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的帕夫雷什之梦
3177800000044

第44章 十大思考(17)

当然,好教师的标准还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对于今天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国民及其子女来说,有上面这些恐怕就够了。这是否意味着,学校管理者在对好教师标准的看法上,需要从老百姓的心里找点灵感,需要对先前的标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尽管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不同,由此造就出在好教师的评价上也有诸多差异,但共性的成分依然是很多的。对一个好教师至少应该满足的一些底线的要求,即要心存善意,这种善意是发自内心的。教师也许做不到爱每一个学生,但必须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善待学生,理解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同时还要有智慧,既能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考虑问题,又要超脱出来,不能等同于,学生,与学生斤斤计较。好教师不只是“技术”的传授,还会用“心”和学生沟通交流,甚至放下架子,拉近彼此的距离。好教师不是要学生服从他的权威,而是启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探索的能力。好教师敢于直面学生的批驳与怀疑,并为有这样见识随时能超过自己的好学生而骄傲。好教师的最高追求莫过于能将学生身上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出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能互相诱发出对方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最后,双方在思想上都得到很好的升华。

3.新时期体现师德的落脚点。2004年6月19日上午,我在兰州人民剧院听了一场孙云晓的报告。结合孙云晓的报告,我感觉到,在当前时代下,教师高尚的师德应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学生虽然和教师有年龄、知识?经(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但是学生也有学生的所思所想,教师必须要细心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各种思想、心理问题,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对待学生,都能使学生感觉到话能说到他们的心坎里,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乱批评一顿,这样会使学生心理的委屈更加加重,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可能还会起反作用。现代社会信息十分发达,老师想的和学生想的往往差距很大,而老师又往往以自己的经历、经验去教育学生,有时候还会闹出笑话。

教育活动过程要始终贯穿信任学生。有一个教师曾经说过,哪怕天下人都看不起我的学生,我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这话说得多好啊!现在的老师往往以分数看学生,认为分数低的学生,不但学习无望,将来也很难成为人才,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往往会说:“你要能学好,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你这样的孩子,将来就是进监狱的料。”孙云晓说:“每一位教师或父母的神圣职责,就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而绝不是封杀他们成长的希望。”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做自己能做到的事。现在的父母关心孩子,除了学习,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习惯,长大后难有自立能力。教师也是如此,虽然教师做的和父母做的有所不同,但总还是包办代替的多。学生不会做的题,老师先做好了,学生不会解答的问题,老师也解答好了。老师没有耐心和信心看着学生自己去做,结果学生总是对自己的答案疑心重重,心里始终不踏实。所以,孙云晓说:“如果强迫孩子学习一些他所不喜欢的东西,那样会抹杀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变得没有自己的主张,只能听从大人的意愿。”

师德最多的应该体现在关注学生的需要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需要是教育的最佳施足点。学生如果得到某种满足,说明他已经向前进了一步。因此,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灵之音,多给学生倾听的机会,他们有什么想法、爱好或不满,让他们说出来,他们心里有什么委屈或心事就让他们说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解脱,也需要师生之间极大的信任才能实现。同时,教师也能够对症下药地做好工作。孙云晓说:“倾听孩子的诉说,也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这不是纵容孩子的行为,也不能视作是听任孩子的狡辩,这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倾听孩子的诉说,是一把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教育应当是充满希望的。武汉市粮道街中学有一个著名的提法:“用希望激励发展。”他们提出:“让校园充满希望,让希望都能实现。”要相信教育能成功,首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赏识教育的推荐者周弘就是一个例子,他把一个“不可救药”的聋儿培养成了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教育的目的使人成才,相信学生,就是相信目标,剩下来的就是毅力、耐心和方法。只要相信,就会把学生和老师两个信心加起来了,两股力量向着一个目标努力,这个合力是很大的。

教育在起步、阶段就要按照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孙云晓说:“成年人常常爱主观假定孩子和我们是会一样的,然后就按照自己的目标来塑造孩子,而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考虑他是否需要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塑造他。”这样做,常常是适得其反,有一个例子,两晋时的文学家左思,小的时候,他的父母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为一名书法家。可是,左思对书法无兴趣,因此学起书法来并不带劲。父亲对儿子的行为很失望。但这位父亲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他又让左思改学弹琴,左思对此还是不感兴趣,学了很长时间也弹不出一首像样的曲子来,父亲的美好希望成了泡影。后来,父亲发现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他觉得应该以孩子的兴趣为主,而不是以自己的愿望为主。于是,他开始观察左思的一举一动。他发现左思是一个不善于交际的孩子,但记忆力好,爱读书背词,有的甚至过目不忘。这位父亲终于改变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他决定善待儿子的这种爱好和兴趣,让他学习诗词歌赋。结果,左思很快成名,把当时的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左思历时10年精心雕凿的《三都赋》,令当时的文学人士、达官贵人争相传抄,一时间“洛阳纸贵”。左思的文风豪迈、高亢、劲挺、矫健,被当时的文学界赞誉为“左思风力”。

教育不是仅仅培养于老师水平一样的人才,而是培养国家需要的比老师强得多的人才,尊重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发展。因而,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孙云晓说:“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或老师们一心一意‘为了孩子们好’,但却得不到孩子们的理解。为什么?主要还是成年人对孩子不够尊重,导致了孩子们的抵触情绪。教育离不开尊重,没有尊重的教育不会有好的结果。”他还说:“尊重并不等于纵容,而是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和孩子商量着解决问题,而不是用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模式、自己的思维定势和心理定势去认定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更不能利用父母的权威去压制孩子的想法。尊重,主要是要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情感。”在学校里,老师如同父母。

教育要面对天性不同的孩子,别把孩子的特点当成缺点。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也是丰富多彩的,可现实中我们常见到老师总说“你不这样做,一定不会做好”,“如果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一定不会有大的出息”等,他们都认为会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正好忽视了一点——人的个性差异。如果人都很听话,下一代跟上一代不完全一样了吗?泰戈尔有一句话:“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教育不正是水的载歌载舞吗?孙云晓说:“只有当您以欣喜的心情来迎接每一个不同的孩子时,教育才能真正变成载歌载舞的水。”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任何一位学生都在发挥长处克服缺点的过程中成长起来,我们切不可以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切都好,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一切都“不可救药”。所谓给学生以自信心,就是针对学生不足的那一面,给学生以鼓励,然后促使他们进步,周弘的女儿周婷婷对未来充满信心,才形成了强大威力,取得了成功,看来只要有了信心,连生理上的缺陷都能克服,其他的就更不在话下了。

向学生学习。现代教育讲学习共同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也是老师学习的榜样,不要说学生懂得的知识有时候比老师多,就是如何做人,他们有时候也比老师懂得多,尽管有可能是错误的,但毕竟他们有了自己的认识。正如孙云晓说的:“今天的孩子不仅在创新意识方面远远超过了成年人,在其他方面也存在一些优秀的、值得成年入学习的品质。”只有当成年人用尊重的、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时候,才能真正蹲下来,听学生讲话,向学生学习。

教师要有责任感。孙云晓说:“一个人是否有责任心,还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准。”著名教育专家陶西平先生有一段话:

“我想,当前,应当把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作为父母们的主要责任。”

“责任心是做人的基础。要想子女成为一个好人,就应当教育他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对我们生活的地球负责。人自身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来自明确的并且认真履行的责任。人的道德自律,遵纪守法也靠责任感。”

“责任感也是成才的基础。进取精神、科学态度、创新能力是优秀人才的可贵品质,但是离开了责任心,这些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聪明才智,只有建立在强烈的责任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否则只能是徒有其表。”

“责任感更是一种真诚的人的标志。其言必行,其行必果;言行如一,表里如一,是一个受到别人尊重与信赖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健康的营养液和净化剂。”

教师的水平越高,会把分数看得越低。孙云晓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个值得人们尊敬的教育家。”分数有两重性,一方面高考凭分数录取,不可小看,一方面分数只是学生对一些死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全面素质的反应,所以,孙云晓又说:“在高水平的老师眼中,分数的含量是低的。反之,一些缺乏教育艺术的教师却过分注重分数,在学生的通知单中往往是一些枯燥的分数和名次。但是在给学生写操行评语的时候,却简略从事,多是千篇一律的一些套话,以至于有的学生说‘如有雷同,纯属偶然’。”

教师首先是人格之师,其次才是知识之师。有这样一个例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看到一个小男孩用泥块砸同学,就当即制止了他,要求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小男孩等在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陶行知却拿出一颗糖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陶行知又拿出一块糖说:“这块糖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打吋,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这时陶行知又拿出第三块糖送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孩子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您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打的不是坏人,而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说:“你能正确认识你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还有一个例子,某年6月,长河天气炎热,有一位15岁的初二男生在晚上9点多钟,偷偷摸摸跑到了学校的公共浴室,猛然推开浴室的门看女老师洗澡。第二天,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后果可想而知。可是,老师没有那样去做,而是从抽屉里取出一幅她自己的裸体画交给了这个学生,学生羞得无地自容,后面老师又给他送了一本《青春期性教育》的书,并给学生讲了很多道理,一场可能发生的灭顶之灾就这样化解了,学生被老师的善良与宽容感动得哭了,一个懂得害羞的15岁男孩,一头扑进一个女教师的怀中,说:“李老师,你就是我的亲姐姐。”孙云晓说:“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是单纯的知识或技能的培训中心,任何一位教师或者父母的责任,也都不是单纯地为孩子们灌输知识。真正的教师或者父母,首先应该是人格之师,其次才是知识之师。”

教育是人的解放,而不是枷锁。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更大的自由,如同解放,眼界和思维更为宽阔,而不是给学生上枷锁,使学生越学越被禁锢。有两个例子,一个是北京广渠门中学校长李金海,他的女儿上了职业高中,别人不可理解,但是,他认为,每个人只要在社会这部大机器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正常运转,只要孩子成长为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就足够了。他的孩子后来在一家银行工作,干得很出色。第二个例子,陈医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曾获浙江省高考状元,后来去了美国读博士,二女儿上了上海交大,读研究生,后留校任教。他还有一个儿子,不爱学习,就直接让他参加工作,搞医疗器械维修,孩子很喜欢这份工作,也出了不少成绩。这两位父亲都是智者,但他们都选择了对孩子的尊重。所以,教育应该是人的解放而不是枷锁,可是现实中好多例子正好与此相反。

教师要从“独奏者”变为“伴奏者”。弗莱雷是世界著名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弊端是“讲授式教学”,而应该提倡的是“对话式教学”。研究表明:个体对来自外界的刺激接受与否,都必然的经过个体拥有的认知水平、情感系统、意志能力等的筛选和改造。个体不仅要改造新的对象,而且要改造自身,不断地遇到矛盾并不断地解决矛盾,发展自己。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的过程。这一理论就要求教师从主导地位演变为辅导地位,从独奏者变为伴奏者。

教育应该不能少了惩罚。孙云晓说过,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生犯了错误是教育的最好机会。教育家卢梭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孙云晓说:“教育是一种唤醒,唤醒人身上的潜能。在惩罚一个人时,最重要的是唤醒人的自尊自信:我是真正的人,优秀的人,错了应该受到惩罚,接受惩罚是为了更好地做人。而且对于孩子的惩罚方法一定不要是体罚性质的,而应该实施教育性质的惩罚,如警告、批评、暂时不允许孩子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等。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宽容和平等、公平是教师必备的品质。教育者最能体现价值的地方在于怎样对待学生的错误,而在这个过程中,宽容是必须存在的心理品质与体验。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成长过程中必有错误出现,对待学生的错误,除了指正、批评,教给正确的方法以外,还要会宽容。所谓宽容是对错误带来的已经无法挽回的损失的认同。这种认同(宽容)有时候比惩罚更有教育的意义和力量。宽容是每一个人的美德,更应当是教师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