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狐狸处世心经(大全集)
3169100000055

第55章 老狐狸处世方圆经(10)

因文化背景的差异,东西方在妥协的内容上侧重点不同。中国人对关于利益方面的,能妥协就妥协,对关于生命方面的,能不妥协就不妥协;西方人对关于利益方面的,能不妥协的尽量不妥协,关于生命的,能妥协就妥协。人们真正在乎的,并不是妥协本身,而是它背后的东西。

处世心经

中庸强调的是至诚至善;中庸推崇的是不偏不倚;中庸鼓励养中气,行中道!我们要善于平衡各种力量,各种倾向,对事物有深刻的了解,清醒明智地选择最恰当和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处世为人。

依权威,攀龙附凤

老狐狸说

攀龙附凤之心大部分人都有,谁都希望有个声名显赫的朋友。一个明星,或者随便什么大人物,如果能跻身于他们的行列,自己也就沾上了荣耀,在别人眼里也就身价大增了。所以对于我们处世来说,在绞尽脑汁、一筹莫展的时候,适当地借助一下“权威”的名气,或许可以让你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当你身边实在没有合适的说客帮忙时,也可以从权威中拉一位,借用一下他的地位和声望,充当你与被求者沟通的媒介。

背靠大树好乘凉

有一句俗话,叫做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确,在你的背后,要是有个显赫的人物为你撑着,你的人生旅途自然畅通无阻。

清朝康熙帝在位时,当时最大的奸臣是明珠。明珠幼年在宫中当过侍卫,与康熙的关系比较接近。正由于这层关系,明珠仕途一帆风顺,鼎盛期官至兵部尚书。

吴三桂自请“撤藩”,朝中大臣多有慰留之意。明珠附和康熙的意见,主张下旨“撤藩”,看看吴三桂敢不敢造反。从此以后,康熙更是对明珠欢喜不已。

明珠得势以后,与其最亲密的走狗余国柱开始大肆卖官,中饱私囊。

凡是各省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等重要位置一有空缺,他们便向有意者大肆索贿,直到满足他们的欲望为止。日子久了,明珠的财富也就堆积如山了。

而且,明珠还进一步控制那些检察官员,进而以钳制百官。他将所有新上任的检察官员找来,令他们订下密约,答应所有向皇帝上的奏章,事先一定拿来给自己过目。

这样,明珠不仅得宠于皇上,控制百官,还控制着整个检察机构。国家机构对他已是没有任何的约束力,一时权倾朝野。

宠臣太过,就必然会为患于朝廷。大智如康熙者,不曾明眼辨奸,实为憾事。

等到明珠最终一日被人告发,康熙也仅仅是免了他的大学士之职,并且,还是很不忍心的。过了不久,康熙又把他招来身边,充任“内大臣”!

明珠是个可憎可恶之人,我们可以从他成功的背后去寻找答案。他要不是操纵着康熙这棵大树为他挡住烈日、挡住狂风、挡住暴雨,他早已是满朝文武的众矢之的,身首异处了。

明珠的官道畅通之法,不可为我们所效仿。但是,我们也可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大人物永远是你坚实的靠山,背靠大树好乘凉啊!

权威人士大都是有实力的人,他掌握和操纵着某一领域的话语权,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借助他的势力,你能快速地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声誉。

在现代社会,“借势”这种手段也常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领域广泛运用,而且大有日趋扩展之势。对于人际交往,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自身形象,扩大自己影响的策略和技巧。你可以巧妙操纵名人的影响,如请社会名流为你题个词,请专家教授为你写的书作个序,作为提高你的身份和能力的资本等等。虽然这种做法有沽名钓誉之嫌,但这其实是东方人“不为天下先”的眼光,不甚公道。被社会承认,是人的正当追求,对社会进步也有积极意义,而借助名人的名声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就是被社会所承认的方式之一。

美国总统也能帮你卖书、卖衣服、卖自行车、卖汽水,你相信吗?这并非笑话,只要你策划得法,巧借名目,美国总统这一神圣的王冠你照样可以玩于股掌之上,为你的市场竞争活动增添爆炸新闻。

美国一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久久不能脱手,他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书,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便回了一句:“这本书不错。”出版商便借总统之名大作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一抢而空。

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又送一本给总统,总统上过一回当,想奚落他,就说:这书糟透了。出版商闻之,脑子一转,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又售尽。

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的教训,便不作任何答复,出版商却大作广告:“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却善于操纵总统之名大发其财。

看看,权威帮你说一句话,你的生意就此改观了!

当然,权威都高高在上,不是一般人容易接近的。那么,如何跟他们搭上线,让他为你说话呢?史坦芬?艾勒的一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把鲜花送给‘实力人物’身边的人,即使他们看来只是你心目中的小角色。”哪怕他们只是一个小小的秘书、一位家庭主妇,甚至是尚处弱冠的小孩子,也不要放过结交他们的机会。有了情义和信任,同时也会带来效益。说不定,这些“小角色”会在某个关键时刻操纵你的前程和命运。

当你结识了某位“实力人物”、名人的身边人后,一定要把握住他,用尽方法得到他的支持。当你在成功或失败的关头,他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有可能扭转乾坤、变黑为白。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或者公司里的小职员,往往感到工作起步艰难,如果能得到事业有成的人帮助,你一定会飞得快,飞得高。因此,你的交际圈子中应该有几位名人为你“呼风唤雨”是非常重要的,但作为一个“小字辈”的你又如何与他们接触,并如何让他们喜欢你,从而操纵他们的名人效应呢?

首先,必须掌握名人的社会关系。与大公司或知名人物见面的机会是很难得的,但是,他们的朋友、亲属或工作中的助手,都是你走向成功的天然踏脚石。如果他们能帮你在名人耳边说上几句好话,那真是很荣幸也很珍贵的。要与名人交往,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掌握他们的社会关系。他们是人,不是神,他们有各种社会关系,有各种各样的业务,也有各种各样的喜好、性格特征。特别是现代媒体,经常关注一些“实力人物”的情况,你从中定会了解一二。你可以从他的历史上认识他的过去、他的经历、甚至他的祖辈、父辈,然后从他的亲属、他的朋友、他的子女等“小角色”入手,取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那么名人帮你“呼风唤雨”的日子将指日可待。

清光绪某年,镇江知府大人想为他的母亲做80大寿,消息传到周炳记木号,周老板愁眉顿开,高兴万分。周老板为何高兴?原来那时镇江木号的木材,大都堆在江里。为此,清政府每年要索纳几千两银子的税贴。木号的老板们为了放宽税贴,只好向知府大人送礼献媚。可这位知府自称清正廉明,所赠礼品均拒之门外。

周老板正在设法寻找接触的机会,听说知府的老母要做大寿,顿时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他知道知府大人是位孝子,对老夫人的话是百依百顺。只要打动了这位老夫人,也就等于说服了知府大人。

周老板派人打听老夫人喜欢什么,得知她最喜欢花。可眼下初入寒冬,哪来的鲜花呢?周老板灵机一动,有了办法。

老夫人做寿这天,周老板带着太太一行人早早来到知府大人的后衙。周太太一下轿,丫环们就用绿色的绸缎从大门口一直铺到后厅,周太太在地毯上款款而行,每一步就留下一朵梅花印。朵朵梅花一直“开”到老夫人的面前,祝老夫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老夫人听了笑不拢嘴,连忙请他们入席。

宴席期间,上了24道菜,周太太也换了24套衣服,每套衣服都绣着一种花,什么牡丹、桂花、荷花、杏花……看得老夫人眼花缭乱,眉开眼笑。直到宴席结束,周太太才说请知府大人高抬贵手,放宽木行的税贴。老夫人正在兴头上,忙叫儿子过来,吩咐放宽周炳记木行的税贴。既然母亲开了“金口”,孝子又岂有不点头答应之理?

从此,周太太成了知府家中的常客,每次来都借“花”献佛。那孝顺的知府大人也因母命难违,就对周老板另眼相看。

有些人并不是心甘情愿地为你做贵人的,这就要想办法,让他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像周老板就很会想办法,他先从名人的身边人入手,使老夫人能在知府大人面前好言相助,从而给知府大人施加压力,使他不得不做了自己的贵人。

如果你身份平平,毫无资源可言,又想做出一番不一样的事业,那就要动动脑筋为自己增加筹码,而增加筹码和分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找到有价值、有分量的人,让他们给自己说话,为自己贴上闪亮的标签。操纵这些“增值”手段,相信你就会摇身一变,身价倍增了!

以熟悉的名人做突破口

我们这里所讲的“名人”,是频繁出现在媒体,曝光在大家面前的,是大家众所周知的。甚至只要是你的周围,身边的圈子里小有名气的人都可以算作是“名人”,而借助“名人”效应,最主要的就是这个“名”。只要牢牢抓住“名”,巧妙地加以利用,对你的事业、人生会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有位阿拉伯人名叫艾布杜,本来穷困潦倒,身无分文,就是使用了这种手段,广求于天下,不但求来许多名人做朋友,还为自己求来了百万家财。艾布杜在他的签名簿里贴有许多世界名人的照片,再模仿名人的亲笔字,签写在照片底下,艾布杜便带着这几本签名簿浪迹天涯,登门造访工商巨子和好名的富翁。

“我是因仰慕您而千里迢迢从阿拉伯前来拜访您的,请您贴一张玉照在这本《世界名人录》上,再请您签上大名,我们会加上简介,等它出版后,我会立即寄赠一册……”

被他拜访的富豪,一看到其中的照片和签名都是当代的世界名人时,会有什么反应呢?人都是好名利的,尤其是有钱人更爱虚名。因此,多数的人都心甘情愿地签下大名,并提供照片。又由于这些人有很多钱,而且喜欢摆阔,一想到能跟世界名人排名在一起,便感到无限风光。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毫不吝惜地付给艾布杜一笔为数可观的钱。每本签名簿的出版成本不过是一两美元。而富人所给的报酬,却往往超过上千美元。艾布杜整整花了6年的时间,旅行96个国家,提供给他照片与签名的共有2万多人。给他的酬劳最多的有2万美元,最少的也有50美元,总计收入大约为500万美元。

这个故事中的阿拉伯人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名人”效应,通过借助“名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那些所谓的“名人”在人们眼里更显得有声望,是具有特殊地位的群体。“名人”的一言一行都颇具影响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大众所效仿的。

约翰逊是美国著名的出版家,有一次,约翰逊想招揽真尼斯无线电公司的广告。当时真尼斯公司的管理者是麦克唐纳,他是一个精明能干的总经理。约翰逊写信给他,要求和他面谈真尼斯公司广告在黑人社区中的利害关系。麦克唐纳马上回信说:“来函收悉,但不能与你见面,因为我不分管广告。”

约翰逊并没有在麦克唐纳那官腔式的回信面前逃避,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约翰逊认为从麦克唐纳的来信中,答案是再清楚不过的:他管的是政策,相信也包括广告政策。于是约翰逊再次给他写信,要求与他见面,交谈一下关于在黑人社区所执行的广告政策。“你真是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我将接见你。但是,如果你要谈在你的刊物上安排广告的话,我就立即中止接见。”麦克唐纳回信说。

于是就出现一个新问题,约翰逊一直在想他们见面后该谈什么。翻阅美国名人录,约翰逊发现麦克唐纳是一位探险家,在亨生和皮里准将到达北极那次闻名探险之后的几年,他也去过北极。亨生是个黑人,曾经将他的经历写成书。约翰逊想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于是他让在纽约的编辑去找亨生,求他在他的一本书上亲笔签名,好送给麦克唐纳。他还想起亨生的事迹是写故事的好题材,这样他就从未出版的七月号《乌檀》月刊中抽掉一篇文章,并以一篇简介亨生的文章代替它。

到了那天,约翰逊刚步入麦克唐纳的办公室。麦克唐纳第一句话就说:“看见那边那双雪鞋没有?那是亨生给我的。我把他当做朋友。你熟悉他写的那本书吗?”“熟悉。刚好我这儿有一本。他还特地在书上为你签了名。”麦克唐纳翻阅那本书,接着,他带着挑战的口吻说:“你们的杂志,依我看,应该有一篇介绍像亨生这样人物的文章。”约翰逊表示同意他的意见,并将一本七月号的杂志递给他。他翻阅那本杂志,并点头赞许。约翰逊告诉麦克唐纳,他创办这本杂志就是为了弘扬像亨生那样克服重重困难而达到最高理想的人的精神和成就。“你知道,我想不出我有什么理由不在这本杂志上刊登广告。”最后,麦克唐纳说。

在与人交往,找人办事的时候,常常需要与人进行交流沟通。因此,谈话的重点对于办事能否成功显得至关重要。很多人常常为谈话的内容感到头痛,特别是在找人办事的时候,怎样引发他人的兴趣,寻找到共同点呢?在这个时候,你不妨主动出击,找一个双方都熟知的“名人”作为突破口,这样,就很容易与他人引发共鸣,而你所办的事也就变得容易了。

借有声望的人帮你说话

借用他人的声望来达成自己的目标,不仅现代人会做,古人也早已认识到并加以实践了。

刘邦称帝后,宠爱戚姬。戚姬依得宠之势,渐生夺嫡之心。于是,日夜在刘邦面前颦眉泪眼,请求废掉太子刘盈,更立自己的儿子如意为太子。由此,引起了汉初吕后与戚姬争夺太子的风波。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夏,刘邦召集群臣,正式提出了废立太子的问题。由于众臣的反对,未能如愿。

吕后闻讯后,心中十分恐慌,怎样才能保住己子储君地位呢?数日苦思,她仍未想出良策。有人面见吕后说:“张良素来足智多谋,且得陛下信任,皇后何不去问计于张良?”吕后闻言,茅塞顿开,急忙派兄长建成侯吕释之去向张良问计。

吕释之见到张良,说:“君为陛下谋臣,向来多谋善断,今陛下想废立太子,君还能在家高枕无忧吗?”张良听后,心感不快,但又知来人不好得罪,于是说:“从前,陛下常处危急之中,能用臣计;今天下已定,如因爱心而要废立太子,本是父子骨肉之间的事,虽有像我这样的臣子,又有何用?”吕释之见张良有意推托,就胁迫他出谋划策。张良无奈,只好说:“当今陛下仰慕而又没得到的只有四人,即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这四人年龄已高,因陛下轻士善骂,逃匿商山隐居,号为商山四皓;发誓不为汉臣。公可卑诚厚礼,持太子书信,遣能言善辩之人,前往商山聘请。如四皓肯下山相助,且常随太子出入朝中,太子地位就可保了。”吕释之听完,辞别张良,回报吕后。吕后闻计,心中大喜,立即派人去请四皓。四皓见来人心诚,答应下山,面见太子。及到长安,太子刘盈待四人如师尊,四皓便留住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