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资源经济学
3175900000065

第65章 中国主要资源的分类战略与对策选择(2)

1.保证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严禁超采、破坏。森林是有生命的可更新资源,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有其自然生长规律。同时人们对森林的经营利用活动,能影响其数量和质量及分布、发展,如人们对其科学经营、合理利用、及时更新,森林的生命力则将永不枯竭。森林资源一旦破坏,由于森林生长的长周期性,需要相当长时期才能恢复。人工林中以木材为主要产品的用材林,完成全过程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即使是速生树种,其生长周期也多在10年以上。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以可持续为前提,严禁超采和破坏。理顺营林与采伐的关系,促进营林生产。

2.坚持森林的生态功能优先于木材功能。森林功能的多样性。表现在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能为社会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包括木材和其他林产品。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又具有为人类提供环境保护和改善生存空间条件的效能,即森林兼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森林的生态效益远大于其木材功能。如果因为采伐木材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实际上是得不偿失。因此,破除传统林业经营思想,按照森林资源的经济、生态双重功能和社会结构性需求,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的原则,采取“局部上分而治之,整体上合而为一”的策略,重新构造森林经营格局,是发展中国森林资源的重要对策之一。“分而治之”,就是对森林资源采取划区分片经营,靠少量林业用地集中进行木材培育,承担起全国所需的大部分木材的生产任务,从而把大片森林从沉重的木材生产负担下解放出来,保持其相对稳定性,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达到多种效益的整体统一,据此,可把林业经营划分成商品性林业、公益性林业和兼融性林业三种方式。

3.尽可能扩大森林资源面积。增加森林资源量要增加森林资源。主要是广泛植树造林,以扩大森林面积。同时对现有森林进行科学经营,提高资源密度,以促进其各种效益的发挥。开展人工造林,既是绿化祖国、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又是扩大森林资源、保证木材供应的有效途径,是林业发展的生产战略措施。因此,要坚持多林种、多树种、多形式、多层次的植树造林。当然。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而又为国计民生所必需,只有国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林业才能有较快发展。

4.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森林是复杂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所生产的木材和其他林产品都是人类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料。因此,林业应由“独木”支撑的单一经济结构转变为以林为主、综合利用、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多元型经济结构,对林地资源实行立体开发,综合利用。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应重点发展森林资源培育和木材的综合利用,以满足社会对木材不断增加的需要。要在控制原木采伐量的同时,一方面提高木材综合利用水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森林多种生物资源,争取以较少的森林蓄积量消耗来获得较多的林产品。开发非木材产品是提高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重要方面。非木材林产品主要有纤维产品(如竹类、藤条、叶茎纤维、绒毛、树皮纤维等)、可食用产品(包括木本植物食品和动物产品,如叶、花、根、茎、果、蘑菇及蜂蜜、可食用鸟,蛋和昆虫等)、药用植物产品和植物中的提取物(如树胶、树脂、丹宁、染料、芳香油等)及非食用性动物及其产品(如蚕、昆虫、鸟及其皮、蹄、芽、骨头、羽毛等)。这些非木材林产品是林业经济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综合开发,合理利用。其他非木质植物纤维原料也可制成木制品以替代木材原料,这些都是节约木材资源的有效途径。中国已成功地利用竹材、麻屑、蔗渣、棉秆、麦秸、烟梗、豆秆等制造人造板。试验表明,其产品的物理力学性能类似于木材原料制成的人造板。

5.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进口木材产品以满足国内的需要。中国木材资源十分紧缺,只要有可能且经济合理,就应该尽量进口木材产品以满足国内的需要。但因为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保护本国的资源和环境,限制甚至禁止木材的出口,因此大量依赖国际木材市场是不现实的。从长远来看,中国还必须立足于国内,利用我国大量的疏林地和荒山,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

五、淡水资源战略与对策

1.抓好养殖生产,注重改造挖潜。池塘养殖重点应放在提高单产上。目前池塘养殖面积有发展过速的趋势,且技术配套不健全。生产与技术服务体系欠完整,所以,今后应把注意力转向挖潜工作,在现有发展养殖水平上努力提高单产,尤其是单产水面偏低的地区,应控制池塘面积的扩大速度,创造条件,把现有池塘水面充分利用好。应改造池塘,统一标准,使单位面积、深度及饲料地与池塘面积的比例等标准化,完善供排水及增氧系统,搞好苗种繁育,健全饲料加工体系,降低饲料系数,提高饲料利用率。加强鱼病防治工作,使与生产配套的各环节都充分保障现代化水面集约精养的顺利进行。在近几年内,北方地区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3750~4500公斤,华中、华南地区平均达到7500公斤以上,全国池塘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6000公斤是完全可能的。届时全国仅此一项可产鲜鱼840万吨。与此相适应,在整个生产环节中应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生产与技术服务体系,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生产与技术服务工作,使中国的池塘养殖业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推动整个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2.开发大中型水面,应注重增养殖相结合。对策是:(1)充分利用可养水面,研究解决有关联营生产、收益分配以及大水面养殖的生产技术问题。凡能划界的要划界,明确水面使用权,落实经营权;划界有困难的或有争议的,应由上一级政府组织有关方面联合开发,合理分配收益,不因有争议而长期闲置。(2)加强资源保护,稳定和增加水体生产力。对主要经济鱼类要确定禁渔期、禁渔区,保护鱼类繁殖,鱼类回游通道要保持畅通,严格执行起捕规格和控制捕捞强度,保护湖泊的鱼类资源。应坚决制止向江湖排放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以及盲目围垦湖泊,保护水体生态平衡,保证大中型水面水产资源得以永续利用。(3)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水体。吸收先进地区的养殖经验,因水制宜,开展以“网围、网拦、网箱”等为主的养殖方式,在有条件的地方,变粗养为精养,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增加大中型水面利用层次,打破大型水面“人放天养”的传统养殖习惯,对水域进行多元化立体开发。稻田养殖应得到重视,充分认识发展稻田养殖的必要性。稻田养殖具有投入少、市场广、销路多等多种优越性。有关部门应积极支持和配合,在资金、技术、苗种、饲料等方面给予扶持,争取把稻田养殖生产推上一个新的台阶。(5)在努力提高水产品产量的同时,还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水产品质量,以保证适销对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要注意片面强调产量、盲目增加放养密度、增加病虫害风险的倾向。

3.加强渔政管理,保护水产资源。渔政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渔业应用管理科学。当代渔政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渔政管理、渔业法规和渔业资源等三方面。中国的渔政管理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今后主要在健全渔政法规上下功夫,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水域及不同的水产资源具体制定相适应的保护条例,同时要兼顾其他的关系利益,使有法可依,有法能依。要有一支强大的执法队伍,使正确的法规制度真正贯彻落实,对违反者决不姑息迁就,一定严惩不贷,在全民中树立起一种法律保护资源的意识,达到水产资源的永续利用。

4.发展渔用饲料工业生产。饲料投入在整个水产养殖生产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中国目前生态渔业的发展解决了一部分地区的饲料紧张,也比较适合中国生产现状,但随着养殖生产向高密度集约化发展,这种低投入、低产出的格局必然会被打破,而被营养价值全面的人工配合饵料的生产与投入所代替,所以发展中国的渔用饲料工业已迫在眉睫。

5.抓好鱼产品保鲜加工。随着水产品产量的增加。产品加工越来越重要。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必须贯彻“以食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和“营养、卫生、方便、实惠”的原则,在巩固提高传统产品和名优产品加工的同时,着重抓好淡水鱼、贝藻类、海洋中上层鱼类和低质鱼虾、蟹的保鲜加工,增加水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品种,逐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和不同消费习惯的要求,丰富城乡人民的“菜篮子”,并要瞄准国际市场,充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积极研制、开发适销对路的外销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不断创优,扩大出口,多创外汇。

六、海洋资源战略与对策

1.贯彻“海洋强国”的全面发展战略。“海洋强国”是中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应有自己的全面的海洋战略,在海洋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各个方面,以经济为中心,但必须顾及全面发展。如果没有政治、军事、科技的支撑,海洋经济也将无以为计。中国的海洋战略将围绕海洋权益、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海洋灾害、海洋科技等方面来展开。

2.加强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面对世界海洋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努力完善与发展我国的海洋体系,发展我国的海权体系(即海洋法制、海上武装力量、海上实体、海洋开发)。在海洋法制方面,要制定有关海战动员和征集法,进一步明确领海基线的各基点,以及与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建立相应的海上执法队伍,有效地行使我国的领海主权及管辖权。必须努力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上武装力量,以捍卫国家的统一,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遏制战争及保护国家海洋环境的稳定。

3.实现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的良性互动。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均起步晚、水平低,迫切需要互相支持,良性互动,实现海洋经济带动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科技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都应列入国家的长期发展重点。海洋技术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之一,海洋经济也将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

4.树立利用全球海洋资源的观念。海洋资源不同于陆地资源(南极洲除外)的一大特点是有面积达数亿公顷的属全人类共有的公海海域。这是全人类的共有财富。除了开发利用本国管辖的海域之外,中国还应积极参与公海资源的开发,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新的动力。

5.继续坚持海洋开发的国际合作。继续积极参与在海洋考察、海洋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保护及海洋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既要请进来吸收外资参与我国海域资源开发。又要走出去参与世界海洋资源的开发,并在保证我国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海洋权益纠纷。

资源开发配置的自然基础是国土问题,即绝大多数资源都是在国土资源之上进行的。本章主要对我国国土资源的管理体制、城市国土资源、国土整治产业等基本问题做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