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
3175800000025

第25章 目录学的类别(2)

就上述三种类型史志目录总的体例来说,其资料来源,有的是据相应时期的国家书目,如《汉书艺文志》根据《七略》编成,《隋书经籍志》主要据《隋大业正御书目录》,《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据《古今书录》;有的是据相应的史志目录,如《宋史艺文志》是据宋人吕夷简的《三朝国史艺文志》、王珪的《两朝国史艺文志》,李焘的《四朝国史艺文志》和不著撰人的《中兴国史艺文志》:有的根据的是各种书目,如通史史志目录显然要依据各种目录,如王鸿绪《明史?艺文志》曾参考过其他的史志目录以及黄虞稷的私人藏书目录《千顷堂书目》等。上述各种史志目录的收录文献范围,有的反映的是一代的藏书,如《汉书艺文志》反映的是西汉的藏书,《隋书经籍志》反映的是齐、梁、陈,周、隋的藏书,新、旧《唐书艺文志》反映的是唐朝的藏书,《宋史?艺文志》反映的是宋代的藏书等;有的是记一朝人著述的,如王鸿绪《明史?艺文志》、赵尔巽《清史稿?艺文志》分别记录的是明、清人的著作;有的则是通记古今图书之有无的,如各种通史史志目录便是。我国古代的国家书目,无论是官修的或是私人撰述的,至今完整保存下来的极少,由于史志目录多是以相应时期的国家书目为蓝本而编制的,而史志目录多被保存着,因而通过史志目录便可窥见相应时期图书的存亡情况。

四、丛书和丛书目录

中国古书,浩如烟海。常见的古书,如正史、通鉴之类,通行刻本很多,不难寻找;至若比较偏僻的文集和唐宋以下的说部,则多半没有单行本,必须到丛书中去找,才能找到。这些书之所以没有湮废,能够流传下来,应归功于丛书的辑印。丛书对古书的传播。起了巨大作用。

丛书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专科性丛书,一是综合性丛书。

专科性丛书是把相同性质的书编在一起。《隋书?经籍志》载《地理书》149卷,目录一卷。注云:”陆澄合《山海经》以来一百六十家,以为此书。”又载《地记》252卷。注云:”梁任肪增陆澄之书以为此记。”这是专科性丛书之祖,也是_切丛书之祖。雕版印刷盛行以后,这类丛书日趋发达。如明代郎奎金辑刊《五雅全书》,内有训诂学专著五种;后人沿用其体,便有《小学汇函》、《许学丛书》诸种。其次,关于经学,便有《经苑》、《古经解汇函》、《皇清经解》诸种;关于史学,便有《二十四史》、《史学丛书》诸种,关于地理,便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问影楼舆地丛书》诸种;关于医学,便有《医统正胍全书》、《医学丛书》诸种。这一类的丛书,给专门研究者以极大便利。

综合性丛书,兼收并蓄,不拘门类。宋宁宗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俞鼎与其兄经共编《石林燕语辨》、《演繁露》、《嫩真子》、《考古编》、《扪虱新语上下集》、《萤雪集说》七种为《儒学警悟》40卷,是综合性丛书的鼻祖。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左圭编《百川学海》,也是综合性丛书。明代,程荣编《汉魏丛书》,钟人杰编《唐宋丛书》,胡文焕编《格致丛书》,开始以丛书标名。

到了清代,丛书之刻,愈多愈精。如黄丕烈的《士礼居丛书》、孙星衍的《岱南阁丛书》,以仿刻宋元旧本为主;卢文弓召的《抱经堂丛书》,胡廷的《琳琅秘室丛书》,以精校古书为主。至于鲍廷博的《知不足斋丛书》,多至30集,220种;伍崇曜的《粤雅堂丛书》,多至20集,120种(后又续刻十集,64种,合前成30集);张海鹏的《学津讨原》,多至二十集,173种;吴省兰的《艺海珠麈》,多至8集,164种。更将范围推广,包罗至富,无所不备。

综合性丛书也有以地区为范围的。明天启三年(1623年)海盐县知县樊维城刊《盐邑志林》,收海盐县历代著述,共有三国三种,晋2种,陈1种,唐1种,五代1种,宋3种,元1种,明29种,总计41种,65卷。这是我国第一次刻成的以地区为范围的丛书。清代刊行的《泾川丛书》、《金华丛书》之类,便是沿用这一体制来编定的。由一邑推广到一省,便有《岭南丛书》、《畿辅丛书》、《湖北丛书》、《预章丛书》之类相继出现了。

综合性丛书进一步发展,便有合刻经史子集四部丛书的丛书。

1922年,商务印书馆采用宋元旧本和明清两代精刊本,合四部之书323部,成《四部从刊》丛书。1934年,又搜辑宋元旧本,印成《四部丛刊续编》,后又续出《三编》。商务印出馆印成《四部丛刊初编》不久,中华书局便有《四部备要》的辑印。这部丛书采集的书,偏重实用。例如经部有《十三经补注》、《十三经注疏》、清代《十三经新疏》,史部有《二十四史》、正续《资治通鉴》,子部有周秦诸子,集部有历代名家别集。其余也都是学者必读之书。用一种字体,排印成整齐画一的本子,分装2000余册。

《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都偏重在四部之内的常见书,没有把唐宋以下笔记、丛钞、杂说一类的著作尽量收进去。针对这一缺憾,1935年商务印书馆开始辑印《丛书集成》。选定丛书,实用与罕见二者兼顾。综合性丛书中,宋代占2部,明代2l部,清代57部,以地区为范围的,省区、郡邑各四部;专科性丛书中,经学、小学、史地、目录、医学、艺术、军事等类,合12部。总计共选集丛书100部。原约6000种,去其重复,实存4100余种;原2.7万余卷,实存约2万卷。印成袖珍小本,分装为4000册,凡是不易找到的笔记、丛钞、杂说,以及偏僻文集和零散著作,大部分收在里面。商务印书馆于1935年另编有《丛书集成初编目录》一册,将所包含的4000多种书作了分类,载明作者和卷数,学者检阅是编。便可按目求书。

为了便于检录丛书,学者们开始编辑丛书目录。丛书目录始自清嘉庆年间顾修所编的《汇刻书目》,收丛书261种。流行到光绪初年,傅云龙对顾书加以增订补缀,成《续汇刻书目》,所收丛书增至500种。1914年,罗振玉又在傅书基础上搜罗光宣两朝新刻丛书,共得300余种,编成《续汇刻书目》。与罗氏同一年,杨守敬编有《丛书举要》,但仅有稿本,未及刊行。李之鼎得其原稿,重加订补,以活字本印成。名日《增订丛书举要》,收丛书1605种。1928年,沈乾一编《丛书书目汇编》,收丛书约2200种。以上各书,大抵先列丛书之名,而以本书所收之子目分注于下。这种编制方法,只便于考见某一丛书内包括哪些,如果想知道某一部书收在哪部丛书内,则翻检起来很不方便。针对这一缺点,金步瀛于1940年编《丛书子目索引》,以丛书中之每一书名为纲,而注其撰人及丛书名为目,于是只要知道书名,便可一检而众本皆备。所惜收人丛书不多,只有400种。1946年,施廷镛又编《丛书子目书名索引》,体例一仿金氏,而所收书丛书则三倍之,达到1275种。大约与施氏同时,金陵大学曹祖彬以每部书的作者为纲,而注其著作及丛书名为目,编成《丛书子目备检著者之部》。此书与施书有相得益彰之效。也在同一年,杨家骆编成《丛书大辞典》以丛书名、书名、作者名为纲,互注其关系名目于下,混合编制,依四角号码检字法为顺序。读者无论从哪方面人手,都可以很快查到所要得到的资料。这部辞典收丛书多至6000种,最称完备。

解放后,上海图书馆编了一部《中国丛书综录》,195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使用最为方便。它将解放后全国41个主要图书馆馆藏丛书书目全部收入。共收古代丛书2797种,古籍3.89l万种。全书共分三册:第一册是《丛书总目》,第二册是《子目分类目录》,第三册是《子目书名索引》和《著者索引》。只想知道某书有没有收在丛书中,可以在书名索引中查到。如果只知道著者姓名而不知书名,就可在著者索引寻找。同时在《书名索引》中可以查到书名相同而著者不同的著作;从《著者索引》中,还可以查到同一著者有多少著作被收在各丛书中。该书附有《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索引字头笔画检字表》、《四角号码检字表》,很便于翻检。这部书为研究古文献和搜集资料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五、图书馆馆藏目录

常用的馆藏目录有卡片式和书本式两种;目录的每一个款目包括被揭示文献的题名、出版事项、分类号和主题标识等,以标明一本图书的特征与检索途径。这些目录中,按排检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

(一)著者目录,是按书籍作者名称字顺组织起来的目录。其职能一是从作者人手检索特定图书;二是集中图书所收藏的同一作者的全部著作,以及有关评论该作者的著作。分类目录是按图书内容的学科体系,依据图书馆所采用的分类法组织起来的目录,其职能是从知识门类方面揭示馆藏图书。它能向用户揭示某一学科的图书有哪些,达到按类求书的目的。

(二)书名目录,书名目录是按书名的字顺组织起来的目录。其职能是从书名这个特征来检索特定的图书。它的作用,一是回答图书馆里有没有关手某一特定书名的图书;二是集中同一图书的各种不同版本,并提供关于这种图书的有关书目信息;三是由于有些图书不只有一个书名,还可以用别名、副书名等其他名称为其编制附加款目,从而提供了同书异名的书目信息。

(三)主题目录,按图书中所研究内容的主题词字顺组织起来的目录。所谓主题,就是文献中讲的是关于什么人、什么事或什么现象。主题与类目并非一回事,同一主题的书可能被分于几个类,同一类的书也可能会涉及若干不同主题。主题目录能把从不同学科角度来研究同一主题的文献集中在一处,但是主题目录也不能代替分类目录,就是它不能把不同事物而具有共同属性的问题方面的文献集中。

总之,上述四种目录的职能是互相补充的,每种目录所揭示的同种文献的书目信息是相同的,而不同点主要在于提供了不同的检索途径,三者可以互相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