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从书中所用人名、地名、朝代名上辨别。如《尔雅》一书,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解释词义的文字,递相增益而成。过去汉学家推尊周公所作,列为十三经之一。其实书中《释训》一篇有”张仲孝友”之语,已露马脚。张仲为周宣王时人,周公如何得知?《山海经》一书,旧说是大禹、伯益所作,而其中有许多秦汉时的郡县名如长沙、成都之类,大禹、伯益如何能预知秦汉郡县之名?《尚书》中有《尧典》一篇,说是尧舜时代的作品,但其中却有”蛮夷猾夏”之语。夏为大禹有天下之号,自夏朝以后,中国始称夏。尧舜时代如何能预知后世中国称夏?说明必是后人伪作。
(七)从书中所记事实来辨别。如《商君书》有长平之战,乃商鞅死后78年之事,可证此书必是长平之战以后的人作的。王通的《文中子》(即《中说》),把隋唐的名人都拉在他的门下。说仁寿二年曾见李德林,又曾遇到关朗。其实李德林死在仁寿二年之前9年;关朗是北魏孝文帝时人,比王通早100多年,他如何能见到?可见此书是伪,至少一部分伪。《亢仓子》说”衰世以文章取士”。以文章取士乃唐朝才有的事。亢仓子是庄子的朋友。战国时人.如何能知道后世以文章取士的事?可见此书是唐以后的人所伪托。
(八)从抄袭旧文处辨别。如《大戴礼记》有10篇说是曾子作的。而《曾子?立身》篇却完全从《苟子》的《修身》、《大略》两篇凑成。《荀子》是很少伪杂的。《修身》、《大略》的见解确乎是苟子的。《曾子?立身》篇必是编《大戴礼记》的人抄自《荀子》无疑。又如《商君书?弱民篇》中”楚国之民齐疾而均速”以下一段,抄自《荀子.议兵篇》。从文章体裁上就可以看出抄袭的痕迹。又如《文子》一书,几乎没有一篇一段不是抄自《淮南子》的,只不过把篇目改头换面罢了。例如《淮南子》第一篇是《原道》,《文子》则改为《道原》。又如贾谊《新书》,早已亡佚了,今本十之七八是从《汉书.贾谊传》抄来的。《新书》把《贾谊传》的事实和言论分做十几篇,各安上一个篇名。过去有人说是《汉书》采《新书》各篇成《贾谊传》。其实如《贾谊传》中的《治安疏》,首尾相顾,结构严密,显然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而《新书》却把它分做几篇,章法凌乱,文气不接,割裂的痕迹显然。贾谊必不致割裂一疏以为多篇,亦不致凑合多篇以为一疏。今本《新书》是后人割裂《贾谊传》而成,这个结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九)从文体上辨别,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体,多读多看,便可分辨。如《孝经》一书,一望而知为秦汉文本。根据这一点就可以断定。此书为秦汉间的作品,绝非曾子所作。《关尹子》更加可笑,竟把六朝人翻译佛经的文体伪托先秦,内行人一眼就可以看穿。
(十)从文法上辨别。如康有为以为《左传》与《国语》原是一书,刘歆将其中与《春秋》有关部分割裂出来,成为《左传》;剩余部分,仍名《国语》。瑞士汉学家珂罗倔偷著《左传真伪考》,反对康氏说法。他将《左传》与《国语》从文法上加以比较,发现两书文法相近,但有一个重要的分别。凡用作”象”义的介词,《左传》全用”如”,而《国语》则”如”、”若”兼用。故断言这两部书不是一个人作的。如出于一个之手,不可能在此书全用”如”,而在另一书则”如”、”若”兼用。
(十一)从音韵上辨别。如”为”、”离”今在”支”韵,古在”歌”韵。《诗经》从不以”为”、”离”叶”支”。”为”必读作”讹”,”离”必读作”罗”。以”为”、”离”叶”支”韵,到战国末年才有。《老子》第九章”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以”知”字(支韵)叶上文的”离”、”儿”、”疵”、”为”、”雌”,可证《老子》必是战国末年的人所作,如果说《老子》的作者老聃与孔子同时,便不应如此叶韵。
(十二)从思想上辨别。如《晏子春秋》中有许多墨者之言。而晏子是墨子前辈,如何能闻墨子之教?故柳宗元定此书为齐人治墨学者所假托。又如《列子》讲了许多佛理。列子是战国人,而佛教到东汉才人中国,他如何能预知佛理?又如《管子》中有非难”兼爱”、”非攻”之说。”兼爱”、”非攻”是墨家的口号。墨家的出现,在管仲死后百余年。他如何能预先知道墨家的口号?可见《管子》不是管仲所作,成书必在墨家盛行之后。又如孔子首先提出”仁”,孟子开始”仁义”并称,而《老子》拼命攻击”仁义”。可证《老子》不但出于孔子之后,而且更在孟子之后。还有,《老子》有句”不尚贤,使民不争”的话。”尚贤”是墨家口号,墨家在孔子之后。这也是《老子》晚出的一个证据。
(十三)从袭用后人学说辨别。如《子华子》一书,旧说是战国时人作品,其实是伪书,毫无可疑。作伪的不是汉人,不是唐人。乃是宋人;不是南宋人,乃是北宋人。何以知之?因为这部书里有许多抄袭王安石《字说》的地方。《字说》到南宋已不行于世,所以晁公武《斋郡读书志》断定它是北宋末年的人假造的。又如今本《申培诤说》袭用了朱熹《毛诗集传》的说法,可知一定是南宋以后的人伪造的。辨伪学者又从别的方面证明,是明人伪造的。张心徵《伪书通考》结合前人论述,论及四部伪书甚详,可以参考。
三、对待伪书的正确态度
作为学者,必须学会辨伪的本领,即使自己一时尚未从事这项工作,但对前人已经论定,学术界所公认了的问题,也应该有所了解。这样就可避免读书走弯路或走路,写文章时也不致误引伪书。把假材料当成真材料。
但是必须指出,辨别古书的真伪,是为了弄清楚古书的写作时代,以便于正确地运用资料和处理资料,绝不是一分真伪,伪书便司一律弃而不用。便如《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经清代学者丁晏作《尚书余论》考定,是魏晋间人王肃所伪托。我们既然知道是王肃所伪托,就直接把它看作王肃的作品,不再看作汉代孔安国的作品,那么,这部书便仍然很有价值,可以使用的。因为王肃这个人确实很有学问,在注释古书方面很有成就;他对《伪古文尚书》一书(包括了今文28篇)的注释。到今天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又如《周礼》一书,虽然决不是周公所作,是伪托的书的。伪托的人虽不知名,但必是战国末至汉初的人。若把《周礼》记载的政治制度当作周公时代的政治制度看,自然就错了,《周礼》也就毫无价值可言。因为凭社会发展史的常识判断,周公时代不可能有那样严密的政治制度。但如果把它看作是战国末至汉初的人,参考了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的政治制度,取长补短,把它理想化,而后写成的一本书,据以去研究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那么,《周礼》就是一部很可宝贵的书了。
张舜徽先生在他所著《广校雠略》中说:”学者如遇伪书而能降低其时代,平心静气以察其得失利弊,虽晚出赝品犹有可观。又不容一概鄙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常用的辨伪书
(一)、专著:
《四部正讹》
[明]胡应麟,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
《古今伪书考补正》(清)姚际恒著,王云眉补正,山东人民出
版社,1959年出版。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梁启超讲,周传儒记,中华书局1955年
出版。
《伪书通考》
张心徵著,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
《古籍考辨丛刊》 顾颉刚辑,中华书局1955年出版。
(二)、笔记:
《酉阳杂俎》
(唐)段成式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匡谬正俗》
(唐)颜师古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摭言》
(南汉)王定保撰,四部备要本。
《新校正梦溪笔谈》(宋)沈括著,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
《东京梦华录》
(宋)孟元老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出版。
《困学纪闻》
(宋)王应麟著,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
版。
《南村辍耕录》
(元)陶宗仪著,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日知录》
(清)顾炎武著,商务印书馆1933年出
版。
《十驾斋养新录》
(清)钱大昕著,商务印书馆1957年重
印。
《蛾术篇》
(清)王鸣盛著,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
版。
《读书杂志》
(清)王念孙著,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
版。
《经义述闻》
(清)王引之著,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癸巳类稿》
(清)俞正燮著,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
版。
《陔余丛考》
(清)赵翼著,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
《诸子平义》
(清)俞樾著,李天根辑,中华书局1956
年出版。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清)俞樾等著,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
《越缦堂读书记》
(清)李慈铭著,由云龙辑,商务印书馆
1959年出版。
《骨董锁记全编》 邓之诚著。三联书店195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