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小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包头市商业银行现象解读
3177700000004

第4章 中小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国际化(3)

与世界金融全球化的潮流和我国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相比,我国金融全球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快。包头市商业银行的国际化道路的选择适应了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适应了金融规则国际化的要求

目前国内一些与WTO条款和国际规则及惯例相违背的政策法规必须修改,使其与国际惯例接轨,包头市商业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无法继续在政府特殊政策的保护下经营。另外,中小商业银行目前的客户信用评级体系、财务体系、信息披露制度等也要符合金融规则的要求。

2.适应了客户行为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推动金融全球化的原因之一就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加入WTO后,根据对等互利的原则,我国企业将获得更多对外拓展业务的机遇,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将大大加深,银行客户经营行为的国际化趋势也将大大加强。为此,包头市商业银行必须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任何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本国银行业跨国经营的配合。国际经验证明,金融支持比国家支持更具说服力和信用保证。因为国际化的银行拥有资金、人才、国际金融市场、客户联系等优势,能够为公司的海外投资与经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国际化经营是资本流动国际化的要求

资本流动国际化是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之一。近年来,我国引进国外资金不断增加,对外投资也迅速发展,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参与国际资本流动或为国际资本流动提供全方位服务。

4.国际化经营是提高银行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近年来世界银行业正朝着全能化的方向发展。根据美国资料统计,美国个人金融资产的26%存放在银行以备急需所用,40%左右放在基金管理公司为未来的储备。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金融产品的日新月异,中小商业银行直接管理的资金将越来越少,横向扩张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商业银行法》规定境内银行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管理体制,但并没有对我国商业银行在境外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以及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等加以限制。

通过对当前中小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国际形势分析,包头市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业务,是增加其利润,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将为其今后向国际化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

)第二节 包头市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选择的理论依据

商业银行国际化理论主要是将跨国公司理论与银行经营的特殊性相结合来分析银行的国际化成长。从理论上讲,商业银行通过跨国经营海外扩张,实现国内国际业务一体化发展,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可以分散风险,推动金融创新,增加低成本资金来源,扩大对母国跨国公司服务,以及规避监管,降低税费负担,增加收益。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中国全面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银行业必然与世界全面融合,商业银行将处于一个无边界的世界之中,全世界的顾客都了解世界上最好的金融产品与服务,都希望得到他们而不介意他们来自哪个国家或银行,所有的银行都在相互交织的世界经济和金融之中竞争,实施全球化战略是必然的。许多人由于认为全球市场要比国内市场更复杂而惧怕国际化,实际上,全球不过是一个国际或地区的扩大,成功的国际化战略实际上是一系列国内经营战略的扩大。

一、国际化战略的基本涵义

当今,一个新的概念正在形成,即经济与市场的全球化。发达国家的大银行无不实施国际化战略。一方面,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和《金融服务协定》规定,我国银行业将逐步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将不断地进入我国,中资银行同样可以进入外国;另一方面,各国都不断地降低限制银行业进人和资本流通的各种壁垒,加之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大发展,使经济金融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银行业的国际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化、全球化的银行网络业已形成,中资银行有必要和能力进入其中;三是国内企业和名牌产品不断走出国门,进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迫切需要国内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四是世界许多著名大银行都实施了国际化战略,并取得了成功。据英国《银行家》杂志资料,1998-1999年度排名前100的大银行中,其海外资产所占比重无不比上年有明显提高,其中位居前3位的美国运通银行、英国渣打银行、瑞士银行的海外资产占比分别高达85.5%、76.6%、76.5%。事实表明,实行国际化战略的银行能够以只在国内经营的银行所不能及的方式增加盈利,并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可以从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上获得更大的回报;

2.通过把价值链的特定环节和特定的价值创造活动安排到效率最高的地点来实现区位经济效益,获得经济优势;

3.降低价值创造的成本;

4.可以在最大的市场中发挥自己的营销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为更多的顾客提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面对这种形势和趋势,中国的商业银行应进一步确定和实施自己的国际化战略,以参与世界金融竞争。

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战略,主要是指银行管理要素与营销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战略意图与战略目标进行流动和组合,以实现客户选择、产品营销、资本配置、资金流动、网络联系、人员构成、技术集成、管理规则的国际化。

过去,进人国际化市场的主要方式是“跟随客户战略”,即银行的客户到哪里,银行服务就跟随到哪里。现在银行的国际化战略越来越多样化,包头市商业银行选择国际化战略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

1.跟随客户模式

即银行盯住自己的客户进入哪个国家,就把提供服务所需的各种资源与系统转移到哪个国家。

2.自己寻找市场模式

即银行根据对有关市场前景的分析与期望,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直接进入该国家和地区建立自己的服务机构。如中国入世后,许多外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利用中国对世贸组织的承诺,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由于许多国家都会对进入的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的监控,商业银行要想尽快占领市场,往往采取多种方式。常用的方式有:直接建立自己的分支机构,但是,由于门槛较高,难度大且慢;收购所在国当地提供相同产品与服务的银行机构,但关键是留住被收购银行的核心人才,以利于获得当地的市场信息;以股份制形式参与当地的经过慎重选择的银行机构,正确逐步控股,如2002年底,花旗银行参与5%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3.电子营销模式

即随着技术(如互联网、卫星传输、数字电视等)的发展,电子商务技术的普及,银行直接利用互联网,建立电子银行,向各个国家开展网上银行服务业务。

二、中小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理论学说

包头市商业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战略,必须从了解国际化经营理论学说开始,以便做出具体的策略选择:

1.“引导效应”

这一假说最早由阿莱伯于1984年提出,是较为传统的国际化经营学说。认为银行跨国战略是由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所引致的,跨国银行的主要发展动机是配合国际贸易的进行。在主要的贸易伙伴国设立分支机构可以使贸易结算和支付更为便利,从而提高本国出口商的竞争能力,银行也可从经营中获取稳定的中介收入。后来格鲁伯和阿莱伯研究认为,银行国际化的目的在于为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继续服务。国际直接投资(FDI)的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直接刺激了跨国银行业务的发展。由于这些银企有着密切的联系,跨国公司扩张带动了银行网络的扩大,以适应跨国公司的财务管理国际化。金德尔伯格(Kinclleberger)和莱文(Levine)的研究认为,跨国银行反过来又有引导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的作用,即银行的角色是双重的,既有“跟随者”,又有“领导者”的功能。银行服务于贸易或海外投资,可以给银行带来更多的海外业务量,在国内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可以使净利润有大幅提高的可能。

2.区位优势学说

这一假说是指东道国的独特优势,如管理体制、市场利率、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外资银行优惠,或是经营环境好于跨国银行的母国,从而对跨国银行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具体表现为:一是税收优惠;二是存贷款利差大;发展中国家出现较高利差的主要原因是“金融抑制”。三是市场容量大,四是监管环节宽松,出现“严内松外”的现象,其监管制度不健全为外资银行的运作降低了成本。还有其他优势,如东道国劳动力成本低,或东道国政局更加稳定、金融体系更为安全等,均构成区位优势从而形成比较利益,推动银行国际化。

3.规避风险理论

资产组合理论说明,只要在资产组合中的不同资产收益率变动不完全正相关,则资产多样化(分散投资)可以降低同等收益率下的风险(主要是非系统性风险)状况。托宾和马柯维茨建立的资产选择理论可以证明银行国际化战略会有效降低银行资产组合中的风险系数,从而提高净收益。近年来,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力地支持了资产国际化可以规避风险的假说。赫斯顿和罗曼豪斯在1995年的研究中发现:银行资产分布在不同国家可以有效规避国别风险,从而确保收益的稳定性。

4.获取银行综合优势

英国里丁大学邓宁教授吸收了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等成果,形成“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这些理论都可以从银行的综合优势解释跨国银行的行为。一是声誉、经验等无形资产的所有权优势;二是规模经济的所有权优势,跨国银行的规模经济主要体现在资产存量和银行网络规模上;三是内部化优势,这是指银行通过可控制的交易内部化取得利益,实现途径有资金的调拨定价、广泛的客户联系、广大的信息网等等。

5.银行体系重整

银行体系的改革和重组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都面临的问题。世界银行认为,对国内银行体系的改革有三种思路。一是准入方式,准许新的银行自由成立,并对外资银行开放市场,多数金融体系落后或初始金融条件恶化的国家(如俄罗斯和拉美各国等)应选择准入方式;二是整顿和复兴方式,即对现有银行系统进行改良,多数原有银行体系完好且公众信任度高的国家(如波兰和匈牙利等国)应选择这种方式;三是准入与整顿复兴并举方式。一般而言,在发展中国家,跨国银行的进入受到各国法令的严格限制,所以它们会静观其变,等到东道国发生经济或金融危机后,相关金融改革措施出台、市场开放之际,借收购等手段强行进入。因为此时进入不仅不会存在严格的限制壁垒,而且可能获得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市场机会。

三、包头市商业银行实行国际化战略管理的特征

包头市商业银行实行国际化战略,具有以下特征:

1.以自身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为后盾;

2.树立“全球思考,地区行动”的理念;

3.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

4.建立“跨文化”的企业文化。

而实施全球战略要关注三大关键要素:

1.创造国际范围意义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并使之具有以下特点:

(1)与具体的市场机会的一致性;

(2)竞争对手模仿或替代的困难性;

(3)该核心能力的可维持性;

(4)总体上的独具性或稀缺性。

2.建立大系统协同效应

即视整个国际市场为一个“经济生态系统”,本银行既是一个大的系统,又是国际市场的一个子系统,并积极构建各个子系统、孙系统、各要素、各运行环节、各地区之间的协同机制。如建立符合国际化市场运作的业务流程,对银行价值链与其客户的价值链进行“X”再造,形成新的客户关系网络。在这方面,PNc银行提出三个战略目标:(1)通过创建多渠道的、整合的客户关系建立网络体系实现增值服务;(2)通过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创造一种全新的衡量运营绩效的标准;(3)通过继续深化自身改革,实现从提供传统型银行商务向由电子商务及相关收费驱动的高增值流程服务转变。而花旗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则根据各行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战略措施,并把各分行业务、营销、流程活动等分散,主动协调各分行的形象、设计、服务标准等。

3.合理配置资源,即银行可以根据以下因素在各个相关市场或国家、地区调整、配置资源:(1)市场竞争现状、发展潜力与增长速度;(2)进入壁垒与风险程度;(3)战略价值。

)第三节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历史,在1949年以前可以说是帝国主义列强纷纷粉墨登场的历史,充满了早期跨国银行经营的殖民地色彩。只是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一扫过去的耻辱,在经过几十年的沉寂后,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逐渐发展起来。

一、1949年以前的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

以英国为首的列强用枪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来华进行贸易和投资,外国银行也纷纷来华设立机构,占领我国金融市场。1845年,丽如银行率先在广州和香港设立分行,成为在华营业的第一家外国银行。随后的汇隆银行1851年在广州、1854年在上海设立分行。至19世纪80年代末,列强在我国设立的银行达到17家,逐渐霸占了我国金融市场。这一时期是英国控制中国金融的时期。

清政府于1879年成立了通商银行,这是我国银行业产生的标志。但它没有实力与列强抗衡。说到我国银行自身的国际化经营,当数20世纪的山西票号。1907年,山西合盛元票号在日本神户开业,至年底它已在神户、东京、横滨、大阪和仁川设立分号,当时每年的汇兑都在2亿日元以上。这大概是我国金融机构最早从事的国际业务。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中国人并没有在政治、经济上获得独立。这一时期,更多的帝国主义国家来华设立了金融机构,从而打破了英国银行独家垄断的局面。日本侵华时期,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基本处于停滞。日本战败后方才复业。

战后,美国银行接替日本迅速成为各国银行之首。外国银行的数目虽然有较大的下降,业务也主要集中在上海,但其势力依然十分雄厚,且发展十分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