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的帕夫雷什之梦
3177800000046

第46章 十大思考(19)

校园文化是一种刺激素,它本身知识性不多,但含义深远,教育性突出,它像无声的呐喊,不断地为学生加油鼓励;它像运动场上的拉拉队,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做人成才行为助威。

校园文化也是一种消毒剂,由于它的言词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因而它会使学生在受到厌学、消极、旷课、不认真听讲、不注意卫生、不尊敬师长、不友善同学等等不良习惯和歪风邪气冲击时,有正气出来冲击邪气,有正义冲击非正义,学生的不良习惯就不敢伸手,不敢露头,或因与校园文化格格不入而没有它们的市场。

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幽灵。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总是牵挂着学生,跟随着学生,围绕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它甚至会牢固地附着在学生的躯体上或灵魂上,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优美的校园文化,会在学生心目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当学生白发苍苍回访母校的时候,不仅是老师的教诲、师长的身影、同学的故事在深深吸引着他,那些简明扼要的校园文化格言、警句和文化景观更会深深地吸引着他,鼓舞着他,令他受用终生,回味无穷。

校园文化是人文教养的催化剂。做人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校园文化所关注的是,一个人是不是在时时处处注意提高自己。人要有了个自我净化的过程,校园文化就是净化人的一种手段,使人们如同走进了一座干净、美丽的城市而不敢轻易吐痰,随便丢弃废纸、烟头一样。

(三)教育与教养

学校和教育,有教育和教养两个方面,这两个概念截然不同。一般地,教养是指一个人的文化和品德修养。礼貌与教养不同,是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礼貌只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懂礼貌和礼节的人,不一定具备教养,而有教养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环境中的礼节和礼貌。比如,一个有教养的农民照样会很好地遵守乡村礼节和礼貌。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或刻意可以做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而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有礼貌,会讨人喜欢,但他可能是虚伪的,但当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没有坦荡的胸襟和高尚的品德作基础,礼貌就是一种欺骗。礼貌若缺少关怀就成为做戏,关怀若不以得体的方式表达,别人不仅没有体验,还有可能被伤害。因此,要做有教养的人,既要具备关怀的内涵,也要学习关怀的种种形式。尊重他人和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最根本的是对他人的关怀与体贴,只要我们心中常为别人着想,再加以恰当的言语行为,一定能使周围的人感到舒服,也会使自己快乐。

教养的本质是关怀,教养一般包括三个层面:最低层面可以使我们守住伦理底线,使我们不做出伤害他人的事;中间层面是怎样以得体的方式与他人交往并表达对他人的关怀;最高层面的教养,有更丰富的内容,它体现了对人、对己的关怀,如自立自强、把对他人的麻烦降到最低等。

“教养使人可爱,如果我们懂得关怀,我们就会变得可爱。而不久我们还会发现,这个世界将会以越来越多的可爱回报给我们!”

人际交往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会共处就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形式,人际交往有一条规则: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古语云: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关心别人,对别人体贴、周到、真诚、正派、尊重、得体,别人也反过来如此对待你,只要我们做得合理,久而久之,自然就会具有人际吸引力,社会交往、社会赞许等种种需要就能得到充分满足,于是,人们便为自己创造了一种有助于持续发展的良好的人际资源和人际环境。

那么,没有教养,你会失去什么呢?

失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朋友

失去别人对你的尊重和信任

有可能失去你的尊严

有可能失去机合并造成事业上的损失

有可能失去成功感和幸福感

……

有一句话,值得引用:只抱怨“世风日下”是没有用的——越在黑暗中越要做光明的事,越见得光明。

和有教养的人接触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

感觉舒服,被尊重

让人放心、安全,更愿意进一步与其交往

这样的人,理解人、体贴人,不会让人难堪

有教养的人,有礼貌、尊重他人、办事有分寸÷说话得体

我们自己有教养能带给自己什么?

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尊重和信任、有人缘,增加人生的机会。

会使更多的人愿意接近、关心爱护你。而来自朋友的这些信任、理解、支持和宽容,又会让自己有喜悦感和幸福感,由此带来对自己的认同感。

有教育的人不一定有教养,有教养的人不一定受过很好的教育。所以,学校怎么教育学生,教养问题不可忽视。科学只解决技术问题,教育只完成规定的任务,科学和教育关注的不是人文素质的形成,教养则更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校园文化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于教育、教养和熏陶,它可能缺少知识性,也可能缺少规定性,但它肯定有更多的人文性和教养性。先进的校园文化无不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所启化。

四、知识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我们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学校教育所涉及的知识。一般地,知识与校园文化的关系不是十分大,牵连的地方主要是与学生的知识层次所对应的校园文化的展示方式有所不同。如幼儿园的、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等,各有所不同。不适应学生年龄特征与知识层次的校园文化是不合理的、效果不大的文化。校园文化还要和课本中的内容相吻合、相匹配,是一种崇高的文化,当然,由于教材的不断变化,这部分内容肯定比较少,因为有些校园文化不可能随课本知识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地,校园文化的知识性总是不太强,它的主要目的是营造氛围,创造育人环境,使学生有气种不可懈怠、催人奋进的感受和影响。请看看,在青少年的犯罪者中,直接在上学期间的居少,出校毕业后的则居多,原因不在于学校管得多严,而是他时时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没有滋生犯罪思想的土壤。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就是如此之大,因而,校园文化的创意设计和语言构成都必须要包含先进的思想性、高雅的文化性、活泼的可接受性和高超的艺术性,虽然面对的是稚嫩的学生,最好是出自大师之手,亦即它的文化含量和人文品位要居于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不可庸俗化、简单化、随意化,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艺术性和美感是校园文化设计上与知识含量一并需要高度重视和高度体现的两个方面,非大师难以表现出艺术性,非大师难以塑造出美的形象,非大师难以创造出美的文化享受。

五、学校形象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学校形象与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关系。学校形象的组成一般地有:(1)一定数量知名度较高的教师;(2)学校的硬件建设、设施设备以及场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等;(3)学校的教学质量;(4)培养出来的名人数量和优生数量;(5)正确的办学思想,独特的办学风格,广泛地校际关系与交流;(6)办学的历史、人文精神和创新成果等。学校的形象是学校展示给他人看的那部分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将学校的高品位内涵表面化,并高度概括和高度浓缩地表达出来。学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主要在于内部深层次的各要素的建设上。一所学校研究起来,是那样的深不可测,妙不可言啊!可是它还是有外表的,还是有外形的,还是有他的表现形式的,人们常说: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可见学校的形象建设是学校整体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根据学校形象建设的组成看,学校的形象建设不同于企业的形象建设,学校的形象无不包含着大量的文化教育的含义。也就是学校形象要使人感觉到一种文化渊源的历史感,文化底蕴的神秘感,知识含量的无穷感,道德风范的楷模感,言行举止的修养感,以及人与自然,人与校园的和谐感,似乎这里就是提高人生价值、创造辉煌人生的高级加工厂和神圣殿堂。

学校的形象建设离不开文化,譬如:

具有一定数量的知名度较高的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代表者;

高水平专家式的管理和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流的建筑、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是学校文化传播的手段和载体;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文化集中反映的标志,名师名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成果;

独特的办学思想和风格,是学校文化的特征和表象;

办学的历史、人文精神和创新成果,是学校东北的生命活力等。

校服是学校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郭沫若曾说过,服饰是文化的表征。学生穿校服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美感,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已的学校,热爱自己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

校风是学校素质及其外在的表现。校风,即学校风气,是学校共同具有的、稳定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尚。校风是学校的群体个性。校风是校园秩序、师生行为、人际关系及其精神风貌的整体效益,

校训是学校整体素质的集中概括。校训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校训要言简意赅,简短好记,悬于学校醒目之处,使师生朝濡夕染。

还有学校的校徽、标志和形象标志。学校的文化宣传包括文化交流、文化活动等,如校歌、校训、学校的各种标语、口号等都能够反映出学校的文化功底。作为校长,要精心设计和塑造学校的每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和代表学校的文化标志等。凡居于学校形象建设所展示出来的学校文化,要注意到:每做一件,必须立足于功力深厚、传于久远,形成传统、做出特色、显示个性的。学校文化不宜经常变化,要有稳定性,以便形成师生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彻底滲透到每一位师生的心中,并且变为他们的实际行动。一所好的学校,一定有它的光荣传统的,经常变动就难以形成传统。学校的形象总是因学校的不同而不同,不因校长、教师的变动而变动,这中间起纽带作用的就是学校文化,人们议论的也总是文化那一块,学校的硬件建设在学校的形象中不起主导作用,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文化,就是具有独特个性、意蕴深远、耐人寻味、回味无穷的学校文化,

六、人才成长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校园文化之于人才成长主要是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古语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校园文化是用一些基本固定的或稳定的文化现象来长时间影响和启化学生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客观存在。如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些词句:“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左图右史,邺架巍巍”、“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建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器识其先,文艺其从”、“万悃如一”、“立德立言,无问东西”、“水木清华众秀神,赤子名校名无穷”等成为时代精神的折光,成为师生众望所归的灵魂家园,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

校歌都有如此魅力,那么其他形式的校园文化也会同样有魅力的。人才成长是一种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教师的教育,教材的选择等等,当然是主要的,但是手段不能单一,各种方式的教育作用都不可忽视,如师长的人格风范,耐心细致的谆谆教诲,还有校园文化的无声鼓舞,甚至优美和谐的人文景观都会产生深入人心的教育作用。

七、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第一措施,是学生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凡建一所学校,就包含着建设它的文化;凡办好一所学校,就包含着办好它的文化;凡进得一所学校门,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扑面而来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现象的东西,外显的东西,是从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出发,从人的审美情趣出发而设计和表现出来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它给人的印象是:(1)看到了什么7显然不是艺术品,不是嘈杂的市场景象,不是肃穆神圣的宗教殿堂,不是人员进出不断的行政办公场所,就是学校,是知识和文化的殿堂,是知识和文化的代表与反应,是饱学之士云集的地方;(2)感觉到了什么?显然不是脏乱无章,不是混沌无序,不是争名逐利场,而是神圣与庄严,是敬畏与向往;(3)感受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进了学校门,就能感受到一股气息,就知道是一块人间净土,人才高地,是一块“风水宝地”,是知识的殿堂,是求学的地方。

校园文化主要从教育资本论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与展示的。资本是可增殖的东西。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作为教师言行教育的补充,作为学校教育的构成部分,追求它的永久的稳定的价值,使学生也使教职员工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印入心底,一传十,十传百,产生一种扩大的和增殖的效应。校园文化必须重视它的增殖性,即1+1>2,没有增殖效应的校园文化,是低水平的,不可取的。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学校的选址、学校的位置、学校大环境的历史人文背景、现代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学校的标准档次、教育质量、学校的知名度(名校长、名教师,名学生)等;包括学校自身的硬件投入、学校的历史面貌文化遗迹、学校的规划设计、校长的文化面貌和组织能力、教师队伍的组成结构和名师状况、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的影响、学校的历史沿革及其文化积淀、学校的现代化程度和规模,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又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教育对于文化和科学来讲,是奠基工程,教育包括学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脱产教育、在职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国民系列教育、非国民系列教育、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教师教育以及形形色色各级各类的教育等。教育是一部分人影响另一部人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它不同于社会其他的教育。学校教育有许多规定和限制。学校教育最集中最完美地表现着教育。教育是一种思想文化活动和行为文化活动,无论从教育的本意讲,还是从教育对文化、科学的奠基讲,或是从学校的功能上讲,学校的环境都要充分地反映出文化、科学、智慧与教育的含义。学校教育除了体现人与人即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外,还要体现物对人的“教育”,即物质环境对人的熏陶感染。换句话说,动态的教育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静态的教育是学校物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和感染教育,对这两个方面的认识,第一,要体现本质活动;第二,文化是它的附着物,有促进和强化本质活动的作用,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