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的考证方法,用一句话概括,叫”实事求是”,即用大量的事实为证据来订正是非。清代的王鸣盛、钱大昕、赵翼用的都是这种方法。尽管他们的考史专著内容较杂,往往集校勘、训诂与考证为一体,考证的依据也有区别,如王鸣盛取材极广,除取自本书外,又”搜罗偏霸杂史、稗官野乘、山经地志、谱牒簿录,以及诸子百家、小说笔记、诗文别集、释老异教,旁及于钟鼎尊彝之款识、山林家墓祠庙伽蓝碑碣之文”。(见《十七史商榷?序》)。而赵翼则摒弃稗史笔乘,仅取正史自身的内容,但基本特点都是”实事求是”。这种方法,看来简要,实际杂乱无序,没有条理。近人陈垣按考证的取材形式,从理论上将其归纳为书证、理证、物证三种,把考证的方法提高到了一个机关报的高度,使之成了一门具体系统的学问。
一、书证
以其他文献典籍作为证据的考证,叫书证。这是用的最多。也是最基本的考证形式。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三中,考证”古时先生二字或称先,或称生”时,说:”《史记?晁错传》:错初学于张。恢先所。《汉书》则云:安学于张恢生所。一称先,一称生,颜注云:皆先生也。又《晃错传》:校尉邓公,诸公皆称为邓先。颜注亦日:邓先生也。《贡禹传》:禹以老乞骸骨,元帝诏日:腾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师古注:生,谓先生也。梅福上书日:叔称先非不忠。师古亦注:先,谓先生也。是古时先生或称先,或称生,不必二字并称。
这一考证结论,都是以《晁错传》、《贡禹传》和颜师古注的书籍记载为证据。
又如,《汉书?武五子传》赞中称:”建元六年(前135年),尤之旗见,其长竟天。后遂命将出征,略取河南,建置朔方。其春,戾太子生。”钱大昕说:”本传:‘戾太子元狩元年(前122年)立为皇太子,年七岁矣。初上年二十九,乃得太子,甚喜。’以年岁推之,戾太子生于元朔元年(前128年),非建元六年也。《卫青传》:‘元朔元年春,卫夫人有男。’《外戚传》:‘孝武卫皇后元朔元年生男据,遂立为皇后。立七年,而男立为太子。’皆与本传合。孟坚赞语似未推校年岁。若卫青收河南,置朔方郡,则在元朔二年,又在戾太子生之后矣。”见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八。钱大昕考订戾太子不是生于建元六年或元朔二年,而应生于元朔元年,也是以戾太子本传,《卫青传》、《外戚传》等书籍材料为依据的。
清末以来,随着考古事业的兴起和发展,相继出土了敦煌卷子本、秦汉简牍、帛书等大批遗书。一些学者以这些”出土遗书”为依据,考订出了许多今本的错误。如,敦煌唐写卷子本《食货志》对流传本《汉书》的考订;山东银雀山汉简《兵书》对今本《孙子兵法》的考订;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战国纵横家书》对今本《老子》和《战国策》的考订等,就成绩卓著。这些”出土遗书”史料价值很高,作为书证的依据,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理证
凡无证,而以理断之者,为理证。如,钱大昕在《史记外戚世家》”武帝初即位”下,考证说:”史公书称孝武日今上,日今天子,日天子,无称谥者,而此篇及贾生、李将军、万石君、主父偃、卫将军骠骑、汲郑、酷吏列传皆有武帝即位之文,此后人追改。酷吏传叙事宋成、周阳由,皆称武帝,其下叙赵禹则云今上时,盖追改又有不尽耳。”见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四。帝王之谥乃死后所上,武帝在位时,何能知其谥号。钱大昕指出文中凡称”武帝”谥号者,均为后人追改,就是以此理断。
又如,王鸣盛在《晋书》”永康元年春正月癸亥朔,大赦改元。己卯,日明食之”下,说:”案,己卯乃月之十七日,无日食之理,疑误也。《天文志》亦同。”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四十四。
这也是根据日食均发生在朔(即初一)理断的。又如,《通鉴胡注表微考证篇》中载:”晋孝武帝太元七年(382年),是岁秦大熟,上田亩收七十石,下者三十石,蝗不出幽州之境,不食麻豆,上田亩收百石,下者五十石。注日:”物反常为妖。蝗之为灾尚矣,蝗生而不食五谷,妖之大者也。农人服田力穑,至于有秋,自古以来,未有亩收百石、七十石之理,而亩收五十石、三十石,亦未之闻也。使其诚有之,又岂非反常之大者乎!使其无之,即州县相与诬饰罔上,亦不祥之大者也,秦亡宜矣!”很明显,这也是以自古亩产之常规,理断该文为诬饰以罔上的。
理证是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根据逻辑推理来判断正衰的。它与书证不同,须以深厚的学术素养为基础。除具备一定的基本功之外,还得有卓越识别与判断能力。正如陈垣先生所说:”考证贵能疑,疑而后能致其思,思而后能得其理。”否则发现不了问题,发现了,不思之以理,也会犯主观武断的错误。因此,一般初学者是不可轻易采用的。
三、物证
以出土的甲骨、金石刻辞以及其他考古器物为依据的考证称物证。如,《梁书文学传》载:”(刘)杳少好学,博综遗书,沈约、任日方以下,每有遗记,皆访问焉。尝旅伴约坐,语及宗庙牺尊,约云:‘郑玄张逸,谓为画凤凰尾娑娑然,今无复此器,则不依古。’杳日:‘此言未必可按,古者樽彝皆刻木为鸟兽,顶及背,以出内酒。顷魏世鲁郡地中得齐大夫子尾送女器,有牺樽,作牺牛形。晋永嘉中。贼曹嶷于青州发齐景公冢,又得二樽,形亦为牛象。二处皆古之遗器,知非虚也。’约大以为然。”刘杳否定郑玄对牺樽的曲解,就是以地下发掘的实物为证据的。
又如,《通鉴胡注表微考证篇》载:《资治通鉴》后梁均王贞明四年(918年),记有”昌化节度使”和”威武节度使”两个职官的名称。胡三省为之作注时,对昌化、威武两地在五代十国时期是否设置了节度使,疑而不决。后来,他找到了两件物证:一是在台州发现了一块刻着”唐僖宗光启三年,升台州为德化军”的墓碑;一是发现了一枚上有”台州德化军行营朱记”的铜印,这才解除了怀疑。他注释说:”台州小郡,犹置节度,其他州郡从可知矣。”意思是,由此可证,昌化、威武设置了节度使是没有问题的。胡三省得出这一结论,也是以金石物证为依据的。
到了近代,王国维又开创了用殷墟卜辞考订《史记》等史书的先河。
总之,物证是以当时的实物资料为依据的,没有后人加工改造的成分,确实可靠,尤其用于对上古时事的考证更为有用,不仅能弥补先秦书籍资料的不足,而且能收到书证、理证收不到的效果。
以上分别举例谈了书证、理证、物证的方法。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并不截然分开,往往是综合使用的。清代以前,以书证、理证的综合使用为主。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夏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钱大昕在该文下考证说:”案,少康至桀,十一传,殷汤至纣,三十传,周自武王至敬王。又二十五传。而越之世止二十余,理所必无也。《正义》引《括地志》云:越侯传三十余,历殷至周敬王,较为近之。”见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四。即同时用了理证和书证。 又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一,考证《史记》有后人窜人处时亦说:《史记?田儋传赞》,忽言蒯通辨士著书八十一篇,项羽欲封之而不受,此事与儋何涉而赞及之;《司马相如传赞》,谓相如虽多虚词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讽一,犹驰骋郑卫之音,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余采其语可论者,著于篇云云。按雄乃哀、平、王莽时人,史迁何由预引其语,此并非少孙所补而后人窜入者也。《汉书?相如传赞》正同,岂本是班固引雄言作赞,而后人反移作《史记》传赞耶!《外戚世家》叙卫子夫得幸之处,不日今上而日武帝,此或是少孙所改耳。
褚少孙是元、成二带时博士,武帝后称共谥是自然的。然所雄是汉末哀、平、王莽时人,褚少孙自然不知,故只能是班固《汉书》引所雄之语窜入的,赵翼这段考证文字,也是同时使用了书证与理证的。 第四节考证的条件和态度
一、考证的条件
考证的途径,古人概括为”参伍错综”。意思是考证需要收集各方面的有关资料,排比、鉴别、归纳,才能取得可靠证据,正确判定历史问题的是非,白寿彝在《史学概论》中,把这一过程具体划分为广集资料、鉴别真伪、究明正诂;分类归纳四个步骤。可见,考证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并非易事。它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才能顺利进行。
(一)考证在文献学上,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等离不开考证,而考证又需要依靠它们进行。因此,需要对文献学的各方面知识都比较精通。
(二)考证涉及的知识面极其宽广,诸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避讳、古今风俗民情、生活方式等专门知识及文化常识。因此.需要对以上各种知识熟悉了解。
(三)考证要进行逻辑推理和正确利用古书中的资料。因此。要具有一定的逻辑修养和阅读古籍的能力。
所有这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具备,它是需要个人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培养的。我国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在纪念陈垣先生百年诞辰的文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中,谈到了恩师陈垣先生的考证功力。他举例说:”北京图书馆影印一册于敏中信札,都是从热河行宫寄给在北京四库馆的陆锡熊的。陆氏那时正在编辑《四库全书》,于的信札是批示编书问题的。全册信札绝大部分只写日子,缺少月份,更没有年份。里边一札偶然记了下雨,老师即从它所在地区和下雨的情况勾稽得知某年某月,因而解决了这批信札大部分写寄的时间,而为《四库全书》编辑经过和进程得到许多旁证资料。这是从一个‘雨’字解决的。”“又当撰写吴渔山的文章时,搜集了许多吴氏的画迹影印本。一次看到一册,画的水平不坏,题‘仿李营邱’。老师直接了当地告诉我说:‘这册是假的!,我赶紧问什么原因。老师详谈:孔子的名字、历代都不避讳。到了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才下令避讳‘丘’字,凡写‘丘’字时,都加‘邑’旁作‘邱’字。在这以前,并没有把‘孔丘’、‘营丘’写成‘孔邱’、‘营邱’的。吴渔山卒于雍正以前,怎能预知避讳?……这是从一个‘邱’字解决的。”
陈垣先生所以能够根据一个字,考证出问题的结果,就是由于他注重积累,具有渊博知识的缘故。
二、考证的态度
用八个字概括,叫”正确选题,实事求是”。在文献整理和历史研究中,需要考证的问题很多,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应眉毛胡子一把抓。选题一定要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考证。对于初学考证的青年来说,最好是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专业来做,先从简单的人手,而后由简入繁,由浅入深,千万不可花费过多的精力从事枝节问题的考证,切记繁琐为考证之大忌。
考证的全过程,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取证要实事求是,万不可真伪不辨,断章取义;论断要实事求是,万不可牵强附会,主观臆说。总之,考证是科学,只有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能获得无懈可击的科学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