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3149800000079

第79章 文化篇——史海一样需钩沉(7)

由于《永乐大典》藏于深宫禁地,所以明朝历代史书上很少见到关于它的记载,《永乐大典》的下落也就成了一个谜案。但是在零星的史籍介绍中,大概可以梳理出这样的一个过程: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落成,永乐帝迁都至此。这时,《永乐大典》的原稿仍藏于南京文渊阁,并在明代中期毁于一场宫中火灾。而正本则被永乐帝带到了北京,藏在宫中的文昭阁。弘治帝时,《永乐大典》曾被查阅。嘉靖三十六年时,宫中大火,紫禁城三大殿被焚毁,《永乐大典》也险遭厄运。据史书记载《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登基以来,他一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廷上引用。这次大火中,嘉靖急命左右登文楼,抢运《大典》,一夜中下谕三四次,足见《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当时嘉靖帝即有意“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嘉靖十一年秋,副本抄写工作开始,持续六年,隆庆元年才完成。这样,《永乐大典》就有了正、副两部。但明朝灭亡以后,《大典》正本却神秘消失了。

清朝康熙年间,为编著《四库全书》,朝廷下大力寻找《永乐大典》,终于发现了踪迹,但此时已经遗失了1000多册。道光之后,《永乐大典》被视为无用之物,一些官员便趁机偷窃,被清朝官员盗走的书又被其后人出售,卖给洋人或者古董商。就这样,《永乐大典》大量流到民间。

光绪二十六年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翰林院也沦为战场,兵火肆虐。这场灾难过后,《永乐大典》丧失殆尽,仅存的数百册也散落世界各地,国内只余6O多册。

近代战争中,为躲避战火,这60多册《永乐大典》被多次转移。曾由美国国会图书馆代为保管的一部分于1965年转运中国台湾,现存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没有运到美国的部分《永乐大典》则在抗战胜利后运回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藏有《大典》残本的个人纷纷捐献,加上苏联国立图书馆归还的52册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归还的3册,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永乐大典》已达221册,是世界各收藏地中数量最多的。

直至今天,正本的《永乐大典》依然没有下落,但人们还是怀着最好的希望,期望《永乐大典》正本没有焚于火中,而是深藏在某个秘密的地方,等待着后人前去发现。

●为什么《金瓶梅》不是****小说

提到****小说,不少人就会把它与《金瓶梅》联系起来。因为《金瓶梅》自古以来就是被当作“****之首”的禁书。

《金瓶梅》以《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那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封建市侩势力的典型代表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暴露了北宋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书中描绘了一个上自朝廷内擅权****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间的地痞、流氓、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西门庆原本是一个破落财主、生药铺老板,但是他善于钻营,巴结权贵,巧取豪夺,荒淫好色,无恶不作。他抢夺寡妇财产,诱骗结义兄弟妻子,霸占民间少女,谋杀姘妇的丈夫。但由于有官府做靠山,特别是攀结上了当朝宰相蔡京并拜其为义父,他不仅没有遭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左右逢源,步步高升。这些描写都反映了明代中叶以后,朝廷权贵与地方豪绅官商相勾结,压榨人民、聚敛钱财的种种黑幕。

《金瓶梅》里的确有很多关于****生活的描写,但是《金瓶梅》并非专写****的****小说,而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是一部“人间喜剧”式的作品。作者淋漓尽致地写西门庆的****(变态性心理与性行为),正是从人类生活的一个本质方面揭示封建末世官僚阶级万劫不复的没落和腐败。

最早认识到这一点,并提倡大家阅读并思考的是******。新中国成立后,《金瓶梅》的小范围解禁是******拍板的。1957年,******说:“《金瓶梅》可供参考,就是书中污辱妇女的情节不好。各********可以看看。”

1962年8月,******在中央工作会议核心小组上的谈话中,将《金瓶梅》与,《官场现形记》进行比较。他说:“有些小说,如《官场现形记》,光写黑暗,鲁迅称之为遣责小说。只揭露黑暗,人们不喜欢看。《金瓶梅》没有传开,不只是因为它的****,主要是它只暴露黑暗,虽然写得不错,但人们不爱看。《红楼梦》就不同,写得有点希望嘛。”《金瓶梅》的作者把那个时代的所有丑恶一股脑掀倒在光天化日之下,揭露了一个时代的失败,把那些男男女女的皮里阳秋来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曝光。在《金瓶梅》的世界里,没有对道德人格的孜孜追求,没有对政治理想的英勇献身,只有对财富和享乐无休止的欲望和歇斯底里的奋斗。《金瓶梅》没有写到美,没有写到光明与希望,不是作者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过于肮脏。

另外,《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莫不取材于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金瓶梅》摆脱了这一传统,关注市井人物的平凡生活,以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和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使中国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日臻成熟,为其后《红楼梦》的出现做了必不可少的探索和准备。

●乾隆帝编修《四库全书》的真正原因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经部,主要是孔子、孟子讲授的学问和后人研究这些学问的书籍;史部,主要是历史、地理著作;子部,主要是诸子百家的一些哲学著作和百科知识著作;集部,主要是一些文学著作和作家的文集。

编修《四库全书》的起因是什么呢?1772年,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但是乾隆帝认为范围太小,应当把全国的藏书都搜集汇总起来,编制《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四库全书》从1773年开始编纂至1887年完成。全书四部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除经史子集之外,另有存目6766种,共缮写7部,分藏于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此外还有一部副本存于北京翰林院。据《四库全书》卷首开列编纂的人,前后共有360多人。这些人都是当时有学问、有专长的文人担任。其中出力最多的是总纂官纪的,他把《四库全书》中每一部书的渊源、版本、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考证,编写了二百卷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全书内容丰富,包罗宏大,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也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和发展的泥土和营养,不愧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中国人乃至东方读书人,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泉和后代王朝维系统治弘扬大业的“传国之宝”。

事实上,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据记载,有个浙江举人徐述夔,被老鼠咬坏了衣服,气愤不过,写下了“毁我衣冠真恨事,捣除巢穴在明朝”的诗句。不巧的是他诗集中又有“明朝期振翮(hé,翅膀),一举去(到)清都”的句子,乾隆帝就说“明朝”(明天)暗指明王朝,“大逆不道”,结果连徐述夔的孙子都被处死。

乾隆帝修《四库全书》的目的,固然是为了夸耀大清文治盛世,用以巩固清王朝的历史正统地位。但出于政治目的考虑,乾隆是想借此机会对历代汉族作者写的书籍作一次全面审查,清除反抗清朝的民族思想,也就是采用编写的办法掩盖和达到他禁毁图书的目的。据统计,在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的书籍数量约为13600卷,焚书总数共计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即便被收录到《四库全书》中的很多古籍也经过了篡改,连一些涉及契丹、女真、蒙古的文字也被修改得失去了原貌。

即便如此,《四库全书》的编纂无疑是中国文化事业的一大巨献。它保存了相当多的我国古代典籍,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人修造的文化长城”。

●《清明上河图》五次入宫,四次被盗

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长卷《清明上河图》,被公认为稀世神品。千年来,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从宫中盗走,历尽劫难。

首先收藏此画的是北宋宫廷,宋徽宗赵估视为神品。据考证,该图前面应当还有一段,描写的是远郊的山,并且还有赵佶瘦金体的“清明上河图”五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

靖康之祸时,该画流落民间,为金朝监御府书画官张著所得。元灭金后,此画第二次进入皇宫。元顺帝至正年间,宫中有个姓裴的装裱匠挖空心思,用临摹赝品将真本换出,暗中高价卖给某真定太守。后又辗转易手。

嗣后,此画到了明朝奸相严嵩手中。据严嵩败后查抄他家财产登记账中,确有此画,在明朝隆庆时收入宫廷。明穆宗不喜欢字画,成国公朱希忠趁机奏请将《清明上河图》赏赐给他,皇帝便让人估成高价,抵其俸禄。这时名画却不翼而飞。不久,宫中传说一个小太监得知《清明上河图》值钱,便将画盗走。出宫时遇见管画人,仓皇之中将画藏到阴沟里,正值阴雨连绵,三天后来取,画已腐烂。最终此事不了了之。

后来,人们才知此画落人秉笔太监、东厂首领冯保之手。名画“毁尸灭迹”的传说不过是他一手策划的。

清兵入关后,此画相继为陆费墀、毕沅所得。清廷早就对它垂涎欲滴,据说毕家因此家破人亡,《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入皇宫。1911年,清王朝灭亡,但溥仪仍留住宫中。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重要文物偷运出宫,《清明上河图》即在其中。

1945年东北新中国成立前夕,溥仪携大量珍宝至通化,准备乘机亡命日本。飞机还未起飞就被苏联军队俘获,国宝交回中国政府。《清明上河图》先存放在东北博物馆,后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为什么京剧脸谱五颜六色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京剧中最有特色的当属脸谱,它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个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京剧脸谱一般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面部器官的形状、轮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面部肌肉的纹理与人物的年龄、经历、生活的自然条件也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也是生活的概括和浓缩。如生活中常说的人的脸色,晒得漆黑、吓得煞白、躁得通红等,既是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的揭示和生理特征的表现,又是确定脸谱色彩、线条、纹样与图案的基础。脸谱虽然源于生活,但又是实际生活的夸张和放大。演义小说和说唱艺术对历史人物的夸张、形象的描写,也是京剧脸谱的来源依据。如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张飞的豹头环眼,赵匡胤的面如重枣等,所有这些描写,都被戏曲化妆吸取下来,在京剧舞台上的表现尤为明显、突出。

而说到京剧脸谱的颜色,应该是根据某种性格、习性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做色彩调制的。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义烈,如关羽、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

●故宫为何被称紫禁城

故宫是在明成祖时期开始修建,先后有明清两代24个皇帝在此执政。众所周知,故宫又叫紫禁城,但是很少有人了解金碧辉煌的故宫为什么被称为“紫禁城”。其中隐藏着什么玄机吗?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有“紫微正中”之说。

封建皇帝自称是天帝的儿子,是真龙天子;而他们所居住的皇宫,被比喻为天上的紫宫。他们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宫,可以施政以德,四方归化,八面来朝,达到江山永固,以维护长期统治的目的。

明清两代的皇帝,出于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以及考虑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宫,既富丽堂皇,又壁垒森严。这座城池,不仅宫殿重重,楼阁栉比,并围以10米多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哨岗林立,戒备森严。平民百姓不用说观赏一下楼台殿阁,就是看一看门额殿角,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明清皇帝及其眷属居住的皇宫,除了为他们服务的宫女、太监、侍卫之外,只有被召见的官员以及被特许的人员才能进入。这里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的禁区。因此,明清两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故旧称紫禁城。

但有些史学家认为,这与“紫气东来”的典故有关。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因此紫气便被认为具有吉祥含义。作为“天子”,皇帝当然希望天下出现祥瑞天象,在给宫殿命名时冠以“紫”字也就顺理成章。又因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备森严,寻常百姓难以接近,所以合称为紫禁城。

以上两种说法就是故宫为何又叫紫禁城的缘故了。虽然不知道哪种说法准确,但皇宫作为“吉祥之物”、“禁地”却不可否认,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衬托出帝王的高贵与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