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狐狸处世心经(大全集)
3169100000054

第54章 老狐狸处世方圆经(9)

冯道不是一个过分讲原则的人,他比较务实,怎样做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他就怎样做。比如他并没有立石重睿为皇帝,而是去迎立石重贵。后世有人以这件事情为由来说明冯道这个人圆滑,是个奸佞小人。按照忠臣的一贯做法,无论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是先皇嘱托的,就一定要好好辅助。如果地方势力起兵造反,大臣就要组织抵抗,实在无法抵抗就要死节,而绝对不能投降。如果地方势力不造反,大臣就要尽心辅助幼主,即使幼主是个昏君,只要自己尽心,也可以被称为忠臣。到幼主长大成人,忠臣就要交权,但在这个时候交权最大的问题是容易被陷害,而且容易被安上谋反的罪名。后世会把忠心辅助幼主的过程叫做奸臣当道。与其惹出这么多麻烦,倒不如像冯道一样务实,去迎立长君。

老狐狸认为,人要学会变通,在变通中实现既定的目标。

和谐相依方成局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庸”的含义,我们可以用一种最能体现中国人整体和谐艺术的东西——围棋来加以说明。围棋的棋盘纵横各19道,共有361个交叉点。棋子分黑、白两种颜色,黑子共181个,白子共180个。按规定,执黑子者先行,轮流将棋子下在交叉点上,以占领多于所规定的交叉点的一方获胜。

围棋仿佛我们的人生,每一步都充满了矛盾冲突。然而,围棋界重量级大师吴清源先生却说:“与其说围棋是竞争和胜负,不如说围棋是和谐。”这句话有其深刻的内涵。日本围棋评论家江崎诚致对此解释道:“围棋若是黑白双方保持和谐进行,那么先出手的一方就占有优势,只要中途不贪得无厌,不畏首畏尾,不是不合情理,那么一定是黑棋获胜。因此围棋的本质与其说是竞争更应该说是一种自然、和谐的破坏,形势的动摇,人们不可能企求完美。也正因此不一定都是黑棋获胜。而人呢,只不过是把这种结果定名为胜负罢了。”由这段话可知,能够在对弈的过程中超越胜负,而去追求棋局本身和谐的人,才算是最高段位的弈手,自然也是胜率最高的棋士。人们常说,“世事如棋局局新”,根据“和谐相依,方成棋局”的认识,处世的艺术除了“中庸”之外还有什么呢?

庄子在《南华经?外篇?在宥章》中,叙述了以“中一”为主体,以礼法仁义为枝干,以民物为根本,以无为为实用的经世治国的无上经典。庄子说:“低贱然而不可不任凭的,是万物;卑下然而不可不依随的,是人民;隐藏然而不可不做的,是事情;粗略然而不可不陈述的,是可效法的言论;相距很远然而不可不增多的,是礼仪;顺依其性然而不可不敬重的,是道德;本于一统然而不可不变化的,是大道;玄妙莫测然而不可不顺应的,是自然。所以圣人观察自然的玄妙但不予协助,成就了品格的修养但无拘无束,行为出自道但不是事先的思考,符合仁义的要求但不依靠,靠拢了道义但不积不留,应合礼但不回避,接触琐事但不推辞,成功于法度但不任意妄为,依靠人民但不轻率地役使,遵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不偏离。不懂得自然界的规律,也就不会有纯正的品格;不通晓道的人,则无事可成。不通晓道的人,真可悲啊!什么叫做道呢?道有天道,也有人道。无所作为而处在崇高地位的,叫做天道;有作为并且劳绩卓著的,叫做人道。君王,是天道;臣下,是人道。天道与人道相较,相差太远,必须觉察。”庄子这里的意思是说,天道与人道表面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仍是“道”。道就是一,一也就是道。一生于中,却得到了“中一”之道,这样就能顺应万物的天性,顺应人的天性,所以说“道”是无为的,仁义礼法都要措施适当。所以庄子又说:“君子如果不放纵****,不炫耀聪明,寂然不动而灵活如龙,深沉静默而震动如雷,行动如神而合乎自然,从容无为而万物如风吹尘土一样自然运动,又何须我来治理天下呢!”

我们可以通过一则故事来认识“中庸”在历史上的影响。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后,贤相耶律楚材有一句常挂在嘴边的名言,即“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耶律楚材政绩卓越,他任过元太祖成吉思汗、太宗窝阔台的宰相,为使元的****政治适应于中国的统治,维护各民族的生命财产,加强民族融和等,他确实费过苦心。从他上面的这句话,就可想见他当时的治国之术的高明。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央集权统治下的各种矛盾非常尖锐,可谓危机四伏。为此,为了加强统治,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行中庸之道。一方面加强民族团结,一方面休养生息,尽量以经济建设带动政治的展开。为求得政治统治的平衡,耶律楚材将自己的治国方针浓缩为上面的那句话了,这是非常贤明的作法。中国人甘心情愿地受平衡感的支配,不管工作上或日常生活态度上,都极力避免走极端,总希望四平八稳,这种希望有它独特的可贵之处。

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体现出中国人的中庸心态。虽然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及“东方不亮西方亮”等充满睿智、哲理性的通俗民谚,但自有文字记载,中国人就追求持续的、永恒的平衡。中国人不怕失落,不怕一时一地的损失。曾几何时,我们的国土遭受过列强铁骑的践踏,我们的肉体遭受过坚船利炮的折磨,但是我们在与侵略者的搏击中炼就了坚强的民族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使我们巍巍如长城而屹立不倒。这是一种“失而复得”的平衡。我们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生存法则,因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就落实到了每个中国人的行为之中。吸引与排斥、正流与异化、割裂与归流、改良与保守、激进与稳健、功利与平淡、盲目与清醒、堕落与升华、停滞与跳跃,等等,都将在这种“行动”中走向中庸。

我们的肩上承载得很多很多,重量使我们的脚步迈向沉稳,不容易失去平衡。再加上我们本身的潜能是无限的,因而,我们的生活不只是现在中庸,在未来更要中庸。

不要总是直线思考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不会花言巧语,不懂得运用计谋,可能四肢发达,却只知道直线思考。

很多人表面上说他们单纯、天真,其实内心多半在嘲笑他们是“白痴”,然而,他们真的白痴吗?真的一无是处吗?难道那些嘲笑他们的人就真的胜过他们吗?

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检讨一下,这种不经意就会流露出来的优越感有多么可笑。

某日,一位被众人视为白痴的人对天才说:“你猜,我的牙齿能咬住我的左眼睛吗?”

天才盯着白痴看了几眼,笃定地说:“绝对不可能啊!”

白痴说:“那,我们来打个赌!”

天才认为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于是同意打赌,但只见白痴将左眼窝里的假眼球取出丢进口中,用上下牙齿咬着。

天才吓了一跳,说道:“没想到,真的可以呀!”

白痴又说:“那你信不信,我的牙齿也能咬住我的右眼睛?”

天才说:“不可能的!”他心想,难道这个家伙两只眼睛都是假的?这绝对不可能,否则他就看不见东西了。

于是,两人再次打赌,只见白痴轻易地把假牙拿下,往右眼一扣。

天才再度吃惊了,说:“没想到,真的可以呀!”

你说,到底谁才是白痴呢?

其实,在这个社会上,对于白痴和天才的定义有很大的雷同之处。

第一,他们的人数不多。

第二,他们都异于常人。

第三,有时候所谓的天才想法,在没有成功之前,其实看来都像白痴;反之,很多白痴单纯执著的举动,最后却能激发出天才的灵感。

像爱迪生小时候就曾被视为白痴,还让家人担忧了好一阵子,可见天才和白痴只有一线之隔。

所谓天才的想法,有时候因为太过惊世骇俗,超过凡人的想象太多,所以根本无法被接受,甚至遭到排斥,但究竟谁才是真的白痴呢?

无法被人接受的点子,或是被人视为天真、愚蠢的想法,真的毫无用处,只是浪费时间吗?

恐怕并不是如此吧。

保持一颗纯真无染的心,以单纯与开阔的态度来面对生活难题,并不丢脸。别把自己的脑子加上大锁,人类就是需要扬弃自己脑中食古不化的观念,多以开放的心来接纳外界的讯息,才能彼此良好地互动,激荡出创意的火花。

充满弹性地处世

加拿大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这一奇异景色之谜,许多人不知所以,然而揭开这个谜的,竟是一对夫妇。

那年的冬天,这对夫妇的婚姻正濒于破裂的边缘,为了找回昔日的爱情,他们打算做一次浪漫之旅,如果能找回就继续生活,否则就友好分手。他们来到这个山谷的时候,下起了大雪,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大且密。不一会儿,雪松上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雪。不过当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上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雪松完好无损。可其他的树,却因没有这个本领,树枝被压断了。妻子发现了这一景观,对丈夫说:“东坡肯定也长过杂树,只是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少顷,两人突然明白了什么,拥抱在一起。

做人不可无傲骨,但做事不可能总是昂着高贵的头。生活中我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积累着,有时会让我们觉得难以承受。这时候,我们需要像雪松那样弯下身来,灵活应对。弹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少说绝话多留余地

有一个人,因在单位里与同事之间产生了一点摩擦,很不愉快。一怒之下,他就对那位同事说:“从今以后,我们之间一刀两断,彼此毫无瓜葛!”

这句话说完不到三个月,他的同事成了上司。因他讲了过重的话所以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这就是把话说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典型例子。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杯子倒满了水,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再滴就溢出来了;也像把气球灌饱了气,再也灌不进一丝的空气,再灌就要爆炸了。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满,而且也做得到。不过凡事总有意外,使得事情产生变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人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

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灌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便不会因为“意外”出现而下不了台,因而可以从容转身。

有经验的人在面对记者的询问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留一点空间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自己说死了,结果事与愿违,那不是很难堪吗?

以下两点是应该注意的。

1.做事方面

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

上级交办的事当然要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这是为了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2.在做人方面

与人交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誓不两立”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对人不要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人一辈子很长,变化很多呢!也不要一下子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足球名宿贝利对世界杯的预言被各大媒体当作笑话,他也因此背上了“乌鸦嘴”的恶名,原因很简单,他自以为是直截了当的预测把他推上了绝境,以至于2002年世界杯巴西队有望夺冠之时,他也三缄其口,生怕自己大嘴一张带走了巴西队的好运气。

少对人说绝话,多给人留余地,这样做不是仅仅为对方考虑,对对方有益,更是为他们自己考虑、对自己有益。这是对双方都有好处。

谚语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今天有的事很可能用不了“十年”就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人们相互间更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如果把话说得太满,把事做得过绝,将来一旦发生了不利于自己的变化,就难有回旋的余地了。

有进有退才显大智慧

人们喜欢把本来已成为过去的一些事情在脑子里重新演绎。这样,就有了“如果当时……”、“假如当时……”的感慨,也就记起“妥协”这个“事情”。

有时,“妥协”是很不光彩的,因为你丧失了坚持自己的力量,也因为你失去了成功的可能。“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就显示了妥协的耻辱之大。所以,“妥协”之计,当属 “三十六计”中的“下下之策”,不选为妙。

无奈,总会有“事与愿违”的时候,无论你如何躲避,都逃脱不了“妥协”的厄运。这时,你的对手逼迫你“投降!”你的内心说服你:“看在生命的份上,让步吧。”就连你的周围,也主动为你的“妥协”创造条件:“来吧朋友,这才是你的明智之举。”在“四面楚歌”的包围下,你极不情愿地举起“妥协”的旗子,并告诉自己,“就这一次,何况,可能没人知道” 。然而,你却错了。很快所有你知道的或知道你的人,都对此事了如指掌,比孙悟空的筋斗云还快,怎能不令人仰头长叹“今非昔比”,大有英雄末路的悲壮之感呢?

一旦“妥协”,则后患无穷:被人抓住小辫子,自然只有听从对手摆布,或打、或辱、或赔、或让,总是免不了的。连以往自己的“手下败将”,也借此反攻,让你无可奈何。更要命的是,从此被钉在耻辱柱上,一生一世甚至生生世世也翻不了身。

为我们熟知并称颂的项羽,虽然在建功立业方面并不如刘邦,但因为他能意识到,如果妥协,将“无颜见江东父老”,敢于大无畏地唱着“虞兮虞兮奈若何”自刎身亡,因此比刘邦更受后人称道。由此看来,尽管妥协赢得了一时的苟且偷生,但若从长远计议,还得三思多思才是。

不过,“妥协”并没有从我们眼前消失,相反,人们现在离不了它。妥协是一种策略,是一门艺术。在生活中,我们也常接受妥协,且愿意妥协。

比如去逛商场、买东西,执意坚持自己,而不妥协的人定会被人讥笑为“死脑筋,不开窍”。也许花上一整天时间,也无法买到一件中意的,实在得不偿失。假若妥协一点,不仅目的达到而且双方皆大欢喜。在国际商战中,妥协的结果是双赢,是互惠。在事业上,当你屡败屡战,奋斗多年一无所获时,选择妥协便合乎情理,也“无可厚非”,反之,你则会落得“老大徒伤悲”;在爱情上,追求一份不属于自己的爱情,实在是件徒劳无功的事,最好早早妥协。

和生命存在相比,这些只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小事罢了。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一旦死去,便无法复生,只有活着,才能拥有一切。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接受生死关头的妥协又何妨呢?

“妥协”是讲原则的。人怕“妥协”、不愿“妥协”,不仅仅是怕失去面子,怕被人耻笑,更主要的是维护自己的、民族的、国家的“声誉"。所以,只要不牵涉到人格国格、民族气节的大是大非,妥协一般都能为人接纳,否则,就“血战到底”,“宁死不屈”,决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