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文献学理论与方法
3175800000010

第10章 历史文献的类别

中国历史悠久,历史文献插架森森,数量繁多。我们可以依据其来源和性质把所有文献分为著作、编述、钞纂三大类。

一、著作

著作,就是在内容体例上有创始立新的作品。清代焦循曾在《雕菰楼集?述难篇》中说:”人未知而己已知,人未觉而己先觉,因以己先知先觉者教人,俾人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也就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与研究得出的认识或总结出的理论。如《春秋左氏传》就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历史著作,在体例上,首创了完整的时经事纬的编年体,内容上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记载了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的历史,成为历代学者研究春秋时期社会历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正是这种鲜明的首创性特点,使著作成为文献中最重要的一类。

二、编述

编述,就是把已有的资料,按照预定的目的,用新的体例整理编写成更为适用的书籍。述,在这儿是遵循,按照,依照,陈述的意思。焦循释之为”已有识之觉之者,自我而损益之;或其意久而不明,有明之者,用以教人,而作者之意复明,是之谓述”。如西汉司马迁依据前人流传的各种资料,用新的纪传体的体例以综合改编成《史记》,正如司马迁自己所说的”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一般来说,历代史籍大部分都是编述。古人尚古,认为上古经说多为圣贤所创,不可改易,因而大多人都是”述而不作”,这就使编述成为历代文献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三、钞纂

钞纂即把纷繁的文献资料或著作,按一定的方式加以排比,分门别类地辑录成一种新体式的文献。钞即抄录,纂即纂辑。钞纂的形式有以下三种:

(一)史钞,即直接将原始资料汇编成一部书。如《尚书》及后来的《唐大诏令集》、《宋大诏令集》、《历代名臣奏议》、《经世文编》等。史钞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根据钞纂者的意图,从原始文献中直接截取抄录,汇编成册。

(二)丛书,有丛刻、丛录、汇刻、合刻、类编、丛编、全书、全集等名称,即将原先单独印行的各书,汇编成一部书,题以概括各书的总书名。丛书又分专类丛书和综合类丛书,此外还有以时代、地域、族姓和个人著作而编的丛书。丛书的汇辑,最早的是五代国子监刻的《九经》,其后,宋代人又编有《七经正义》和《眉山七史》等。元代有九路合刻的《十七史》。自明代以后,专类丛书编著更多,不胜枚举。有关综合类丛书,最早的是宋嘉泰二年(1202年)俞鼎孙、俞经合辑的《儒学警悟》,南宋有左圭辑刻的《百川学海》,明代以后,刻者渐多,较为著名的有程荣辑刻的《汉魏丛书》,沈节甫辑刊的《记录汇编》。清代辑刻丛书蔚然成风,如官辑的《武英殿聚珍版全书》,系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出,由武英殿用木活字(聚珍版)排印的。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收书共有3470种,7.9018万卷,分装成3.6078万册。为了研究丛书,从清代开始出现了丛书目录,最早的是嘉庆时顾修编的《汇刻书目》。196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丛书综录》,汇集了全国41个图书馆收藏的丛书2797种,分类编排,每种图书详列书名、种数、编撰者姓名、刻印年月及处所,而以子目附于后,颇便学者参考。

(三)类书,即杂钞各种书上所的有关资料并依照内容分门别类编排起来以供检阅的工具书。其优点是内容丰富,尽可能多地罗列资料,类书的辑录,一般都不是单门、单类的专题性质,而是具有李恒在《玉海序》中所说的”区分胪列,靡所不载”的特点,因此是一种大型的类似于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其缺点则是对事物不作完整的、系统的叙述,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而百科全书则是对所记事物作系统的论述和介绍,使读者能对某一事物能得到系统的理解。关于类书的起源,最早具有完整类书的特点的是魏文帝曹丕组织人编写的《皇览》。《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中说:”初帝好学,以著述为务,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日《皇览》。”这种”随类相从”的书籍,既便于保存资料又便于读才阅览,从而开启了类书编写的先河。隋唐科举制兴起后,类书便成为士子们赋诗作文时采摭词藻,寻章摘句的工具。学者们也利用其以类求书,因书究学。类书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各类兼备的,如唐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宋李肪等奉敕编撰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王钦若等奉敕编撰的《册府元龟》,明解缙等奉敕编撰的《永乐大典》,清代蒋廷锡奉敕编的《古今图书集成》等。二是专辑一类的。如专门记事物起源的《壹是记始》,专辑岁时的《月日纪古》,专辑人物年龄的《疑年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