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的结构
古籍的单页版式包括版框、界行、版心、鱼尾、象鼻、天头、地脚、书身。
版框——边栏,指一张纸印页四周的围线。板框有很多种,以栏线的条数分,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文武栏)、以栏线的图案分,有□字栏,竹节栏、博古栏(□本佛教或古代宗教的标志,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规定其读音为”万”是”万德吉祥”之意,明金陵富春空刻《绨袍记》为例)(竹节图案组成的栏线,叫竹节栏,清刻本《陶湫明集》为便)用各种古乐器图案组成的栏线,叫博古栏,如清内府上色抄本《金刚经》即有这种栏线)。
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唐人称”边准”,宋人称界行,古人为便于书写,在丝绢上用红线或黑线织上间隔线,后引用于印书,有”乌丝栏”、”朱丝栏”之分。
版心——也叫版口,书口,中缝,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在内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页数和刻工姓名,有的文集中刻该页文章作者的姓名。
鱼尾——版心全长l,4处的标志(鱼尾形,仅有一个的叫平鱼尾、上下相对各刻一个的叫双鱼尾,双鱼尾又有顺鱼尾与对鱼尾之别。鱼尾也有”黑鱼尾”、”白鱼尾”、”花鱼尾”几种样式。
象鼻——版心内,由鱼尾到版框之间的空白处称”象鼻”,空白的叫白口,中有黑线的称”黑口”,按线的粗细又有”细黑口”、”大黑口”、”阔黑口”等名称。
书耳——这是刻于版框外左上角或右下角的一个小方框。为了检索的方便,有时刻上本书的小题,有时,也刻有其它的字,具体内容,各书互异,没有一定之规。
天头、地脚——书页上边栏以外的空白余纸称”天头”,与之相对的下边栏以外的空白余纸称”地脚”,又叫正脚。
二、雕版书册结构
雕版书册结构仅涉及最常见的线装本书册结构,一般有:
(一)线装书的外型术语
书脑——线装书打眼穿线部分,即指书叶左右边栏以外供锥眼订线的地方,因为它是装订中关键的位置,书册形式固定的枢纽,故称书脑。
书脊——又叫”书背”,书叶装订缝合之处的侧面,即一书的脊背。
书根——每册书的最下端的侧面切口部分。线装书由于在书架上不能竖放只能平放堆积起来,为了便于检索,常利用根处加写或加印书名、卷数或册数。
书首——又称”书头”,是指每册书最上端的侧面切口部分。
书皮——是为了保护书的书籍最外层部分。书皮不称”书衣”,书衣原指包裹书卷的书帛,后来也指书籍的外套。古籍的书衣,并非指封面。
书签——指粘附在书皮上的签条,又称”浮签”,或称”书皮题签”,还有的借用”书眉”名称。书签上多题书名、卷数或册数。
封面——古籍的封面与现代书籍的封面不同,古籍封面位于副叶的后面。古籍的封面尤重书名的书法及题写人的署名,常再用薄纸覆罩其上。
函——又称”函套”,用来装置书籍。函套的种类较多,主要有:”书套”,以纸板胎,内粘纸外贴布,若四周围上下六面包严,称”四合套”。在开函处制成月牙状者称”月牙套”,在开函处制成云状或环状者称”云头套”。
纸匣——以纸作原料,由内三面书匣与外五面匣套两部分组成,从书匣的纵侧面开启,而在另一固定纵侧面上书写书名、著者、书号、卷、册、函数。
木匣——以楠木、樟木或楸木、花梨等硬木为材,制成五面封闭匣套,盛书时另用二块木块夹垫在该书的上下,既可保护图书,又便于推入或取出。
夹板——系从木匣简化而来,用线带通过上下两块夹板上的扁孔,将书紧紧系牢。
(二)古籍的记数方法
宏篇巨制的古籍往往装订若干册并分装成若干函,古籍各分册顺序号,一般包括两大类:
4册用:元、亨、利、贞;寒、来、暑、往;江、山、千、古。
5册用:金、木、水、火、土。
6册用:礼、乐、射、御、书、数;山、水、鱼、花、酒、鸟;常、富、贵、乐、未、央。
8册用:乾、坎、艮、震、巽、离、坤、兑;黄、娟、幼、妇、外、孙、忤、臼;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lO册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册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册数若超过100册,甚至多达1000册时,往往采用音乐,以平水音乐的106韵”东、冬、江、支……”为序,或《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为序。
二是采用汉字数字作各册的顺序号,其书写方法归纳起来有三种。
1.首尾呼应汉字数字顺序号法。在第一册书根处用”凡”标明这部书共几册,在最后一册注明到若干册为”止”的字样。例如,一部书共有六册,那么在第一册书根处写明”凡六册”的字样。这就是说,本书共六册,这是第一册。在这部书的第二、三、四、五册的书根处,只需分别书写二、三、四、五即可。本书的第六册,亦即是这部书的最后一册,其书根处则应标明”六止”字样,表示这部书到第六册为止了。
2.简易汉字数字顺序法。这种办法最为简便,即用一、二、三、四、五……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各册。书根面积有限,因而通常将”二十”写作”廿”,将”三十”写作”卅”、将”一百”写成”百”等。
3.大写汉字数字顺序法。
以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等,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等各册。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暗记标示法,即在排好理齐后,在一部完整书的书脊上轻轻划道斜直线或几道斜直痕,阅读后需排列时,只需将书脊上斜痕对齐,各册的顺序便自然头尾相接。不过,这种方法多半出现在书商卖出的线装古籍的书脊上,而善本图书极少使用。虽然这种办法并不能归纳为任何一种册顺序号,但它确定起到排列一部书的书册先后次序的作用。
三、古籍装帧形式
我国古籍装帧形式,是我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创造和完善起来的,它们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岁月消逝,它们依然作为古典装帧形式被保存和继承下来。
1.卷轴装
卷轴装,是采用纸张以来的写本书最早的装订形式。卷轴装继承了春秋以后帛书的卷束形式,流行于东汉末年至北宋初年,更盛于隋唐时期。帛书是沿袭简策而来的,由于帛书质地轻柔,可以折叠存放,也可以卷成一束。卷子形式,萌发于简策,既能舒展开来阅读,又可卷束起来存放。
卷轴的长短取决于内容的多寡,若一纸长度不够,可连接若干张。卷束的长度一般有3—6m,短是不足lm,也有的竟长达14m以上,高度一般为1/3m左右,从左到右卷成一束。卷轴的”轴”,是便于舒卷的中心。轴,通常是用竹、木制成的。露在两端的轴头,用料很多也很讲究,有金银、玉石、象牙、玻璃、珊瑚、玳瑁、紫檀、雕漆、陶磁等。由于右端书首靠近外层于破损,因而在书首前端保留一段空白,用以粘裱一段韧性较强的纸或丝织品,称为”漂”,或叫”玉池”、”包头”、”护首”。漂的首端适中处系一条用于捆扎以防卷轴散开的”带”子。”带”的尾端系一个长尖形的横物,称”别子”,也叫”签”,以便卷好捆紧后再别牢。普通别子选用兽骨,佛经道藏上多用竹签和玉石签,近年来也选用硬塑料签。轴、带子及别子的颜色与用料,往往以区别各种不同类型的图书。例如,隋代国家藏书分三等:上品用红琉璃轴,中品用绀琉轴,下品用漆轴。又如,《唐六典》卷九注中说,唐代集贤书院的藏书,其中经用钿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书用钿青牙轴、缥带、绿牙签,子书用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书用绿牙轴、朱带、白牙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