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版本释名
版,《说文解字》释日:”版,判也,从片,反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片也,旧作判也,浅人所考,今正。”而”片”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判木也,从举木,凡片之属皆从片。”照许慎的解释,”片”是”半木”,不是全木,所以就有了作为简牍,镌刻文字的功用。段玉裁又进一步解释说:”凡施于宫宝器用者,皆日版,今字作板。”版和板是古今字,所以版就是木片。《说文解字》释牍:”书版也。”《周礼?秋官?哲蔟氏》有句”以方书十日之号”。郑玄注云”方,版也”。可见在先秦时,方、版、牍三字互训。《论衡?知量篇》:”断木为椠,析之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用断木析成为片,再用刀加以刮削以成版,上书大字或图籍以成牍。如《论语?乡党》云:”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杨伯峻引何晏注云:”版,邦国图籍。”《管子?版法篇》注”选择政要,载之于版,以为常法。”又《版法》解:”逐句疏通证明之。”又《管子》中”修业不息版”句,意谓学习时不停阅读书籍之意,可知在先秦时期,版是文书图籍的名称。
本字在《说文解字》中为”本”,”木下日本、从木,一在其下。”说明”本”的本意是树根,可以引申为根基、本根、木原等。本当书籍讲,始于《文选?魏都赋》注引《风俗通》:”按刘向《别录》: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其实,刘向校书时手持的本就是汉时通行的竹简和帛素。《太平御览》卷六。六引《风俗通》:”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今东观书竹素也”,所以后来人们就把书籍称为书本,例如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书证篇》就引了好多种书,称江南本、河北本、俗本等。
那么,书为何又称书本?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说文解字》云木下日本,而今人称书之下边日书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记数之词……吾谓书本由卷子折叠而成,卷不如折本翻阅之便,其制当兴于秦汉间……《太平御览》学部正谬误类引《刘向传》:‘雠校者,一人持本,一人读析,若怨家相对故日雠也’。夫不日‘持卷’,而日‘持本’,则为折本可知”。这就是说,书之称本,源于折本的”因根而计数”,这其实是叶氏以宋时俗称册页装的书计数时称本而解释的想当然之辞。这种解释有二个问题值得商榷,一是叶氏所谓”折本”是指行款皆有定制的册页装。古籍装订史告诉我们:直到唐代,卷轴装仍是一种主要的装订形式。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山读书》诗云:邺侯素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全唐诗》卷三四三)。邺侯李泌的三万卷藏书都是卷轴装。唐代卷轴之盛,于此可见,汉刘向所校的书,多是竹简和帛素,不可能是册页装。刘向所在的汉代没有”书根”这种说法,既然没有,何能”因根而记数”?第三,本和书的区别何在?叶氏也没有讲清楚,其实,刘向所谓本和书是有区别的,”书”是指当中书、太史书、臣向书、臣参书等据以校勘的中外藏书,而本专指校勘后尚未抄写的定本。这和现在情况有些相似;印本一般不称为书,只能称为稿本。《余嘉锡论学杂者。书册制度考》曾对本下过定义,做过极为允当的解释:”寻《风俗通》之意,一人持本者,持竹简所书改易刊定之本;一人读书者,读传写上素之书也。以油素之书写的竹简,则竹简之书为原本,故呼日本,其后简册之制渐废,写书者借人之书传录,则呼所借者为‘本’。《后汉书?延笃传》注引《先贤行状》日:‘延笃欲写《左氏传》无纸,乃借本讽之’。是其事也,凡书无不可传写者,因有书本之名矣。”
版本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宋史-崔颐正传》:”咸平(998一1003年)初,又有学究刘可名言诸经版本多舛误,真宗命择官详正,因访达经义者,(李)至方参知政事,以颐正对。”
另外宋代版本见于文献记载者如:”版本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石林燕语》卷八)。”(景德二年夏)上幸国子监阅书库、问呙经版几何?呙日:”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臣少从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今版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宋史?邢呙传》)。”《韩文考异》大字以国子监版本为主,而注其异同,辩其是非,断其取舍”(朱熹《晦庵集?与伯谟书》)。”君少稷强记,日能诵麻沙版本书厚一寸”(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
自唐出现雕版印刷后,版本的含义就是雕版印刷的刻本,并不包括写本在内。元明以后,随印刷事业的发展和图书制作事业的复杂化,”版本”二字含义逐渐扩大,成为一书各种本子的通称,泛指雕版印刷以前的简策,缣帛和纸写本以及雕版印刷以后的拓本、石印本、影印本,从而成为一切图书的总称而沿用至今。
我国图书,在发明印刷术以前,都是用手抄写的,叫做”手抄本”或”写本”。还有所谓”碑本”。亦称”石本”,即把常用的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作为最标准的本子,让学者据以校对自己的手抄本;没有手抄本的,可以根据它来抄写。自唐代发明雕版印书以后,始有”版本”的名称。宋人书中常常提及”版本”,都是指由雕版印刷而成的书说的。如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说:”尹少稷日能诵麻沙版本书厚一寸”;朱熹《上蔡语录跋》中说:”熹初到括苍,得吴任臣写本一篇,后得吴中版一篇”,都是指印本书而言,是”版本”原来的含义。版本与写本、石本,新版本与1日版本,新写本与旧写本,彼此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不同的本子,互有长短,正讹相参,于是产生了校勘;通过校勘,产生了善本;为了追求善本,”版本学”便应运而生。
版本学是研究古籍版本源流及古籍版本鉴定规律的一门科学,从广义讲,是指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从狭义上讲,是指每种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
版本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举凡写本、历代刊本、历代传录本、批校本、稿本,以及每一书的雕版源流、传抄源流。孰为善本、孰为劣本、孰为原刻、孰为翻刻,以至印纸墨色、字体刀法、藏书印记、版式行款、装饰式样等等,都在版本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一般而言,版本学研究的范围一是研究各种图书版本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如雕版印刷的起源、发展。各种传抄本的渊源关系等;二是研究各种版本的优劣异同,加以判别鉴定,品评高下、指明特点;三是研究版刻、印刷、装帧各方面技术及其演变发展与成就。进而总结其规律。为图书版本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为什么要研究版本
古书在传钞和雕刻过程中,脱文讹字,势所难免,如果遇到错误的本子,便会以讹传讹,甚至闹出笑话。给工作和学习带来很大不便。所以,掌握版本知识是读书治学的前提条件。南北朝时的学者颜之推在他所著《颜氏家训》中记有两则故事:”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释:”蹲鸱,芋也”,乃为”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蹲鸱”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元氏之世,在洛京时,有一才学重臣,新得《史记音义》而颇纰缪。误反‘颛顼’字:‘顼’当为‘许绿反’,错作‘许缘反’。遂谓朝士言:从来谬音‘专旭’,当音‘专翱’尔。此人先有高名,翕然信行。期年之后,更有硕儒,苦相究讨,方知误焉。”
这两个故事,反映了南北朝时写本书中存在的错误是极其严重的,说明读书寻求善本,是十分必要的。宋叶梦得《石林燕语》中记载:宋朝有一教官,出题考试生徒,题为”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参加考试的生徒面面相觑,无法下笔。后来有人提出质疑,说先生怕是读了麻沙本《周易》,监本不如此。教官慌忙检查原书,果然是麻沙本错了一个字,原来”坤为釜”,釜字脱了上面两点。变为金字,闹了一场笑话。
明陆深《俨山外集》记载:明初有一名医叫戴元礼,尝到南京,见一医家,求诊的病人很多,以为必是名医,便常去那医家门口看看。一天,见一求医的病人已走出门外,那医生追出来告诉病人,煎药时务必放一块锡下去同煎。元礼听了,觉得奇怪,便问那医生。医生说,这是下方。元礼求其书,原来是个”饧”字,乃急为改正。饧即糖,食旁误作作金旁,又少一笔,便成锡字。可见误读误本,有误人害命之虞。
这两则故事,说明历代刻本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因此我们整理古书,必须审别版本好坏,如不讲版本,势必使读者为劣本所误。其害非浅。
三、善本的概念
“善本”这个词是在雕版印刷盛行后才出现的。在隋唐以前,书籍没有印本,那时把好的写本,称为”善书”。《汉书?河间献王传》:”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唐五代以后,雕版盛行,一些宋元学者不约而同地在著作中提出了”善本”一词,并且解释了善本的含义为精校之本。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中说:”唐以前,凡书籍为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中说:”《元和姓纂》,绝无善本,顷在莆田。以数本参校,仅得七八,后又以蜀本校之,互有得失,然粗完整矣。”到了清代,版本学成为专门学问,对于善本的概念,也有所发展。晚清时期,张之洞和丁丙更明确地提出区别善本的标准。张之洞说:”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阙卷、未删削);二精本(一精校,二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二旧抄)。”丁丙在《善本书室藏书志》编辑条例中列举了善本的四个标准,就是:
“一日旧刻,二日精本,三日旧抄,四日旧校。,’
1978年《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工作会议规定”善本”收录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一)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残本与散页)。
(二)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散页),但版印模糊、流传较多者不收。
(三)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四)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行的图书。
(五)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六)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七)辛亥革命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八)在印刷术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插图的刻本。
(九)印谱明代的全收,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或有亲笔题记的收,一般不收。
符合以上九条之一者均为”善本”。
上述收录善本的标准,虽然用以表述的文字,不够精练,但它的内容包罗较广,而且《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实际上已是国内各大图书馆所藏善本的联合目录,所以这个标准已为各馆所认可。
综上所述,善本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四项:(一)古旧本(古旧本最按近原貌)。(二)精校本(名家精校本应为善本中最可依据的本子)。(三)精刻本(各种能够反映古籍印刷技术水平的本子)。(四)稀见本(各种流传稀少的本子,如禁书、罕见本、海内孤本等)。
四、如何研究版本
初学应从读书入手。凡有关版本的书,或专书,或非专书,都应该读。专书如各家题跋,各种书目;非专书如各家杂记。亦间或有数条可取。既阅之后,随手札记,日积月累,就可以略知版本梗概。但是版本名目繁多:比如说抄本,就有唐以前抄的,有宋抄、元抄、明抄。明抄之中又有吴抄、叶抄和其他抄本;说刊本,有宋刊、元刊、明初刊、嘉隆以后刊,有内府刊、有书院刊、有各家刊、有坊刊、有浙本、有蜀本、有建本。就一书而言,有字体、纸色、墨色、白口、黑口、双边、单边、行款、牌记、序跋、扉页、书名等等,名目也很多。这些都是要研究的。因此,研究版本同考古一样,读书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要多接触实物。初学不易接触实物,可以多看书影之类的书。书影之类的书是将各种善本书每种影印一两页,并加说明,字体版式行款,一如原物。读者看见书影,就如同见到原书一样。初学可以从这里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