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可以育人,环境可以放大为人文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校外环境、制度环境、物态环境、精神环境等。校园环境是为人的教育活动而专门设置的环境,由人的活动所形成的环境又称为人文环境,它最终的表现形式为一种氛围、物态和情景。这种由人所特意创设出来的环境,会给人一种印入感和滲透感,会在人的心中留下永久的印象,可以影响到人的学习、做人、做事等方方面面及其一生。我们先来关注后者。
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必须从学校规划做起,学校在建设开始之时,就应当考虑到它的特殊性,从建筑的布局、建筑物的造型、各种建筑物的相互照应等等方面,反应与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相对应的安排,达到学生身在此处,心归学校、情绪安定、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的目的,当然,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可能有领导、专家,也包括校长等,意见的来源应当是各方面的,不受学校一方的限制,但又必须为学校所能接受。
(八)校园文化的构成
校园文化的构成比较复杂,没有统一模式。一般有管理性的校园文化、经营性的校园文化和体制性的校园文化等。
管理性的校园文化包括:
(1)管理的机构设置,管理的职责权利,管理的体制、体系等;
(2)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学历、著作、论文、资历、级别等;
(S)管理系统的组成、运行机制、联结、运作方式等;
(4)管理制度的形成等。
经营性的校园文化包括:
(1)教育的政策、法规等,特别最新的教育政策、教育资源等,超前性是经营性校园文化的核心;
(2)社会、教育市场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3)竞争对学校的要求;
(4)学校在社会中的形象等。
体制性的校园文化包括以下内容。
(1)办学的体制。现在要放开眼界,站在世界教育的高度,观察各国的学校体制,引入适合我国的体制。不应仅限于校长负责制、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几种管理模式和国办、民办等几种办学模式。
(2)建立全新体制下的办学规则,大力发展学校,不是仅仅为了办好一所学校,而且可以考虑办好一批学校,走集团式办学的路子等。
(3)建立体制中具有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使体制的表现方式也是高起点、高文化内涵。一般的校园文化包括:①学校的选址和场地、校舍建筑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把学校设在草木繁茂而且有水的自然环境里,同时又在远离各家住所,以使学生在路途上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家长又可以在工作之余常来学校,这是学校开展工作的最有利的条件。如果学校周围缺乏草木,就应逐步培植出一个防护地带,哪怕暂时在学校四周也好。”学校的选址和建筑是校园文化中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建设,当然,这包括设计要刻意附着上文化的色彩,要适合学校教育的要求。所以,学校的建筑,除了美观、适用、有个性之外,必须把学校场所与学校教育成分考虑在内。②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包括名人塑像、亭台楼阁、校史陈列以及纪念碑等一些纪念性建筑、画廊、鱼池等。古代,在文庙旁建学校还要建水池,叫学海。⑧标语口号。如校训、校歌、校园音乐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校园歌曲、校徽、校旗、名人格言、校报校刊、碑文,以及其他标语口号、图案标志等。④各种活动。如周末论坛,校友亲访,名人事迹报告会,学术报告,参观各种教育场所,展览,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毕业典礼,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等。
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是很重要的非课程性教育方式,它对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培养师生的意志,感染师生的灵魂,创造和谐的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举一个海南省琼海师范学校的例子、学校在主要校道旁边建起东苑、西苑、北苑共长500米的艺术长廊,长廊上设置56个艺术橱窗,每班分配两个,作为该班学生每月一次展览诗、书、画、影的专橱,既展示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也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又因地制宜,把挡土墙加。以改造,建筑了一条长150米,高2米多的小万里长城,设山海关、八达岭、嘉峪关三个关口和两个烽火台,形象逼真,雄伟壮观。在教学楼顶端筑起“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八字校风,在西苑艺术长廊上写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字校训,在教学南楼左边挂着“严谨、勤奋、敬业、创新”八字教风,在右边挂着“尊师、守纪、勤学、进取”八字学风。以继承民族传统美德,培养良好行为规范。学校在西苑艺术长廊的中部,图书馆大门两侧显著位置,各用瓷砖烧制“万世师表孔夫子”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巨幅彩色画像,分别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并撰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对联嵌镶两旁,让学生景仰教育先师的风范,学习他们的教育思想,树立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雄心壮志。学校广泛采集古今中外名人格言,按“人生”、“立志”、“奋斗”、“磨炼”、“自强”、“修养”、“品德”、“惜时”等26个主题分类整理为312条名言警句,用26块石板雕刻,嵌镶在小万里长城南端的一段城墙上,让学生学习借鉴,时时鞭策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学校精选出古今中外书法名家书写的32幅内容健康、书写精湛的对联墨迹,用石板雕刻镶于25个拱门的两旁,各加上一条横披,显得非常壮观。学校模仿北京天安门模式,在教学北楼的前面,开掘一条金水河,河上并列架起三座金水桥。桥上两对石狮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水中鱼虫畅游浅底,百态千姿。桥的前面是一个约5000平方米的大广场。数行椰树,高高耸立;几棵凤凰树,花开似火;遍地绿草,红花映衬;硕石错落,别有韵味;几盏华灯矗立其间,异常豪华;红花绿草缀成的巨幅标语,格外气派。
九、校园文化的创造者
校长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创造者,校长手中有权,认准了的事情,完全可以付诸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是校长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校长要不断地观察、研究怎样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一般地,教师和其他人总是不大关心这些事情的。校长搞文化建设要多参观考察,设计要先找专业人员,把自己的思想方法告诉设计人员并请各方面人士参加,一起研究制订方案。
校长本身的文化底蕴,敬业精神,道德风范是学校文化面貌的一个窗口。
教师的精神面貌、业务水平、敬业精神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时时以师长的身份出现,严格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衣着打扮、言行举止等,都要为学生做出表率,都要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俗话说: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
除了学校墙壁上、建筑景观上、标牌口号上等展示出学校的文化风貌外,学校的各种活动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学校要精心设计各种活动,通过活动展示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还要加强各种协会、文化社团和各种群众文化组织来展示文化面貌,也就是说在完成组织本身的任务外,必须贯彻德育和学校文化熏陶的精神,使学校的文化精神渗透到各个角落和各种活动中去,处处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
十、关于校园文化的理性思考
“校园文化又称学校文化,也就是学校的精神环境,或称心理环境。它主要是通过校园的美化、校训、校歌、校风、学风以及例行的仪式和各种教育活动如校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等体现出来。它对于学校的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质是学校的领导、师生对学校、学生、教师、学业、教育教学活动等所持的态度、价值观及共同的行为准则。”(刘淑兰主编:《教育评估与督导》,华东师大出版社,第174页)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的各个因素之间彼此相关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文化总是以一定的形态或模式表现出来的。由于人们对文化的考察和阐释角度以及层面不同,形成了对文化的不同理解。
校园文化的概念是根据该文化行为主体的不同社会属性划分的。按照这一原则我们可以将它们区分为校园(学校)文化、企业文化、军队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年文化等。若按地域划分,又可以分为本土文化、外国文化,城市文化、农村文化、沿海文化、内地文化、广场文化等。也有按不同的层次和地位划分的,如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雅文化、俗文化等。
当前,对校园文化概念的阐述众说不一。人们通常把校园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文化常指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即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常指以学校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精神。一般地,文化部门往往从狭义的角度去理解校园文化,而教育部门则往往从广义的角度去解释校园文化。
我认为,校园文化的概念可以这样表述:校园文化是指附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艺术化了的意识形态现象,反映着学校的水平、特点、面貌和个性!所谓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它表现于学校的课内与课外、物质、制度、精神等各个方面;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外。
校园文化模式可分为显形与隐形两类。比如,校园中的物质文化、课堂文化、课外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的行为方式、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学校中发生的各种事件等,我们可以称之为校园中的显形文化,而隐含于师生、管理人员自我意识中的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归属意识,以及群体心态、集体舆论、教学风格、管理作风、精神氛围、校风、班风、传统等则可以称为校园的隐形文化。
有人主张校园文化是学生文化,只有学生才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我以为这是不全面的。应当指出,学生诚然是校园文化的主体,但绝不是主体组成全部。校园文化的主体队伍中还应当包括教师与管理人员、教辅人员。这是因为,学校集体本身的行为方式与学校的风气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一个班的班风、学生对待社会文化的认识、态度及其行为,也往往与班主任及教师的思想、作风、文化素养、工作态度等有密切联系。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既有部分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性质,又有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个性与共性的性质。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是主导与从属的关系,校园文化受着社会文化的制约。校园文化的任何载体都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把社会文化纳入自身文化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功能就在于以一定时社会要求和价值观为指导,对社会文化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依据教育目的对社会文化的评价、比较、认可与选择的过程。只有对社会文化做出选择,才有可能在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架起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桥梁。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革必然要深入到校园文化之中。深化教育改革也要体现在形成学校强大的凝聚力之中,体现在创造学校良好的群体心态、人际关系和精神氛围之中。校园文化建设与深化教育改革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深化教育改革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和前提条件,而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长文化,师生文化。在一所稍有发展前途的学校,校长首先是一个文化人,是一个相对读书较多的人。其次,校长是一个教育家,是一个具有专业修养的人。校长还必须遵守国家的政治、政策、法律法规和国家的领导。校长不同于行政首长,应当首先是一个学者,否则,就不能谈校园文化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必然能够考虑如何通过和怎样通过校园文化来补充和完善学校的教育,或增加学校教育的力量。校长不能像行政领导一样,随便换,特别完高中以上的校长,使校长有一段比较稳定的时间来考虑和反思他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校园文化除了反映校长的思想外,还要反映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同一类型的学校,教师、学生其差距很大,学校要反映出能够激励本校师生、其水平能够被本校师生认可、接受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档次要高于师生的文化档次,这样,就有激励作用,也能够体现学校的整体水平,使人产生神圣感。
建筑文化,设施文化。建筑设施虽然不会说话,但也有教育作用?如小学生为自己布置一个房间,就会和中学生、大学生布置的大有区别。当然,布置不同,所反应的思想、心理和文化也就不同!在校园建设中,要始终考虑让建筑、设施设备等硬件的东西也会说话,从而使学生从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有形文化,无形文化。校园文化有些是有形的,如像校园网、墙壁上的镶嵌画、有艺术性的校门造型、悬挂于显眼处的校训、名言警句、名人题词,建筑物的命名、题款、校徽、校歌等,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文化,是有形文化。无形文化是只能感受到而不一定能够看得到的文化,如学生刻苦学习的氛围,学校领导教师团结和谐、秩序井然的氛围,花草树木茂盛绿树成荫的氛围,蓬勃向上激烈竞争的氛围,教师认真备课讲课的氛围、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氛围等等,这都是反映师生精神状态方面的文化,是无形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
稳定文化,不稳定文化。学校的文化建设有些具有永久性,一经设立,长期不变。有些是为了围绕某一阶段或某一时期、某些重大事件而设立的过渡性的文化,它的目的只是为了一时的政治需要或工作需要,如高考期间的宣传、领导检查工作时的打扫卫生,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围绕“普九”的墙头标语、口号、宣传网等。不稳定的文化就要不稳定,在开始制作时就要考虑到取消,过时了就要清理。稳定的文化,像校训、校歌、校园雕塑等,要保持稳定,经常更换,留不下印象,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如来一任校长换一个校训、校歌,有那么几次更换,就等于没有真正的校训,校歌了。稳定文化和不稳定文化都是需要的,而且要着意创造,大力渲染,增加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