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的帕夫雷什之梦
3177800000045

第45章 十大思考(18)

教师也是人,焉能无错,问题是教师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承认错误不等于丢面子。常言说,有错即改真君子。孙云晓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懂得有错就改的道理,应该注意向学生学习,以学生为师。这样的教师不仅不会丢面子,还会受到学生们的喜爱。”他还说:“教师的尊严不是靠固守错误来维持的,而需要科学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这才能让学生做到心服口服。”

教师的魅力在于吸引学生热爱学习。孙云晓说:“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其学习的和谐氛围,真正激发起学生热爱学习的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看到学生对班主任老师的课一般都学得好,因为班主任和学生打交道的机会多,学生比较爱,这说明学习在于热爱。老师的职责就在于创造这种热爱,可以说这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也是一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是点燃学生思维之火的天使。孙云晓说:“对于一个求学的人来说,能够提出问题是很重要的,这说明他一直在思考。”“一个好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哪怕是没完没了的问题,哪怕这些问题老师根本回答不上来。”实际上,思考是最好的学习,最深刻的学习,最主动的学习。只有思考,学习才会有真正的效果,反过来,学习就是为了更好的思考,因为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靠的就是文化基础。所以,思考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思考。教师的天职就是培养会思考的学生,教师的成功也在于培养会思考的人才、教师是点燃学生思维之火的天使。燃料是知识,思维是火焰,教师只在于点火,当学生的思维之火燃烧起来,发光发热的时候,教师就悄悄的离开。

创造适宜儿童的教育。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还是创造适宜儿童的教育是近年来教育上频繁出现的一个词。在我们的教育中不能说就不存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一些被学校命名的班级,实际就存在着这种问题。这种教育不仅使大量的学生在发展上受限和受挫,使他们早早被定位在“不许发展”的班级中,同时也反映了教育研究的无力和教育科学的脆弱。教育应当高呼一个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适合孩子的教育。教育应当离开“标准”,走向学生。

七、我心中的校园文化

一、教育文化

什么是教育文化?教育文化是指教育内容本身的文化和教育活动文化。******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健设一所优质的学校,毫无疑问,包含建设优质的教育文化。教育文化的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教育文化,以不断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师生的精神力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文化建设上,国家倡导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教育文化建设上同样要坚持这四条原则。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场所,更容不得半点腐朽落后文化思想的侵袭,甚至社会一般的思想文化也未必就适合学校,一定要慎而又慎地建设独特的学校教育文化。

民族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学校教育必须坚决地、始终如一地贯彻。

面对现代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的输入、侵袭和相互激荡,学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积极倡导学生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袭,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学习。******报告还指出:“应当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学校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就要进行教育文化建设,发展教育文化。使教育文化在显现本身固有生命力的同时、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张显学校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内容与文化。教育内容指课本教材等国家指定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内容的文化,就是指关于这些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文化。文化是教育内容的载件,教育内容通过文化手段表现出来。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教育的内容要有意义,表现它的形式也应当很有意义。研究教育文化,包括研究教育内容的文化和表现教育内容的形式的文化。

教育活动与文化。教育活动指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实验等,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过程,就是把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教育活动的文化,就是指这些活动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无论怎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它都表现为文化的活动和文化的现象。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一个是活动内容,一个是表现形式和手段,教育活动本身就是文化,其表现形式和手段亦是文化。有教育的文化形式就必然有其文化的内涵,有教育的文化内涵就必然有其表现的文化形式;教育活动是教育文化的表现过程,教育文化是教育活动的辅助手段。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有既定的文化形式,如上课、课堂提问、课外预习等,也有在活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新的文化形式,如现在上课用微机、投影仪、电视录像、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等,而且这些文化在不断变化、创新、发展。有些文化是教育活动中派生出来的。还有另外的一面,就是教育活动要通过一定的文化活动或文化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教育活动所需要的文化。没有这个文化,教育活动就无法开展或开展不好。一方面是有意义的活动产生积极的文化,一方面是活动要有意义,需要良好文化的支持。譬如,现代教育没有科技手段不行,科技手段是文化;教育活动没有好方法不行,好方法是文化;教育活动要开展的生动活泼有趣需要文化包装,甚至直接表现为文化,如文娱体育活动、绘画展览、校园广播、校园音乐、教育文艺作品等。

二、校园文化

17世纪捷克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学校本身应当是一个快意的场所,校内校外看上去都应当富有吸引、力!在校内,房屋应当光亮清洁,墙上应当饰以图像。这种图像应当是受人崇拜的人物的照片、地图、历史图表,或别种装饰。在校外,应当有一个空旷的地点可以散步和游戏。(因为这在儿童是绝对必要的,我们以后就可以知道)并且还应当附属一个花园,让学生时时进去,在那里可欣赏花木、花草、植物”(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109页)。从此,校园美化与人文主义、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和人的心理需求以及教育的全方位等融为一体,一起成为教育的一大传统文化。

校园是育人的场所,在校园建设中要在注重实用价值的同时,充分体现它的人文关怀,着力营造它的书卷气息和文化氛围。

校园建设,既有凸现在显性层面的硬件建设,也有弥漫于隐性层面的软件建设。营造高层次、高格调的文化环境,则是这一软件建设的主体工程。它既能对师生起到陶冶美好情操和提升思想品位的作用,又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师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同时,因其文化完善而物化出来的完美的外在形态,使得校园更透射出“学府”的气韵与风采。

学校首先是一个物质的环境,是一个育人的场所。既然是物质的环境,就应有广定的物理意义,这儿不只是指“物理科”,是物质存在的意义、物质表现的意义、物质的教育内涵等,如运动场、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绿茵场、图书室、校园网、参天古树、画廊、碑石、雕塑、亭台、水池、符合人物心理需要和客观实际需要的楼房、专用室等。一个人在怎样的环境中会表现为怎样的行为,不论这个人原先是否有这种行为习惯。如在非常干净卫生的场合,就会自觉注意卫生,在脏乱差的环境中,又不太注意卫生等。环境可以教育人,环境可以规范和改变人,环境也可以使人腐化。人的一些行为经过多次数、长时期的重复便会变为自觉的潜意识的习惯。习惯可以内化,内化的东西表现为习惯。好的习惯就是人的有较高修养的基本素质的表现。其次是一种文化的环境,学校是一个实施教育教学的单位,教育源于文化、依靠文化、离不开文化,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服务和文化现象。学校静态的教育就来自于物质的环境和意识形态的环境两个方面。意识形态就是文化现象之一,当然重要的还是动态的教育,如校长、教师、学生及其活动和教材、教学手段等。进一步说,校园的物理环境也是一种文化的现象。虽然一流的建筑、其本身并没有教育功能,但这些建筑都是针对教育的要求和需要设计的,都是符合学生心理活动,心理需要和审美需要的,说到底也是一利,文化的东西。校园建设,无论怎样去设计、施工、规划,饱含文化和教育韵味显然是存在的、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文化是人类长期以来为适应、改造自然环境和满足自身物质、精神需要而发展出来、积累形成的。文化是一种历史遗产、精神财富。文化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历史性积淀,在于让现代人浸染于前人所创造的精神文明之中,在于让社会其他人浸染于学校所创造的精神文明之中,在于让师生员工浸染于学校所创造的精神文明之中。

文化的最大价值是对学校发展的继承和指导、指向,是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抚慰、关怀和熏陶。文化不是教学质量,不会给学校带来功利性的效益,但它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学校个性的抒发,我们不能用功利的眼光看待学校历史文化的生命力。

校园文化一般指学校在管理和经营过程中所创建的具有本学校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校园文化是学校体制管理的“软件”,是学校道德管理的体现,是学校理念构成的重要方面。

学校的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历史的见证,文化的积淀,实力的象征,质量的体现。一所学校的文化面貌可以反映出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也体现出了校长的办学能力、办学水平和办学理念,甚至是首任校长和几任校长能力、水平、思想的综合反应。同时,反映出了校长的文化面貌、教育追求和教育理念。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基因,如果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到了一定程度,任何一位校长或老师都会被同化。文化的力量就在于它能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学校是神圣的殿堂,原因就在于它是启迪人们智慧的场所,它有着先进的文化观念和科学知识,有着高尚的道德、人格的范本和榜样的作用,其耳濡目染都是人们最需要汲取的精神和科学文化营养,总之,它是启人、培养人、成就人的场所。一般的人都应该具有的高尚的和所需要的一切精神、科学、文化、技能的教育培养等,学校都可以反应得出来,提供得出来,而且使人们学不完、取不尽,油然而生敬意和神圣感。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寄居地,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精神的寄居地。文化凝聚人心,文化缓解冲突,文化给人以信心和方量。

学校文化面貌的意义在于:它既是一所学校精神魂魄的表征,是潜在教育功能的浮出,也是学校师生员工凝聚力、向心力、精神力、思想力的“警示牌”和“显示器”,是广大师生共同理念、共同意志、共同追求的形态物化。

一所学校,能没有启于自已的文化吗?

三、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它又与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文化的功能不仅在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在于认识自我、改造自我,使每一个个体成为负责任的人。独立人格的十个重要方面就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独立人格的另一方面就是摆脱原始欲望的控制,能够在创造美和审美中获得快乐,而不是在破坏中获得快乐。文化是一种杂而散的知识,是整个知识、能力、建筑、雕塑、遗迹、物品、遗留、历史、事物、现象等的总称,文化影响人,但文化是全方位、多值域的。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说教育行为本身就是文化行为,教育要用知识去进行活动、传承知识、制造知识。知识未必就是文化,文化未必就是知识。但是,教育从文化中取得资料和手段,又为文化增添内容这一点却是肯定的;教育不等于文化是说教育是有一定的规范,一定的指向,一定的选择,一定的手段,一定的目的的。教育的明确目的就是把儿童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必须在规定的年限内使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业,当学生达到一定的年龄段后,不断地走向社会,为社会为人民开始服务。在我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就可以陆续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工作。所以文化是教育的营养源泉,教育是文化的传承手段和积累方式。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教育在文化中选择的材料,则仅是一少部分,如我国的教育就不选择宗教和神学的文化,不选择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民族习俗、传统文化相抵触的文化。因此,教育在文化中所选择的材料是有特殊意义的。同样,文化的传播手段是多样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教育为文化培养传承人,教育还进行着自身的文化建设与传承,可以说没有教育的创造和传承,就没有文化的发展,至少发展会缓慢。

(二)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正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在整个精神文化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做出积极贡献。”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文化的表达方式之一。校园文化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校园中的文化,一般不仅仅属于教科书中的文化,也不仅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去讲解、贯彻的文化,它是教育的一种方式,是教育的一种形式,是教育的一种手段,是教育的一种补充。它的特点是: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缺少强制性,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学生的口味,具有激励性、鼓动性、鼓舞性。校园的文化语言的特点是比较激进,似乎与外面的社会有所不同。本来,学校必须是一个理想化的场所,应当与社会拉开一定的距离,适度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