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肃历史人物
3146400000052

第52章 元代(3)

昂吉尔于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授本军千户。元军进攻中原,昂吉尔领兵攻打淮南,所向无前。元军到江南,不服水土.马匹多得疥癣等病,昂吉尔设法治疗马疾,治愈马匹上万匹。南宋运粮于金刚台,欲进攻蒙古军所占之地,昂吉尔奏请在战略要地信阳筑城以牵制宋军,断其输道,获准以所部河西军1300人筑城并驻守。至元九年(1272年),加授明威将军、信阳军万户,后再加授为怀远大将军。元相伯颜渡江攻宋,昂吉尔留驻和州,平定淮南西道,诛叛将,败宋师,降夏贵,定庐州,“民安堵无所犯”。升任镇国上将军,淮西宣慰使。

江南初定,权臣阿合马纳贿鬻爵,官僚冗滥,民不堪命。昂吉尔入朝,奏于世祖忽必烈,世祖惊日:“有是哉?”对权臣道:“此卿辈所知,而不为朕言,昂吉尔顾言之邪。”于是命昂吉尔等减裁冗员,廓清吏治。时两淮战乱之后,田野荒芜,昂吉尔请立屯田,岁收米数十万斛。后加授辅国上将军、河南行省参知政事、淮西宣慰使都元帅,进骠骑卫上将军、行中书省右丞,加龙虎威上将军、行尚书省右丞,兼淮西宣慰使都元帅。

世祖命阿塔海领军10万征日本。昂吉尔上疏日:“臣闻兵以气为主,而上下同欲者胜。比者连事外夷,三军屡衄,不可以言气,海内骚然,一遇调发,上下愁怨,非所谓同欲也,请罢兵以息民。”世祖不听,后果无功而终。

昂吉尔屡进直言,世祖怒甚,但其辞不稍屈。后以微过获罪。元贞元年(1295年)卒。

昂吉尔子五人,著名者昂阿秃,官至庐州蒙古汉军万户府达鲁花赤;暗喜,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

参阅《元史》卷132

李忽兰吉

李忽兰吉(?—1296年)一名庭玉,陇西人。元代名将。父节,为金朝官吏,金亡,从汪世显归降蒙古。

忽兰吉初隶皇子阔端。从征四川,以功为管军总领.辅佐汪德臣在利州(今四川广元市)驻军。

宋理宗宝韦占三年(1255年),忽兰吉将兵3万,攻取合江大获山,宋军刘都统谋烧利州、沙市,忽兰吉以伏兵取胜,升本帅府经历。宪宗蒙哥南征,忽兰吉掌管桥道交通及粮饷军务,连克苦竹隘、长宁、大获山、运山等寨,颇有战绩。宋阆州守将杨大渊归降蒙古,继而逃归。宪宗大怒,欲屠其城。忽兰吉受汪德臣命单骑追大渊回。宪宗蒙哥问日:“汝不惧乎?”忽兰吉对日:“臣恐上劳圣虑,下苦诸军,又为一郡生灵命脉所寄,故不知其惧。”宪宗甚悦,杨大渊得授侍郎、都元帅,阆州民众得以生全。又与怯里马哥领战船200艘进攻钓鱼山,缴获粮船400艘,架设浮桥,以便元军通行。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与怯里马哥等率领蒙、汉军2500人攻重庆。同年六月,汪德臣病死军中,宪宗命忽兰吉率军为后卫。宋军水陆昼夜进击,皆被击败。忽兰吉被授佩金符,为巩昌元帅。中统元年(1260年),从宗王哈必赤,与汪良臣平息六盘山叛乱,力战斩杀浑都海,以功授予巩昌路元帅。至元六年(1269年)。授昭勇大将军、夔东路招讨使。至元十年(1273年),世祖遣使问成都失利之故,忽兰吉奏日:“初立成都,惟建子城,军民止于外城,别无城壁。宋军乘虚来攻,失于不备,军官皆年少不经事之人,以此失利。西川地广人稀,宜修治城寨,以备不虞;选任材智,广蓄军储,最为急务。今蒙古、汉军多非正身,半以驱奴代,宜严禁之。所谓修筑城寨、练习军马、措画屯划、规运粮饷、创造舟楫、完善军器,六者不可缺一:又当任贤远谗,信赏必罚,修内治外,战胜攻取,选用良将,随机应变。”此议为平定四川起到了重要的战略参考作用。至元十二年(1276年),攻占重庆,复取简州。历任四川南北道宣慰使。二十一年(1284年),又从汪惟正平息五溪洞之乱,屡建战功。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以病老回巩昌。授资善大夫、陕西等处行尚书省左丞,参议军事。元贞二年(1296年),入朝觐见成宗,授资德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议本省公事。卒于家。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赐日襄敏。

张维日:“汪氏兄弟、忽兰吉为元将,用兵川蜀,先后垂数十年,争城辟地之功卓矣!”

参阅《元史》卷162

星吉

星吉(1294—1351年)字吉甫,河西人。元代名臣。曾祖朵吉,祖搠思吉朵而只,父搠思吉,世事太祖、宪宗、世祖为怯里马赤。

星吉少给事仁宗潜邸,以精敏受称赏。至治初年(1321年)。授中尚监,改右侍仪,兼修起居注。任监察御史,以正直闻名。接着连续十五迁为宣政院使,外任江南行御史台御史大夫。主持正义,凛然不可犯。移湖广行省平章政事。

湖广地连江北,皇室威顺王每年外出行猎,扰民甚重.又修建广乐园,收罗名娼巨贾,以获大利,地方官不敢违忤。星吉到任。谒见威顺王,责日:“王,帝室之懿,古之所谓伯父叔父者也。今德音不闻,而驰猎宣淫,贾恕于下,恐非所以自贻多福也。”王急握星吉手谢之,尽罢其所为。有胡僧小住持,服三品命服,恃宠横暴,常以事凌辱官府。星吉命逮捕小住持,搜得妻妾女乐妇女18人,严加治罪,于是豪强敛迹,百姓称快。

至正十一年(1351年),汝、颍一带农民起义爆发。星吉募兵修城,起用老将军郑万户,委以防务。星吉被调入朝为大司农。同僚受起义军贿赂,诬郑去职,武昌失陷。武昌民人聚而夜泣日:“大夫不去,吾岂为俘囚乎?”星吉旋任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守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江州已陷,起义军据池阳。太平官兵只有300人,部众皆欲撤走,星吉日:“逃,非勇也;坐而待攻,非智也。汝等皆有妻子财物,纵逃岂可免乎?”向富人贷钱募兵,一日得3000人。备舟楫直趋铜陵,一举攻克,夺敌船600艘,又复池州,再复湖口,克江州。

此时湖广已陷,江西被围,淮、浙吃紧,无援兵,日久粮缺,士卒受困。有人提议东南物资充实,可撤往就粮以图再起,星吉道:“吾受命守江西,必死于此。”起义军大军来攻,官兵死伤将尽,星吉中箭倒地。起义军素闻其正直,不忍害,抬置密室中,次日晨苏醒,起义军兵士罗拜,争相馈送食物,不食,七日而亡。年57岁。

“星吉为人公廉明决,及在军中,能与将士同甘苦,以忠义感激人心,故能以少击众,得人死力”。

参阅《元史》卷144

余阙

余阙(1303—1359年)字廷心,一字天心,武威人。元代名臣。

阙先祖为党项族,世居河西武威。其父沙刺藏卜,曾在庐州(今安徽合肥市)为官多年,少时随父在庐。父亲病故,家道中落,受聘学宫教书,奉养母亲。结识理学家吴澄弟子张恒,互相切磋,研究探讨,学业日进。

元统元年(1333年)考中进士,出任泗州同知。“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入朝为翰林应奉,又转任刑部主事,因不愿奉迎权贵,弃官归家。不久惠宗征召为翰林修撰,参与编修宋、辽、金三史。后任监察御史,出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再历翰林侍制。

至正十二年(1352年),反元农民军遍布江淮,沔阳陈友谅占据两湖地区。阙被任为淮西宣慰副使,佥都元帅府事,分兵驻守安庆。时江淮大旱后,连降暴雨,江水暴涨,淹没田禾,军饷民食馈乏。他实行垦荒屯田,获粮3万斛,补充军粮,并捐俸赈灾济困,安置灾民数万人,筹措钱钞3万锭,帮助灾民恢复生产。以功升同知、副元帅。

阙号令严信,与下同甘苦,然稍有违令即斩。阙尝病不视事,将士皆呼天求以身相代,阙闻知,强振衣冠而出。当出战,矢石乱下如雨,士以盾蔽阙,阙推却道:“汝辈亦有命,何蔽我为”。故人争相用命。稍暇,即注《周易》,帅诸生谒郡学会讲,立军士门外以听。使知尊君亲上之义,有古良将之风。或欲挽其入翰林,阙以国势危殆坚辞不往,其忠国之心为素定。

至正十五年(1355年)升任都元帅,转淮南行省左丞,仍守安庆。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月,陈友谅率起义军沿江东下,败元军胡伯颜于小孤山。胡伯颜逃至安庆,陈友谅追逼安庆城东门攻城.被阙击退。复攻东西二门,又被击退。友谅调集全部兵力,四面环攻,阙与诸将分兵把守,日夜督战,受伤十余处。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城破,自刎而死。时年56岁。妻耶卜氏、子德生、女福童皆投井死。陈友谅用重金赎回遗体,厚葬于安庆城西门外。

元顺帝赠阙荣禄大夫、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诏追封为豳国公,谥日忠宣。明太祖朱元璋命在忠节坊为其立庙,按岁时致祭。

阙生前多留意经术,对《五经》皆有传注。为文有气魄.能达其所欲言。诗体崇尚江左,推崇鲍照、谢灵运。有诗文集《青阳集》6卷。善书,篆隶亦古雅可传。

参阅《元史》卷143

帖木儿补化

帖木儿补化(?—1351年)维吾尔族。永昌路(今武威市永昌堡)人。元代名相、高昌王。

帖木儿补化出身高昌(今新疆哈密)维吾尔亦都护(高昌国王)王室。高祖巴尔术阿而忒的斤归附元太祖成吉思汗.太祖收为养子,排四子之后为第五子,嫁以亲女也立安敦公主。父纽林的斤,妻元太宗窝阔台孙女不鲁罕公主,不鲁罕卒后又娶其妹八卜叉公主,留居永昌。以荣禄大夫平章政事领本部探马赤等军万人镇吐蕃宣慰司,嗣高昌王亦都护,其王印行于内郡,亦都护印行于诸畏吾尔之境。帖木儿补化乃纽林的斤长子,八卜叉公主所生。

大德中(1297—1307年),帖木儿补化娶阔端孙女朵儿只思蛮公主。至大中(1308—1311年),从父纽林的斤入朝觐见,留宿卫,又奉侍皇太后于东朝,拜中奉大夫、大都护,升咨善大夫。出任巩昌等处都总帅府达鲁花赤。父卒,奔丧于永昌,请以王爵让其叔父钦察台,未允,嗣为亦都护高昌王。至治中(1321一1323年),领甘肃诸军,仍治其部。泰定中(1324—1328年),召还,与威顺王宽彻不花、宣靖王买奴、靖安王阔不花分镇襄阳。不久,拜为开府仪同三司、湖广行省平章政事。文宗图帖睦尔继位,召至京师.辅助朝政。此时湖广左丞以忌妒害政,诏命诛之。帖木儿补化为之申奏道:“是诚有罪,然不至死。”人服其有雅量,不念旧恶。天历元年(1329年)十月,拜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知枢密院事。明年正月,拜中书左丞相,后加太子詹事,拜御史大夫。让其弟钱籛为亦都护高昌王。后至元六年(1340年),再拜为中书左丞相,监修国史。至正元年(1341年),免左丞相。至正十一年(1351年),被诬告谋害大臣而诛杀。

元统二年(1334年),帖木儿补化来永昌扫墓,立文宗敕命由当朝名家虞集撰文、赵世延撰额、巙巙所书《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今藏武威市博物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昌王后裔在明代后改姓张氏,世居武威城北5公里于家槽子,至今称“张府”。清代著名学者张澍之母即高昌王后裔。澍《先府君行述》称其母:“本元高昌王阿尔的亦都护之后,入明改姓张氏。”

参阅《元史》卷122;

《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

【1】《元史·汪世显传》称:“系出汪古族。”据明文渊阁大学士杨荣盐川《汪氏族谱序》载:“周公子伯禽封于鲁,至成公黑肱次子生,而左右手有水王之文,因名焉。是为姬汪,仕鲁上大夫封汪后,食采颍川。其孙诵始即其大父名为姓,传三十一世,而龙骧将军文和南徙渡江始家歙。四十四世而越国公华以歙、宣、杭、睦、婺、饶六州奉表归唐,命仍守其地……生九子,其三日达者.征贺鲁、龟兹、高昌,袭封上柱国越国公,留镇巩昌,生三子,其次处惠,家盐川,世公爵。唐、宋来,连世号日陇右汪古族。六十六传而有世显公者,元拜便宜都总帅,****秦、巩等20余州事。”

【2】《元史·桑哥传》未载其籍贯。藏族学者达他宗巴-班觉桑布所著藏文史书《汉藏史集——贤者喜宴东赡部洲明鉴》记述:“在有福德的薛禅皇帝(即忽必烈)之时,有大臣名桑哥者,系出身于噶玛洛部落的青年,通蒙古、汉、维吾尔、吐蕃等多种语言,初任译吏,先在朵思麻汉藏交界之地拜见了上师八思巴,请求为上师效力,故上师命其为自己的译吏。”洲塔等《甘肃藏族通史》一书考证.为“今甘肃南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