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马云教典:成就阿里巴巴帝国的36个法则
3147400000029

第29章 教典之十五:投资者是娘舅,创业者才是企业的主人(2)

这时候,马云和孙正义不约而同地起来去上洗手间。在洗手间里,马云沉默了一会儿,对孙正义说:“我觉得8 200万是一个合适的数字,你看怎么样?”孙正义也沉默了一下,很快答应说:“好,我觉得可以,那就这么定下来。”

这次谈判的结果不出所有人意料,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团队仍然绝对控股。

【业界看台——创业勿受控于资本,决策一定要自己拍板】

资本,似乎总有着某种天生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尤其在那些所谓的“一股独大”的企业中,经营者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资本方踢出局。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在中国企业界,就发生了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让企业和企业家们领教了什么是“资本意志至上”。张树新作别瀛海威,王志东惜别新浪,吴鹰诀别了斯达康等。这些还只是中国的冰山一角,在全世界,还有太多资本力量下的牺牲品,连乔布斯(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创始人)这样的“科技狂人”都会被资本的力量排除在外。

历史的一幕幕为什么一再重演?归根到底还是控制权的问题。其实,早在2001年6月,新浪发生突然“政变”之前,王志东就曾说过:“我做企业,如果控制不了公司,就没法成功。”后来他才明白:即使成功了,也无法控制,也只有离开。一个公司一旦完全听命于资本的意志,管理者的存在似乎就有些毫无价值了,不仅仅是控制权的失去,更带来决策上的被动。所以,在选择投资人时,尤其是在股份的问题上,创业者有必要学会“自保”,不要让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有一天成为资本、创业者和管理层之间三角恋爱的“练兵场”。

马云做客“青年创业大讲堂”时,面对数千大学生开讲“阿里巴巴是如何炼成的”,他在回顾自己创立中国黄页时说,“如果蚂蚁走的好,大象也搞不死他”。

马云在演讲中回顾了当年创立中国黄页的经历。谈到和杭州电信合并的决定,马云回忆说“我很郁闷”。当时中国黄页作价60万元,占30%股份,杭州电信投现金140万人民币,占70%股份。“董事会他们占5票,我们2票,随后的企业决策没有一件通过。最后蚂蚁还是被大象搞死了。”

马云总结说,“因此,我建议大家以后创业,不要受控于资本意志。要学会倾听投资者,尊重投资者,但是最后做决策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拍板。”

在企业的董事会中,谁交的钱多,谁占的股份多,谁说了就算。应该说,在大多数企业里,董事会就是这样运作的。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下,投资者尤其是其中的大股东干涉企业决策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只是程度大小不同而已。而作为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也经常会出现“议而不决”的尴尬局面。

但是,在马云领导下的阿里巴巴董事会却鲜见上面这种现象。在阿里巴巴的董事会中,说董事们像个“傀儡”当然有些过了,但有时他们不得不学会“懂事”,甚至时不时还要容忍一下马云“一董独大”的“家长”作风。

2000年,在接受日本软银公司的第一轮投资之后,阿里巴巴董事会进行了新的调整。在马云的强硬坚持下,新董事会实行“小董事会”制。改组后的阿里巴巴董事会只设4席:马云、蔡崇信、高盛、孙正义。就是在这次董事会改组之后,马云提出了一个实用的、却长期为大多数企业所忽略的管理学口号:董事会是用来做事情的,不是用来吵架的!

2005年8月,“阿雅联姻”之后,阿里巴巴的股东和董事会又经历了一次重新洗牌。由于此时以高盛为首的“天使基金”已经退出,杨致远的雅虎和孙正义的日本软银公司又成了阿里巴巴最大的股东。于是,董事会进行了新的改组。这一次,马云还是坚持“小董事会”制。而且,据杨致远回忆,当时马云对他们说“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于是他们又“妥协”了。在改组后的阿里巴巴董事会仍设4席:马云、蔡崇信、孙正义、杨致远。

随后,作为董事长的马云还跟其他两位董事“约法三章”:尽管在董事会中占有一半的席位,但杨致远和孙正义在阿里巴巴只能关注经济回报,不能干涉公司的决策和经营管理。于是,一向语出惊人的“大嘴”马云再度对外发表一系列“狂言”,比如“我们所有的决策都跟美国没有任何关系”,比如“杨致远应该向我汇报”……

马云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在后来的行动中,马云要对雅虎中国大动“手术”,无论是对雅虎的“瘦身”还是“变脸”,甚至到后来“雅虎中国”更名为“中国雅虎”,马云对杨致远也是“先斩后奏”。

当然,以马云的风格,他就是不“奏”也是正常的。比如,在雅虎的“瘦身”计划实施之前,马云就从来没跟杨致远“打过招呼”。直到有一天杨致远上了雅虎中国的网站,发现它“变脸”了,也只是觉得“变得挺干净的”,如此而已。

在阿里巴巴的融资史上,每次谈到股份的问题上,马云的态度都很明确,也很强硬:阿里巴巴不允许任何人控股。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实际上,马云仅占不到5%的阿里巴巴股份)。

马云也一再强调,在阿里巴巴,投资者只是娘舅。是的,我们承认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是也不至于强大到无可战胜、不可抗拒的地步。因为,比资本更强大的是利用资本的人的力量,执行资本意志的团队的力量。但是,创业者要掌握这门高深的艺术,才能在与“狼”共舞的游戏中不被“狼”吃掉。

【相关链接——网络先锋何以变成网络先烈】

见证过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当年在北京中关村路口高高竖起的一块大牌子:信息高速公路离我们有多远?前面500米。这就是互联网先锋瀛海威做的广告牌。从这一块广告牌我们可以看出瀛海威的经营理念——要凭借企业个体推动社会信息化。其实,当时有这种理念的不仅仅是瀛海威一家,8848、酷必得等一批网络先锋,都凭着对互联网的执着信念,要将互联网事业、将社会信息化进行到底。但是结果却事非人愿,张树新无奈离开,瀛海威高层集体辞职,8848、酷必得先后倒闭,网络先锋变成了网络先烈。

为什么?问题可能出在他们的经营理念上,也可能出在竞争策略上,而有的网络公司在成功融资以后,由于创始人失去了对公司控制而发生内耗,也是公司遭受挫折甚至倒闭的重要原因。

融资以后,8848创始人王峻涛失去了对公司控制力,同时也失去了果断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王峻涛回忆说:当时我们内部争论也非常激烈,因为有一万条理由说亚马逊会死的,B2C业务行不通了,纳斯达克不再欢迎B2C。所以,大股东的提议是“转向”,就是丢掉B2C业务。我当然反对,每一次我都坚持反复问2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第一,我们丢掉一个占市场份额超过50%的市场,进入一个市场份额是0的市场,谁能预测一下,多久能赢利;第二,谁能给我们一个预测,如果我们的B2C业务保持和中国的网民数量等基本环境参数同步成长,还需要多久可以赢利。

对于第二个问题,当时的预测是,最保守的估计到2010年可以赢利,最乐观的估计是2005年。而根据2005年的实际数据,比如一亿的网民、超过60%的人经常浏览电子商务网站、超过17%的人上网购物、在线支付成为比例第一的支付方式等等,比那时最乐观的估计还要好很多。

尽管王峻涛的疑问得到股东理解,但仍无法改变结局。王峻涛当然没办法,资本市场经常和产业本身没什么大关系。后来,甚至张朝阳都觉悟了这个道理,他反复说:做自己的,不听华尔街的。

当时实际控制8848的风险投资商们,可没有王峻涛、张朝阳这样的产业抱负和耐心。别说2010年,他们连2005年都不想等了。他们唯一期待的就是立即上市。可是,在2000年下半年,网络泡沫终于破灭。当时在纳斯达克还有点风头的,是COMMERCE ONE、ARIBA这样的电子商务方案商。可是,8848的一部分投资人当时还是决定,不惜代价也要造出一个这样的概念,赶紧上市了结。分析师们认为,要想获得一个较高的IPO价格,就必须迎合华尔街投资者的口味,将8848包装成B2B的模式。

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一向很“听话”、很“合作”的王峻涛竟然在这个问题上寸步不让。在他看来,B2C是8848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几番商谈无果后,双方决定采用折中的方法:8848将B2C业务拆分出来,只留下刚发布的Market Place和ASP业务,单独以B2B的概念上市;分拆出来的B2C业务由王峻涛另找投资人买下,自己经营,这就是后来的MY8848。从此,王峻涛退出了8848的舞台,8848也由此走向了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