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肃历史人物
3146400000042

第42章 五代(1)

牛峤

牛峤(约850—920年)又名娇,字松卿,一字延峰。陇西人,祖籍鹑觚(今灵台县)。唐末五代著名“花间派”词人。出身士宦名家。祖僧孺,唐名相,传奇作家。父丛,进士,官至剑南西川节度使、太常卿、吏部尚书。

峤于乾符五年(878年)中进士。历官拾遗、补阙、尚书郎。王建以节度使镇蜀,任为判官。天复七年(907年)王建称帝建蜀,峤被授为前蜀给事中。卒于任。

峤博学能文,以歌诗著名于当时。其词艳丽细腻。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影响。况周颐《餐樱庑词话》道:“昔人情语艳语,大都靡曼为工。牛松卿《西溪子》云:‘画堂前,人不语,弦解语。弹到昭君怨处,翠娥愁,不抬头。’《望江怨》云:‘昔别花时手频执,罗帏愁独入。马嘶残雨春芜湿,倚门立,寄语薄情郎,粉香和泪泣。’繁弦促柱间有劲气暗转,愈转愈深。此等佳处,南宋名作中仅一见之。北宋人绵博如柳屯田,顾未克办”。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家多以景寓情。其专作情语而妙绝者,如牛峤之‘甘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顾琼之‘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欧阳修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美成之‘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此等词古今曾不多见。”

峤词如《杨柳枝》:“解冻风来未上青,解垂罗袖拜卿卿。无端袅娜临官路,舞送行人过一生”;“狂雪随风扑马飞,惹烟无力被春欺。莫教移人灵和殿,宫女三千又妒伊。”《玉楼春》:“春入横塘摇浅浪,花落小园空惆怅。此情谁信为狂夫,恨翠愁红流枕上。小玉窗前嗔燕语,红泪滴穿金线缕。雁归不见报郎归,织成锦字封过与。”《菩萨蛮》:“舞裙香暖金泥凤,画梁燕语惊残梦。门外柳花飞,玉郎犹未归。愁匀红粉泪,眉剪春山翠。何处是辽阳?锦屏春昼长。”峤词今存有32首,收入《花间集》、《唐五代词》。《全唐诗》收录其诗6首。

牛峤之侄牛希济生卒年不详。陇西人。牛峤之侄。五代词人。

希济早年即有文名,流寓于蜀,依峤而居。任王建前蜀起居郎。后累官至前蜀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后唐庄宗时任雍州节度使。

希济能词,其词多写相思离别,清新自然。如《临江仙》:“峭碧参差十二峰,冷烟寒树重重。瑶姬宫殿是仙踪。金炉珠帐,香霭昼偏浓。一自楚王惊断梦,人间无路相逢。至今云雨带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江绕黄陵春庙闲,娇莺独语关关!满庭重叠绿苔斑。阴云无事,四散自归山。萧鼓声稀香炉冷,月娥敛尽弯环。风流皆道胜人间。须知狂客,判死为红颜”。《生查子》:“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谒金门》:“秋已暮,重叠关山歧路。嘶马摇鞭何处去,晓禽霜满树。梦断禁城钟鼓,泪滴枕簟无数。一点凝红和薄雾,翠娥愁不语。”李冰若赞其词为:“希济词笔清俊,胜于乃叔,雅近韦庄,尤善白描。”希济词今存14首,收入《花问集》及《唐五代词》。

参阅《旧唐书》卷172;

《十国春秋·前蜀》

皇甫枚

皇甫枚生卒年不详。字尊美,安定(今泾川县北)人。唐末著名传奇作家。活动于唐懿宗至五代梁朝初年,享年70岁左右。成通中,任汝州鲁山县令。咸通十三年(872年),闲居洛阳敦化里。翌年,由汝州人秦。光启初年,寓居郑地,不久,被唐僖宗调赴梁州行在。后著籍三水(今陕西旬邑县),最后到山西,“终老汾晋”。

唐亡后,枚仍“心系本朝,宁投草莽而不忍为梁之臣仆”。唐亡4年后,仍用唐昭宗、唐哀宗年号纪年,表明他“不忘故主”。枚潜心写作,“追记咸通时事”,写成《三水小牍》,寄托思想感情。

枚留下较多的传奇作品,集中在《三水小牍》中。“书中所载,虽涉神仙灵异之事,而笔雅词明,实寓垂诫”。《王知古》、《温京兆》、《非烟传》、《却要》、《绿翘》等篇,在唐代传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选辑的《唐宋传奇集》、汪辟疆校录的《唐人小说》、张友鹤选注的《唐宋传奇选》等书中都有选录。作品反映当时的现实生活。触及当时的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体现出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原书散佚,今存佚文五六十篇。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说:“《三水小牍》二卷,五代最重要的一部传奇小说集。”其中最有名的一篇为《非烟传》。故事梗概为:河南功曹参军武公业的爱妾步非烟,爱上邻居少年赵象,两人从诗书传情;发展到频频偷情,达一年多光景。事发后,赵象逃走他乡,非烟被武公业打死。作者“在众多的名家杰构面前,独辟蹊径,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全力塑造了步非烟这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典型,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文中非烟致赵象的骈体书信日:

“下妾不幸,垂髫而孤,中间为媒妁所欺,遂匹合于琐类。每至清风朗月,移玉柱以增怀,秋帐冬釭,泛金徽而寄恨。岂期公子。忽贻好音。发华缄而思飞,讽妙句而目断。所恨洛川波隔,贾午墙高,联云不及于秦台,荐梦尚遥于楚岫。犹望天从素恳,神假机微。一拜清光,九殒无恨。兼题短什,用寄幽怀。诗曰:‘画檐春燕须同宿,洛浦双莺肯独飞?长恨桃源诸女伴,等闲花里送郎归。’”

其文辞与她“容止纤丽,若不胜绮罗。善秦声,好文墨,尤工击瓯,其韵与丝竹合”的多才多艺、容貌出众是一致的。她“生得相亲,死亦何恨”的性格和信念被刻划得十分鲜明。

参阅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

章培恒等编《中国文学史》;

《泾川县志》

王仁裕

王仁裕(880—956年)字德辇(nian捻),秦州西南(今礼县)人。五代时期著名学者。

仁裕生于唐末,仕于五代。少不知书,以狗马弹射为乐。“年二十五始就学,而为人俊秀。以文辞知名秦陇间”。唐末,被秦州节度使辟为判官。唐亡,秦州为前蜀所占领,仁裕入蜀,曾事前蜀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后唐庄宗(李存勖)平蜀,仁裕复仕于后唐,为秦州节度判官。不久,受山南节度使王思同之聘,南下兴元为从事。后跟随王思同赴长安任判官。在长安数年,搜集民间故事编写成《开元天宝遗事》一书。

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年),王思同在王室斗争中遭潞王杀害,潞王即后唐废帝。废帝举兵凤翔,得仁裕,因闻其名而不杀。自废帝起事,至其人位,驰檄诸镇,诏书、告命,皆仁裕为之。后仁裕到洛阳,以都官郎中充翰林学士。

936年,石敬瑭取后唐而代之,迁都开封,是为后晋。仁裕到开封,初为郎中,后升任谏议大夫。在此期间曾奉命出使南平国。

947年,刘知远取晋建汉,是为后汉。翌年,仁裕经其任宰相的门生王溥引荐,复为翰林学士承旨,累迁户部尚书,后以兵部尚书、太子少保致仕,定居汴梁。“仁裕与和凝于五代时皆以文章知名。又尝知贡举,仁裕门生王溥,凝门生范质,皆至宰相,时称其得人”。他的弟子、任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修国史的李昉在为其所撰《神道碑》中说:“昔公之掌贡闱也,中进士第者凡二十有三人,时则有故宫师相国王公溥,今左议大夫、判度支许公宣,大司农李公恽,惧振美名,并升殊级。……小子(李昉)固陋,亦予搜罗。……其登雉省,内游谏署,外佐侯府,皆一时之名士也。”

仁裕“性晓音律,喜为诗。其少也,尝梦剖其肠胃,以西江水涤之,顾见江水中沙石皆为篆籀,由是文思益进”。仁裕集所作诗万余首,凡百卷,名曰《西江集》。又有《玉堂闲话》3卷,记故事160余条。其《题麦积山天堂》诗日:“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日月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楱。天边为要留名姓,拂石殷勤于自题。”《题斗山观》诗:“霞衣欲举醉陶陶,不觉全家住绛霄。拔宅只知鸡犬在,上天谁信路岐遥。三清辽廓抛尘梦,八景云烟事早朝。为有故林松柏健,露华凉叶锁金飚。”

《开元天宝遗事》记事159条,记录大量宫内外琐闻杂事及风尚习俗,产生重大影响,不少资料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采用。如《肉腰刀》:“李林甫妒贤嫉能,不协群议,每奏御之际,多所谄人,众谓林甫为肉腰刀。又云林甫尝以甘言诱人之过,谮于上前,时人皆言林甫甘言为蜜。朝中相谓日‘李公虽面笑容,而肚中铸剑也’。”《依冰山》条:“杨国忠权倾天下,四方之士争其门。进士张彖者.陕州人也。力学有大名,志气高大,未尝馁折于人。或有劝彖令修诣国忠,可图显荣。彖日:‘尔辈以为杨公之势,倚靠为泰山,以吾所见,乃冰山也。或皎日大明之际,则此山当误人耳。’后果如其言。”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卒于住地,享年76岁。赠太子少保。今礼县石桥乡斩龙湾村有仁裕墓及神道碑。

参阅《旧五代史》卷128;

《新五代史》卷57;

《周故太子少师王公神道碑》

张策

张策(?—912年)字少逸,敦煌人。后梁名相。父同,唐容管经略使,后居洛阳敦化里。

策少聪敏好学,尤喜章句。尝浚井得古镜,铭日:“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同以为奇,策时年13岁,在傍道:“汉建安二十五年,曹公薨,改元延康。时岁十月,文帝受禅,又改黄初,是黄初元年无二月也,铭何谬欤?”同大惊,宗族皆以策有奇才高智。

策少好佛。乃落发为僧,居长安慈恩寺。黄巢起义军进攻长安,策又还俗,奉父母以避战乱,隐居田里十余年。

后被邠州帅王行瑜辟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王行瑜反,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伐,行瑜败死。“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召拜国子博士,迁膳部员外郎,后为韩建辟为判官、掌书记。建遣策聘于朱温,温见而喜日:“张夫子至矣。”遂留为掌书记,荐之于朝,累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史馆修撰。朱温建后梁,改为工部侍郎,加承旨。翌年,拜刑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判户部,不久迁为中书侍郎,以疾辞请去职,改刑部尚书致仕。“即日肩舆归洛,居于福善里,修篁嘉木,图书琴酒,以自适焉”。乾化二年(912年)秋,卒。

著有《典议》3卷、《制词歌诗》20卷、《笺表》30卷。

参阅《旧五代史》卷18;

《新五代史》卷35

赵犨

赵犨(chou 仇)(823—889年)原籍天水人,移居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1】末名将。曾祖宾、祖英奇、父叔父,世为陈州牙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