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肃历史人物
3146400000056

第56章 明代(4)

正德八年(1513年)起任潼川州知州,“礼士爱民始终不倦,文章政事著于一时”。正德十四年(1519年)转任安庆知府,时安庆正值宁王朱宸濠叛乱之后,经济凋弊,他不遗余力安辑流民,兴修水利,重视发展文教,成绩显著。离任之日,安庆百姓恋恋不舍。攀辕垂泣,并于文庙立去思碑。嘉靖二年(1523年),调任苏州知府,兴学宫,整吏治,减轻农民负担,时人评议其廉洁清正,声名与况钟相等。离任后,苏州士人立《吴郡守天水胡公去思碑》,今尚存苏州文庙。嘉靖七年(1528年)升任山东布政司左参政,而后任浙江、山西布政使左参政。嘉靖十五年(1536年)升任河南左布政司,镇压鄢陵农民起义。同年,升任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上书弹劾鲁王:开修莱河,便民灌溉。嘉靖十七年(1538年),奉诏负责治理黄河,从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开支流扼制归德(今河南省商丘县)、睢州(今河南省睢阳县)水患。嘉靖十八年(1539年),任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因官署失火,引咎辞职,结束仕途生涯。

归里后,专心著书。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被因玩忽职守为他鞭笞过的阳武县知县王联和之父王良诬告,指出缵宗诗中“穆王八骏空飞电,湘竹英皇泪不磨”是诽谤皇上语。于是嘉靖帝派使者逮捕胡缵宗对质,经辩白,王联和父子受刑,而他亦被棍击四十,削籍为民。年70余岁继续致力著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病逝。

缵宗精研文史,才华横溢,于诗辞歌赋、经学、方志等方面均有卓越的成就,对方志学贡献更为突出。著有《鸟鼠山人集》18卷、《拟汉乐府》2卷、《拟古乐府》2卷、《胡氏诗误》2卷、《愿学编》2卷、《近取编》2卷、《河洛集》2卷、《归田集》2卷、《春秋本义》12卷、《仪礼集注》25卷、《安庆府志》30卷、《秦州志》30卷、《汉中府志》10卷、《巩郡记》30卷、《秦安志》12卷、《羲台志》1卷。还选编《秦汉文》、《唐雅》、《雍音》等,又编有《胡氏家谱》。著作非常丰富,其中《明史·艺文志》收录9种,《四库全书》也收录部分作品。时人评其:“经济弘伟、功业垂于当年;学诲渊涵,著作传于后世”。

又擅长书法,师法颜真卿,刚健遒劲。因辗转为官各地,名山名寺多有其手迹。今江苏镇江金山寺摩崖有巨书“海不扬波”.苏州虎丘有篆书“千人坐”,山东曲阜孔庙第一牌坊有“金声玉振”巨匾.天水伏羲庙有“与天地准”巨匾,秦安县般若殿有“般若”巨匾。行草书《早朝诗》由后代刻版留存,历来为爱好者传拓,至今民间广为流传。其《可泉》诗曰:“九龙山半出吾泉,泻玉鸣金到陇川。茅屋数椽荫梧竹,沙溪一曲抱桑田。秋芹郁郁擎朝露,春韭离离驻夕烟。引鹿时寻发源处,三台七斗自渊玄”。

参阅《明史》卷202;

张维《甘肃人物志》;《秦安县志》

赵时春

赵时春(1500—?年)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人。明代名臣,学者。

时春14岁中举人第二名。嘉靖五年(1526年)18岁以会试第一名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改户部主事,转兵部主事。

嘉靖九年(1530年)上疏,请惩禁虚浮谀佞,端正朝政风气。又上言:“当今之务最大者有四,最急者有三。最大者,日崇治本。君之喜怒,赏罚所自出,勿以逆心事为怒,则赏罚大公而天下治。日信号令。无信一人之言,必参诸公论。毋狃一时之近,必稽之永远。苟利十而害一则利不必兴,功百而费半则工不必举,如是而天下享安静之福矣。日广延访。宜仿古人轮对及我朝宣召之制,使大臣、台谏、侍从各得敷纳殿陛间,群吏则以其职事召问之。日厉廉耻。大臣宜待以礼,取大节略小过,台谏言是者用之,非者宽容之,庶臣工自爱,不敢不厉。其最急者,日惜人才。凡得罪诸臣,其才不当弃,其过或可原,宜霈然发命,召还故秩。且因南郊礼成,除谪戌之罪,与之更始。日固边圉。败军之律宜严,临阵而退者,裨将得以戮士卒,大将得以戮裨将,总制官得以戮大将,则人心震悚,而所向用命。日正治教。请复古冠婚、丧祭之礼,绝醮祭、祷祀之术。凡佛老之徒有假引符箓、依托经忏、幻化黄白、飞升遐景以冒宠禄者,即赐遣斥,则正道修明而民志定。”触怒世宗,入狱,后削职为民。嘉靖十八年(1539年)再起用,任翰林院编修兼司经局校书。世宗患疾,与罗洪宪、唐顺之共上疏请太子主持朝政,又触犯世宗,免职。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部攻掠京郊,以兵部侍郎王邦瑞荐举,再任兵部主事,协理京营军务。反对大将军仇鸾向蒙古开设马市的倡议,为仇忌恨,后调任山东佥事,转副使。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升佥都御史,巡抚山西,统领雁门诸关防务,着力整饰备战防守事宜。同年九月,蒙古攻入神池、利民等堡,时春率兵抗击,行军到大虫岭,遭伏击,兵败。被解职。遣回原籍。

时春慷慨负奇气,善骑射。慨敌兵纵横,将帅多不敢应战,数谓人日:“使吾领选卒五千,俺答、丘福不足平也。”作《御寇论》,论战守甚悉。既秉将印,益思以武功自奋,功虽不就,天下皆壮其气。

少喜谈兵,读书善强记,凡天文、地理、户口多寡之数,能历历诵之;所为文章豪肆,与唐顺之、王慎中齐名。顺之尝日:“宋有欧、苏,明有王、赵。”其诗如《七月三日下锦衣狱》:“壮志多辛苦,浮生甘坎坷。明夷钦圣轨,衰德愧狂歌。用拙存余陋,力微奈而何。不辞落陷井,搔首漫吟哦。”《巡边》:“塞绕黄河万里流,木添红叶雁惊秋。兹游欲遂平生志,揽辔麾车过武州。”所作《东塔记》文略日:“睹斯塔者,当俨然研其精义,人于正觉。彼以杀为戒,则凡省苛法以寿民。节宴游以裕物者,不可不知也。彼以贪为戒,则凡薄赋敛以惠下,谨礼教以睦族,斥远言利之臣,式昭恭俭之德者,不可不知也。彼以嗔为戒,则凡谗佞构间之来,过差嫌隙之端,待之以定性,驭之以至公者.不可不知也……”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返至故里。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着手编纂本地府志,历时近5年,编成《平凉府通志》13卷,取舍精详,记事赅确,为国内名志。另有文集《浚谷集》17卷刊行。

参阅《明史》卷200;

张维《甘肃人物志》;《平凉市志》

段续

段续生卒年不详。字绍先,号东川,兰州人。明陇右名儒段坚侄曾孙。兰州水车创造者。

嘉靖二年(1523年)中进士,任云南道御史,卓有政声。上疏论事,抨击朝政,获罪,被降为河南郾城县丞,又迁为杞县知县。治理地方,不畏权势,革除积弊,以治绩突出擢为湖广参议,再迁为密云兵备副使。后辞官归里,卒于家。

住湖广参议时,见当地以竹木所制筒车,利用水力激轮旋转,提水灌田,所惠甚大,即受启发激励,考察其构造原理,绘制图样,走访农户。求教工匠,学其制造之法。晚年辞官归里后,深感兰州黄河两岸农田干旱,河水不能利用,农民甚贫苦,乃自备木料,聘请工匠,按其所携图样仿制水车。因对构制原理未能准确把握,屡经失败,反复试验,几经修改图样,终获成功。将首轮水车安装于段家滩小南河,后被称为“祖宗车”。首轮水车制成,在甘肃水利上产生重大影响,兰州地区黄河两岸农村争相依式仿造,提水浇灌农田。“续居兰时,创为翻车,倒浼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沿河农民皆仿效焉”。至民国末,今兰州市境内水车达252轮,提灌农田10万余亩,民众受惠甚巨。段续创制水车,造福桑梓,贡献巨大,影响深远,至今称颂不绝。兰州市修建水车博览园,有其塑像。

参阅清《重修皋兰县志》;

《兰州市·城关区志》

邹应龙

邹应龙生卒年不详。字云卿,号兰谷,兰州人【3】。明代名臣。早岁在五泉山西龙口攻读。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中进士,授行人,升御史。

内阁首辅严嵩专权乱政20年,弹劾官员常遭杀身之祸,朝臣噤若寒蝉,其子严世蕃更为贪纵枉法。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应龙冒死上疏,弹劾严世蕃依仗父权,为非作歹,疏日:“工部侍郎严世蕃凭借父权,专利无厌。私擅爵赏,广致赂遗。使选法败坏,市道公行。群小竞趋,要价转巨。刑部主事项治元以万三千金转吏部,举人潘鸿业以二千二百金得知州。夫司属郡吏贿以千万,则大而公卿方岳,又安知纪极。平时交通赃贿,为之居间者不下百十余人,而其子锦衣严鹄、中书严鸿、家人严年,幕客中书罗龙文为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