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
3175800000023

第23章 目录及其作用

一、目录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名或书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也称序录或书录。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充分强调了目录学的重要性。

目录也可分为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一书目录是指一本书的篇名和说明而言。最早的一书目录是《周易?十翼》中的《序卦传》。它编次汇总了六十四卦和卦名,并作了简要的说明。其他如《诗》三百篇各有小序,合起来就是《诗》的一书目录。《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小序,是一篇完整的《史记》目录。班固《汉书》的《叙传》下篇也仿照《太史公自序》中的小序而写,是《汉书》一书目录。一书的目录,对于检读一本书很方便有用。

群书目录是指许多书的书名和说明而言。汉武帝时杨仆写的《兵录》,是最早一部专门的群书目录。原书已佚。汉成帝时刘向校理朝廷图书,撰成《别录》,是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的开创著作。刘向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在《别录》的基础上撰成《七略》,是一部比较正规的综合性群书目录。这两部书学术水平很高,可惜原书久佚,无从窥其全豹。所幸班固根据《七略》改写成《汉书.艺文志》,成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分类完整的综合性群书目录,使后人可以略窥《七略》之遗。也标志着我国古典目录学的成立。刘向父子和班固编撰群书目录,不是单纯的登记图书,编制书目,而是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工作。他们广搜异本;校雠异同来确立定本;勘定篇次,分类立目来分析和辩明学术流派;评论图书,表达学术观点。使编撰群书目录的过程成为学科建立的过程。为我国古典目录学奠定了基础。

魏晋以来,目录学依然在刘向的规制之下向前发展,如吴国孙休即位后即命韦昭”依刘向故事,校定众书”(《三国志.吴书》卷二0)。西晋的目录学家荀勖主持了一次与刘向校书规模相似的校书运动,也仍是”依刘向别录,整理记籍”(《晋书?荀勖传》)。群书目录也随之日益增多,日益完备。梁阮孝绪《七录》在记传录内立《簿录部》,《隋书?经籍志》史部立《簿录》,《旧唐书?经籍志》史部立《目录类》,都反映了群书目录发展增多的情况。

目录学作为一个学科名称,始于北宋初年。宋代,目录学有了显著的发展。它不仅表现在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公私目录,而且还表现在开展了目录学理论的研究工作。郑樵虽然不承认目录学是一门独立学科,但他所撰《通志?校雠略》实际上是目录学理论研究的名著。元明二代,目录学继续有所发展。而到清代,目录学几乎成为一时的”显学”。许多著名学者,无不涉其藩篱。有关目录学的著作和群书目录大量问世,甚至有些学者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此,目录学呈现出空前的昌盛景象。

二、目录学的功用

一是按照书目登录群籍,了解图书基本情况,查找所需图书。目录分门别类登记图书,并注明作者卷数,以便寻检。读者可以即类求书,因书究学。

二是利书目分部类别和提要,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如《汉书.艺文志》在每类书目后均有小序,说明其学术渊源及流派。在B.~下也往往注明授受关系,以明源流。事实上将群书分I”-1~fl类按时代顺序编为书目,也就是一个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过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是淋漓尽致地凸显了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渊流和概况。

三是鉴别版本,考订异同。一般目录,对于每一部书的版本,或宋或元,或批或校,都加以注明。这对于文献学家广求异本提供了方便。

四是提供钩玄,便于治学涉径。如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龙启瑞《经籍举要》、张之洞《书目答问》等目录书,于每书之下,附有提要,说明本书版本,介绍作者简历和书中要旨,考证学派渊源及篇章真伪,评论是非,订正讹误。使学者得此一编,不难辨其指归,定其缓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