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人在辨伪学上的成就
辨伪工作,一开始便和校书工作结合在一起。《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农家有《神农》20篇,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云:”疑李悝、商君所说”。可见刘向在西汉末年校定图书时,便怀疑此书是伪托。并且把内容是谁所说,也假以推测。刘向的儿子刘歆根据《别录》写成《七略》,班固又根据《七略》写成《汉书?艺文志》。因此《汉书‘艺文志》中班固自注之辞,应该看作刘、班两家共同的结论。现在从班氏自注之辞中,可以看到刘、班两家已经替辨伪开辟了道路。如诸子略小说家有《黄帝说》40篇,注云”迂诞依托”。杂家有《大禹》三十七篇,注云:”传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语”。道家有《文子》九篇,注云:”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又有《力牧》二十二篇,注云:”六国时所作,托之力牧。力牧,皇帝相”。这里可以看到,自注之辞虽很简略,毕竟已是辨伪的开始,而且有了一些辨伪的基本方法。
东汉时郑玄的弟子临孝存不相信《周礼》,说它是”末世谲乱礼经之书”,作《十论七难》以辨别《周礼》之伪。此书虽久佚,但应看作是最早的一部辨伪专书。
东晋释道安,编《佛经目录》时把可疑的佛经另外编入一门,叫做《疑经录》。从此,人们开始注意这方面的伪书。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喜欢研究古书。他断定《鹖冠子》、《亢仓子》、《鬼谷子》、《文子》、《列子》是伪书;断定《晏子春秋》是墨子之徒齐人者所作。现在看来,这些论断都是正确的。
宋代,辨伪之学盛行。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推翻了《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是孔子所作的传统说法。此外,他对于《左传》、《周礼》也都提出了怀疑。他是北宋辨伪学者的第一人。王安石、司马光也都有疑古辨伪的精神。王安石对《春秋》提出疑质,司马光对《孟子》进行论难。
南宋时,辨伪之学更加发展。吴棫首先对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发难,认为其文不似三代文字。朱熹同意吴棫的看法,用同一理由对《古文尚书》提出怀疑。与朱熹同时的叶适,著有《习学记言》,对于经部许多书都提出怀疑。他也不相信《十翼》是孔子作的。对于诸子,如《管子》、《晏子》、《孙子》、《司马法》、《六韬》、《老子》都有所论辨。其考证方法,也很正确。
朱、叶之后,陈振孙著《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著《郡斋读书志》,王应麟著《汉书艺文志考证》,虽然都是目录学方面的著作,却都能对伪书提出许多辨伪的问题。朱熹的再传弟子黄震,著《黄氏日钞》,也有辨《伪古文尚书》和诸子的条目。此外,赵汝谈著《南墉易说》,专辨《十翼》非孔子所作,比欧阳修、叶适更加彻底。明初,宋濂著《诸子辨》一卷,辨四十部子书的真伪。
明中叶,梅鷟著《尚书考异》,认定《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是皇甫谧作的。自吴棫、朱熹以后,数百年间无人提起《伪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梅氏此时重新发难虽然结论错误,而提出问题的功绩,是不能抹煞的。此外,焦竑的《笔乘》,王世贞的《四部乙稿》,也都有考辨伪书的内容。
晚明,辨伪大师胡应麟著《四部正讹》。这是辨伪学史上第一部有理论、有方法,专著一书以考辨群书的著作。此书所辨真伪。虽然不是完全可靠,但他的考辨遍及经史子集四部,可供后人参考。此书开首几段,说明辨伪的重要性和伪书的种类,以及产生伪书的原因。末尾几段,讲辨伪的方法。这是一部有理论,有方法的辨伪学著作。辨伪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说从胡应麟开始的。
有清一代,辨伪之学极为发达。最有名的是阎若璩、胡渭。阎若璩是著《尚书古文疏证》,把《伪古文尚书》的案件,从朱熹、梅骛、胡应麟的疑而未决,进而最后定案。他列举128条证据。宣告了《伪古文尚书》的死刑。惠栋著了一部《古文尚书考》,与阎若璩的结论相同。从此,《古文尚书》为伪,成为定论。
清代有两部与《四部正讹》性质相同的书。一部是万斯同的《群书疑辨》,一部是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万斯同是史学大家。他的《群书疑辨》对于《周礼》、《仪礼》、《左传》、《易传》等书,都有怀疑的论辨,其它的书,经他判别真伪的也很多。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比胡应麟《四部正讹》所辨的伪书更多,比胡应麟的胆子也更大。胡氏只辨经解、子史诸集的伪,却不敢怀疑经文。姚氏则直接攻击《周礼》、《毛诗》等书,直疑其伪。姚际恒又著《九经通论》,详细地辨别九经的真伪。可惜此书残逸大半。
阎若璩、万斯同、姚际恒、惠栋等人,可以作为清初辨伪学者的代表。
乾隆时代,辨伪风气仍然很盛。孙志祖著《家语疏证》。范家相著《家语证伪》,揭穿了王肃伪造《孔子家语》的事实。辨伪大家崔述著《考信录》。把春秋以后诸子百家传说的古事,一件一件地审查辨别,分清哪是真的,哪是假的。此书虽然专辨伪事。却也顺便辨别伪书。
五四以后,疑古的风气很盛。顾颉刚从1920年就开始作考辨古史的工作,对于长期流传的古代传说。敢于大胆地提出怀疑,有所否定。他把他和别人研讨古史的论述,编成《古史辨》一书。还编辑出版了《古籍考辨丛刊》。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授《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提出了辨伪的重要性、伪书的种类和来历、辨伪学历史,还提出了一套比较严密的辨伪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以前的辨伪学做了总结。
二、辨伪的方法
关于辨别伪书的方法,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提出8条,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辨伪方法12条,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谈的更加详密,均可参考。参考各家,归纳为以下13条:
(一)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征引。而忽然出现者,十之八九是伪。如《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一书,《汉书?艺文志》未著录.《史记》和《汉书》的列传中没有提到过,东汉末的马融,郑玄和晋初的杜预也没有征引过,而到东晋时却骤然冒出来。根据这种情况。就可断定它是伪书。如果孔安国真的著了此书,不但从同时的人起,一直到晋初的人,总会有人著录或提到的。
(二)其书前代虽有著录,然久已散佚,突然异本出现,篇数及内容与1日本不同者,十之八九为伪。如《鹖冠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仅一篇,唐朝韩愈看到的已多至19篇,宋朝《崇文总目》著录的又增至30篇。其实《汉志》已明说《羁冠子》是后人伪托之书,韩愈看到的和《崇文总目》著录的,已是伪中之伪了。
(三)旧志无著者姓名,而后人随便附上去的姓名,是伪。如《文子》,《汉志》没有著者姓名,唐代马总《意林》却说是春秋末范蠡的老师计然所作,而且说计然姓章。汉人所不知,唐人反能知之,岂非怪事!其实《文子》本身已是伪书,是窃取《淮南子》的唾余而成。马总凭空又添上一个不相干的作者,也是伪的。
(四)其书原本有前人称引,而今本与之岐异者,则今本必伪。如《竹书纪年》是晋太康二年在汲郡魏冢发现的,《晋书.束皙传》曾称引其文,而今本全无,可知今本必不是晋时发现之本。
(五)从人的称谓上辨别。如《孝经》一书,有人说是孔子作的,有人说是曾子作的。而《孝经》第一章起首一句”仲尼居,曾子侍”便露出马脚。若是孔子作的,不应称其弟子曾参为”子”,若是曾子所作,不应自称为”子”而直呼其师之字。又如管仲死在齐小白之前,而《管子》书中却称小白谥号齐桓公,可证此书绝非管仲自作。又如《元经》一书,说明隋朝王通所作,而书中却避唐朝的讳,称戴渊为戴若思,石虎为石季龙。可证非王通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