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
3175800000014

第14章 历代官私藏书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文献典籍。

早在远古时代,传说就有所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的著作。周代,据《周礼》记载,有”邦之六典”、”邦之六典”、邦国之志,以及三皇五帝之书。诸侯亦各有国史。由于众多图籍的出现,所以周王室收藏了大量文献图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立,周王室的部分藏书流散于各国。古已有”国可灭,史不可灭”的传统,各战败诸侯国的图籍,流入战胜的诸侯国被接收保存起来。孔子整理删订”六艺”,就是收集和利用了鲁、周、宋、杞等国的文献。

先秦时期,除了官藏之外,出现了私人藏书风气。《庄子?天下篇》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秦灭六国以后,分散于各诸侯国的图书资料荟聚于秦都。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下焚书令后,大量图书文献被焚毁,损失自不待言;但民间也有不怕杀头者,把书坚壁隐藏起来,而博士官所典藏的各种书籍,也没有受到损失。

汉兴之后,注意收集遗书。高祖、孝惠、文景之时,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孝武之世,”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成帝时,又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整个西汉时期,由于广泛地收集图书典籍,聚书工作取得很大成绩。至于地方藏书,最著名者为河间献王刘德和淮南王刘安二人。《汉书》说献王德”书多与汉朝等”,又说”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史记》也说献王好古;而淮南聚书。尤为人所共知。但西汉时,重要籍典大都聚于官府,私人藏书之业,并未发达。可惜的是,西汉二百载聚集起来的”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图书,毁于王莽之祸和汉末兵燹之中。

东汉建立以后,接连几代皇帝都崇儒尚文,重视图书。光武帝、安帝、顺帝各朝广泛搜求图书,所以宫廷藏书很多,超过了西汉。此时在官藏的影响之下,私人藏书也发展起来。光武帝时,曹曾积石为仓以藏书,号称”曹氏书仓”。但东汉末年,董卓兴起,纵兵烧掠,皇家藏书损失惨重,几乎丧失殆尽。

西晋初年,经过采缀遗亡,加上此时纸的使用又促进了书籍的传抄,遂使典籍大增。据荀勖主持整理秘府图书时统计,西晋皇家藏书为2.9945万卷。但经”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南下。西晋王朝灭亡,洛阳皇家的图书”靡有孑遗”。

东晋建都之初,宫中只剩下图书3014卷。南北朝时,南朝宋谢灵运编《四部目录》,积聚图书达6.4582万卷。梁武帝时,宫内文德殿藏书有2.3106万卷,后经”侯景之乱99 9被焚一空。梁元帝时又聚书14万卷,但亦付之一炬。

综观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分裂****,战火频繁,文献典籍屡遭浩劫。此时官藏衰落,仰赖私人藏书,文献典籍又得以保存流传。据《晋书?范平传》载,西晋时,藏书家范平,祖孙累世收藏典籍。其孙范蔚”家世好学,有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常百余人,蔚为办衣食”。张华亦为晋时著名的藏书家,史称”天下奇秘,世所希存者,悉在华所”。张华”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本,以取正焉”。他”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书,溢于儿箧”(见《晋书?张华传》)。晋人褚陶,亦喜好藏书,”以坟典自娱”。又《梁书?任肪传》载:任肪”家虽贫,聚书至万余卷,卒多异本”。卒后,凡官家不藏之书,皆”就其家取之”。梁人虞稣,少好学,亦收藏不少图书,但居贫屋漏,恐漏书籍,乃舒被覆书,可谓爱书甚于己身。

隋王朝统一政权的建立,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图书事业的发展。这时,造纸技术有了提高,书籍装帧也有了改进,为图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隋初,从北齐、北周宫中接收的图书仅1500卷。但由于采取了奖励民间献书的政策,皇家藏书很快发展到3万余卷。到隋炀帝时,藏书总数又达到37万卷,超过以往各朝的收藏数。可惜,这30多万卷图书,皆焚于隋末战火之中。

唐朝初年至武德年间,皇家藏书仅8万多卷。因此自太宗至文宗,历朝均有求书活动,所以国家藏书日益增多。特别是太宗至玄宗的100多年间,社会比较安定,经济繁荣,为图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据《旧唐书?经籍志》载,到开元时期,国家藏书至7万卷。可是,”安禄山之乱,两都覆灭,乾元旧籍,亡散殆尽”。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继续葺集图书。肃宗、代宗,”崇尚儒术,屡诏购募”。到文宗时,官藏图书达5.6476万卷。

隋唐时代的私人藏书,比南北朝时期有了更大的发展。许多藏书家收藏超过万卷,而且藏书质量较高。隋人许善心,家有藏书万余卷。唐玄宗时期,韦述”蓄书二万卷,黄墨精谨,内秘书不如也”。宣宗时,仰仲郢家藏典籍万余卷,所藏必3本。开元时期,邺侯李泌,家富藏书,筑有大型藏书楼,藏书3万卷。德宗时,苏弁聚书至2万卷。僖宗时,李磎家有书至万卷,号称”李家楼”。此外,杜暹家中也有大量藏书。王懋家聚书多不减秘府,图籍皆异本。

两宋时代是我国图书事业空前发达的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推广,大大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藏书事业的发展。北宋初,三馆藏书1.3万卷。太祖、太宗、真宗几个皇帝相继下诏求天下书。国家藏书逐渐兴盛,至钦宗时国家藏书增至7.3万卷。高宗南渡之后,在南方广求图书,经过半个世纪的积累,皇家藏书为5.9429万卷。

宋代典藏图书,主要有国家、书院与私人三个系统。宋代学术思想文化比较活跃,出现很多思想家,各地建有许多书院,以书院为中心搜集了大量图书文献。如鹤山书院藏书达lO万卷。此外宋代六大书院的藏书,为数也不少。各地书院藏书,主要是私人捐赠或国家颁发的图书,以供教学之用。北宋时,各地州学也往往建有藏书之阁,南宋时更为普遍。如江西ll府,每府都有藏书阁。

宋代的私人藏书非常发达,当时”仁宦稍显者,家必有书数千卷”。据统计,宋代知名的私人藏书家有84人。仅湖州一地,拥书数万卷者就有七八家。宋初藏书家江正,藏书数万卷。另一大藏书家王钦臣,藏书4.3万卷。据周密《却扫编》载,宋承平时,南都戚同文、历阳沈立、庐山李氏、九江陈巽、番阳吴良雨、王文康、李文正,以及晁以道、刘壮舆、李淑、田镐等人,都是藏书万卷以上或数万卷的藏书家。南宋著名的藏书家晁公武,藏书2.55余卷。叶梦得藏书超过10万卷。郑樵、尤袤、陈振孙、倪思、莫君陈、沈赢、程贲、方渐、林霆、吴兴、周密等,均为万卷以上藏书家。

辽金元时期,官私藏书也很发达。契丹人建辽之后,采取了”学唐比宋”的施政方针。太祖、太宗、圣宗、兴宗、道宗各朝,积极接受汉文化。从皇帝到朝臣,学习李唐形成风气。辽太宗耶律德光灭晋后,尽收后晋藏书北运,使皇室藏书得到补充。兴宗时又建藏书之府”乾文阁”。道宁时(1064年)下令征求经籍,命儒臣校勘。继辽之后,金朝政府对图书的收集也十分重视。1125年,金灭辽时尽得辽皇室所藏。1126年,金兀术完颜晟攻克开封后,将北宋的大批图书文物北运。金与宋议和时,还把索取三馆、秘阁图书作为议和条件。南宋只好派官员将馆阁藏书送往金朝。金朝不仅收集宋朝的藏书,而且还下令收购民间藏书。元朝建立以后,先后采取了尊经崇儒、兴学立教,科贡并举,举贤招德,保护工匠等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其统治,在客观上也为图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据《补元史艺文志》统计,元代刻印、流通的图书,经、史、子、集四部,凡3142种。

辽金元时期,也出现了不少私藏家。辽太祖的长子耶律倍,派人到幽州购回汉文图书l万卷,他所建的”望海楼”,是当时我国北方藏书最丰富的藏书楼。金人元好问,藏书亦富,是金代藏书家之代表。刘祖廉家多藏书,金石遗文略备,也是金代著名的藏书家。元代知名的藏书家有35人。庄肃藏书8万卷。陈季模藏书5万余卷。裴居敬藏书2万卷。同恕藏书数万卷。藏书万卷以上的还有申屠致远、何中、段直、段思温、陈道明、袁易、张维喜等。蒙古人阔里言思于私第中建”万卷堂”,收藏书籍,日与诸儒讨论经史。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对访求遗书颇为重视。灭元后,将集于大都的宋金元三朝旧籍,尽载南京,建阁收藏。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派官到各地购求典籍,高价收买图书。明仁宗以后,大量修建藏书库。到宣宗时,秘阁藏书达2万余部,近百万卷。

明代书院藏书不如宋元多。但私人藏书非常兴盛。明代知名的藏书家有427人,江浙一省就有80多家。弘治时期的李延相。家富藏书,筑”双桧堂”藏之。闽县人徐,藏书至5.3万余卷。嘉靖时,宁波人范钦建”天一阁”,藏书7万卷。常熟人毛晋。积书至8.4万册,构”汲古阁”、”目耕阁”以庋之。

清王朝承袭了明代宫廷的藏书。为了编纂图书,康熙、乾隆时期,曾多次下诏求书,至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全国征书达万种以上。在图书收藏方面,清代的成就超过前代。在修《四库全书》的同时,乾隆下令建立了典藏《四库全书》的南北七馆阁。此外清宫内外尚有多处藏书。虽然清朝屡遭内忧外患,藏书在战乱中损失惨重,但在1929年清理宫廷藏书时,尚有图书19..5722万册。

清代的私人藏书家辈出,藏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据统计,清代著名藏书家多达500余人。嘉庆时期的黄丕烈、周仲连、顾抱冲、袁又恺等人,号称清初”四大藏书家”。常熟人瞿绍基建”枯裕斋”,广泛搜集宋、元善本历lO年,积书lO万余卷。聊城人杨以增,平生一专于书,所收数10万卷,构”海源阁”藏之。归安人陆心源,所藏尤富,很多是《四库全书》未收之本,至光绪壬午,凡得书15万卷。钱塘人丁申、丁丙兄弟,号称”双丁”。其先人丁在”八千卷楼”中藏书8000卷,后历30年,又得万余卷。”八千卷楼”所藏之典籍,皆《四库》所未收采。其兄丁申,积20年,聚书8万卷。因此,清代藏书家中以瞿、杨、陆、丁四姓最为有名,号称天下四大藏书家。到了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藏书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初年”京师图书馆”的创建,标志着从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过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