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肃历史人物
3146400000065

第65章 清代(8)

时值中日甲午战争前夕,直言上谏.支持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连续上疏60余道。战败后,又上著名的《请诛李鸿章疏》,略日:“北洋大臣李鸿章,平日挟外洋以自重。当倭贼犯顺,自恐寄顿倭国之财付之东流。其不欲战,固系隐情。及诏旨严切,一意主战,大拂李鸿章之心。于是倒行逆施,接济倭贼米煤军火,日夜望倭贼之来,以实其言;而于我军前敌粮饷火器,则故意勒掯之。有言战者,动遭呵斥。闻败则喜,闻胜则怒。淮军将领,望风希旨,未见贼先退避,偶遇贼即惊溃。李鸿章之丧心病狂,九卿科道,亦屡言之,臣不复赘陈。唯叶志超、卫汝贵,均系革职拿问之人,藏匿天津,以都署为逋逃薮。人言啧啧,恐非无因。而于拿问之丁汝昌,竟敢代为乞恩。并谓美国人有能作雾气者,必须丁汝昌驾御。此等怪诞不经之说,竟敢直陈于君父之前,是以朝廷为儿戏也。而枢臣中,竟无人敢为争论者。良由枢臣暮气已深,过劳则神昏,如在云雾之中。雾气之说,入而俱化,故不觉其非耳。张荫桓、邵友濂为全权大臣,未明奉谕旨.在枢臣亦明知和议之举,不可对人言,既不能以死生争,复不能以去就争,只得为掩耳盗铃之事,而不知通国之人,早已皆知也。倭贼与邵友濂有隙。竟敢索派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为全权大臣,尚复成何国体。李经方乃倭酋之婿,以张邦昌自命,臣前已劾之。若令此等悖逆之人前往,适中倭贼之计。倭贼之议和诱我也,彼既外强中干,我不能激励将士,决计一战,而乃俯首听命于倭贼。然则此举非议和也,直纳款耳。不但误国,而言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欲食李鸿章之肉。而又谓和议出自皇太后旨意,太监李莲英实左右之。此等市井之谈,臣未敢深信。何者,皇太后既归政皇上矣,犹若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尊,下对天下臣民?至李莲英是何人斯,敢干预政事乎?如果属实,律以祖尊法制,李莲英岂复可容!唯是朝廷被李鸿章恫喝,不及详审利害,而枢臣中或系李鸿章私党,甘心左袒:或恐李鸿章反叛,姑事调停。初不知李鸿章有不臣之心,非不敢反,直不能反。彼之淮军将领,皆贪利小人,无大伎俩。其士卒横被克扣,则皆离心离德。曹克忠天津新募之卒,制伏李鸿章有余,此其不能反之实在情形。若能反则早反耳。既不能反,而犹事事挟制朝廷,抗违谕旨。彼其心目中,不复知有我皇上,并不复知有皇太后,乃敢以雾气之说戏侮之也。臣实耻之,臣实痛之!唯冀皇上赫然震怒,明正李鸿章跋扈之罪,布告天下。如是将士有不奋兴,倭贼有不破灭,即请斩臣,以正妄言之罪。祖宗鉴临,臣实不惧!用是披肝胆,冒斧颁,痛哭直陈,不胜迫切待命之至。”慈禧勃然大怒,得光绪帝开脱,幸免于死,革职发配张家口。因爱国获罪,直声震中外,发配之日,访问饯行者堵塞通道。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志锐亲为治“陇上铁汉”印相赠。京师大侠大刀王五自行护送。时人称赞:“可见公道在人心,晓峰当此不朽矣!”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放逐五年之后,回归故里。先受聘于陇西南安书院,后在家乡办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起授内阁侍读,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辛亥革命后再次归里定居,间或从事耕作,著书作画。1925年病逝。

“维峻崇朴实,尚践履,不喜为博辩,尤严义利之分。归后退隐柏崖,杜门著书,隐然以名教纲常为己任。每谈及世变.辄忧形于色,卒抑郁以终”。著有《望云山房诗集》、《望云山房文集》、《谏垣存稿》、《四书讲义》,主编《甘肃新通志》100卷81册。

参阅《清史稿》卷445:

《秦安县志》

马启西

马启西(1857—1914年)字公惠,经名伊海牙,道号西极园。祖籍I临潭汪家嘴。回族,中国******教西道堂教派创始人。

父****,宗教世家,长于经学。启西童年即在临潭旧城上寺攻读阿文。11岁时求学于名师范玉麟、范绳武,攻读《四书》、《五经》。自幼敏而好学,博闻强记,学业大进,数年后在洮州应考,榜列第四名秀才。因受家庭浓厚的******教育的影响,放弃功名,在家专心攻读学问,废寝忘食,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所不涉,同时钻研******教学者刘介廉等人的各种论著,潜移默化,熏陶殊深,遂立志宏扬******教思想文化为终身事业。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临潭旧城西凤山麓自己家中开私塾,取名为“金星堂”,大开讲习,传播经义,并在西凤坪下辟洞静坐,以十年的漫长时光,潜心功修。

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西凤山下修建了清真寺.翌年率生徒马英才、马建元、丁仲和等取道新疆到麦加朝觐。行至撒马尔罕。因爆发了俄国二月革命,西行受阻。他在撒马尔罕盘桓两年,广交清朝同治期间回民反清失败后流落异国的陕甘同乡,宣扬伊教。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返回临潭旧城,将“金星堂”改名为“西道堂”。“西道堂”亦称汉学派,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用汉文宣讲******教,“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务使本国同胞了解清真教义”。教主由公推产生,负责教俗一切事务。有独特的组织形式,在I临潭设道堂,信众分堂内堂外两部分,堂内信众集中财物过集体生活,一律平等,道堂集体经营农商牧副等经济,统一管理,统一分配。堂外信众虽独立生活,但与总堂有隶属关系,生产、生活有困难时,可得到总堂资助。总堂经济来源,主要靠集体商业经营利润。其组织简则日:“本教堂掌教人,不能以教主子孙世袭或授受,由全体教民推选贤能者继续服务。”西道堂极重教育.主张适龄儿童均应入学,男人启西小学,女送启西女校,念经者,入西大寺。

西道堂的产生引起军阀马安良的嫉恨。1914年农历闰5月19日,马安良以西道堂“勾结白朗屠杀良民”的莫须有罪名,派张顺元部包围了西道堂,抢劫“西道堂”财产,将马启西及其弟启晋、肩化、子德隆、希隆及信众17人枪杀。

遗体被其教民安葬于其创教功修的西凤山麓。今临潭西大寺西侧。西道堂主寺西大寺几经重修,规模宏伟壮观,是陇上最著名清真寺之一。

参阅《甘南州志》;

《临潭县志》

刘永亨

刘永亨(?—1907年)字子嘉,秦州(今天水市)人。清末良臣,学者。

少从学于同县学者任其昌,勤奋好学。光绪二年(1786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以庶吉士授编修。遭亲丧,归里,讲学甘州(今张掖)、兰州。每谓诸生日:“学欲其通,非仅辞章也。故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时人称赏。光绪二十年(1894年)充任陕西乡试副考官。后以纂修《会典》擢侍讲、侍读,历左右春坊庶子,再迁侍讲、侍读学士。

“义和拳”运动爆发,京内外骚然,一时王公大臣多受影响.永亨言于人日:“乱必成矣。自古岂有引用黄巾、赤眉而可为国者乎?”致书同乡握兵柄者,数陈说利害。会诏命臣工计事。各部臣依次均无言,永亨独陈奏:“拳民宜先令出城,武卫军宜先令卫天津”。语未尽,遭王大臣呵斥,几乎遭祸。不久,八国联军攻陷京师,永亨随从光绪帝西行。“义和拳”事件平,历官詹事府少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署户、礼、工部右侍郎。奉职勤慎,大小事皆手自考定。后授户部右侍郎,移总都仓场侍郎,卒于官。

永亨初登第之官,其师任其昌训诫日:“勤职分,多读书,戒奔竞”。故生平兢兢业业,不懈于学。与同乡进士张世英以道义相激励。张在陕任县令,以政绩最优呈报入京,虽俱老年,联床对话,相策励犹如少年时。生平于权贵无一私谒,尝慨时人习外人皮毛。毫无实际,而奢侈日甚,言当求俭、求实。自奉甚俭,著有《来青阁日记》。又以近世学术日杂,择刊李元度《小学弦歌》以惠学者,刊行于世。

参阅张维《甘肃人物志》;

《天水市志》

李于锴

李于锴(1863—1923年)字叔坚,武威人。陇右名学者。光绪八年(1822年)中举人,二十一年(1895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在京会试时参加康有为“公车上书”运动,领衔起草甘肃76名举人《甘肃举人呈请政府废除马关条约书》。出为山东蓬莱知县,署理武城、泰安知县,复任蓬莱,特授沂州知府。在官十余年,辞归。在泰安,仅年余,清积讼,捐金筑堤消水患。父老歌颂之声,历久不衰。蓬莱滨海,官巡海,向索民船,民躲避。当地粮仰他省,船来少,粮贵。叔坚捐俸购巨舰为巡海船,不索民船,粮价平。士民刻石记功德。在武城,仅月余,惩巨盗,民以安。蓬莱渔民常掠海上触礁商船,严惩之。有美国商船坏海上,渔民惮叔坚严法,秋毫不敢犯,美人极口称赞。在沂州平盗匪,筹资2万金开煤矿,兴学重教,不取民一钱。民称“无远迩皆欢然歌叔坚,戴叔坚,低首佩叔坚能”。

叔坚未弱冠,即声震全陇,而出仕之知己,则莫如袁世凯。“袁尝举叔坚,谓叔坚才堪大用,学足匡时”。袁任山东巡抚,荐叔坚调省,筹办大学堂,充任监督。叔坚辞归,袁以不能留为憾,称“此山东循吏也”。袁任总统,召入京,叔坚辞不赴。任为甘肃巡警道,又辞。聘请史馆协修。亦不就。及袁称帝,叔坚戚然不出户庭。

叔坚貌严毅有威重,而内怀慈祥。衣不兼采,食不兼味,而赈灾恤贫,不遗余力。周济戚友,数千金犹自为憾。尝拟振兴工商业以济民生。

叔坚于书,无所不读。继承家学,荟萃宋、明儒先诸说,身体力行。平生不苟为无益之文,所作则理义、辞章、考据无一不备,而杼轴在心,动与古会。其文品盖在同里张澍之上。其诗如《送安晓峰先生出塞》:

“一疏真堪动帝阍。呼来薄苯即都门。敢言宫寝知臣憨,得戍穷边是国恩。马角梦回榆塞冷,豸冠心识紫宸尊。短衣此去无多路,环赐行颁丹诏温。

已拼一死答君亲,补牍重看泪转新。训政由来尊圣母,狂言何意有孤臣。风霜曲赐全生路,冰雪仍留百炼身。回首长安应不隔,蓬莱佳气霭钩陈。

羽书昨夜达甘泉,横海楼船望渺然。杜牧罪言难再继,公超雾市至今传。感时每下袁安涕,报国难先祖逖鞭。为想居庸关外月.可能仍似帝京圆?

执手危言记异时,虚堂风雪送渐离。一编新定虞松表。五字新联苏武诗。服到心形何独我,向来肝胆夙相师。填胸垒块浇难尽.清泪无端滴路歧。”

其子李鼎文整理出版有《李于锴遗稿辑存》。

参阅张维《甘肃人物志》;

刘尔炘《李叔坚传》

刘尔炘

刘尔炘(xin 欣)(1864—1931年)字又宽,号晓岚,又号果斋,别号五泉山人。兰州人。著名教育家,学者。

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人后,设塾授徒,发奋勤学。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年(1894年)。任翰林院编修。3年后辞官返兰,主讲五泉书院,训诫学生立品敦学.成就甚众。甘肃设高等学堂,任总教习。主通经致用,因撰《治经条例》,又作《劝学迩言》。继创办兰州首所小学即两等小学堂,又主办社学、讲习所及专修馆多所。教学中要求学生读书“推其究竟,融合贯通”,做到思想境界“坦荡宽平,心境如光风霁月”。当“理欲交争之际,必坚持理”,为地方教育殚思竭力数十年,培育众多英才,进士王炬、杨巨川,留美博士赵元贞等均为其高徒。

辛亥革命中,一度坚持传统,反对革命,并召募“志果军”300人压制革命运动。共和建立,即遣散。后曾被选为省议会副议长。

后专心致力地方教育文化及公益事业,尽瘁终生,不遗余力。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接办“兴文社”,筹措白银5000两,先后创办中学一所、小学四所,毕业学生万余人;成立“兰州修学社”,负责管理孔庙和保管著名的淳化阁帖石刻等文物;创建“陇右乐善书局”,出版发行陇右文献及先贤著述;创办“陇右实业待兴社”,统筹发展地方实业;创立“全陇希社”,开办国文讲习所及国文专修馆,培养高等人才;又创办“五泉图书馆”。同时,创建“丰黎义仓”,实行社会赈灾救济;创立“皋兰同仁局”,发展慈善事业。

晚年,集中精力主持修葺扩建五泉山园林,先后募集白银4.8万余两,自1919年至1924年,以5年多时间重修原有主要殿宇,新建太吴宫、三子祠、万源阁、层碧山庄等较大殿堂十余处,规模空前扩大,整体面貌焕然改观,成为陇右著名游览胜地。同时,发起或主持整修小西湖景区及盐场堡河堤工程,开设医学讲习所及同仁施医馆,推进医疗事业发展。

一生勤学不倦,尤精经史,著作甚丰。主要有:《果斋一隙记》、《果斋前集》、《果斋续集》、《果斋别集》、《□经日记》、《陇右遗余集》、《拙修子太平书》等数十卷。又擅长书法,所撰白话楹联意境清新明快,富于哲理,久负盛名。如“五泉溶源寺流水今日门”联:“笑指河山问世家,不知我千圣百王继志传心之地,种什么因,结这般果:别开世界生盘古,好度那五洲万国圆胪方趾之俦,悟无为法,登自在天。”“五泉山企桥”联:“想过去么,过去便能通碧落;休下来了.下来难免入红尘。”其诗如《忧旱》:“入耳声声乞食难,且凭柔翰写辛酸。笔尖都是哀鸿泪,此纸成灰墨未干。”

1936年卒于家,享年86岁。因其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倾心地方教育文化及公益事业,关心民间疾苦,贡献卓著,深得各界人士敬仰。地方士人私谥文毅,铸铜像,以五泉层碧山庄为其专祠。地方士人又创建“志果中学”(今兰州二中)以作纪念。

参阅《兰州市·城关区志》

【1】《清史稿·李栖凤传》谓其父“尝官蓟、辽,家焉”,乃将其籍贯记为“广宁”,又称其以诸生归清太宗皇太极,值文馆。此误。张维《甘肃人物志·李栖凤传》亦重复此误。

【2】《清史稿·岳钟琪传》日:“四川成都人。”又日:“升龙本贯甘肃临洮,以母年逾九十,乞入籍四川,许之。”张维《甘肃人物志》日:“兰州人也,著籍临洮卫。”《景泰县志》日:“生于临洮府永泰营(今属景泰)。”《永登县志》曰:“出生于庄浪卫城。”庄浪卫即今永登,据岳钟琪寄庄浪卫同僚张世伟书信,其籍贯为今永登最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