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家固然有追名逐利,不择手段的一面,因此授人以柄,被后世嘲笑、贬毁。这主要是因为自汉以后,儒家一直占统治地位,国家统一,闭关锁国,自称天下,纵横家由于没有施展才华的条件而处于被贬抑的地位,所以批评多有不实之辞。但纵横家历代不绝,弱肉强食,优胜劣汰,一得一失全在策略较量,而雄才大略的实施优势全凭“三寸不烂之舌”的功夫。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舌战群儒”,就不可能有“吴蜀联盟”,三国鼎立的局面就难以形成。
当今世界广泛的国际交往,各国之间的斗争突出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外交手段显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有效,更为重要。在外交斡旋、军事调停、经济谈判等外事活动中,为纵横家的智慧运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人已经将中国纵横家的智慧和技巧用于企业经营,纵横家的传统智谋在经过现代科学的洗礼之后,正在被广泛地用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必将重新大放异彩!
事贵周密,深藏不露《鬼谷子·捭阖》说:“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意思是说,好的计谋在实施中能够成功,能够让敌人受骗上当,保密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不算是关键之一;否则,被敌人看破,让敌人得到消息,他哪里还会再上你的当?
东晋末年,桓玄为楚王,他有篡位的野心。他的堂兄卫将军桓谦私下问建武将军、彭城内史刘裕说:“楚王的功勋和德行受到了大家的一致推崇,都说朝廷应该把帝位让给他,你的意见怎么样呢?”
刘裕内心本是反对桓玄的,但口头上却回答说:“楚王是宣武(桓温)的儿子,若论勋德,可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啦!晋朝廷早就衰微不堪了,谁眼里还有他们?楚王如果接受禅让,那真是上应天命,下顺人情,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桓谦听后,很高兴地说:“既然你说是可以的,那当然是很可以的了。”
桓谦的问话,刘裕很清楚实是对他进行试探。
元兴二年(403年)十二月,桓玄篡位称帝,把司马德宗遣送到了寻阳。刘裕跟随桓玄的堂兄桓修到建康朝见桓玄。
桓玄的妻子刘氏对桓玄说:“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怕是不会甘心久居人下的,我看你还是早点把他除掉为好。”
但桓玄不同意,说:“我正想怎样扫荡中原呢,除刘裕,没有谁能担负得起那样重大的任务。等到关、陇地区平定以后,再另做打算吧。”
桓修在建康呆了一段时间以后,决定返回京口(今江苏镇江)。刘裕借口伤痛,不能走路,改由水路坐船,而没有与桓修同行。在船上,他与何无忌、刘毅、诸葛长民等共同密谋,策划好了反对桓玄的整套行动计划。
元兴三年(404年)二月,刘裕以外出游猎为名,率领何无忌、檀道济等二十七人和自愿跟随他们起事的一百余人,在一天早晨,待城门打开后,即冲进了京口,以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杀掉了桓修。与此同时,刘毅等人也杀掉了坐镇广陵(今江苏扬州)的征虏将军、青州刺史桓弘(桓修的弟弟)。桓玄这才认识到刘裕是心腹大患,可已经晚了,他的军队一触即溃,根本不是刘裕的对手。桓玄坐船往南奔逃到寻阳,挟持司马德宗去了江陵,最后被人杀死。刘裕建立了刘宋王朝。
刘裕胸怀大志,当然不会甘居桓玄之下。他在时机尚未成熟时先保持低调,不透露自己的意图,尽量不引入怀疑,为的是一击成功。
三国时的司马懿也用了同样的方法,他采用装病的方式蒙骗曹爽,使他放松戒备,趁曹爽出外打猎的机会,司马懿父子突然袭击,端了他的老窝,稍后夺取了兵权,曹爽后来被斩首。
深藏不露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它会减少遭到别人暗算或报复的机会。如果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或准备干什么,别人怎么攻击你?如果你不说让人讨厌的话,别人怎么会报复你呢?古人说“三缄其口”,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妄言妄语。“祸从口出”,也从反面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干大事业的人怎么会没有秘密,怎么能不守秘密,随便相信人,授人以口实,受制于人呢?
管理学上有一个“塔马拉效应”,塔马拉是捷克雷达专家弗佩赫发明的一种雷达,它与其他雷达的最大不同是不发射信号而只接收信号,故不会被敌方反雷达装置发现。
这一理论常用来指导商务谈判。在同对方的谈判中,要把自己的目标隐蔽起来,把一些次要的问题渲染成很重要的问题,而让对方多占些便宜,你也表示很“勉强”地让步。
这一策略的目的在于把对方的注意力吸引到我方不甚感兴趣的地方,使对方增加满足感。这是谈判中常常使用的重要策略之一,它能使我方与对方保持良好的关系,在谋得我方利益的同时,使对方也感到最大的满足。如:我方得知对方最注重的是价格,而我方最关心的是交货时间,那么我们进攻的方向可以是支付条件问题,这样,就可以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开到次要问题上,以实现我方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这种策略如果运用得很熟练,对方是很难反攻的,它可以成为影响谈判的积极因素,而不必冒重大的风险。
《鬼谷子·飞箝》中说:“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酮而箝之,其事用抵峨。”熊掌、鱼不可兼得。如果想要熊掌,就必定要舍弃鱼;如果选择鱼,那就要舍弃熊掌。反正总要舍弃一个,才能得到另一个。
古人造词很有意思,舍与得本是反义词,连在一起,舍在先,得在后,先舍后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故欲求有得,应先学施舍,以舍为得,善舍善得。如有时候,为了避免更大损失,不妨主动“舍”。因为,必要时“舍小”可以“得大”,可以缓解矛盾,化解危险的处境。
鬼谷子认为,若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而自己又处于劣势时,就必须衡量得失,舍小保大。可以先主动进献财物、珠宝、玉石、白璧和美丽的东西,以便解除对方对自己的猜疑,缓解双方的利益冲突。此钩箝之术常常用来缓解与对方的矛盾,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从而化解危险。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运用抵喊之术。即首先要“得其情”,想诱导对方,必须收集并掌握有关对方的第一手资料,摸清对方的喜好或弱点,以便投其所好、有隙可乘,“慷慨”地给予对方想要的,从而使自己避免更大的损失。须知,关键时刻的“慷慨”是可以挽救自己的性命的。
张仪完成连横游说,返回咸阳。这时秦惠文王病逝,太子荡即位,是为武王。武王生性粗直,厌恶张仪多诈,朝臣也趁机向武王大进谗言,攻击张仪。张仪备遭冷遇,日夜惶恐不安。
齐宣王听说秦惠王逝世,武王即位,张仪失宠,当即派孟尝君致书列国,主张恢复合纵盟约。齐宣王自命为纵约长,并发布通缉令,声言得到张仪者,赏城十座。
张仪得知后对秦武王说:“听说齐宣王十分憎恨我,我在秦国,齐宣王必然联合诸侯兴兵讨伐。我愿离开秦国到魏国去,到时齐国必然伐魏,待齐、魏兵连不解,大王可趁机出动大军东伐。这正是削平列国统一天下之良机。”
武王听了连连称善,便派了三十辆车,浩浩荡荡送张仪入魏。魏襄王听说张仪到来,喜出望外,亲自出城迎接,并再次任其为相国。
张仪完成连横后,因功高而遭人嫉恨,很快失宠,陷入困境。这时,齐宣王的通缉令无疑是雪上加霜。张仪深知自己危在旦夕,遂果断地作出了舍小得大的抉择——自请离秦投魏。在为强秦立下大功后,竟然舍弃应得的丰厚报酬,甘愿为秦再做说客,就算秦王再厌恶张仪狡黠多诈,也难拒绝张仪将为自己带来的“削平列国统一天下之良机”的诱惑。这样一来,张仪的“慷慨”不仅成功缓和了与秦武王的矛盾,也为自己赢得了入魏的非凡气势。
由上可知,舍小才能得大,才能更进一步得到大。舍是哲学,得是本领。舍得是精神,是境界,是领悟,更是大智慧。
刘肥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子,只因其母不是刘邦原配且又早逝,仅被封为齐王。但刘邦还是很喜欢这个儿子。刘肥是诸王中封地最多的,下辖70多座城。
刘肥于公元前193年入朝,汉惠帝(刘邦嫡长子,吕雉所生)以兄弟之礼相待,共邀饮酒于太后吕雉面前。惠帝让刘肥坐上座,吕太后不悦,令人送两杯毒酒令肥为己祝寿,欲趁机除之。惠帝不知是计,欲与刘肥一起为吕太后祝寿,吕太后不得已,将两杯毒酒碰翻以饰毒心。此状被刘肥看见,深以为惧,不敢再饮,佯醉而退。
后来刘肥通过手下耳目探得毒酒是针对自己而来,因而整日提心吊胆,怕命丧长安而不能活着回到封地。其门下一谋士进言:“太后仅生惠帝与鲁元公主,今王有七十余城,而公主仅有数城,何不献一城给太后,请为鲁元公主汤沐邑,太后宠独女,得城必喜,王可免祸。”
刘肥依计献城阳郡并尊鲁元公主为王太后。吕雉喜而许其请,并置酒于齐邸,相饮甚欢。刘肥终于免除杀身之祸,得以归国。
刘肥因向鲁元公主敬献城池而幸免于吕后迫害。生活中,我们难免也会遇到危险,陷入两难的境地。这时,我们就要慷慨解囊,果断割舍,以舍小得大,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