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编写这部书的想法在10多年前就产生了。直接动因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少朋友由于对甘肃历史和陇文化了解不够,鉴于明清以来特别是近现代以来甘肃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对甘肃存在一定的悲观思想甚至自卑心理。因此,通过介绍宣传甘肃悠久辉煌的历史和陇文化精神特质,使人们正确理解和认识甘肃,从而增强甘肃发展的信心,激发建设甘肃的热情,编写一部《甘肃历史人物》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历史人物不但个体反映了甘肃悠久辉煌的历史,而且集中体现了陇文化的优秀精神特质,通过这些历史人物可以直接地感受和理解甘肃曾经的辉煌.经过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也一定会迎来新时代的辉煌。
甘肃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生活在陇原大地的各民族在开发建设家园中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陇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整体上说,陇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支柱的汉文化、以佛教思想为支柱的藏文化和******宗教思想为支柱的中国******文化共同组成的多元一体文化。甘肃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然由各民族共同努力来推动。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旧的史书所记述的甘肃历史,基本上只是汉族和汉文化的一部分.忽略了藏文化和******文化,远没有反映出甘肃历史的真实状况。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从多民族和多元文化构成的甘肃历史的具体实际出发,利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甘肃地方史和民族研究所取得的重要新成果,遴选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人物,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编写一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又能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宣传甘肃历史和甘肃古代人物的资料性著述,不仅必要,而且也有意义。从这一愿望出发,《甘肃历史人物》可谓特色鲜明,特点突出。一是篇幅较大,收录人物数量多。关于甘肃历史人物的专门著述不多,至目前,篇幅最大的仍然是民国著名学者张维的《甘肃人物志》,收入远古至清代陇籍人物394人。上世纪80年代后出版过一两部甘肃历史人物的著述,篇幅均较小,收入人物仅百名左右。《甘肃历史人物》40多万字,收入远古至清代人物365人,包括了各个历史时期和各民族、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篇幅与《甘肃人物志》大体相等,但人物遴选范围则广泛得多。二是取材范围广,所记人物内容丰富。与《甘肃人物志》相比,《甘肃历史人物》大大突破了仅以《二十四史》与旧志资料为限的取材范围,广泛收集利用了藏文史料、******教与回族等民族宗教研究资料,碑石铭刻以及历史人物墓地、祠庙、遗迹、墨迹、遗物等现存有关实物资料,增加了人物资料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使读者对历史人物的了解更加明确具体。三是改变以汉族为中心和官本位的传统模式,大幅度收入少数民族和宗教、科技、艺术、妇女等方面的人物。其中有旧志所不载的藏族和回族重要人物60多人,拓宽了甘肃历史人物的领域,丰富了甘肃历史人物的内容。四是撰写方法上采取史志结合的形式。叙而不议,寓褒贬于记事之中,客观记述人物的活动史实与言论著述、功绩影响,平和公允,真切自然。五是对每位人物撰写所依据的原始资料都注明主要来源,增强了资料的科学性,也为读者进一步研究了解这些历史人物提供了准确的线索。六是采用较为简洁的半文半白语体和简化字,避免了人物原始资料和《甘肃人物志》文言文及古体字、繁体字晦涩难懂的弊端,为读者阅读提供了较大便利。
我们三人上世纪70年代曾在一起共事,对编撰这部书稿酝酿时间很长了,由于各自工作事务繁忙,直到近几年才正式着手编撰。本书由我主编,韩博文、陈启生撰稿,精心遴选甘肃历史人物365人,于2003年完成初稿,2005年完成二稿。本书编写出版中,得到了有关领导和朋友们的关心支持。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在书稿刚完成时即为本书题词,********陆浩作序,在此谨致谢忱。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编写本书,我们历经五六个春秋,付出了艰辛。但是,由于规划篇幅的限制,本书对所收甘肃历史人物的记述是比较简略的,对每位历史人物的记述仍不够深刻丰富。这使我们深感不安。同时,由于工作条件和能力所限,书中一定会有不少差错失误,谨请读者批评指正。
郝洪涛
2007年11月23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