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肃历史人物
3146400000059

第59章 清代(2)

潘育龙(?—1719年)字飞天,靖远人。清代名将。

行伍出身,初任把总。康熙十四年(1675年)陕西提督******叛应吴三桂,育龙参与平叛,转战三水、淳化、泾州等地。宁夏交通中断,大将军董额使育龙赴提督陈福军,自红河川、白马城诸要隘转战七昼夜,达宁夏。驻灵州,招抚散卒。援山阳,败敌于甘沟口。康熙十五年(1676年),从抚远大将军图海夺平凉城北虎山墩。累功擢守备。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兵进犯牛头山、香泉,育龙从总兵王好问出间道击破之。翌年,克梁河关,斩三桂将李景才、景文略等;进军兴安(今陕西安康县),三桂将谢泗、王永世等以城降。因功升都司佥书。后又收复大竹、渠县,迁游击。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任甘州副将。学士达瑚等自西藏出使还,至嘉峪关外,为西海阿奇罗卜藏所掠。育龙受命与游击韩成等捣其巢穴,斩400余人,阿奇罗卜藏逃遁。康熙三十年(1691年),任肃州镇总兵。次年,追叛番罕笃、罗卜藏额林臣等于库列图岭,斩40余级,俘120余人。后噶尔丹属回塔什兰和卓等.500余人人犯,渡三岔河,育龙迎击擒获。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从征噶尔丹,遇敌昭莫多,飞炮中育龙右颐,战愈勇,敌溃败。还师后召至京师,康熙帝亲自扶视伤口,命御医诊治,赐衣一袭。移镇天津,授予拖沙喇哈番世职。

康熙四十年(1701年),擢陕西提督,赐孔雀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西巡,阅固原将卒校射,称赞道:“朕巡历诸省,绿旗无如潘育龙兵者”,特授育龙镇绥将军、领提督如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至五台山,育龙迎谒,康熙亲笔为其书写诗章褒奖。时有陈四等率妻子游行鬻技,走马上竿,蹤索算卦,俗名日“卦子”,聚徒即多,即为盗乱。育龙捕590余人。因上疏请命各省责所属乡村堡寨,遇令改业,编户为民,给荒地开垦,马骡牲畜变为耕牛、种籽载人《赋役全书》。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以病乞休,诏慰留。7月卒。赠太子少保,赐祭葬,谥襄勇。葬于故里靖远虎豹坪。康熙御制碑文曰:“潘育龙负质赳桓,当官果毅。早经行阵,步伐必严于止齐;久历戎麾,士卒每同其甘苦。拔自裨将之列,屡冠军锋;简兹节钺之材,遂司边锁。溯自随征陇右,戮力川南,殄番部于河湟,扫寇氛于沙漠。熟谙兵事,屡立战功……资尔保障,坐镇垂二十年;宣国德威,统御乃数千里。”

孙绍周,袭世职。官至云南提督。

潘子善,育龙从孙。从育龙在行伍,官至四川川北总兵,移镇西安。督修西安城及沙州(今敦煌)五堡,以2400户屯沙州,以功署固原提督。雍正帝谕日:“此军乃汝叔祖潘育龙所整理.为天下第一营伍,流风余韵,至今可观。若不能企及,何颜以对朕耶?”

参阅《清史稿》卷281;

《白银市志》

嘉木样·华秀·俄项宗哲

嘉木样·华秀·俄项宗哲(1648—1721年)藏族。出生于今夏河县甘加乡阿秀族,为拉卜楞寺院创始人,亦称嘉木样一世。藏传佛教著名学者。

幼时,即行仪端庄,时作建寺说法之状。7岁从其伯父学习,为解惑常质疑再三,因而进步神速。13岁时出家修习,受沙弥戒,学习愈益发奋,乃至衣不解带,通宵达旦。21岁时,不顾家人阻拦,执意进藏修习,并发誓:“学法未成,绝不回还。”抵拉萨后,入哲蚌寺郭莽学院进修,为期不久,参加大****,在佛学辩论中,举一反三,语惊四座,由是声望日著,25岁时取得“噶举巴”学位。27岁毕业于般若班,在****五世座前受具足戒。继转入续部下学院攻读密宗,4年中一日不辍。后经藏地大德学者共集问难,他一一应对,各方学者为之倾倒。西藏地方首领第巴桑结屡挽其任阿里梯当寺、噶丹寺、郭莽学院、续部学院等处视事,均坚辞不就。33岁时在著名修行圣地增善山静修20年,至53岁时,六世****应郭莽学院众僧之请求,坚挽其出任该院堪布,传授五部大论精义,由是该院人才辈出。其间所著《五论广疏》,被甘、青、川、蒙、藏等处佛教寺院奉若瑰宝,至今仍为传承讲授所依。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受拉藏汗之请,任磐石寺主持。其时,青海和硕特前首旗河南亲王济农遣使入藏,敦请他回原籍建寺****,乃于六月东返,择山川灵秀之夏河畔为址建寺。****喇嘛颁发印信,封其为郭莽额尔德尼诺门罕(多门大宝法王)。建寺之初,亲王济农选僧徒300人,并献可容800人的方形蒙古包一座,遂开山安众。又亲往青海佑宁寺建立续部学院,前往广宁寺、郎木寺等处宣扬佛法。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赴夏河沙沟寺黑龙穴开启伏藏,取出佛像、宝牒、法螺等,并委其徒赛仓一世主持沙沟寺教务。庚子年(1720年)康熙皇帝颁赐金印金敕,封为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汗。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圆寂,河南蒙旗亲王夫妇及僧俗集资白银1000两,建成肉身灵塔供奉于祀殿,以示崇敬。他亲自选址奠基的拉卜楞寺,历经六世嘉木样的增建,规模愈来愈大,成为西藏以外与青海塔尔寺齐名的著名大寺。

一生佛学著作甚多,主要有《因明疏》、《因明探讨》、《现庄严论之探讨》、《俱舍论疏》、《律经注》、《怖畏金钢解》、《生起次第自在成就法》、《佛历表》、《宗教纲目详释》、《宗派纲目》、《圆满次第四种瑜伽殊解》等。

其弟子之中,有成为“圣教的主持者”持白莲者·阿旺益希嘉措和担任继承佛陀第二(即宗喀巴)教派的噶丹寺赛赤者4人,有引渡众生的大喇嘛10人,有主持大寺院法座的大堪布5人,有执掌修行胜幢的瑜珈师4人。有高举讲闻辩论胜幢的法师29人,有讲经说理的格西4人,有精通五明的班智达3人,还有如《寺志》所说的27位活佛转世系统传承等等。受教者为数之多,难以数计。……讲修弘扬佛法的丰功伟绩,无与伦比。

参阅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吉《安多政教史》;

《夏河县志》

祁静一

祁静一(1656—1719年)经名西俩里,道号毛俩纳·西俩弄吉尼(月亮之光),回族。祖居河州八坊小西关(今临夏市)。中国******教苏菲主义嘎的林耶学派大拱北门宦创始人。

祁静一自小由祖母抚养,性情孤寂沉静。7岁入小西关清真寺攻读阿文经典,聪颖过人,师不能难。1672年16岁随毕家场马五爷去西宁求教于穆罕默德25世后裔华哲·赫达叶通拉希·阿发格·曼什乎勒(即阿伯克和卓),未得其传。1674年,穆罕默德29世后裔华哲阿不都·董拉希在两广、云南宣教后至河州,收其为门徒,并谓:嘎的林耶教旨是“单独的”,要“抛家离乡,独自静修”。他听从师命,不求婚配,脱离尘俗,先后至河州杨妥家、四川阆中、陕西西乡等地出家静修64次,历时9年有余,“出则箪食瓢饮,屡空晏如,入则辟谷绝粒,慎独静修”,深得其师好评,称“吾道东矣”,遂将“天人之奥,性命之微,理道之旨,静性之功,尽传于祁道祖”,使其在中国传播,发扬嘎的林耶教理。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后,始于河州西乡传教。他主张“绝断尘俗为入道之门”,“清心寡欲为修造之功”,“宁静守其身”,“淡泊守其志”。遵从先师旨意,往来阆中、西乡等地,足迹遍及甘陕川三省,历尽名山大川,备尝千辛万苦,弘传教理,深受信众信仰。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古历九月十一日殁于陕西西乡鹿麟寺,终年63岁。翌年正月初一,河州鱼池滩杨妥家信众将其遗体移归河州,安葬于八坊之西并建大拱北,规模宏大,为甘肃著名的******教建筑之一。

祁静一是一位虔诚的修道者,以今世后世、先天后天之要义,开人自引,引人向善,遵五时参拜之典,重七日超向之理,遵行虔诚,生活简朴,深受******尊重。他不仅通晓阿文和波斯文,对儒学和汉文化亦有一定造诣。至今所传授的其遗训日:“噫!余自西而来!感为主的造成,于今二十七载矣!始而安塌于寺中,南北社之雅爱堪至,继而建巷城西,数十家之深情难忘。亲戚之所为者,无非至教,道末所图进者,亦是清真。可恋者碧山绿水,可慕者朴素之风。人谓余观妙入微,则吾岂敢,余且思淡泊宁静,乃其所愿,承蒙垂顾,莫酬分毫,虽浩浩之量,庶或见原,然区区之哀,多有抱愧。良夜思之,无由振人以德,我重思之,却愿增人以言:饶一着,添子孙之福寿;退一步,宽驹隙之易过;忍一言,免驷马之难追;息一怒,养心性之精神。善哉言乎,良可忆也。大凡非礼之加,唾面自干者为贤,倘有横逆之来,存心忍耐者为贵。福寿皆由命,何必争长竞短;得失总在天,不须论是非;休挑三寸舌,只陷七尺躯。鹪鹩争巢于林,只借一枝为栖,所占无多;鼹鼠竞饮于河,不过满腹之水,所求有限;来来往往,终属幻境;行行走走,到底成空。独不见绿鬓未几,而白发早侵:又不见贺者来临,而吊者随至。想见于此,良可慨也。夫今者余年向衰,辞气渐觉颠动,鄙****懒,容貌诸多不恭,况躬屈岩井狭道,稍亦遍传恐为所陷,且身驾汪洋扁舟,微起风波,必为所坠。聊目荒淡,奉恳诸亲,凡有公务自度为高,若以私言,贻咎不少。开口神气散,所以因箴自敬;舌动是非生,是故铭座右。伏维鉴照,原宥是铸。”

参阅《临夏州志》;

马通等《甘肃回族人物》

韩良辅

韩良辅(?—1729年)字翼公,甘州(今张掖市)人。与弟良卿、子勋,皆为清代名将。

良辅出身将门。父成,康熙中官重庆总兵,在任17年,威惠甚著,卒后祀名宦祠。

良辅力强有胆略,年15岁即随父作战。补县学生员,弃去而习武。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中武举第一,翌年又中一甲三名武进士(即武探花),选授二等侍卫。出为陕西延绥游击,迁宜君参将。境内多盗,良辅重治首恶,凡为主者捕得必连坐。又多虎,乃专造猎虎枪,教士卒刺虎之法,杀虎百余,虎患遂息。因功迁神木副将,调直隶大名,移石匣。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率古北口兵500赴西宁军前听调遣。雍正元年(1723年),迁天津总兵,赐孔雀翎。

后授任广西提督。广西多山林,宜藤牌挑刀。良辅令步兵弓箭软弱者皆改肄牌刀,并增制军械,买马以壮易赢。雍正二年(1724年),署理广西巡抚。奏言:“广西土广人稀,多弃地,其故有六:山溪险峻,瑶、僮杂处,田距村远,谷熟虑盗割,一也;民朴愚,但取滨江及山水自然之利,不知陂渠塘堰可资蓄泄,二也:不得高卑宜植粮种,三也;不知耕耨,四也;所出只米谷,纳赋必用银,且徭随粮起,恐贻后累,五也;良懦垦熟,豪猾势占,六也。宜选大员督率守令,度地居民,立茅舍,贷牛种,兴陂渠塘堰,严冒占之禁,宽催课之期,使民知有利无害,皆奋兴从事,边徼可成乐土。”于是雍正帝命李绂为巡抚,令良辅协同料理。翌年,天河、三疃瑶、僮族不时出动劫掠,良辅命所部辅治,并谕以利害,三疃首领皆出降;又抚定宜山所属那隘、三岔诸寨,地方乃得安静。

雍正五年(1727年),实授广西巡抚。乃上疏言:“广西抚、提、镇三标岁需兵粮七万六千石有奇,各属额征粮数,有无多寡不同。拨运供支,有司既苦繁费,兵士又虞乏食。请酌水道远近,粮额多少,匀给拨运;并多征折色,以给舟楫不通之地。”朝廷准行。又奉命与侍郎李绂赴贵州安笼与鄂尔泰议分界。后因前官提督时土民罗文刚抗阻设讯而未能及早捕治,免官。雍正七年(1729年)卒。

“良辅为疆吏,卓卓有建白,家世出将,与会伯(马会伯,武状元,官巡抚、兵部尚书)略同”。

子勋,字建侯,19岁中武举。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以其祖成请命在内廷行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大军征西藏,勋随父良辅赴噶斯应援。雍正元年(1723年),授三等侍卫。出为贵州威宁游击。雍正五年(1727年)从提督杨天纵击仲苗,迁云南镇雄参将。雍正八年(1730年),乌蒙倮人暴乱,扰镇雄、永善,勋奉命率400人出镇雄奎乡,进至莫都都,倮人数千出拒,力战一昼夜,杀200余人,破四寨。翌日,倮人复攻奎乡,勋与战三日,杀2000余人,尽焚其寨。又继进,再破百余寨。叛平报捷,雍正帝谕日:“参将韩勋,领兵四百,破贼数千。以寡敌众,鼓三军之气,丧敌人之胆,较诸路为独先。”超擢贵州安笼总兵。

雍正九年(1731年),讨平稿,平叛乱苗民。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疏日:“古州苗寨接壤郡县,请视湖广例,得与内地兵、民联姻。庶彼此感喻,习知礼仪,可底善良。”朝廷从其议。后又讨平清江、定番州等处叛乱苗民。乾隆四年(1739年),奏设古州西北滚纵兵防。后又擒斩黎平苗族叛乱首领石金元等。擢贵州提督。乾隆八年(1743年)卒。赠右都督,赐祭葬,谥果壮。

良辅季弟良卿,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武进士,授侍卫。出为西宁守备,迁庄浪(今永登)参将。从凉州总兵杨尽信进攻叛番于棋子山,以功赐孔雀翎,赏白金千两。累迁宁夏中卫副将、广西碣石总兵,移镇肃州。乾隆五年(1740年),擢甘肃提督。卒,赐祭葬,谥勤毅。

参阅《清史稿》卷299

马来迟

马来迟(1681—1766年)经名阿布都·哈里木,河州(今临夏市)人,回族。中国******教苏菲主义虎夫耶学派华寺门宦创始人。出身于破落富豪之家。8岁进清真寺习经,18岁任教学阿訇.经河州八坊老王寺教长太巴巴推荐,先后任青海民和马营乌拉下会、河州八坊、广河三甲集等处清真寺阿訇达30年。雍正六年(1728年),经广州去阿拉伯,先后到麦加、也门、巴格达、大马士革和开罗等地拜见******教长,访师求学,潜心研究苏菲派学理。六年后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海路经香港、广州回归河州。回国时,著名学者茂俩拉买黑都米为其取道号“艾比力夫图黑”(意为开路)并得到穆罕默德·吉布尼·艾哈买提·5可格勒所赠拜毡、宝剑、苏夫(白毛长衫)、传教印信及《冥沙尼》、《卯路提》等经80卷。回归后先后在青海循化、云南、河南、陕西等地清真寺任教长,传授虎夫耶学理.受******拥护,遂为西北著名阿訇之一。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后,经其说教,青海卡尔岗地区部分藏族民众皈依******教,成为华寺门宦信徒,产生较大影响。他主张以《古兰经》与“圣训”为信仰基础,遵守念、礼、斋、课、朝天命功课,要“闹中静”,主张既要静修参悟,亦不能出家避开现实。静修默念只限道统接替人及部分好道之士,不要求所有信徒均于此功课。信仰虔诚,遵行严格,每月以3天、9天或21天的时间坐静修持:每天做84副拜功,48000次赞词(齐克尔)。传教数十年,所创华寺门宦信众曾达20余万。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九月初八逝世。教众于临夏西川为其修建拱北与牌坊,占地数十亩,宏伟壮观。与临夏大拱北齐名,为中国******著名建筑。后数次被毁又重建.1986年重建八卦亭等。

参阅《临夏州志》;

《甘肃回族人物》

巩建丰

巩建丰(1673—1748年)字文在,号渭川,别号介亭,又号朱圉山人。伏羌(今甘谷县)人。清代名学者,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