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书目录的类别
图书目录,始自汉代。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成帝河平年间整理朝廷图书时,命”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而由刘向总其成。每一部书校好之后,刘向便写成《叙录》一篇,介绍作者生平,篇章内容,以及学术源流,雠校经过,随同本书奏上。后来又将群书《叙录》汇编在一起,以便别行于世。故称《别录》。这是目录解题的开端。刘向死后,他的儿子刘歆又在《别录》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编为《七略》。这部书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分。其中辑略是综合叙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实际登录书目的门类只有六略,故汉人亦称此书为六略。这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开端。
《七略》散佚已久,真相难见。但班固作《汉书?艺文志》,门类完全依照《七略》。现据《汉书?艺文志》,列其类目如下:六艺略易 书 诗 礼乐 春秋论语孝经 小学诸子略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
家 农家 小说诗赋略赋一赋二赋三 杂赋歌诗兵书略权谋 形势 阴阳 技巧数术略天文 历谱五行蓍龟 杂占 形法方技略医经 经方 房中 神仙
上述六略,共38种,纲举目张,条理秩然。这样有系统的图书分类法,出现在1900多年之前,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七略》之后,七分法在我国所有人沿用,刘宋元徽年间目录学王俭撰成《七志》。梁朝时阮孝绪又撰成《七录》,但二书尽佚,只能从《隋书?经籍志》和《广弘明集》卷三保存的资料来推知其分类。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另一系统是今日仍在通行的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时代。魏元帝时(公元260年一264年)秘书郎郑默编定一部四分法的图书目录,叫做《中经》。到晋武帝咸宁年间(公元275年一280年),秘书监荀勖根据《中经》,另编《新簿》,分为甲乙丙丁四部,以总括群书。甲部纪六艺、小学等书。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数术。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其次序是经、子、史、集。东晋元帝时(公元317年一322年)著作佐郎李充撰《四部书目》,略易荀氏旧例,定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后世目录以经、史、子、集分部者,实本于李充。唐初修《隋书?经籍志》,便直标经、史、子、集四部之名。自以后,无论史志(正史中的艺文或经籍志),官簿(崇文总目、四库全书总目之类),私人藏书书目。究其源流,首推《隋书?经籍志》,其四部四十种分类方法及其含义如下:
经部——易(记阴阳变化),书(记帝王遗范),诗(记歌咏情志),礼(记文物典制)、乐(记声容律度),春秋(记行事褒贬),孝经(记人伦规范),论语(记先圣言行),图谶(记六经谶说),小学(记文字音韵),共lO种。
史部——正史(记纪传表志),古史(记编年系事),杂史(记帝王杂事),霸史(记伪朝国史),起居注(记人君言动),旧事(记朝廷号令),职官(记官朝名品),仪注(记吉凶仪制),刑法(记律令刑典),杂传(记先圣人物),地理(记川川郡国),谱系(记氏姓承系),簿录(记典籍目录),共13种。
子部——儒家(记仁义教化),道家(记清净无为),法家(记明罚饬法),名家(记循名责实),墨家(记强本节用),纵横家(记辩说辞令),杂家(记兼通众说),农家(记播艺耕稼),小说家(记街说巷语),兵家(记权谋制度),天文(记星辰象纬)历数(记治历算法),五行(记卜筮占候),医方(记药饵针灸),共14种。
集部——楚辞(记骚人讽谏),别集(记个人诗赋杂论),总集(记诗文总抄),共三种。另附,道经(记神仙道法),佛经(记佛法教化)。
唐代以后,各种书目大体都沿袭《隋书?经籍志》四部分类法的体例。清乾隆间官修《四库全书》依据时代发展和书籍新体例的出现,依四部对古籍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类。《四库全书》的分类情况是:
经部10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训诂、字书、韵书)。
史部15类: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秦议类(诏令、奏议),传记类(圣贤、名人、总录),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纪),职官类(官制、官箴),政书类(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目录类(经籍、金石),史评类。
子部13类: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推步、算书),术数类(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艺术类(书画、琴谱、篆刻、杂技),谱录类(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杂家类(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类书类,小说家类(杂事、异闻、琐语),释家类,道家类。
集部5类: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
在四部分类法盛行的长时期内,学得们感于四部分类的局限和狭隘,不足以统括群书,即使勉强归类,也大有”削足适履”之叹.于是仍然有依仿《七略》体例来编排书目的。南朝刘宋时,秘书丞王俭在既造《元徽书目》,以甲乙丙丁部次群书的同时,又仿《七略》别撰《七志》40卷,与之并行。南朝梁阮孝序又撰《七录》,把书籍分为七类55部。宋李淑撰《邯郸读书志》载其家藏图书,于经、史、子、集四志外,又加艺术志、道术志、书志、画志,合而为八。这些新添的部类,都是从子部内分出来的。至于郑樵《通志.艺文略》,则更自创新例,将所有图书分为12类。经类以外,别立礼、乐、小学三类;诸子类以外,又别立天文、五行、艺术、医方、类书五类;合之史类、文类而为12类。也仍以从子部内分出者为多。下至清代学者孙星衍编《祠堂书目》,将群书分为经学、小学、诸子、天文、地理、医律、史学、金石、类书、词赋、书画、小说等12类。
二、目录学的史部细目
汉代史书不多,《七略》著录的史书仅有411篇,故《七略》没有把它独立列为一类,只附录在六艺略的春秋家。晋苟勖编造《新簿》时,史书渐多,乃自成一类,列为丙部。梁阮孝绪编定《七录》时,记传录著录史书1020种,1.4888万卷。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达,史书越来越多。故阮氏在《七录?记传录》内分史书为12部,即:国史部,注历部,旧事部,职官部,仪典部,法制部,伪史部,杂传部,鬼神部,土地部,谱牒部,簿录部。从阮氏分出细目后。隋志以下,大都在这一基础上加以分合损益。兹就常见的几部史志、官簿和私家书目中所分史部细目胪列如下:
正史 古史 杂史 霸史 起居注 旧事隋书?经籍志:
职官 仪注 刑法 杂传地理 谱系。簿
录(十三日)旧唐书?经籍志: 正史 编年 伪史 杂史 起居注 故事
职官 杂传仪注刑法 目录谱牒地
理(十三日)宋史?艺文志:
正史 编年 别史 史钞 故事 职官 传
记仪注刑法 目录谱牒地理 霸史
(十三目)崇文总日:
正史 编年 实录 杂史 伪史 职官 仪
注 刑法地理 氏族岁时传记 目录
(十三目)郡斋读书志: 正史 编年 实录 杂史 起居注 故事
职官 刑法传记地理谱系 食货 目
录(十三录)通志艺文略: 正史 编年 霸史 杂史起居注 故事
职官 刑法传记地理谱系 食货 目
录(十三目)直斋书录解题: 正史 别史 编年起居注 诏令伪史
杂史 典故职官 礼注 时令传记 法
令谱牒 目录地理(十六目)明史?艺文志: 正史(编年在内)杂史史钞故事职官
仪注 刑法传记地理谱牒(十目)四库全书总目: 正史 编年 纪事本末别史 杂史 诏令
奏议传记史钞.载记 时令地理职
官 政书 目录 史评(十五日)书目答问:
正史 编年 纪事本末古史 别史 杂史
载记传记诏令奏议地理政书 簿
录金石 史评(十四目)
三、史志书目
史志书目是纪传体或其他体裁史籍种传记典章制度的”志”的一种,专门记载图书典籍,有的叫艺文志,也有称为经籍志的。史志目录是纪传体或其他体裁史书中记典章制度的”志”的一种,专记图书典籍,有叫艺文志的,也有叫经籍志的。
(一)通史史志目录。这里所指的通史,有的是纪传体但未被列入正史,有的则是仅贯通古今的类书或政书。其中有艺文志的,是宋代郑樵的《通志?艺文略?图谱略》。王应麟的《玉海?艺文》和宋末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
(二)断代史史志目录。东汉班固在撰写《汉书》时,专门编排了记载图书的部分,这便是《汉书?艺文志》,为断代史史志目录之首创。此后,历代正史中多有艺文志或经籍志.在正史中留下了记一朝藏书或一朝人著述的记录。汉代以后,晋末袁山松曾编过《后汉书?艺文志》,可惜早已亡佚.再后来,唐朝魏征等人撰《隋书经籍志》,五代时刘晌撰《旧唐书?经籍志》,宋代欧阳修撰《新唐书?艺文志》,元朝脱脱撰《宋史艺文志》,清朝王鸿绪汇辑有《明史?艺文志》,民国年清朝遗臣赵尔巽撰有《清史稿艺文志》等。上述断代史志目录除王鸿绪《明史艺文志》和赵尔巽《清史稿艺文志》分别记载明、清人著作以外,其余都记载相应朝代图书收藏情况。
(三)补断代史史志目录。断代史史志目录,有的朝代有缺,遂为其补缺。尤其是1679年清朝的”明史馆”成立以后。兴起了一股补撰正史艺文志的风气。先是补辽、金、元三代的,后又渐及于后汉、三国、两晋和五代的。补志主要根据各正史的列传,其他正史艺文志及有关的目录资料。一种艺文志的补撰或补注往往有几家。这中间正史原来没有艺文志对其作补编的,如姚振宗的《后汉书艺文志》及其《三国艺文志》,文廷式的《补晋书艺文志》。徐崇的《补南北史艺文志》,顾怀三的《补五代史艺文志》,王仁俊的《西夏艺文志》,仇灿的《补辽金元艺文志》等。正史原有艺文志为其作补注的,除宋代王应麟的《汉书艺文志考证》外,还有如姚振宗的《汉书艺文志拾补》,张鹏一的的《隋书经籍志补》,黄虞稷的《宋史艺文志补》等。由于正史艺文志的补撰与补注,使纪传体正史都有了艺文志,连贯起来就成为一部我国的古籍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