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制管理形式具体地说,就是以家长为中心的草原贵族集团管辖具有一定人口数量和牧地的部落的一种统治方式。这种父权制管理形式是建立在严格的父系系谱之上的。因为蒙古人的习惯是“保持着祖先的世系,并向每一个新出世的孩子教述族谱”。因此,大家都“知道自己的部落和祖源”。由于游牧经济中,男子在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男子在家族中的统治地位不断增强,从而形成了以族长、部落首领为核心的父权贵族。正因为有了共同的祖先,父权制才被部落成员所认可。父权贵族不但是家族的主宰,而且又是氏族和部落的首领。他们主要负责部落成员的生产和生活事宜。对他的部落成员要求无限忠诚,并且可以随时处理他们的财产乃至生命。部落首领基本上体现着部落的利益,部落成员服从其部落首领的绝对权力是理所当然的。维护血缘纯洁的主要手段是血亲复仇。血亲复仇往往是由于他们的亲族或者他们的财产遭到外来势力的迫害而引起的。这种血亲复仇的目的是为了维护部落的整体利益,但随着部落争战的发生,它已超越了本身的意义,具有了掠夺财富和人口的新含义,并逐渐被掠夺战争所代替。
父权贵族的权力和财富往往由他控制管理的人口数量而定,因为他对牧地的占有是通过他所控制的牧民来实现的。控制的牧民愈多,牧地也就愈大,权力也愈大,财富也愈多。因此,每个家长都希望扩大自己家族的成员,从而扩大自己在氏族和部落中的权力。可见对人口的争夺成了蒙古部落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二)军事民主制管理形式
军事民主制管理形式是在氏族部落和父权制统治基础上形成的,这种管理形式主要是通过忽里勒台(大会)来实现的。
“忽里勒台”在蒙语中是聚会的意思,是蒙古氏族部落会议。蒙古诸部凡有大事,如汗位继承、部落联盟的建立、征战、公布重要命令,都要由忽里勒台决定。忽里勒台最初是蒙古部落的一个民意机构,履行众人的决定,其职能是推举和撤换氏族部落首领。氏族部落首领履行氏族部落会议的决定,是为全体成员服务的“公仆”,其权力有限,具有负责组织生产、处理分配事宜等职能。但是,随着父权制的确立,这一古老的民意机构被宗法世袭制所代替,而作为古老的政治制度,它却在蒙古部落中残留了很长时间。
忽里勒台被授予部落首领的权力,是来自于氏族部落,而不是一种脱离和凌驾于部落之上,脱离部落成员的公共权力。比如汗位继承者一般是由忽里勒台选举产生的。像合不勒汗有7个儿子都不曾被委付,却教想昆必勒格的孩子俺巴孩管了;铁木真被推举为汗时,共有5个候选人,其他4人(包括合不勒汗的孙子阿勒坛)都因为不符合条件落选。由此可见,当时虽已在一定家族内物色汗位继承人,但最终仍须忽里勒台选举产生,大家认可,才被视为合法继承人。汗的权力基本上是率领部众进行复仇、掠夺和围猎并主持掳获物的分配。这种军事掠夺的发展,使汗又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军事首领凭借自己部落的力量,逐渐加强自己氏族内部的权力,愈来愈摆脱民主制的约束。起初,发动一次战争还要经过氏族贵族公议,军事首领的职责是执行大家的意旨。但随着战争的扩大和汗权的加强,基本上由汗说了算。忽里勒台和汗所构成的权力是产生于氏族部落之中的军事民主制。一方面它保留了氏族的民主习惯,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的频繁发生,军事征战成了部落的经常活动。这种军事民主制的管理形式是建立在游牧经济的基础上的,部落成员“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亦兵亦牧的经济成分是军事民主制得以充分实行的重要因素。但是,王权世袭制的产生和最终代替军事民主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以父权制确立以来,就逐渐变为世袭制”了。这种变化是步入阶级社会,迈向文明的具体表现。
(三)千户制管理形式
千户制管理形式是蒙古部落中管理部落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它是以军事管理出现在蒙古部落中的。由于在地广人稀的草原上过动荡的游牧生活,脱离氏族的个别成员很难维持生活;由于保卫本族、进行复仇和掠夺外族的需要,蒙古部落中集体游牧方式颇能适应这种征战的军事行动,于是,基本上由血缘纽带维系的“古列延”(集体游牧方式)就成了亦军亦牧的父系血缘组织。部落首领就是靠众多的“古列延”来打天下的。为了便于部落首领调动,往往按人们习惯的十进位制将他们编成千户、百户、十户,层层统领,招之即来。随着部落间战争的不断扩大,部族融合的现象已普遍存在,血缘组织逐渐被地缘组织所代替。成吉思汗三世祖合不勒汗之子忽图刺汗时,就把蒙古部落辖地划分为左、中、右三个翼,汗本人统辖右翼,合丹太师统辖中部,阿里黑赤那统辖左翼。这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域性的行政组织。本氏族的成员称为“合刺抽”(自由民),外族人称“属民”。汗有权从各氏族的合剌抽和属民中征捐税和调动军队。铁木真初立为汗时,为了军事的需要和牧战的分工,由24人分管10职,即“带弓箭”、“管饮膳”、“管牧羊”、“管修造车辆”等等,并派孛斡儿出、者勒篾两个老伴当“与这众人为长者”。由于军队人数越来越多,因而有必要把他们划分成各种品级,于是出现了万户、千户、百户、十户至士兵这样的上下级统率关系。在13翼之战中,成吉思汗就是把自己的1万3千军人按照万、千、百人点数,也组成了13个古列延击札木迎合的13翼大军。在灭乃蛮的战斗中,更是把军队按照千、百、十组织起来,并委派了千夫长、百夫长和十夫长。这些人作战时是军中首领,休战时是地方首领,因为蒙古军事组织是军政合一的。
千户制是蒙古部落在统一蒙古高原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它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部落的凝聚力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它也是埋葬部落制的掘墓者。到成吉思汗立国后,全面实行了千户制,分封3个万户、95个千户,把全蒙古“编组千户,让共同从事建国事业的人们作千户那颜”,氏族部落组织便被无情地摧毁了。
综上所述,蒙古部落的兴起与发展壮大,都与各个时期出现的部落首领有着直接的关系,再加上与部落管理相适应的各种管理形式,是部落称雄草原的关键。特别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时代,草原绝大部分氏族和部落已迈向阶级社会的门槛,各有自己的那颜并以汗为首的部落,都站在要求统一的共同道路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争霸者必然相互间发生你死我活的斗争,最后,蒙古部的汗——成吉思汗终于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神圣使命,将各个部落统一为一个以蒙古为名的部族,蒙古族从此也就诞生了。
(选自《西北史地》1998年第3期。收录时有改动)
从成吉思汗的成功看蒙古族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
马曼丽 安俭
[内容摘要] 本文论证了成吉思汗的成功,主要是磨难与乱世的实践培育出了他的天才,提出了其成功三大因素的合力论,认为成吉思汗的功业背后反映出游牧文化骁勇善战等传统与异族先进文化荟萃融合的事实。文章论述成吉思汗的宗教自由、吸收异族文化等政策和治国、治军、用人等杰出思想为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关键词] 成吉思汗蒙古族文化传统中华文化
一、“谜”一般的成功奇迹
关于成吉思汗的成功,过去一般认为是环境造成的,即时势造英雄,或者认为仅仅是武力取得的胜利。而札奇斯钦全面阐述了成吉思汗种种优秀的个人素质后,认为他的超越他人的个人素质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他说:“在那一个时代的游牧社会中,他的确是一位典型的人物。他敬天至诚,事母至孝,交友至忠,不用权术,信守诺言,恩仇必报,公正严明。这些德性就是到了20世纪的今天,也不能说完全变成历史上的陈迹。”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比时势造英雄论或武力论深刻了许多,挖掘到了成吉思汗成功的内在因素。本文要着重论述的是思想文化因素与成吉思汗成功的关系。众所周知,亚洲的历史上形成过不少强盛一时的游牧民族的国家,其人民生息活动的根据地多在大漠南北的广阔草原;其首领武力均不可一世,往往是拥有百万雄师的一代之枭雄。如匈奴单于国、突厥汗国、回纥汗国等等。可它们多半是迅起迅落,充其量是对中国边疆地区有过直接的影响,而对中原本土则影响不大。有的游牧民族也曾进入长城内部建立国家,如鲜卑建北魏、契丹建辽国、女真建金朝,但这些古代民族既没有能统一中国,也谈不上对世界有多大影响。他们所建的“渗透王朝”、“征服王朝”,后来都销声匿迹了,连同其本族都退出了历史舞台。惟有成吉思汗却能使原来谁也不注意的、连固定名称也没有的蒙古族突然崛起,震惊世界。蒙古帝国不仅没有迅起迅落,而且由于成吉思汗赋予了蒙古族以新的文明和生命力,为蒙古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蒙古族才在世界文明史上烙下了痕迹,至今仍是蒙古草原的主人和一个庞大的现代民族,它终于与史长存,而成了世界“征服王朝”中的佼佼者。这也只能解释为成吉思汗的成功。
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代竟能将亚洲和欧洲的大片领土收入自己的国土。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汗曾是统辖了亚洲的五分之四和欧洲的大片土地的皇帝。蒙古的征服运动很快席卷了除日本、印度、阿拉伯以外的全部亚洲后,锋刃便指向欧洲,蒙古骑兵的兵锋直达亚德利亚海岸。这样,蒙古帝国的广大地域从多瑙河口、匈牙利、波兰、大诺沃格勒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沿岸;更从北冰洋到亚德利亚海、阿拉伯沙漠、喜马拉雅山脉及印度山脉到中国中原大地。
这个帝国论规模,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能与它媲美的国家,它远远超过了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的铁蹄、罗马军队的剑、拿破仑军队的大炮所到的地域;论对帝国的后继人的培养,成吉思汗也比另一位与他可媲美的天才的胜利者——亚历山大马其顿更为成功。马其顿曾以密集队形等飞速的军事行动侵入东方诸国,在这里使希腊文明广为发展。可是这位征服者死后的历史却难以与成吉思汗相比了。亚历山大大帝一死,他的高官都奢望帝王宝座而相互斗争,分裂帝国,这位大帝的儿子不得不落到了逃亡的处境。而成吉思汗一贯是通过各种战争实践锻炼他的子孙,这些由他亲自培养过的子孙,真可谓是一个比一个精干的文武全能之人。后来只由于后代们自身间的相互争斗,才使帝国灭亡,但他们也较长时期统治过半个世界。这些已足以反映成吉思汗蕴藏着许多超越同类游牧帝国和众多世界征服者的成功因素。
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具有军事实力的人都能达到成吉思汗这种成功的。史实证明他在内政、外交、治国、用人等不少方面也有突出的功业,即使现在看来,也是很不平凡的。总之,成吉思汗和他的帝国,的确是恰如魔术一般使诸多史学家迷惑不解。这也正是至今吸引人们孜孜不倦地去研究成吉思汗的重要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能使成吉思汗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功呢?笔者认为,成吉思汗的军事天才、治国思想、用人之道,无不是思想文化因素的结晶和体现,而这些又因为成吉思汗的成功而成为蒙古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方面。
二、成吉思汗成功的三大因素
1.苦难的磨炼与乱世的实践造就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幼年丧父以后,一个汗室家族破落到只剩孤儿寡母,落到食不充饥、被人追杀的境地。多次九死一生的磨难和母亲诃额仑要求他成为成大业的英雄后代的谆谆教诲,终于使成吉思汗形成了杰出的个人素质。加之,成吉思汗崛起时,正值金、宋、西辽、西夏分裂对峙之际,而广大蒙古地区生活着蒙古、塔塔儿、克烈、汪古、乃蛮、篾儿乞、弘吉刺、斡亦刺等大小众多部落。据《元朝秘史》及波斯拉施特《史集》所著录的统计,差不多有近一百个部落。这些部落不仅强弱大小不一,而且语言、宗教、民族、文化水平也不完全相同。各部落极端分散,“各有君长,不受一共主约束”。12世纪后,蒙古地区已普遍出现“孛斡勒”(奴隶),后因畜牧业发展迅速,新兴“那颜”阶级因剥削的贪欲各部落互相残杀,无休止的战争发展到“列国相攻,星天旋回”。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成吉思汗为恢复父、祖基业,参加争斗之实践,并取得了不少战役的胜利,才使成吉思汗有了勇气与动力,立志统一蒙古,抵抗金朝。那个时代与实践决定了他的政治抱负和政治动力的内容,提供了统一蒙古的机遇。这种乱世的实践也造就了出类拔萃的成吉思汗,终于使他完成了建立统一的蒙古的历史使命。
统一的成功使他走上觊觎中原的第二步。而这时中原也正处在四分五裂的形势下。南北相峙的宋朝与金朝划淮河为界;河西是西夏的势力;西域地区有西辽;西南则有大理;吐蕃地区则小邦林立。而且金朝在处理与西夏和南宋的关系时,也恰恰是失败的。成吉思汗要南下伐金,金却不知团结西夏,反而与西夏争斗不休,因而“两国俱弊”。而且金朝南方又开衅于宋,使成吉思汗得以施展其约宋攻金、各个击破等战略战术。正是这些实践使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步步升华,也使知己知彼的成吉思汗认定可以乱世称雄,于是他雄心勃勃,挥戈南下。
而在遥远的西部边疆,由于乃蛮王子屈出律篡夺了西辽政权,又因以佛教压制******教而民愤极大。善于洞察敌情的成吉思汗,便在派兵追击屈出律时宣布宗教自由政策,得到了畏兀儿、西辽等广大地区的自动归降,从而也为成吉思汗开创的蒙古族一贯的宗教自由政策和这类开放性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同时,有了畏兀儿、西辽这些地区作为后方和跳板,成吉思汗又依靠这种时势,远征欧亚,有了与中亚花刺子模一决胜负的可能,也成为他进入世界性人物的机遇,也是他杰出的军事思想、宗教思想产生的土壤。
可以说,上述苦难与实践、时势与机遇为成吉思汗的成功提供了动力,没有那种时势下的实践,就不一定能造就出成吉思汗这种世界性历史巨人,他本人也不一定有追求统一蒙古、统一中国、追求征服世界的动力与能力。
2.成吉思汗吸收多种文化形成了先进思想观念。培养了本身的才能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