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从亚洲腹地到欧洲
3176300000008

第8章 印欧语系人的迁徙之路(2)

第一种古语言文字材料,可以说凡在西方探险队涉足的区域均有发现。证明这种语言曾经沿着中亚各交通线在非常广泛的地区流行过。

过去人们只知中亚河中地区有粟特人,粟特人讲何种语言?该种语言有何特征?谁也搞不清楚。流传至今的相关记载也极为简略,如古希腊作家斯特拉波在《地理书》中仅讲到粟特人以及波斯东北一带地方的人讲同一种语言,他并未说明是何种语言;玄奘在《大唐西域记》的“窣利地区总述”中也仅记述“文字语言,即随称矣。字源简略,本二十余言,转而相生,其流浸广。粗有书记,竖读其文,递相传授,师资无替”。[唐]玄奘、辩机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第72页。唐代中国人将粟特即希腊人所谓索格底亚那译为窣利;读了玄奘的记载可以得知粟特语约有20多个字母,竖行书写,流传甚广等特点。然而,仅靠玄奘的寥寥数语,对了解一门语言,仍不得要领。由于20世纪初的探险与研究,大量的粟特文书,包括用粟特语书写的各种宗教经典、日用文书、日历、碑文等等皆为世人所知。研究证明,粟特语流行的地区十分广泛,从锡尔河、阿姆河流域到甘肃敦煌甚至到外蒙古一带。粟特人擅长商贾之业,也就是说,凡粟特商人足迹所至,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皆流行过此种语言文字。

当时尚不清楚的第二种语言文字,主要出自今日和田(古代于阗)一带出土的古文书中。在突厥人入侵以前,它作为典籍书写和日常用语,曾广为流行过。有的学者根据出土地点,将之称为“于阗语”或“和阗语”;又因这种语言属于东伊朗语系的一种,也有学者将之称为“东方伊朗语”。但这种语言已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像粟特语那样的原始特征已不复存在。因此,也有人认为它或许类似于中国所谓大月氏即贵霜语言。不管怎样,学术界似乎已有定论:该种语言是于阗人所使用的语言,它十分明显地属东伊朗语系。再将之与有关此地人种风貌特征的记载、出土的绘画资料等等进一步参照,我们可以确定古代于阗人属于雅利安人东伊朗系。例如,斯坦因在于阗境内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的板画上,画有王、妃、侍女及盛茧之笼,人物容貌及服饰,均属东伊朗人型。

当时尚不清楚的第三种语言文字,基本上是在古代疏勒、龟兹、焉耆、高昌等西域北道一带地方出土的古文书中发现的。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三种语言”是吐火罗语。无疑与吐火罗地方或吐火罗人种有关,也属印欧语系。而且更类似于西方语系;有的单词更类似于欧洲拉丁语。

中日学者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日本学者中,较早者有羽田亨博士,他认为:从天山北路至俄领塞米巴拉金斯克州,在有史料记载的开始,就住着雅利安、突厥系两大人种;但突厥种族占据这一地区是中国南北朝突厥勃兴以后的事,时间较晚;而天山南路,根据在此发掘的有关语言、绘画、骨骼、头盖等各种资料,及其对它们所进行的研究,至迟在公元前后,这里的主要居民无疑仍然是雅利安系的民族。[日]羽田亨著:《中央亚细亚文化》(日文版),岩波书店,1935年,第12—13页。

中国学者曾问吾、方豪等人也论述过古语言的分类,尤其对吐火罗语论述较详。如方豪认为:汉代西域民族之语言,大略有三:一是粟特语,或称窣利语,属东伊朗语系,在当时流行最广;一是以于阗即今和阗为中心之和阗语,属印欧语系之东方系统更为显著,几与伊朗波斯语完全相同;一是以龟兹或焉耆,即今日之库车或哈拉沙尔为中心,通行吐火罗语。吐火罗语在外形上,与希腊语相似,而同属于印欧语系之西方系统。……据业已经专家研究之三种语言而加以推测,可知其地之古代民族为雅利安族,盖皆为印欧语系,再加以人骨之研究,可证当时居于罗布泊及吐鲁番诸地者,确为雅利安族。方豪著:《中西交通史》,岳麓书社,1987年旧籍新刊,第78页。曾问吾也认为,古时西域三种语言皆属于印欧语,乃是判然之事实。由此以观,古代西域之土著实是雅利安人种,尤其是住在波斯高原上的人,是属于伊朗人种系统也。除根据语言外,研究其骨骼尤其是头盖,发现在鄯善及车师地方住民,颇适合于伊朗人种型。就是该地现在之住民,依据各种人类学之调查结果,亦证明其中一部分是属于伊朗人种也。曾问吾著:《中国经营西域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80页。

方豪、曾问吾所谓的人骨研究,当指英国学者据斯坦因在亚洲腹地的第三次探险时(1913—1915年),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北地区的4个地点采集的5个古代人头骨所进行的研究,证明在公元前数世纪,这里的居民是具有高加索人种与蒙古人种中间特征的“楼兰型”人。Keich,A.,Human Skulls form ancient cemeteries in the Tarim Basin.J.Roy.Anthrop.Inst.,No.59,1929。也指德国学者根据斯文赫定于1928—1934年在中国新疆调查时从罗布泊及其邻近的4个地点采集的11个头骨所进行的研究,证明其中1组具有北欧日耳曼人种的特征,近似于“楼兰型”;第2组是中国人特征占优势的中间型;第3组具有阿尔卑斯山区人种的特征。Hjortsjo,C.H.und Walander,A.,Das schadel und skelettgut der archaologischen untersuchnge in Ost-Turkistan.Sino-Swedish Exp.Ⅶ,Archeology 3,1942。另外,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俄国学者伯恩施坦等人根据伊塞克湖出土的人头骨所进行的研究也认为其中的80%属于欧罗巴型。张志尧撰:《阿尔泰、天山北部与东部的塞人—匈奴文化》,《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第106页。西方学者的人骨研究都在数十年前。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地区又出土了数百个人头骨。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康信等人自1986至1992年的研究证明:当时,西方人种即由丝绸之路西段而来的欧罗巴人种,已经进入中国新疆地区。例如,在大约3800年前(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古墓葬中,已发现具有欧罗巴特征的人骨。同时,在时代稍晚、葬式稍新的古墓中,也发现有亚洲人特征的人骨。在新疆地区,由西方来的人种与亚洲人种异常混杂地居住在一起。也就是说,在较之一般所说的“丝绸之路”更古的时代,在欧亚大陆广阔的地域之间,人种的交融已经在十分活跃地进行着。韩康信撰:《新疆古代居民的种族人类学研究》,载《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过去·现在·未来》,第2届福冈国际专题讨论会报告书(日文版)第60页,(株)阿伊尼克学术出版社,1993年9月28日。

长期以来,中国史书说西域“自高昌(吐鲁番)以西,诸国人等深目高鼻……”《魏书》卷一○二《西域传》于阗国条。。这些古代人究竟属什么人种,学术界争论不休,毫无结果;至于西域古人操什么语言,拥有何种文字,亦几乎全然不得而知。正是由于本世纪初以来的探险与研究,才解决了亚洲腹地历史上这一重大问题。它再次证明,中亚地区(包括狭义的西域)在突厥化以前,居住的是操印欧语的雅利安人;他们除了向西迁徙外,向东扩散的范围达到敦煌以西。这不仅为上述的语言研究所证实,也为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人骨种族人类学的研究所证实。

四、雅利安人迁徙之路

以上诸节从比较语言学、20世纪初期的探险及古语言分类、新疆地区人骨研究等几个方面,论述了雅利安人的起源、分布等问题。本节拟根据印欧语的传播和印欧语系人种的分布,着重分析雅利安人的迁徙路线,以作为本章的小结。

正如前述,雅利安人发祥于中亚北部草原地区。恩格斯提到他们时,是作为亚洲地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先进部落的典型来论述的。并说:“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恩格斯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57页。说明在他们迁徙之际阶级和奴隶制已经产生。但当时的奴隶制还是零散的现象,阶级社会刚刚开始。可见,雅利安人大约在人类文明产生初期便生息于中亚北部草原地带了。通常认为人类文明产生于距今约5000年左右,那么雅利安部落也应在此前后即发祥于此地。

约当公元前2000年前不久,或许因气候变化等因素所致,雅利安人开始向外迁徙。起初有少数人首先移动,另有一些人跟着移动,随后,有更多的人仿效他们,最后,引起向外迁徙的波涛。虽说开始于约公元前2000年,但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这次迁徙浪潮的余波还在持续着。

这一既缓慢而又持续不断的迁徙运动,起初,目的地并不明确,是多方位的外移。这是因为:第一,雅利安人并未形成国家,没有统一的指挥中心;第二,各部落一股一股地陆续离开草原,要么获得新的土地,要么整部落灭亡,完全受大自然摆布。

尽管如此,作为一场迁徙运动的结果,仍然是有大致的移动方向和前进路线的。向北,显然不可能,因为任何大规模的迁徙都要受阻于西伯利亚更寒冷的气候和北俄罗斯密集的森林、沼泽。这样,向南、向西的可能性最大。而且在迁徙过程中受当地居民的影响,语言也发生了分化。据西方学者研究,操原始印欧语的雅利安人,最先分为东西两支,讲着不同的方言。东支,操印度——伊朗语,他们是雅利安人的主体或核心;西支,后来发展为希腊人、拉丁人和日耳曼人。这样,我们首先可以证实雅利安人最初移动的两个方向,即向西和向南。

向西:沿着“三海”以北的草原地带前进,咸海、里海、黑海以北大部为低地、平原,山地、高原甚少,且有良好牧场便于游牧。但这里原先就稀疏地分布着一些与之相近的强悍人种,大规模的迁徙往往受阻;再者,这一带与锡尔河以北草原地带的条件差不多,也引不起他们太浓的兴趣,故不能成为雅利安民族迁徙的主流。此支迁徙者所面对的大致方向是波罗的海、大西洋及地中海北部欧洲沿岸。在缓慢地迁徙中,逐步形成了操印欧语系各种方言的西方民族。如亚该亚和多利亚希腊人沿黑海北岸进入巴尔干及希腊半岛;拉丁人进入亚平宁半岛;凯尔特人散布于西欧各地;日耳曼人进入多瑙河以北及中欧、北欧;斯拉夫人则分布于东欧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