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
3175800000018

第18章 历代版本概述

一、我国雕版印书的起源

关于我国雕版印书始于何时,学术界说法不一。有人说始于隋朝,有人说始于唐初。但他们根据的材料都很有争议,又无实物可证,因此难以做出结论。根据现有最可靠而又没有争议的材料。至少在晚唐文宗大和年间,雕版印刷的历书”已满天下”。《全唐文》卷六二四有冯宿《请禁印时宪书疏》中说:”准敕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板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书,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冯宿于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此疏当在是年上。《旧唐书.文宗纪》中说:大和九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版”,正与冯宿此疏相合。这是关于雕版印刷的最明确的记载。这里既说文宗时雕版印刷的历书”已满天下”,则开始雕印当在更早以前。根据新华社1998年lO月21日电,截止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献》第10册中刊布的题为”具注历”的印刷品。根据其内容可以断定印刷年代为公兀834年。此外,有人根据《刘梦得集》卷十六《谢赐历日表》中有”赐臣贞元十七年新历一轴”之语,推测这新历必是雕版印刷的,因为赏赐群臣并颁行全国各道府,需要量极大,不可能是抄写的。这个说法虽是推论,但很有道理。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距文宗大和九年不过三十多年,当时已有雕版印刷是极有可能的。如果这个说法可以成立,那么雕版印刷就始于中唐了。 从光绪年间在敦煌发现的”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刻印的《金刚经》来看,唐代的雕版技术已进展到精美纯熟的阶段。但在唐代,只用以印刷历书、佛像和佛经,间刻字书,仍流传不广。五代时,才开始雕印九经。至于历代”正史”,到宋代才陆续付刊。

二、历代印本概况

我国历代由于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历代印书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兹分述如下:

(一)、宋代刻书

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开始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付雕;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校刊《三国志》、《晋书》、《唐书》;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校刊《南史》、《北史》、《隋书》;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校刊《梁书》、《陈书》,于是诸史略备。这都是由政府刊印的,也就是后世讲版本的所谓”官本”。

宋代官刻书,对校勘极为重视。凡一书校勘既毕,送覆勘官,覆勘既毕,送主判管阁官再加点校。经过三道手续,可以说是慎之又慎了(详见宋江少虞《事实类苑》)。宋版书之可贵,除时代久远难得之外,亦在于此。

宋代校勘之事属国子监,刻书之事亦归国子监。据宋人罗璧《识遗》中说:”在治平(1064—1067年)以前,犹禁擅镌,必须申请国子监;至熙宁(1068—1077年)以后,方尽弛此禁。”擅刻之禁一弛,则私刻坊刻风起云涌,刻书之事遍及全国。故宋代刊书,除”官本”外,以坊刻本为最多。就地区而言,杭州所刻的最精,蜀刻次之,福建最下。现分述如下:

1.浙本:浙江杭州为宋代雕版印书的中心。经国子监校勘的书,多数在这里雕印,称为浙本。浙本书字体方整,刀法圆润,为宋版中最佳者。

2.蜀本:宋代在四川所刻的书称蜀本。蜀本字体稍大,故又称”蜀大字本”。如绍兴年间在眉山所刻的《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等七史,就是历世最久的蜀大字本。今俱影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

3.闽本:宋代福建刻书,以建阳、麻沙为最多。麻沙附近多产榕树,木质松软,邑人用以雕版印书,既快又省,因之错误也就不少,在宋版书中为最劣。朱熹在《嘉禾县学藏书记》中说:”建阳、麻沙版本书籍行四方者,无远不至。”可以想见当日流布之广。

宋代刻书,除以上所举者外,尚有婺州本、临安书棚本、州郡官刻本、私宅家塾本等,名目繁多,兹不具列。

(二)、元代刻书

据明陆容《菽园杂记》中说:”元人刻书,必经中书省看过,下所司,乃许刻印。”此制与宋治平以前刻书必先经国子监审核相似。开国之初,制度往往如此。又据元刻《资治通鉴》王磐《序》中说:”京师创立兴文署,署置令丞,并校理四员,咸给廪禄,召工剡刻诸经子史板,布天下,以《资治通鉴》为起端之首。”由此可知元初刻书之事由兴文署掌管。

元代地方刻书,多由书院领其事,因元时州县皆有学田,以供师生廪饩,有余款便用以刻书。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书院刻书有三善:”山长无所事,而勤于校雠,一也;不惜费而工精,二也;板不储官,而易印行,三也”。刻书要校雠,要经费,要易于流通,三个条件书院都具备,故其刻本颇精,为后人所称道。

元代全国书院有一百二十个,故所刻之书颇多。

此外各路儒学刻书的很多。其他私刻坊刻就更多了。

清末叶德辉《书林清话》中说:”宋本以下,元本次之。然元本源出于宋,故有宋刻善本已亡,而幸元本犹存,胜于宋刻者。”的确,传世的刻本书。以宋版为最早;但因年代久远,保存到今天的已经不多。不得已而求其次,自以元刊本为最可贵。故版本学家说起版本,经常以”宋元”并称。

(三)、明刻书

有明一代,南北两京的国子监都刻印经史书籍,而尤以南京国子监所刻为最多,统称”监本”,或分称”南监本”、”北监本”。

内府刻书,由司礼监领其事。司礼监设汉经厂,专刻四书籍,设番经厂,专刻佛经之类的书籍;设道经厂,专刻道家书籍。经厂所刻,统称”经厂本”。”经厂本”,多系大本大字,但校勘不精,不为世人所重视。此外,各部院、各藩府、各直省,也多半刻书。各直省所刻,以苏州府刻的为最多,淮安府次之。

明代私刻坊刻甚多。私刻的书以明末”汲古阁本”最为有名。汲古阁是常熟藏书家毛晋的书斋名。毛氏校刻书籍,起于万历末年以至清顺治初年,前后历40余年,刻书凡数百种。其中大部头的书如《十三经注疏》、《十七史》等,流行最广。

一般地说,明代嘉靖以前的刻本较好,特别是明初,有的刻本可与宋元本并驾齐驱,甚为名贵;万历以后的刻本就失之于滥了。不仅校勘不精,且有任意篡改古书的现象。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八《政书》条下所说:”万历间人,多好改篡古书。人心之邪,风气之变,自此而始。因此清代藏书家所出书目,多以嘉靖为断。对万历以后所出书,则选取非常严格。

(四)、清代刻本

清代官刻本有所谓”殿版”,为前代所无。康熙时,在武英殿开始设立修书处,刻书极工。到乾隆四年,诏刻《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并在武英殿设刻书处,派大臣总裁其事。以后又刊成《三通》、《二十四史》、《大清一统志》诸书,刻印均佳。乾隆三十八年,选择《四库全书》中的善本用活字印行。清高宗以”活字”名不雅驯,改称”聚珍版”。这就是后来所谓武英殿珍本丛书。

清代官刻之书又有所谓”局本”,同治年间开始在江宁创立金陵官书局。不久,江西、浙江、福建、两广、两湖等省也相继设局。印书甚多,称为”局本”。今通行本《二十四史》有”五局合刻本”,即由江宁、苏州、扬州、杭州、武昌五个书局合刻而成。其中江宁局据汲古阁本刻《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史》、《北史》、《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扬州局据汲古阁本刻《隋书》;杭州局据江都惧盈斋本刻《旧唐书》,据汲古阁本刻《新唐书》,据殿本刻《宋史》;苏州局据道光补印殿本《辽史》、《金史》、《元史》,武昌局据汲古阁本刻《新五代史》,据殿本刻《旧五代史》、《明史》。

清代私刻坊刻亦甚多,三百年来,印书之多,超乎前代。

清代学者整理古书的成绩很大。特别是乾嘉学者,精于考证校勘之学,校刻之书,精审可靠。张之洞在他所著《輶轩语》中谈到读书宜求善本时说:”初学购书,但看序跋是本朝校刻,卷尾附有校勘记,而密行细字,写刻精工者,即佳。”这个说法并不夸大。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清代学者读书细心,许多古书经过他们采用旧本校勘过,或者在已经校勘的基础上重新作了注释,再督工开雕,这种刻本,自然就是最好的本子。清代学者如何焯、惠栋、卢文弓召、陈景云、全祖望、沈廷芳、戴震、段玉裁、丁杰、姚范、钱大听、钱东垣、彭元瑞、谢墉、周永年、李文藻、孙星衍、孙继涵、王念孙、王引之、阮元、顾广圻、鲍延博、黄丕烈、秦恩复、赵怀玉、张敦仁、罗士琳、吴骞、陈鲸、钱泰吉、汪远孙、曾钊、洪颐煊、陈寿祺、姚觐元、俞樾、戴望、丁晏、孙诒让等等,都是校书名家。经他们校过的书,都是善本,称精刊本。

(五)、近代影印本

近代印刷技术进步,凡遇古版佳刻值得流通传播的,都用影印的方法来保存共本真。其方法是:先将原书逐页照像,用所照的玻璃版晒印在黄胶纸上,再把黄胶纸上的像落到石版上,然后用石印方法印行。用这种方法印成的书,称为影印本。

1922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宋元旧本,成为《四部丛刊》。这部丛书集合了经、史、子、集四部之书323部(二十四史不在其内),共8.548卷(有四种无卷数),装订为2100册。所用底本,除涵芬楼所藏外,遍访海内外藏书家所有宋、元、明旧椠,编印成为体式整齐的本子。并载原书尺寸大小于每书之首页,以存1日本面目。内有宋本39,金本2,元本18,影宋写本16,影元写本5,校本18,明活宇本8,高丽旧刻本4,释道藏本2,其余也都是明清两代精刻本。1934年,又继续搜辑宋元精刊,印成《四部丛刊续编》500册。后又续出《四部丛刊三编》。这对保存我国古书版本,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一部百衲本二十四史,也全是影印本。现将其版本和册数分载如下:

史记

宋庆元黄善夫刊本

三十册

汉书

宋景祐刊本

三十册

后汉书

宋绍兴刊本原缺五卷半,以元覆宋本配补

四十册

三国志

宋绍熙刊本原缺魏志三卷,以宋绍兴刊本配补 二十册

晋书

宋本

原缺载记三十卷,以他宋本配补

二十四册

宋书

宋蜀大字本缺卷以元明递修本配补

三十六册

南齐书 宋蜀大字本

一十四册

梁书

宋蜀大字本缺卷以元明递修本配补

一十四册

陈书

宋蜀大字本

八册

魏书

宋蜀大字本

五十册

北齐书

宋蜀大字本缺卷以元明递修本配补

一十册

周书

宋蜀大字本缺卷同上

一十二册

隋书

元大德刊本

二十册

南史

元大德刊本

二十册

北史

元大德刊本

三十二册

旧唐书

宋绍兴刊本缺卷以明闻人铨覆宋本配补

三十六册

新唐书 宋嘉祐刊本缺卷以他宋本配补

四十册

旧五代史

原辑永乐大典有注本

二十四册

五代史记宋庆元刊本

一十四册

宋史

元至正刊本缺卷以明成化刊本配补

一百三十六册

辽史

元至正刊本

一十六册

金史

元至正刊本缺卷以元覆本配补

三十二册

元史

明洪武刊本

六十册

明史 清乾隆武英殿原刊本

一百册

全书共820册。所谓”百衲本”,是指采用的各种版本,断碎不全,彼此补缀而成,有如僧服称”百衲衣”一样。二十四史有多种版本,以这个版本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