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书画碑刻(兰州历史文化)
3203600000021

第21章

其女婿王德山,继承了李文斋遗志,博采中国传统画技之长,仿刻出历代名家的名画作品,使雕刻葫芦题材更加广泛,雕技更加精良。刻葫芦开始从民间走出国门,畅销西欧各国。他的作品,曾在20世纪70年代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作品“抗美援朝”、“刘胡兰”等被国家永久性收藏。他与甘肃众多艺术家一起响应党的文化扶贫号召,去甘肃省临夏把刻葫芦技艺无偿地传授给兄弟民族人民。他永记师训,以艺养性,以艺做人,以求无愧于世人。上世纪70年代,王德山与其师兄陈唯一合作了许多作品。其中刻葫芦“桃园问津”(诗配画)也被国家收藏。陈氏刻葫芦第二三代后继有人,陈红、陈兵等都是甘肃省名列前茅的艺术人才。他们打破以往刻葫芦只有单色的古老模式,大胆创出多彩葫芦,使用多种色彩使画面更加丰富。陈氏刻葫芦,以刀马人物见长,书法更是一绝。其创始人陈唯一发明的三角刀刻,独辟蹊径,推陈出新,开创了陈氏风格。他与别人合作的《红军长征万里图》一出世就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所收藏。1991年他在两个直径不到4厘米的葫芦上刻成了5000多字的书法作品《道德经》,轰动了1991年甘肃工艺美术博览会。1995年他又和女儿陈红同台献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别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进入耄耋之年的陈唯一老人仍然坚持创作。他说:“陈氏刻葫芦不光注重艺术的创新,更注重人才的培养,在刻葫芦之前,必须有十年左右的绘画和书法练习,我从来都不希望孩子们急于求成。”

用天然疙瘩葫芦刻成的《动物世界》,是兰州陈氏刻葫芦第三代传人陈尚的习作。整件作品直径不到8厘米,离开放大镜几乎看不清楚,可上面的一针一刀,一笔一刻,却完全是在肉眼下完成,创作者刀法之娴熟、技艺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在“2002年成都·中国西部民间艺术品博览会”上,该件作品首次亮相便折服了观众和评委,荣获“民间艺术星座奖”。

继往开来的阮氏家族

阮光宇,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宋家营镇一个书画世家。他到兰州后,开始研究兰州雕葫芦艺术,他把高超的诗书画印修养和雕刻技艺引入这一古老民间艺术,开创了即兴创作新境界,开发以众多的表现形式,不仅把兰州刻葫芦艺术推上了一个新高度,也奠定了阮氏微雕葫芦的根基。他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刻意求新,把《西厢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作品中的人物,巧妙地刻画在葫芦上,并配以诗词文字、风景山水,使刻葫芦这一民间工艺更臻完美。他还组成了兰州特种工艺社,推出专业刻品,使兰州的刻葫芦大放异彩。20世纪50年代被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专题片在国内外介绍。史志称他为“刻葫芦专家。”

雕刻葫芦的技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大、中、小三种特制的钢针,在葫芦表皮上,以纤细的线条阴刻出所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然后涂上松墨,使线条变得很明显,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描写”。另一种技法是用刻刀将葫芦的壳镂空,以粗犷的空隙线条勾勒出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行家把种技法称为“雕刻”。画面刻好后,再在葫芦上饰以环形图案,最后配上塑料或银质的底座,作品便告完成。

雕刻葫芦的名家是阮光宇之子阮文辉,他是阮氏微雕葫芦第二代传人。

阮文辉,1934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父母都是书画家,因而他4岁学画,6岁学书法,9岁学习古文诗词,10岁研究民间工艺,14岁开始独立艺术创作活动,20岁已闻名于世,在全国发表作品。他多才多艺,善中国画、漫画、书法、篆刻、泥塑、雕刻葫芦、烙画、陶艺、根艺、石艺等。20世纪80年代,阮文辉继承父业、博采众长,将雕刻工艺分为“描写”与“雕刻”两种。所谓“描写”,是在葫芦的外表用特制钢针将表皮刺破,镌刻书画,涂以松墨;所谓“雕刻”,是以小刀将葫芦硬壳刺透,用粗线条描绘人物、山水、花卉等。他在雕刻上独具匠心,针、刀并用,以刻、铲、刮、磨等多种方法,将中国画的勾勒、点垛、渲染、皴擦等手法用在刻画葫芦上,仿制出历代名家泼墨写意山水以及徐悲鸿、齐白石的画风笔意,使雕刻葫芦工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如一枚《儿童游戏图》,在直径约4.3厘米的桃形葫芦上,刻有150个玩童,神情姿态各不相同。玩灯者、演戏者、翻斤斗者、捉迷藏者,无不惟妙惟肖,动人心弦。另一枚直径约5厘米的刻葫芦上,刻有204首唐诗,其字迹清晰、秀丽工整、干净匀称,成为举世瞩目的艺术珍品。《敦煌飞天》,是在直径5厘米左右的葫芦上,刻有120位飞天,有的吹笛,有的抱筝,有的反弹琵琶,人物个个弯眉秀目、樱唇含笑、婀娜多姿,就连飞舞的丝带和婀娜多姿的纤手也楚楚动人。《东坡赤壁夜游图》,是在1枚直径2厘米的椭圆形葫芦上,刻有一叶扁舟,舟中6人神情迥异,栩栩如生,舟外远山近树,疏密有致。同时还刻有537字的《前赤壁赋》,字迹秀媚、工整清丽。另外2枚直径仅1厘米的葫芦上分别刻有“唐诗桃园行”、“饮中八仙歌”。阮文辉运用丰富的国画知识和功力,创造“水墨写意”、“仿名人书画”、“彩雕”、“微刻”等技法,所雕刻的“150个儿童游戏图”,“唐诗204首”,“敦煌飞天120身”及“桃源行”、“夜游图”、“八仙歌”等4套6枚微雕葫芦被定为国家级珍品,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他也被国家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他的微雕葫芦被列为国家级珍品并被收藏,手捏民俗泥人获全国一等奖,均被称为中国一绝。其美术和工艺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获奖。他还长于诗、词、散文和随笔等写作,著有《冷余诗草》、《走入风雨》、《艺术随笔三百题》等。他的《趣味工艺美术》一书出版后,其许多新观点,受到各地人们的重视和称许。

他曾经应日本政府之邀请,举行书法、中国画、微雕葫芦作品展和技艺表演。他的各种作品为加拿大、新加坡、美国、日本、马来西亚以及港台地区国内外收藏家所钟爱。他是全国96名被国家命名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之一,系享受******特殊津贴的专家。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传记《艺海苦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及其生平》。

阮文辉先生,除了善刻葫芦外,还善书法,会作画,会烙画,会根雕,还会用泥巴捏塑出各式各样活灵活现的泥人儿来。阮文辉在多品种、多门类的艺术创作之余喜欢在兰州隍庙、书画市场、古玩市场上或是街市人群中转悠,看卖羊肉串的、卖西瓜的、黄河沿上打拳练棍、下棋遛鸟、跳舞唱歌的。过几天,他的手里就会出现同样神态的小泥人,或是把他们栩栩如生地雕刻在玲珑剔透的葫芦上。

一次,日本邀请“中国民间艺术团”访日时点名要邀请兰州的阮文辉大师。于是阮文辉便和河北省一名搞草编的高手、一名藏族妇女潘七斤等人组成“中国民间艺术团”乘飞机跨海去访问日本。他们先到东京、大阪,后来又去了横滨。因当地电视台做了详尽的报道,那里有一家人便搀扶着82岁的老奶奶,全家人都赶到阮文辉表演微雕的现场上来参观。在表演现场上,围观的人们只见阮文辉先用毛笔在纸上书写了一幅书法作品,然后再把这幅作品刻到葫芦上去。葫芦小,字更小,这家人一个个用放大镜看了又看,无不为大师巧夺天工的技艺而惊喜。

那位82岁的日本老太太,简直被这高超的技艺惊呆了,她通过翻译请求看一看阮文辉先生的手。阮文辉答应了。老太太仔细地抚摸、审视着阮文辉的手说:“看起来也和我们的手是一样的呵,但怎么能这般巧!”

近年来,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又培养出不少刻葫芦的接班人,使得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发扬光大。

阮氏第三代是阮琦、阮琳、阮力和阮大师的人室弟子吕崇辉等。

阮琦善书法和白描花卉、佛像,其创造的木纹版画曾获省石花奖期望杯奖。善刻佛经、圣经和古文、精细山水和人物,1994年入选中国艺术美术名人,代表作有《微雕金刚经》、《赤壁神游图》、《百子图》等。作品曾多次参加中国艺术节展出,并参加日本展出活动。

阮琳书法习赵孟頫,善画工笔仕女和意笔山水与罗汉。微刻葫芦《红楼梦组画》在省内展出。《红楼》、《西厢》是她最喜爱的题材,作品为国内外收藏家所重视。民间艺术家也多以她的作品为范本。

阮力,书法习颜真卿,善白描人物和钢笔画、装饰画、漆画、与室内装饰、模型制作,微刻善作《罗汉图》、《八仙祝寿》和《西游记》等。线条有力洒脱,功力深厚,其作品远销国内外,《一百罗汉图》曾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及日本的展出活动。

吕崇辉被阮氏三姐弟称为大师兄,是阮文辉唯一的一位入室弟子。他善烙画和刻雕葫芦,尤其善于古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与仿古家俱的设计雕刻,曾培养过许多木雕和食品雕刻艺人。他还善画虎,《百虎图》刻与画的作品均为人们所称道。现为龙柏庄古器工艺雕刻厂厂长。

中国阮氏微雕葫芦是享誉国内外的特种工艺品。阮氏三代作品与众不同的是它保留了民间的淳朴天真,又接受了中国文人画的气质,创造了自己洁净洒脱的品格和即兴性的创作风度,把中华民族艺术的写意性和讲功力、讲意境的传统引进民间艺术,使其更精致、更微妙。阮氏微雕葫芦,达到了一定的时代高度,开拓了刻葫芦艺术更广阔的空间,是别具风采的民间艺术品。

兰州刻葫芦人才辈出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迅速提高,多种多样的刻葫芦工艺制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民间工艺刻葫芦在甘肃省许多地区甚至外省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于清末光绪年间的兰州刻葫芦,在百余年的发展中不断壮大,现已形成李氏、陈氏、阮氏、王氏等几个风格和技艺不同的流派。在甘肃省特别是兰州市又涌现出一批后起之秀,其中有“猫王”刘宝贞。他刻绘出来的猫,有的扑蝶,有的抓虫,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还有祁鸿民、张红、李和平等崭露头角的艺术家们,都成为当今刻葫芦艺坛的生力军。

2004年7月,甘肃省举办的“兰州农民艺术节”上,刻葫芦后起之秀王小弟在众多选手的激烈竞争中出类拔萃,技压群芳。他在一枚3厘米直径的葫芦上刻画的释迦牟尼佛像和300余字的作品,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刻葫芦书法作品仿******手书《娄山关》,更让许多评委和业内人士看好这位年轻后生。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位被授予“农民艺术家”称号的王小弟,就是当年著名刻葫芦老艺人王德山的孙子。

他借鉴中国书法绘画的技法,特别是大胆吸收写意山水和人物画水墨淋漓、泼墨挥洒的特点。在传统线描的基础上,他利用针、刀、刮、磨等手法创作出了一批大写意的刻葫芦作品,描绘出山水风景、人物肖像、动物等。其中如《赤壁怀古》、《钟馗护福》、《观沧海》、《杜甫诗意》等,都受到有关专家与收藏家们的关注和好评。他的许多作品赠送给了海内外友人或远销到了全国各地。他常说:“人生是大自然赋予去雕琢的宝石。我们用毕生的智慧和力量去雕琢小小的葫芦,就是为了把人生雕琢得更加美丽,让世人更加了解甘肃,更加了解兰州。”

2005年7月,以“弘扬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事业”为宗旨,以“传承、创新、开放、发展”为主题、以特色文化产品为龙头、以项目推介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的“甘肃省第三届文化产品博览交易会”,在兰州市兰州国际博览中心(国芳百盛)隆重举行。王小弟又被特邀在兰州展区做现场表演和展示。他的一枚“千字文”刻葫芦让来参加盛会的甘肃省、兰州市领导和全国兄弟省市领导与专家学者们赞口不绝。全国21家新闻媒体联合举办了“走进甘肃”采访拍摄活动,王小弟又被邀请展示兰州特种工艺刻葫芦技艺。他在一个直径30厘米,高45厘米的特大异形葫芦上用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刻绘出一幅《钟馗护福》,在线描手法外,还大胆地运用了大快面的对比手法,使黑白对比强烈,层次更为显明。他还在一个直径6厘米的葫芦上,刻绘出“十八罗汉斗悟空”的浩大场面,其构图巧妙、刻工精湛,让来访的全国许多电视台记者们大开眼界。一位记者要出钱购买这一作品,被他拒绝了。他给那位记者另送了一枚刻葫芦作品,作为纪念。在印度发生海啸灾难之后,他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心爱的两枚刻葫芦精品《十八罗汉》和《佛像》捐给社会,义卖救灾。这一举动也让书画界的同行们一时传为美谈。

现在,尽管在山西地区、河北地区、河南地区也出现了刻花葫芦工艺品,但兰州刻葫芦由于刻工精细绝妙,注重传神写意,艺术感染力强,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仍然是馈赠亲友、工艺收藏之首选,深受国内外鉴赏者所喜爱。如今,刻葫芦名家辈出、高手如林,雕刻技艺和工艺水平达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不少精绝奇妙的惊世之作被国家乃至海外有关部门收藏。五光十色、技艺精美的刻葫芦,远销英、德、日、美等国,成为兰州市出口的传统工艺品之一,每年出口量在万枚以上。

主要参考文献

1.沈柔坚主编:《中国美术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2.张维主编:《甘肃人物志》,西北师大学报增刊,1988年7月版。

3.李荣棠主编:《兰州人物选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33年12月,第1版。

4.陈兆生著:《金城漫话》,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

5.王逊著:《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6.陈伯希主编:《画苑英萃》,甘肃新闻出版局准号0255。

7.杨德儒主编:《神州诗书画报》,国内统一刊号GN62—0072。

8.李文衡主编:《甘肃当代文艺50年》,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9.吴廷富主编:《甘肃历史名人画传》,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10.杨重琦主编:《百年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11.杨重琦主编:《陇上珍藏》,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12.流萤著:《塔影河声》,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13.邓明著:《兰州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