样英俊,而另一部分则是自己父亲十分喜爱袁尚的生母刘氏,爱屋及乌嘛。

而自己的母亲,袁绍的正妻由于过早逝世,自己也就没了这样的援助之力。

这不袁谭得知袁绍病重,心急如焚,立马请来了自己支持自己辛评,郭图二人。

这二人是袁绍的重臣,袁谭任青州刺史后,便派这二人前来帮助镇守。

偏厅内。

袁谭一脸憔悴,着急的对二人说道:

“今吾父病重,三弟与审配,逢纪把持邺城,谭出镇青州,无令又不得回邺。这该如何是好,请二位教吾。”

“长公子,其实在青州也有在青州的好处。”回答袁谭话的人便是辛评,此人原是韩馥手下谋士,归顺袁绍后深得其倚重。

辛评虽说是一介文人,但十分忠义。对袁谭也是十分支持,对袁氏更是忠心耿耿。

“仲治此话怎讲,谭不明白。”袁谭一头雾水的问道。

“呵呵,长公子可知主公为何将公子调至这青州之地?”辛评笑着问道。

“父亲见吾与三弟争吵,恐伤兄弟之情。便让我出镇青州,将三弟留在冀州。都是父亲听信那刘氏馋言。”

袁谭提到袁尚的生母刘氏之时,狠得牙痒痒。

“看来长公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主公让公子镇守青州,抵挡徐州一面之曹军。实则还有更深之意。”辛评正色说道。

“哦,小子愚钝,还请先生教吾。”

袁谭也是深得袁绍家传,这礼贤下士,还是会的。听到辛评说这话,马上就对其恭敬一礼。

“公子不必多礼,辛评既然选择了公子,定然会全力相助。”

辛评忙还了一礼,接着说道:

“长公子自幼熟读经史,自然听过晋文公重耳之事,今公子之现状,何其相似,而主公让公子出镇青州,正是有意让公子做第二重耳,在外而安,之后再继其大位呐。”

辛评此语一出,袁谭双目闪过一道灵光,全身抖擞,整个人立马精神起来。

“先生一席话,真如拨云见青天,谭再无惑已。”袁谭这次真心对着辛评一拜说道。

“长公子,仲治虽是好言,但如今主公身旁逢纪,审配整日馋言。公子还需提防一二才是啊。”

郭图自从官渡大战向袁绍献的袭击曹营之计失败后,就失去了袁绍的信任,不再向从前那样。所以郭图也就老实了许多。

“不错,逢纪,审配二人,仗着父亲与三弟之势,平日里欺压邺城平民,骄奢淫意。吾曾在父亲面前告发二人,使得二人不喜。如今确实是个麻烦”袁谭沉声说道。

“无妨,长公子忘了,邺城中还有荀公!”

辛评口中的荀公,自然就是荀家现任家主,荀家老大,荀谌荀友若。

“友若先生?吾知此人德才兼备,乃父亲最信任之人,不过友若先生对这立世子之事,一向是从不过问呐。”袁谭疑惑的问道。

“不不不,荀友若既是主公之臣,此事如何能够逃避?依吾之见,友若乃儒门大家,这立嫡立长一词,早就了然于胸。长公子放心便是。”辛评解释说道。

“哦,那友若先生平日里为何不帮衬于吾?”袁谭依旧不解。

“长公子,岂不知避嫌一词?友若乃主公最亲之人,如若他都加入此事,主公会做何感想?”辛评再次说道。

“不错,不错。吾得友若先生相助,大事成矣!”

整个青州刺史府,都是迪荡着袁谭的大笑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