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狸说
2008年初,当马云宣布阿里巴巴将军上市来过冬之时,他却意外地受到高层的关注,且规格之高更是前所未有。先是上海********俞正声在上海“两会”上感叹“上海为什么没留下马云”,接着是广东********汪洋亲自登门拜访,邀请马云到广东发展电子商务,可见其影响力和个人的魅力非同一般。
由此,社会上掀起了对“马云现象”的热议。那么,“马云现象”的核心是什么呢?人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概括起来,可以看出,马云之所以成为马云,其独特性在于马云所具有的令人难以企及的创业精神。
马云的创业精神,就是那种敢于干大事,做品牌、闯天下、不走寻常路的精神。因为有这种精神,所以马云当年没有被网络技术神话所吓倒——他不懂技术,他仍然敢在网络上创业;马云也没有被金钱所吓倒——他觉得自己有想法,钱不是大问题。同时,马云深谙中国国情,立足于本土服务,创造性地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当然,马云还会宣传,会推销,讲究领导艺术,团结了一大批精英人才……
多年来,马云最让人么钦佩的不是他的财富,而是他所倡导的社会价值观:企业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和谐统一。从阿里巴巴里的妈妈。从提倡诚信交易的广告平台到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系列价值观的输出不仅获得了网民的高度认可,对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赢得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尊重。
马云的成长就是从一个平庸无奇到出奇制胜的过程。马云从小身体瘦弱、相貌平庸、资质平平,没有谁会注意他,更没有谁会认为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马云在总结自己的“战斗”经验时说;“因为我人小,所以人家不防你。所以你进攻要速度快。”由于马云勇敢,所以虽然个头小,但往往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每每让自己获得先机。一次次的“战斗”经历也使他渐渐养成了勇敢果断的性格,这也是一个成功人士不可缺少的要素。也许他小时候那些动辄伤筋动骨的打架就是一次次静极致动的爆发。再后来,无论是在成长阶段还是在创业阶段,马云都坚持按自己的意志行动,一直保持着自信。所以,马云掌舵阿里巴巴后,一直像世外高人风清扬一样保持着自我,以其宁静的步伐走在中国互联网的前面,可谓尽得风流。
●马云的创业之路从梦想开始
“1995年,我发现互联网有一天它会改变人类,可以影响人类的方方面面,它到底该怎么样影响人类?这些问题我在1995年没有想清楚,但是隐隐约约感觉到这是将来我想干的。我请了24个朋友到我家里,大家坐在一起,我说我准备从大学里辞职,要做一个互联网,我花了将近两个小时来说服这24个人,两个小时以后,大家投票表决,23个人反对,一个人支持。但是我经过一个晚上的思考,第二天早上我决定我还是辞职去实现我自己的梦想。”
这就是马云创业的最初梦想,尽管它还没有成型,尽管它还非常稚嫩,不是一幅完善的蓝图,但直觉告诉马云,这就是他将来要干的事情,这将是他一辈子要从事的事业。做出创业的决断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是,马云认准了这就是自己的创业梦想,于是,说干就干,第二天就做出了辞职去创业的决定,成为一名为了实现创业梦想的果敢的追梦者。
马云第一次听说互联网是在1994年。他所执教的杭州电子学院有一个叫比尔的外教,是美国西雅图人。这一年,比尔回了一趟美国,从美国回到杭州后,比尔和马云大谈互联网,马云听得热血沸腾,甚至比说者比尔还激动。
这是马云第一次听说互联网,但他当时还没有接触过。
互联网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美国第一个触网的人已不可考。
没有证据表明马云是中国第一个触网的人,但他的确是第一个触网而动的中国人。
1995年,马云的海博翻译社介入了一场涉外合同纠纷。一个叫菲力普·卡文纳的美国商人签约投资浙江一段高速公路,合同到期,美国商人拒付合同金。于是,这一年4月,中方聘请号称“杭州英语第一人”的马云为翻译兼顾问,到美国去参加美方董事会并调解纠纷,马云也因此第一次到了美国。
马云是带着数百万民工和浙江省交通厅的重托只身飞往美国的。但一到洛杉矶就被菲力普·卡文纳软禁在一座别墅里,这个美国商人原来是个骗子。
凭着天生的伶牙俐齿,马云终于让菲力普·卡文纳相信他是有诚意与其合作的。在拉斯维加斯赌场,马云用25美分在老虎机上赢了600美元。那个加州的骗子告诉他:“到了售票处说你是马云,他们就会把我们为你买好的机票给你。”马云到了售票处才知道,根本没有什么“马云的票”。于是马云自己买票到了西雅图。
在西雅图,马云找到了一位美国朋友,这位朋友就是比尔的女婿。
1995年的美国,互联网方兴未艾。美国朋友对马云很热情,寒暄过后就迫不及待地把马云带到一家名为ISP的小公司,公司两间小屋里坐着5个面对电脑屏幕不停敲击键盘的年轻人,朋友把马云带到计算机旁说:“Jack(马云的英文名字),这就是Intenet,你可以在上面搜索任何东西。”马云站在电脑前发愣,说:“这东西我不敢动,弄坏了很贵的。”
朋友说:“Jack,没事,它不是炸弹,不会爆炸的,你试试看。”听朋友这,么说,马云放心了。于是坐在电脑前在雅虎搜索栏里敲了一个词:“Beer”(啤酒),很快就蹦出了一大堆:美国啤酒、日本啤酒、德国啤酒……就是没有中国啤酒。马云很好奇,又在键盘上敲了一个“China”,搜索的结果是“no data”(没有数据)。
在神奇的互联网上居然没有中国,这事让马云既沮丧又惊奇。于是他对朋友说,能不能把杭州的海博翻译社放在网上试试?朋友帮助马云做了一个海博翻译社的网页,挂在网上。网页做得既简单又丑陋,只有文字没有图片。文字说明部分也只有海博翻译社的翻译人数和价格。
上午9点半挂在网上之后,马云就去逛街了。12点,朋友打来电话说,马云你快来看,有5封给你的E-mail。马云回去一看,真有5封E-mail,有来自美国的、日本的,也有来自欧洲的;有机构、公司,也有当地留学生。信上说,这是我们发现的第一家中国公司的网站,你们在哪里?我们想和你们谈生意。
马云兴奋不已。直觉告诉他,这玩意儿有戏!
这是互联网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企业的网上广告。这个广告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也改变了马云的一生。综观马云十年脉络,后来的中国黄页,再后来的阿里巴巴,B2B的电子商务,C2C(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淘宝,都和这个广告有关。
马云在美国洛杉矶遇险,有点像阿里巴巴遭遇四十大盗。美国骗子商人没能要了他的命,却让他无意中发现了藏宝的山洞。于是一个新版的阿里巴巴的故事从此开了头。
1995年,在美国触网的中国人很多,在中国触网的也大有人在,例如一些研究所专家;但一经触网就立刻看到了未来的网络世界、看到了网络改变世界的巨大能量、看到了网络背后隐藏的无限商机的人,却寥寥无几;且看到未来、看到商机便立即付之行动者,则只有马云一人。否则,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就不会叫中国黄页,中国的互联网之父也轮不上马云了。
马云触网的结果是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网站——中国黄页,并在5年之后,诞生了世界最大的B2B网站——阿里巴巴。从此,互联网江湖上多了一个长相奇特的西湖怪人,多了一个自称“风清扬”的网络高手,多了一个永不放弃、不断出语惊人的企业家。
人们都说,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其实,机会还属于有智慧、有胆魄、有梦想、有决断的人,属于敢于孤注一掷、敢于破釜沉舟、敢于赌、敢于拼的人。
今天那些面对马云和他的团队耀眼的辉煌而惊诧不解的人,不妨回想一下10年前人们是如何面对那起于青萍之末的网络风的?所有的成功都有原因,所有的浩荡都是有源头的。
两个星期后,马云从美国回到杭州。下飞机的当晚,他就迫不及待地把24个朋友邀到家里,面对一屋子人,马云掏出笔记本电脑,开始激情演说。
出乎所有朋友的意料,这次马云从一开始就大侃互联网,侃互联网企业,侃如何通过互联网把中国企业介绍给全世界。他梦想做一家中国人创办的全世界最好的公司,梦想做一个世界前十名的网站。云山雾罩地侃了两小时,最后,马云坚定地说:“我现在就准备辞职做这个企业了,这个企业叫做Intenet。”马云侃了半天,屋子里的朋友都没听懂。
马云事后回忆说:“那时候,根本没人懂网络。想想看,我一个不懂电脑的人,把24个朋友叫到家里说,明天我就要开始做一家网络公司,结果会如何?”尽管马云的动员充满激情并极具煽惑力,尽管马云的宏图大业前景远大,但结果是24人中23人反对,只有一人表示愿意试试。这个人就是何一冰,是马云的大学同学,学自动化的,搞过芯片,会编程。
一周以后,也就是1995年的4月,马云自己拿出了6000元,又从亲友那借了几万,再加上海博翻译社办公家具的折价和另外两个股东的钱,一共凑出了10万元。马云、张英(马云夫人,也是杭电的英语教师,后来长期担任阿里巴巴公司部门经理)、何一冰(后来马云离开中国黄页时,何一冰并未跟随赴京发展,而是仍然留在了中国黄页)3人一起创办了浙江海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的实体就是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
从这一天开始,马云每天出门就对人讲互联网的神奇,请他们同意付钱并把企业的资料放到网上去。人们不相信他,“互联网是什么东西呀?”马云只好“兔子先吃窝边草”,动用自己还算优秀的个人资信,去说服朋友们把公司资料免费放到网上。不出所料,杭州望湖宾馆、杭州电视机二厂,还有一个律师事务所,都收到了国外电话和传真。马云高兴极了,“还真的有戏!”但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却很残酷,没有人愿意付钱,因为这些企业根本看不到网页,更不知道载有自己企业资料的网页究竟存不存在,怎么可能仅凭几个越洋电话就付钱给马云?
在那段时间里,马云过的是一种被人视为骗子的生活。
直到1995年7月,上海开通互联网专线。为了证明自己没有欺骗客户,马云决定在杭州上网给客户看。他找来一台486电脑,然后从杭州拨长途电话到上海连接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把望湖宾馆的照片和资料从美国传过来。结果花了三个半小时,望湖宾馆的照片终于一点一点出来了!焦躁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的马云终于欣喜若狂,挺直了腰杆。
从此马云开始有了收入。他们在全国27个城市一个一个地开拓业务,在所有没有互联网的城市,他们都被视为骗子。但马云仍然像疯子一样不屈不挠,他天天都先这样提醒自己:“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然后出门跟人侃互联网,说服客户,说服记者。业务就这样艰难地开展了起来。
这一年,公司还是有点亏损。虽然中国黄页成功地把一些中国企业的主页发布在互联网上,虽然不少被送到网上的企业收到了反馈,甚至也有企业从网上得到了订单,但总体效果还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访问中国黄页的人太少了。马云感到杭州已经制约了中国黄页的发展并渐渐萌生了将公司总部迁往北京的念头。
1995年12月,马云开始只身赴京。政府没表态的事,媒体当然不敢轻举妄动。马云最后还是通过一个报社的司机找到了一位报社的老总,当时在《中国贸易报》任副总编辑的孙燕君。据孙燕君先生回忆,他把《中国贸易报》记者江勇写的5000字长文《走近马云》发表在《中国贸易报》上,这是北京媒体第一次报道马云和中国黄页。
这时,马云认识了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工作的杭州老乡樊馨蔓。樊馨蔓非常仗义,虽然她听不懂马云的网络模式,但却被他的热情打动了。她拍了一部名为《书生马云》的专题片,真实记录了马云在京的凄凉遭遇。如今这部专题片弥足珍贵,片中可以看到当年马云在北京现场推销的画面,看到他到处碰壁到处吃闭门羹的画面。
“在片子里,他就像一个坏人,虽然滔滔不绝,但表情总有一点鬼鬼祟祟。他对人讲他要干什么什么,要干中国最大的国际信息库,但再看听者的表情就知道,人家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樊馨蔓如此评说。
这部片子是互联网早期在中国遭遇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看出,马云当时是多么超前。
马云在北京上门推销,在各大部委和各大媒体中的高层公关,都以失败而告终。
马云不但没有签下一个合同,没有搞到一条信息,甚至没有拿到一份订单。
据孙燕君先生回忆:
“我帮马云在长安俱乐部的雷吉尔餐厅搞了个新闻发布会,请来30多位报界老总,也请来了几位有投资能力的地产商。因为我知道马云急缺资金。
马云和他的技术人员为了准备这个新闻发布会,苦干了两天两夜。但要开会了,又听说上面发下文件不让宣传互联网,弄得马云整个一个没脾气。
新闻发布会开始后,黄页的工程师们摆上电脑,当场演示从电话线上下载的中国黄页的页面,马云激情演讲了一小时,从网络应用到网络前景,但莅会的老总和记者们似乎只听懂了三分。会后会餐时,我为马云找来了两个大款,目的是想帮急缺资金的马云融点资。马云又为老板们演示讲演了一小时,讲完,两位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反问:‘这样的东西国家会让民营企业来搞吗?’我和马云无言以对。”
既然网络技术国家都没有放开,何谈网络内容?还是那句话,马云太超前了,他在当时的许多想法根本无法实现,只能沦为空想。中国黄页生不逢时。
然而马云决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他是一位果敢的追梦者。阿里巴巴创办初期还很小,当时马云就梦想:“很多人都懂得怎么赚钱,世界上会赚钱的人很多,但世界上能够影响别人、完善社会的人并不多,如果做一个伟大的公司,你就得做这些事。这个使命不是盈利、上市,而是改变世界,尤其是改变中国商业世界的规则。”
谈到这个梦想,马云说:“我们常被别人当成疯子,在中国一个小城市想打进世界一流。但我们还是说,在5年内,阿里巴巴要成为世界十强。”
这个梦想对于几乎一无所有的马云来说,实在太伟大、太离谱、太疯狂。于是马云很快就得到了一个“疯子”的绰号。
试想企图改变世界、改变中国商业规则的中国企业家能找出几个?但马云就敢这样想,还敢这样到处说。于是马云很快就又得到了一个“狂人”的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