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
3175800000016

第16章 官府藏书概况

我国古代官府藏书,起于夏、商、周,盛于两汉之后。在历史上,新王朝建立之初,都要制定从民间征集图书的政策。有些皇帝还采取奖励的办法,以鼓励民众上献图书。据《后汉书?儒林传叙》记载,汉兴以后,由于”广开献书之路”和”建藏书之策”,百余年间,书积如山丘。至西汉末年,中秘收藏,蔚然可观。东汉光武帝时”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之士多怀挟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典策云会京师”。所以”光武迁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两,自此而后,三倍于前”。

隋文帝时,下诏求书,规定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归原主。文帝的这种奖励献书的政策,是采纳了牛弘的建议而制定的。牛弘有云:”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若猥开明诏,兼发购赏,则异典必臻,观阁所积,重道之风,超于前世,不亦善乎?”由于奖励献书,百姓纷纷上献,平陈以后,经籍渐备。由于当时出现征书和上献热,于是有刘炫者”伪造书百卷,题为《连山易》、《鲁史述》等录上,送官取赏而去”(见《隋书?牛弘传》)。北宋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奖励措施来广泛征集图书,凡有书来献者,即视其书籍价值及献书人的能力委以官职。政府还向官员们提出缺书目录,派人到各地去征求图书。又规定各地要向政府缴纳新出版的书。明成祖时派官到各地购求图书,凡遇好书,可高价收购。清政府对征集遗文更加重视。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再次下诏征求典籍。乾隆时,又多次下令求书,并且制定了赏罚分明的征书政策。因而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图书的庋藏与管理,历代都有专人专职管藏图书。

先秦时期,由太史管理国家图书。老子曾做周朝的”柱下史”。亦称”收藏史”。各国诸侯也有专门管理图籍的官吏。收藏图书的地方也有专名,分为台、院、馆、阁等。汉时御史中丞兼掌兰台的图籍秘书,下有兰台令史管校书正字。”其藏之地,外有(太常)、太史、博士,内有延阁、秘室、兰台、东汉及仁寿阁、文德殿、华林园、观文殿诸所”。西汉的麒麟阁、东观也是禁中藏书之所。东汉管理图书的机构称秘书省,设秘书监、秘书郎、校书郎等官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藏书之所,有曹魏的崇文观,宋之总明观,梁之寿光殿和士林馆,陈之西省,北齐之文林馆,北周之麟趾殿等,皆置学士,掌著述及刊校经史等事。隋炀帝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藏图书,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唐初设置弘文馆,收藏经史子集及其他书籍,选贤良为学士,职掌刊正图籍,教授生徒。开元年间,又置集贤殿书院,以宰相一人为学士,其下有大学士、侍读学士、修撰校理等官,掌刊辑经籍,撰集文间等事。并有校书郎、正字等职,从事图书的管理、修撰和校订。文宗时建12藏书库,对图书实行分库收藏。宋初,国家藏书机构有三: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宋太宗时增加秘阁管理图书。神宗时,又在秘阁之上设立崇文院。此外,又陆续建立龙图、天章、宝义、显谟、徽宗、敷文等六阁以及太清楼、玉宸殿、四门殿等处藏书。宋代把收藏图书和编修国史的各种机构合称为馆阁。龙图、天章等阁设学士、直学士和待制。这些官职虽负责校订图书,但也是皇帝的顾问。明初,在南京建文渊阁、大本堂收藏原大都的旧藏。仁宗以后,又建广寒殿、清暑殿、琼花岛、通集库、皇史宬等藏书馆阁。明中央政府的翰林院、两京国子监、各部署郎曹都有藏书。明初承袭元秘书监制度,使之主管内府书籍。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罢秘书监,馆藏图书的管理归翰林院,设修撰、编修、检讨等官,负责掌修国史、典籍之职,负责掌管图书。清代称修撰为殿撰,称编修为太史。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进行大规模的图书整理,乾隆时,建立四库全书馆。《四库全书》修成后,书抄7份,分藏在内廷四阁(北四阁)和江浙三阁(南三阁),即文渊、文源、文津、文溯、文汇、文崇、文澜等7阁。文渊建成后,设领阁事3人,总管阁事务,设直阁事6人,具体负责阁内图书的管理事务,下设校理16人,分司注册、点验事务。此外还有检阅8人,做书库的管理工作。除四库全书藏馆之外,昭仁殿的天禄琳琅还收藏大量宋、辽、金、元、明五朝的善本。御花园中的搞藻堂和圆明园之长春园味腴书屋,专藏《四库全书荟要》。养心殿的宛委别藏有四库未收之书174部。其他如官内刻书处的武英殿、中南海的南熏殿、紫光阁、南书北海的静心斋抱素书屋等处,也多有藏书。

我国古代官藏图书,也是屡遭厄运。隋代牛弘提出书有”五厄”。后来,明朝胡应麟接牛弘之说,又补论”五厄”,说明我国古代官藏图书,先后遭受十次大的厄运。这”十厄”是:秦始皇焚书;王莽之乱,宫室图书被焚;董卓之祸,典籍荡然无存;西晋八王之乱,秘阁藏书尽毁;侯景之乱和周师入郢,使典籍毁于一旦;隋末广陵焚书;开元盛藏毁于安史之乱;唐末战乱,图籍无存;靖康之灾,北宋图书遭毁;绍兴之祸,南宋图书毁于兵燹。”十厄”之后,明清时期的图书散亡情况更为严重。

官藏图书失散的原因主要是战乱兵燹。其次,像秦始皇焚书、隋炀帝焚禁纬书和明清屡兴文字狱,多次下令禁毁典籍,也是图书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管理不善,引起水、火、虫、鼠等自然灾害。也是大量图书被毁的原因。如隋炀帝巡幸江都时,大批图书随船载运,不幸翻没于运河之中。又如北宋初年,三馆秘阁藏书3万卷,尽毁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之火。明英宗时,南京文渊阁藏书,忽视防火,悉为灰烬。清政府收藏的《永乐大典》正本,于嘉庆二年(1797)乾清官大火中被焚。

回顾我国的文献收藏史,可见流传至今的大量文献典籍,都是几经劫难,才得以保存下来的。作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人们应该倍加珍惜。古代官私藏书,为我们积累了典藏图书的宝贵经验,保存了丰富的图书资料,更重要的是古人重视文化典藏;热爱祖国文化,宏扬民族文化的精神,更是令人感动。古代官私典藏,收存文献典籍,同时又编撰了大量的图书目录,这又促进了目录学的发展。我国目录学史上一些著名的官修目录,如汉代刘歆的《七略》,晋阮孝绪的《七录》,清纪昀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就是在保存、整理官家藏书的时候编成的。至于历代著名的藏书家,他们根据家藏图书,经过鉴赏、辨析、考证,而编成的书目和解题、叙录,则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如宋朝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清代丁丙编的《善本书室藏书志》,钱曾的《读书敏求记》,黄丕烈的《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等等,至今仍是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重要参考用书。古代藏书家,勤于搜集,热心典藏,经过他们精心校勘、辨证厘定的善本图书,以及苦心搜集起来的宋元刻本、名家抄本稿本等,更是传世的瑰宝。他们所做的工作,既为文献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文献资料,同时也指出了治学的门径以及治学应有的态度,这对今天整理历史文献,研究古代学术,宏扬祖国文化,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