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部区域人口发展战略与规划
3177200000007

第7章 西藏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6)

在西藏做任何课题调查和研究的专家都会发现,西藏的人口素质是未来影响发展的最大困难问题、最大制约因素、最为迫切解决的热点。所以我们考虑,为了加快解决西藏人口素质过低的问题,必须由国家财政作保障,实行特殊的教育政策、经费政策、人才政策、技术政策和管理政策。我们的核心建议是在西藏实行“12年义务教育”政策、中专义务教育政策、职业义务教育政策、进藏人才国家补贴政策、国家科技项目多向西藏安排的政策等。关于政策的具体设计问题需要做另外的专题研究。

4.人口转移流动战略。

西藏的人口分布非常分散,生活和交通非常不便利。在目前这种区情下,要统筹解决人口分布的合理性、人口结构的合理性、人口流动的合理性、人口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性,必须选择大规模移民的战略。在西藏地区的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发展快和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的地区,相对集中在城市、“一江两河”、青藏铁路沿线这些地方。国家已经规定了优先、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的“四区”政策,在西藏这四区政策可以简化为“经济活动区”和“非经济活动区”两种。比如阿里、那曲和日喀则等地的一些地方,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意义上,都应该是“非经济活动区”,这里的大部分人口要搬迁到城市、“一江两河”、青藏铁路沿线这些地方,通过建设牧民新村、进城定居、到内地就业等方式解决。同时对内地的流动人口实行非常严格的管理办法。

5.人口发展服务战略。

国际和国内的经验都证明,人口问题更多地是由政府和社会来解决、来办。人口发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实质要求,就是服务。所以,同样需要在西藏的未来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中认真做好服务工作,以服务为宗旨,以服务为内容,以服务为标准。要做好服务,必须同时建立完整的制度和规定,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技术服务体系,培养服务队伍,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执行“少生快富”、“三结合”、计划生育奖励、新婚风气进万家、出生缺陷干预、生殖健康技术咨询等政策,都要从服务的立场去思考和对待。

6.人口项目推动战略。

项目建设是比较成功的投资形式,可以在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方面运用。项目战略的机制包括项目策划、项目设计、项目预算、项目申报、项目审批、项目运作、项目管理等环节。考虑到西藏的特殊区情,未来中长期人口项目建设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形式。课题组通过调查和研究,提出以下项目,供政府决策时参考:

①关于青藏铁路开通对西藏人口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②关于在西藏河谷地带建立牧民搬迁和集中居住点项目;

③关于在西藏阿里和那曲建立无人区项目;

④关于在西藏和内地建立人口公共管理人才培训基地项目;

⑤关于在西藏“一江两河”沿线建设经济开发区项目;

⑥关于在西藏73个县市建立生殖健康技术服务站项目;

⑦关于建设西藏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项目;

⑧关于在西藏全面实施12年义务教育项目。

(十一)做好人口发展工作的建议

1.实施关注人口健康工程。

在全社会倡导开展以关注新生儿、关注女孩、关注独生子女成长、关注育龄群众健康、关注计划生育困难家庭为主要内容的“五关爱”活动。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制止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行为,在全社会营造男女平等的社会新风;依法落实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的奖励或福利待遇;实施生殖健康推进计划,提供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通过产业开发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困难家庭的生产自救和发展能力,不断丰富人口的内涵。

2.建立“三结合”工作机制。

按照城乡协调统筹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三结合”的工作机制。结合西藏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家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完善“三结合”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全社会参与、宣传、管理、服务多手段为一体的“三结合”优质服务机制,建立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三结合”协调运作机制,充分发挥育龄群众和计划生育组织在“三结合”中的作用,创新“三结合”群众参与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三结合”资金保证机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的指导协调,加强基层服务网络规划,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增强服务能力,加快由基本服务向优质服务的转变,逐步建立起符合西藏实际的计生服务体系。

3.构建奖励导向机制。

建立和完善人口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通过小额贷款、项目优先、科技扶持、政策优惠等措施,把人口问题与发展经济、扶贫开发、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少生快富。实施节育补偿、家庭福利、奖励优惠等形式的利益倾斜。对独生子女家庭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费,对独生子女年幼夭折给予经济补偿,城市和有条件的农牧地区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和年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助。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承包土地、就业、就医、住房及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给予优待。认真落实对主动放弃二孩和三孩指标的农牧民群众给予重奖的政策,并视国家和自治区的财力逐步提高奖励额度。建立有利于人口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牧区,建立养老、子女安康、合作医疗、母婴保健保障、计划免疫保障和节育手术安全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在城镇,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保障制度。按照“立足当前,着眼各项规定,分类指导,逐步完善”的总体思路,坚持从能办到的事情做起,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鼓励社会参与救助和志愿者服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4.坚持国家财政投入体制。

由于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地方财政最为拮据的一个地区,中央政府历来都采取强有力的国家财政扶持政策,国家财政占到西藏总财政收入的95%。这种情况说明,西藏是我国一个特殊的经济输入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依靠外部的推动。所以,要做好人口工作,逐步增加对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财政投入,就必须坚持国家财政投入体制,这个体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改变。可以考虑在国家财政补贴和自治区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中,相对固定地给人口工作的投入划分一个比例,并且逐年增长。与此同时,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把人口发展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逐步提高地方财政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水平,增加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对阿里、那曲等财政困难地区的计划生育事业费实行投入倾斜。

5.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新机制。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应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优质服务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保障流动人口依法享有生育权利,依法获得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普教育、计划生育技术和生殖保健服务,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各项权利。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服务机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下,会同公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卫生、工商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村(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决策、综合管理,共同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西藏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和战略问题

(一)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和评估方法

1.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理论。

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个进步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合理到相对合理的发展过程。经济发展是指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的变革。人口发展根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又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二者关系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西部区域人口发展战略与规划产”的理论。

(1)“两种生产”的理论。“两种生产”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石,是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论的指南。这一理论包括人们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两个方面。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社会财富的生产,它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活动,它包括衣食住行等人们所需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为了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的生产;另一个就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它是人类为了世代延续、种族的繁衍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包括原有生命的生产和新生命的生产。这“两种生产”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互为条件,互为制约,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和高度的适应,才能相互协调发展。

(2)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基础,人类就不可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同时,人口是经济活动过程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一定数量、质量结构的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也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在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这一对矛盾中,经济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对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但人口发展又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的发展,即起到加速或延缓经济发展的作用。

2.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途径和机理。

要使一个区域的人口能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就必须保证人口的数量、结构、质量及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这样才能发挥人口的正向作用,使其在整体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区域而言,人口数量、结构、质量及空间分布是否适合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否与该区域经济发展保持协调,还必须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

(1)人口数量及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人口数量多少以及增长快慢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口数量及变动对经济发展影响的途径有很多,但从大的方面说,主要包括劳动力供给和人口所产生的消费需求这两个途径。总的来说,人口数量过大,增长过快,会产生一系列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利的作用;反之,如果人口增长过慢,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时,也会阻碍经济发展。只有人口数量及其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宜,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人口素质及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人口素质是人口诸多特征中最积极、能动的要素。人口素质是多种素质的综合,它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现代经济增长已经从依靠劳动力数量投入的增加,转向依赖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从现实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高低,往往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越富裕,该地域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就越低,人口数量也较稳定;相反在贫穷落后地区,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都高,并且人口出生率大大高于人口死亡率。

(3)人口结构及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人口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城乡结构等。人口年龄构成主要由劳动适龄人口等指标来体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有一个适宜的人口年龄结构。劳动适龄人口决定着作为生产者的人口规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力状况,要保持劳动力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就必须保持适度的劳动适龄人口。劳动适龄人口与生产资料之间的比例变动及与之相对应的劳动就业,成为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4)人口分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人口分布是指在不同空间的人口规模、结构等的差异状况,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口密度过低,不利于生产力布局,造成劳动力供给和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人口密度过高,虽然在经济发展上有较好的聚集效应和分工条件,但对资源和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因此,从人口分布的角度看,人口密度的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高素质人才的开发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许多研究成果都表明,人口素质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①高素质人口能从事高效率的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意味着生产同样的物质资料需要越来越少的资源投入,从而减轻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人口素质高,通过集约型生产,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低素质的人口只能采取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②高素质人口能从事清洁生产。如果说传统的物质资料再生产是线性生产,那么清洁生产则是循环生产。清洁生产依赖于人们认识的提高,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更依赖于人口素质的提高。③高素质人口能从事“非物化”的生产。目前,科学技术进步使得人们对物质资料和服务的“非物化”生产成为现实,而进行“非物化”生产的人必然是接受过现代科技教育的高素质人口。

3.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作用途径和机理。

经济活动是人口群体的实践活动,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一般来讲,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人口发展的质量、结构和性质。

(1)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人口质量。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固然较多,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该国家或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决定着人们的衣、食、住、用、行等消费水平,决定着人们的医疗保健水平和健康状况。一般说来,人口的身体素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增强;同样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智力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