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
3175800000013

第13章 历史文献编纂形式(2)

最早创造政书这种体裁的,是唐代的刘秩,他收集了大量典章制度的资料,编成《政典》,后来杜佑根据《政典》,参考《大唐开元礼》,并采集五经、诸史以及汉魏六朝文集、奏疏中关于典制的资料,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编成《通典》,正式开创了政书的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宋代郑樵编纂《通志》,元马端临编纂《文献通考》,后人因称之三部书为”三通”。清朝统治者为********,宣扬”文治”,将”三通”一续再续,编了《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又编了《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志》、《皇朝(清)文献通考》,清末刘锦藻又编了《皇朝(清)续文献通考》,加起来就成了”十通”。其中重复很多,内容也十分繁琐,使人不得要领。就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之间,也有一些重复的门类,例如《通典》一系有”选举典”、”职官典”,《通志》一系又有”选举略”、”职官略”,《通考》一系又有”选举考”、”职官考”,实在是不必要的重复。

政书一般都是分门别类编排的,这一点和类书相同,它和类书不同的是,政书的编者把史料重新组织熔炼,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不像类书只是摘抄汇编材料,述而不作。这一点是两者的显著差别。

“会要”记一个朝代的典章制度及其损益沿革,是政书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会要的体裁,创始于唐。唐德宗时苏冕编《会要》40卷,宣宗时杨绍复等又编《续会要》40卷,宋代王溥在苏、杨二书基础七补充史料编成《唐会要》100卷,连同他后来所编的《五代会要》30卷,是现存最早的”会要”著作,但这两部会要都不区分部类,只标数百目,查检不便,其后徐天麟编《西汉会要》和《东汉会要》,才开始以类相从,分门编载,为后世所效法。宋、清两代,仿作甚多,现在能见到的,除辽、金、元三朝尚缺外,自春秋至明代,几乎每朝都有会要。

会要之外,还有一类专书,称为”会典”,也是断代为书,记一朝典章制度之事,性质与会要相似,但编制体例大不相同,会要以类分编,而会典则以职官为纲;会要一般由私人编纂,而会典则是官修的书。会典之作,从元代的《元典章》开始,但会典的名称始于明代,清代继之。如《明会典》、《大清会典》等。

六、表谱

按照年代或类别,采用表格形式编排,以极少量的文字。反映出复杂纷繁事物的文献体裁,称为表谱。表谱提要钩玄、以简驭繁,眉目清楚,非常切于实用。

表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中叙说:”余读《牒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牒》……古文咸不同,乖异。”《十二诸侯年表》中叙说:”太史公读《春秋历谱牒》。”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上述文字中司马迁说的《谍记》、《历谱牒》、《春秋历谱牒》都是表谱之类的著作,《世本》中也包括有表谱形式。其实,”谱牒”原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表册,也就是表。表谱一声之转。古称谱牒,司马迁始名之为表。早在先秦时代,这些表谱著作就已产生。《梁书?刘杳传》记载:”王僧孺被救撰《谱》,访杳血脉所因,杳云:‘桓谭《新论》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效《周谱》。’以此而推,当起周代。’僧孺叹日:‘可谓得所未闻’。”从《三代世表》仿效《周谱》看,司马迁编写诸表确是以先秦表谱著作为主要依据。《三代世表》以世系为主。《汉兴以来诸侯年表》以地为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以时为主。《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以大事为主。这些表谱,或以世计,或以年计,或以年为经,以国为纬,分记大事,开创了各种表谱的体裁,对后世影响很大。故郑樵在《通志?序》中说:”《史记》一书,功在十表,犹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源。”表示了十分的推崇。

东汉郑玄研究《诗三百篇》,曾作《诗谱》,根据《春秋》次第和《史记》年表排列各诗的世次,建立起一个按照时代排列和解释各诗的完整体系,虽然他所定的历史世次,不可信者居多,”以史证诗”的方法也不可取,但他采用的排列表谱的做法和他在《诗谱序》中说明列表的作用,还是可供参考的。《诗谱序》中说:”欲知源流清浊之所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风化芳臭气泽之所及,则傍行而观之;此诗之大纲也。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于力则鲜,于思则寡。”郑玄认为列表的作用在于纲举长,以简驭繁,这是很中肯的意见。其后,《隋书?经籍志》”经部?礼类”著录有《丧服经》,”春秋类”有《春秋左氏诸大夫世谱》,”小学类”有《文字谱》、《音谱》等,这些都说明唐以前的学者就已非常重视表谱类著作。

清代考据学盛行,在史学研究方面,更加重视”表”的作用,并且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如万斯同的《历史史表》、齐召南的《历代帝王年表》、李兆洛的《纪元编》、殷承基的《历代统纪表》、沈炳震的《廿一史四谱》、陈芳绩的《历代地理沿革表》等,都各有特色。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史表之外,还有年表、历表。我国的纪年非常复杂,各种各类的纪年法就有六七种之多,即在同一种纪年法中又有许多变化。由于我国自古迄今的纪年、纪月、纪日存在着许多复杂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产生了各种年表、历表和中西历、中西回历对照表等。自唐代封演的《古今年号录》(佚)起,至当代陈垣的《中西回史日历》,一千多年中,这类年表、历表、对照表不下数十百种之多。

除此以外,人物表谱、职官表谱、地理沿革表谱和其他类型表谱等都属于专门性表谱,各具其特殊的作用。

七、图录

图录是用形象概念为主,以少数文字说明为辅,表现事物的文献体裁之一。

图录起源很早,商周以来,冶铸在青铜器上的图绘,今天还可看到好几千件,未能流传下来的还要多。古代写书,多附以图,故称”图书”。”图”和”书”是互相联系的。《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吴孙子兵法》82篇,有图9卷,《齐孙子》89篇,有图4卷。可知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写兵书的人便知道配合以图了。《汉志》著录兵书总共53家,790篇,图43卷。图的数量也不算少,可惜六略之中,”六艺”、”诸子”、”诗赋”、”数术”、”方技”五略,都只有书而无图,只有”兵书略”保存了图,其他都湮没了。郑樵在所著《通志》”图谱略”中指出:”汉初典籍无纪,刘氏创意总括群书,分为七略。只收书,不收图。艺文之目,递相因习,故天禄、兰台、三馆、四库内外之藏,但闻有书而已。后之人将慕刘、班之不暇,故图消而书日盛。”当年刘向、刘歆校理群书时,对”图”不够重视,以致散佚很多。幸亏”兵书略”还有少数保存下来,可谓其不绝者如缕。直到南朝刘宋时,王俭作《七志》,又开始重视图谱,设立”图谱志”,为七志之一,至阮孝绪作《七录》,又将图谱散归各部,”内篇有图770卷,外篇有图百卷”(见《通志?图谱略》)。这个数字,反映了我国从古代到南北朝时图谱发展的概况。

《隋书?经籍志》所著录关于图的书籍,约可分为礼制、名物、文字、仪注、人物、地理、天文、医药等门类。关于礼制方面的:经部礼类有《周官礼图》、《朝服图》、《五服图》、《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诸种;关于名物方面的,经部论语类有《尔雅图》,史部谱系类有《钱图》;子部小说家有《鲁史欹器图》、《器准图》诸种;关于文字方面的,经部小学类有《文字图》、《古今字图杂录》诸种。从上面所举这几个例子,已可看出唐代以前学者应用图谱已普及到各个方面。

至于特别重视图谱并能在理论上加以阐述的莫如宋代的郑樵。他编纂《通志》,特设”图谱略”,强调了图的作用,他说:”今总天下之书,古今之学术,而条其所以为图谱之用者十有六:一日天文,二日地理,三日宫室,四日器用,五日车旗,六日衣裳,七日坛兆,八日都邑,九日城筑,十日田里,十一日会计,十二日法制,十三日班爵,十四日古今,十五日名物,十六日书。凡此十六类,有书无图,不可用也。”他列举天文、地理、宫室建筑、器用服装和书籍非配图不可的理由,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更加证明他的远见卓识超越恒常,直到今天还有参考借鉴的作用。”图谱略”著录的图谱分为”记有”、”记无”两大类。”记有”一类中,著录了208种,多达数千卷,95%以上都图,包括当时学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图谱略”反映了我国宋代图谱发展的概况。

元、明两代,图的应用日广,很多著名的小说、戏曲都附有插图。兵书、地志、农书、地方志大都附图,还出现了王圻《三才图会》、章潢《图书编》等******专门类书。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附图最称浩博,可惜后来都已散佚。清代崇尚考据,图录作品虽没有多大发展,但仍然拓印过不少古器物图谱,而著名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有图数十册,很多都是名家所绘,以镌刻工致著称。根据故宫所藏帝后先贤图像印行的《历代帝后像与历代帝王像》、《清代十一朝帝后像》、《历代先贤像》等,都是著名的人物画像。

图录中除去文物、人物图谱、历史图谱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类型,就是地图。

《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鲍彪注:”土地之图,人民金谷之籍。”这里所称”图籍”,指的是地图和户籍。《史记?萧相国世家》说沛公至咸阳”(萧)何独先人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里的”图书”,实际上指的是疆域版图与户籍簿册,包括文书档案文献,有图亦有文字资料。编写地图是我国文献编纂的优良传统之一。甘肃天水放马滩曾出土了秦朝绘制在木板上的地图。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3幅绘在帛上的地图,分别为《区域图》、《驻军分布图》、《县城平面图》等,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地图。

魏晋至隋,地图学又有了发展。西晋裴秀的《禹贡地域图》18l篇(即西晋全图)和《地形方丈图》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地图,其中《地形方丈图》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是简缩的西晋地图。《晋书‘裴秀传》中还记录了他提出的”制图六体”,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实际上就是今天地图学上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原则,成为后来人们制图的守则。唐代贾耽又把裴秀的地图学向前推进了一步,编绘了有名的《陇右山南图》和《海内华夷图》,其图古地名用墨色标出,今地名用朱色标出,开创了沿革地图的先例。元代绘制地图最有成就的人当推朱思本,他费了十年之力,编绘成当时最完备的中国地图《广舆图》,原图已不可见,幸明代嘉靖末年罗洪先增补的《广舆图》,有万历时期的重刻本,可以推知原图梗概。明代地图多以《广舆图》为依据。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中国,带来《万国舆图》,从此我国绘制地图的方法逐渐有所改进,清初西方测绘之学的传人,我国制图之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编成《皇舆全图》,又名《康熙内府舆图》,包括内地18省、满、蒙及西藏各地,制成铜版41块,藏沈阳故宫,乾隆时在此图基础上加以修订,并增人新疆地图,制成铜版104块,民国14年(1925年)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曾为印行。这两部《皇舆全图》是我国采用西方测量方法绘制的中国全图,同治初年又据此增补改编为《大清一统舆图》,流传稍广,成为后来一切公私绘制的中国地图的底本。新中国建立后,在大规模测绘工作的基础上,我国编辑出版了大批普通地图(包括世界地图、全国分省地图)和专门地图,都达到较高的质量标准。

八、方志

方志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亦称地志或地方志,主要有两种:一是综合全国情况的志书,有总志(一统志);二是地区性的方志,有省志(通志)、府志、州志、县志、镇志等。此外,还有一种专志,是山水禅林、寺庙、书院、名胜古迹方面专门的志书。

方志的起源很早,《尚书》中的禹贡,记载方域、山川、土质、物产、贡赋;《山海经》记载山川、形势、土性、怪异、古迹和道里之远近,物产之大概,已具有总志的性质。汉魏六朝时期,出现了不少以”地志”、”地记”作为书名的地理书,主要记叙地区的方域、境界、山川、物产、风俗、民情,如汉朱赣《地理书》,应邵《十三州记》类似的总志。晋常璩《华阳国志》则属地区性方志。接着又出现了”图经”一类的书。所谓”图经”,早期是以”图”为主,用”图”表示疆域、山川、土地,”经”只是”图”的说明,是”图”的附属物。到隋唐时期。”图经”发展到以”经”为主,以”图”为辅的阶段,更加接近后来所说方志的性质。现存的《元和郡县图志》四十卷,成书于唐朝中期。”图”宋时亡佚。根据此书,可大致窥见隋唐图经的面貌。宋代初年,乐史编成《太平寰宇记》200卷,列有姓氏、人物、风俗等门类。因人物又详及官爵及诗词杂事,使以记地为主的方志发展成为史学的一个分支。至此,方志之书始体例初备自成一体。宋代是中国方志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据有关书目记载。宋代所编方志已有600多种,虽然流传下来的不多,但宋人在编写方志方面创造的体例和取得的经验,对后代修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兀大德七年(1303年)编成的《大元大一统志》凡1300卷(今残存十余卷),于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古迹、人物、风俗、土产之类,网罗极为完备,中华书局1966年出版有赵万里辑校的《元一统志》lO-卷。明代曾根据它由李贤等人修纂《大明一统志》90卷。明代所编方志的数量和种类都有很大的增加,全国有一统志,各省普遍修总志或通志,省以下的府、州、县亦多次修志,明代学者明确提出方志属于史的范畴。清代是编写地方志的全盛时期,不但种类全、数量多,在体例和内容方面也更加充实完备。清朝曾于乾隆八年、四十九年和嘉庆-t--年三次修过一统志。第三次因始于嘉庆,材料断限也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止,故名《嘉庆重修一统志》。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著作。此外,清代一些著名方志学家、文献学家直接参与或主持修志,在方志理论上亦颇多建树。史学家章学诚根据自己编纂方志的实践,总结了前人修志的成败得失,在所著《文史通义》的《方志立三书议》、《州县请立志科议》和《修志十议》等专论中,集中地表现出他对修志的见解,建立了方志学。

方志分门别类,取材丰富,是研究历史和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资料。方志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内容十分广泛。每部方志差不多包括下列内容:如地理门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政治门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经济门有户口、田赋、物产、关税;社会门有风俗、方言、寺观、祥异;文献门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等。有不少是在正史或其他书籍中所元法见到的资料。二是资料先后连续。早在唐代,封建王朝就规定各州郡按时向朝廷编送图经,以后历代朝廷都曾多次颁发修志诏令,规定省、府、州、县的志书,每隔若干年重修一次。在旧志基础上增添新资料,使之连续不辍,并不断更新。三是反映地区特点。除全国性的总志或一统志外,所有省、府、州、县、镇各种方志,都以反映该地区特点为编写目的,内容都以社会为中心。四是多载原始资料。由于地方志多根据当地档册、谱牒、传志、碑碣、笔记、信札等文献资料进行编写,其原则一般是照抄照录,”述而不作”,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资料的原始住。有的还进行实行采访,取得一些第一手的资料,这就更加可贵。

我国历代编纂的方志,虽然数量庞大,但因各种缘故损毁流失的情况也十分严重,据朱士嘉在1958年修订的《中国地方志综录》统计,我国现有历代方志7413余种,lO.1躬万卷,该书分别介绍了这些志书的名称、卷数、纂修人、版本、收藏地点等,按行政区划排列,书后附有索引,是了解我国方志情况的重要检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