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伪
辨伪即辨别伪书,包括对文献名称、作者、年代真伪的考订。辨伪在学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页二中说,”无论作任何研究,材料的鉴别,是最必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够,固然大成问题;而材料的真伪或时代如未规定清楚,那比缺乏材料更加危险。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这样的结果,比没有更要有害。”又说,”研究中国古代,大家所最感受着痛苦的,是仅有的一些材料,却都是真伪难分、时代混沌,不能作为真正的科学研究的素材。”
郭沫若先生从多年来科学研究的经验中得来的这一段甘苦之言。充分说明了辨伪的重要性。
二、产生伪书的原因
(一)托古。中国封建社会有一种好古的积习。器物是越古越好,书也是越古越珍贵。许多书明明是后人所作,但恐无人相信。于是便假托古人以自重。《易卦》必托名于伏羲,《本草》必托名于神农,《医经》必托名于黄帝,《礼经》必托名于周公,便是这个道理。又如晋初有曹同撰《六代论》,托名于曹西,宋代王铿作《龙城录》,嫁名于柳宗元,也都是出于这种动机。
(二)邀赏。历史上每经丧乱之后,统治者往往悬赏求书。造一部伪书,既可卖钱,又可得官。于是利之所在,人争趋之,伪书也就层出不穷了。秦火之后,《尚书》最为残缺。汉代统治者再三访求,也只找到了伏生所传的28篇。汉成帝酷爱《尚书》,以求得足本为快。于是张霸伪造《尚书》102篇,比传世之足本百篇尚多两篇。成帝大喜,立刻赏他一个博士官。又如隋文帝,酷爱古书,尤爱《易经》。传说流行的《周易》只是古代”三易”之一,尚有”连山”、”归藏”二易,有其名而无其书。当时的大学者刘炫见有利可图,便伪造了”连山”、”归藏”两部易经献朝廷,得到很厚的赏赐。
(三)争胜。封建社会的学者,往往有文人相轻,互相攻击的恶习。遇到学术上的争辩,徒恃口舌不能胜人,便造作伪书,或改窜古书,以为战胜对方的武器。为争胜而作假,自西汉末刘歆起。当时经学上有今文古文之争,刘歆专门与今文家作对。他利用校理朝廷图书的机会,窜改《左氏春秋》为《春秋左氏传》,以压倒《公羊》《谷梁》。他的理由是,后二书皆晚出,得诸传说,不足置信,左丘明亲见夫子,好恶与圣人同,最为可靠。汉以后至魏晋间,又有王肃,师刘歆故智,为压倒当时在学术界居统治地位的郑(玄)氏经学,便伪造了一部《伪古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还伪造了一部《孔子家语》,并为之作注。借为伪书作注的名义,攻击郑玄。历代伪造古书以求压倒对方的很多,刘歆、王肃可为其中代表。
(四)炫名。这一种与”争胜”颇有相似之点,都是为了出名;不同的是”炫名”,只求自己出名,不一定要针锋相对地打倒对方。如魏晋间的张湛,觉得当时对于老庄的注释已经很多,若不别开生面,便不易出名。而列御寇这个人,《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其它古书如《吕氏春秋》,亦间有记载。《汉书?艺文志》又有列子八篇之目,于是荟粹各书,附以己见,伪造《列子》一书。自编自注,一时大出风头。再如丰坊,为明代著名藏书家。他既好书,又好名。家里所藏抄本已经很多,足以自豪。但他犹以为未足,于是便造了一些伪书。如《子贡易传》、《子夏诗传》、《晋史乘》、《楚梼杌》之类,其目的就是为了出名。到晚年,真的秘本固不能以满足他的欲望,伪书又赶造不及,结果竟得神经病而死。也算是历史上”书痴”一大怪。
(五)诬罔。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们。不独论学有门户之争,势同水火,而有关政治的斗争。更加强激烈,结党营私,各不相下。乃至伪造书籍,互相诬蔑。唐代牛李党争时便出现一部《周秦行纪》。题牛僧孺撰。实系李德裕门人所撰,以此诬害牛僧孺。宋代有《涑水记闻》。是王安石的政敌假司马光之名以诋毁王安石。
三、伪书的种类
伪书的种类很多,各家的分类亦不相同。梁启超在《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中分为以下十类:
(一)全部伪——此类书子部最多,如《鬼谷子》、《关尹子》之类皆是。经部书亦不少,如《尚书孔氏传》、《子贡诗传》、《孔子家语》皆是。
(二)一部分伪——此类书最多,几乎每部古书都有可疑的地方。如《管子》、《庄子》之类,其中部分为后人窜附,即使一般人认为无可怀疑的书,如《论语》、如《左传》、如《史记》,亦不免有后人窜入的地方。有的一书之内,若干篇真,若干篇伪;有的一篇之内,大部分真,参几句伪。
(三)本无其书而作伪——如《亢仓子》、《子华子》之类。《亢仓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及《隋书?经籍志》皆不著录,可证本无其书。只是因为《史记?庄周列传》有”《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言无事实”之语,后人即据以作出一部伪书《亢仓子》。《子华子》一书,前世史志及诸家书目,并无此书,只因《庄子?让王篇》载子华子见昭喜侯事,后人便附会成书。
(四)曾有其书,因佚而作伪——如《列子》,昔称列御寇撰。此书经刘向校定,共分八篇。《汉书?艺文志》曾著录,早佚。今本为魏晋间张湛所伪托,全非刘向、班固之旧。又如《竹书纪年》,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于河南汲冢。系战国时人所撰,至唐中叶而没。今通行本为宋后人所伪托,惟王国维所辑编的《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是真的。
(五)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伪——如《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与《吕氏春秋》、《晏子春秋》性质相同,是一种独立的史书。西汉末,刘歆改窜此书,成为解释《春秋》的《春秋左氏传》。书名改,体例亦改。不过内容90%仍是原书的,只是加进一些解经的话罢了。
(六)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人名皆伪——如《管子》及《商君书》,皆先秦作品,非后人伪造者可比,可以用作研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资料。但两书皆非原名。《管子》系采拾管仲言论,附以他书汇集而成,内容庞杂。是无名氏的丛钞。此书讲到管仲死后事甚多,可证非管仲所作。《商君书》是战国时法家杂著,其中也许到商鞅死后之事甚多,可证亦非商鞅所作。
(七)内容及书名皆不伪,而人名伪——如《西京杂记》,分明为晋葛洪所撰,述东晋时事甚详,然后人以为刘歆所作,大谬。
(八)盗袭割裂旧书而伪——如郭象《庄子注》,偷自向秀;王鸿绪《明史稿》,偷自万斯同。《庄子注》十之八九为向秀作,十之一二为郭象作,现已难区别。《明史稿》为清初杰出史学家万斯同所撰,被王鸿绪据为己有,横加改审,题目横云山人报撰。
(九)伪后出伪——如《孟子》,《汉书?艺文志》有11篇。7内篇,4外篇。赵岐作《孟子题解》时,已判定外篇为伪,不久遂佚。明人士燮又伪造《孟子外书》4篇,更非赵岐所见4篇之旧。再如《慎子》,《汉书?艺文志》曾有著录,后佚。今《守山阁丛书》本和《百子全书》本乃宋以后人零凑而成。一部分是伪托,一部分是由古书中辑出。《四部丛刊》又有足本《慎子》,则是明人慎懋赏伪造。
(十)伪中益伪——此类书谶纬最多。如《凿乾度》,本战国阴阳家及西汉方士所作,恐后人不置信,伪托为孔子删定群经之后为之,当然全部皆伪。然今本《凿乾度》又非全是汉时旧本,乃后人陆续增加补缀而成,故称伪中益伪。如果使用此书资料,必须下一番爬梳剔抉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