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肃历史人物
3146400000057

第57章 明代(5)

年尤桀黠,士大夫无耻者至呼为鹤山先生。遇嵩生日,年辄献万金为寿。臧获富侈若是,主人当何如。嵩父子故籍袁州,乃广置良田美宅于南京、扬州,无虑数十所,以豪仆严冬主之。抑勒侵夺,民怨入骨。外地牟利如是,乡里又何如。尤可异者,世蕃丧母,陛下以嵩年高,特留侍养,令鹄扶榇南还。世蕃乃聚狎客,拥艳姬,恒舞酣歌,人纪灭绝。至鹄之无知,则以祖母丧为奇货。所至驿骚,要索百故。诸司承奉,郡邑为空。今天下水旱频仍,南北多警。而世蕃父子方日事掊克,内外百司莫不竭民脂膏,塞彼溪壑。民安得不贫,国安得不病,天人灾变安得不迭至也。臣请斩世蕃首悬之于市,以为人臣凶横不忠之戒。苟臣一言失实,甘伏显戮。嵩溺爱恶子,召赂市权,亦宜亟放归田,用清政本。”此时明世宗对严嵩的宠信稍减,降诏严嵩退休。严世蕃下狱,后斩首。嘉奖应龙尽忠言事,升通政参议、大理寺少卿、太常卿。行大祀,东厂太监冯保由导者引进,正面烧香,俨然行天子礼。太常卿应龙大惊,弹劾冯保僭礼制,冯保暗怀深恨。

隆庆初(1567年),应龙以副都御史总理江西、江南盐屯,升工部右侍郎。时逢黔国公沐朝弼骄横不法,朝廷任命应龙为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云南。查证核实沐朝弼滥杀无辜,勾结地方势力谋图不轨的罪证,予以检举,依法逮捕沐朝弼,押解南京治罪。

万历初(1573年),又平定云南铁索箐等少数民族的叛乱。临安土官普崇明、普崇新兄弟率士兵相互攻杀,应龙命部将杨守廉弹压,杨纵兵抢掠、杀人,被打败。应龙被迫退休,又革职,病卒于家。应龙有才气,以劾严嵩得名,骤致通显。及殁后,“遗田不及数亩,遗址不过数楹,恤典未被,朝野所恨”。万历十六年(1588年),明神宗时恢复应龙官司衔,赐祭葬。

兰州市东稍门外原有“邹兰谷御史故居”牌坊,又有邹应龙祠堂。

参阅《明史》卷210;

张维《甘肃人物志》

金銮

金銮生卒年不详。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人。明代诗人。

銮早年曾从胡缵宗学文,后随父宦游,万历间(1573~1620年)侨居南京。后家道中落,转而学诗。性豪爽,好游历,喜结交,精通音律。酒兴吟唱,美妙动听,人皆叹服。无功名,布衣终身,年90而卒。

銮生活在明王朝由盛而衰的时代。诗作《金白屿集》1卷,有213首诗,后刊人《盛明百家诗》后编。散曲《萧爽斋乐府》2卷,刊入《涌芬宝丛书》初编,有小令134首,套数24套。诗作在明代诗史上有一定地位,散曲成就更在诗作之上。有写自己贫病生活的《立秋日呈一二知己》等,显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有评论历史人物的《出塞》、《漂母祠》等,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淡泊利禄的品德;有写自然景色的《重游徐太傅园》等,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有写自然灾害的《北沉醉东风》等,表现了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有讥讽世风的《北落梅风》等,表达了作者不为世俗所屈的情操。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称誉其诗“风流宛转,得江左清华之致”。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评为:“白门诗家……诸金之中,吾必以在衡为巨擘焉。其五七言近体,风情郎润。譬褚觓角灵犀,近之,游尘尽辟矣。至若‘明月照人千里共,凉风吹面五更多’,尤为警策。”清陈田《明诗纪事》则说:“山人诗,清圈浏亮,无当时叫嚣之习。”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赞:“南都自徐髯仙(徐霖)后,唯金在衡最为知音,善填词,其嘲调小曲极妙,每诵一篇,令人绝倒。”

其诗如《自京师抵家值除夕》:“又见一年尽,初从万里回。青灯笑儿女,自首恋尊垒。故业琴书在,余寒鼓角催。翻然忘老去,亦自喜春来。”《除夕》:“还忆去年辞白下,却怜今夕在黄州。空江积雪添双鬓,细雨疏灯共一楼。世难久拼鱼雁绝,家贫常为稻粱谋。归来故旧多凋丧,愁对东风感壮游。”《北沉醉东风·忧旱》:“我则见赤焰焰长空喷火,怎能够白茫茫平地生波?望一番云雨来,空几个雷霆过。只落得焦煿煿煮海煎河。料着这露水珠儿有几多,也难与俺相如救渴。”《北河西六娘子·闺情》:“海棠阴,轻闪过凤头钗,没人处,款款行来,好风儿不住的吹罗带。猜也么猜,待说口难开,待动手难抬,泪点儿和衣暗暗的揩”。

参阅《陇西县志》;

《甘肃历代诗词选注》

达云

达云(1551—1609年)字腾霄,号东楼,凉州卫(今武威市)人。明代西北良将。

云先祖恪纳牙,系哈密畏兀儿人,洪武初朝贡赴京,授试百户,驻扎凉州,落籍为凉州人。恪纳牙家生一马名达里麻答思.取首字达为姓,达云为其六世孙。

云彪悍有智略。万历中,承袭世职为指挥佥事。后升任守备,又为肃州游击将军。蒙古瓦剌部炒胡儿人境骚扰,同参将杨浚败炒胡儿,因功晋升为西宁参将。

元朝蒙古贵族残部顺义王俺答侄子永邵卜留居青海,与原在青海境内的瓦剌部瓦剌他卜囊相勾结,屡次侵犯西宁,曾诱杀副将李魁。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九月九日,瓦剌他卜囊趁官兵宴饮之际,率精锐骑兵直趋南川,欲偷袭官兵。云从藏族中得报,在要害处设伏兵,命番兵绕道出开尕尔峡口外,扼守敌兵背面,自率精兵2000从正面进攻,大败敌军,杀敌首领把都尔哈,缴获骆驼、马匹和兵器不计其数,被誉为“西陲第一功”。

后永邵卜又勾结直相、火落赤等部,进犯西川。云督军扎营康缠沟,永邵卜等合力围攻,矢石如雨,云左冲右击,从早到晚,杀敌无数,永邵卜等组织长枪钩杆专攻西宁军,仍不可破,退走。明神宗大喜,晋云为督都同知,特许其子孙袭本卫指挥使。云复招回因蒙古侵扰而流落的藏汉民众,使复业者7000余户。不久,以总兵官镇守延绥,又调镇守甘肃。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永邵卜侵犯西宁,参将赵希云等阵亡,云因此停俸。松山蒙古鄂尔多斯部落骚扰,甘肃巡抚田乐决意收复松山,使河套与青海蒙古族相隔,云与甘州副将马应龙、凉州姜河、永昌王铁块等分路进击,收复松山,升任右都督,子孙世袭指挥佥事。随之修筑长达数百里的边墙。后以功晋升为左都督,加太子少保。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原被击败的蒙古部落又联合起来,进犯镇番(今民勤县),不久,青海蒙古族部落也大举侵犯,均被达云击败。后又多次击退蒙古部落进攻,斩杀数百级。云以秋防卒于军。卒后追赠太子太保。

“云为将,先登陷阵,所至未尝挫衄,名震西垂,为一时边将之冠”。

参阅《明史》卷239;

张维《甘肃人物志》;《武威县志》

赵率教

赵率教(1569—1627年)字希先,号明善,靖虏卫(今靖远县)人。明代良将。祖升为靖虏卫指挥,遂入籍靖虏卫。父相普,任靖虏卫指挥佥事。

万历十九年(1591年),中武进士,授任甘州都司,擢升靖虏卫参将,调任延绥参将,屡立战功。因事被劾罢官。不久清兵攻明,辽东战事紧急,奉诏赴军前立功,从叔祖赵梦麟东征,立功,擢副总兵。天启元年(1621年),辽阳被清兵攻破,潜逃,以死罪获免。次年,请求于辽东经略王在晋,愿收复前屯卫城,率家丁38人而往,抵中前所而止。不久,游击鲁之甲救难民6000人至前屯,驱逐占据前屯的蒙古兵民,率教始人前屯,组织难民为兵,修雉堞,谨斥堠,组建成一支粗具规模的军队。后招收流亡难民至5万余,选拔青年强壮者从军,严格训练,对其他难民贷给耕牛、籽种,大规模开展屯田,亲自耕种督察,手足胼胝。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孙承宗前往视察,大喜,以己之所乘舆赠送率教。

天启四年(1624年)擢署都佥事,加衔总兵。天启六年(1626年)蒙古兵攻平川、三山堡,率教率部交战,斩首百余级,夺马200匹,追至高台堡乃还。捷报朝廷,皇帝大喜,即擢升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代替杨麒镇守山海关。再进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后令率教尽统关内外兵,移镇宁远。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清兵围锦州,率教与副将左辅、朱梅等固守,相持24日围解,时满桂亦建功于宁远,因称“宁锦大捷”,率教加太子少保,荫锦衣卫千户,世袭。

崇祯元年(1628年)八月移镇永平,兼辖蓟镇八路。九月,进平辽将军,再移至关门。次年,清兵南下,率教驰援,急行军3昼夜,至三屯营,总兵朱国彦拒人,遂西进。十一月四日与清兵战于遵化.中流矢阵亡,一军尽殁。崇祯皇帝得报,深为痛悼,赐恤,诏命立祠奉祀。赠太子太师。著有《复辽私议》、《平辽奏稿》、《挥尘兵谈》、《投戈随笔》等存世。

“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

参阅《明史》卷271;

张维《甘肃人物志》;《白银市志》

【1】《明史》门克新本传日“巩昌人”,

【2】《明史-赵荣传》所记荣籍贯为“闽县”,误。又称其“舅萨琦,官翰林。从入都,以能书授中书舍人”,亦误。荣以明经授职。荣墓在通渭悠江铺西山,今存。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重修通渭庙碑》亦记荣为通渭人。通渭县城有荣司空坊,并入祀乡贤。

【3】《明史·邹应龙传》:“字云卿,长安人。”此误。张维《甘肃人物志》载:‘‘邹应龙,字云卿,兰州人也,徙长安。”光绪《甘肃全省新通志.历代选举表》明代进士栏嘉靖朝丙辰科:“邹应龙,兰州人,侍郎。’’邹应龙乃兰州人,徙居长安,而非长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