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肃历史人物
3146400000041

第41章 唐代(9)

僧孺、李宗闵为“牛党”首领,与李德裕一派党争剧烈。形成晚唐40年的“牛李党争”。大和六年(832年),李德裕为西川节度使。值吐蕃请与唐和约罢兵,而其维州吐蕃副使悉怛谋归唐,德裕上书请求以奇兵攻取维州,群臣均欲行德裕议,僧孺奏日:“此议非也。吐蕃疆土,四面万里,失一维州,无损其势。况……比来修好。约罢戍兵。中国御戎,守信为上,应敌次之,今一朝失信,戎丑得以为词。闻赞普牧马茹州,俯于秦、陇。若东袭陇坂,径走回中。不三日抵咸阳桥,而发兵枝梧,骇动京国。事或及此,虽得百维州,亦何补也。”文宗从僧孺之议,令李德裕送回降将悉怛谋。其时内官王守澄得势,引方士窃议朝政。文宗对宰相日:“天下何由太平。卿等有意于此乎?”僧孺奏道:“臣等待罪辅弼,无能康济,然臣思太平亦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上无****,下无怨讟;私室无强家,公议无拥滞。虽未及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退至中书,对同僚道:“吾辈为宰相,天子责成如是,安可久处此地耶?”因三上奏章请求退官。于是授淮南节度副大使。开成二年(837年),加检校司空,食邑2000户,为东都留守。“僧孺识量弘远,心居事外,不以细故芥怀。洛都筑第于怀仁里。任淮南时,嘉木怪石,置之阶庭,馆宇清华,竹木幽邃。常与诗人白居易咏其间,无复进取之怀”。又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武宗时,李德裕为相,李宗闵遭贬而死,僧孺也被贬为循州(在今广东惠阳东北)长史。宣宗时,牛党又重新得势,李德裕被贬死崖州,僧孺还朝,召为太子少师。

大中二年(848年),僧孺病卒。赠太尉,谥日文贞。著有传奇集《玄怪录》,《全唐诗》存其诗4首,《全唐文》存录其文19篇。

长子蔚,进士,由金州刺史历迁至检校兵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治梁三年调任。后黄巢人京师,蔚遁山南,“故吏民喜蔚至,争迎候”。以尚书右仆射致仕后卒。蔚子徽,举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次子丛,进士。仕至剑南西川节度使、吏部尚书。

今灵台县新开乡牛村有僧孺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阅《旧唐书》卷172;

《新唐书》卷174

李中敏

李中敏生卒年不详。字藏之,陇西人。唐代直臣。

元和末(820年)登进士第。性刚峭敢言,与杜牧、李甘等相友善,其文章志向亦相上下之间。沈传师任江西观察使,辟为判官。入朝拜为侍御史,后为司门员外郎。

大和六年(852年),大旱,文宗深为忧虑,下诏征求致雨之方。此时王守澄把持朝政,王与郑注诬陷罢逐宰相宋申锡后,朝中上下人人畏惧不敢言。中敏上奏道:“臣闻昔东海误杀一孝妇,大旱三年。臣顷为御史台推囚,华封儒杀良家子三人,陛下赦封儒死。然三人者,亦陛下赤子也。神策士李秀杀平民,法当死,以禁卫,刑止流。宋申锡位宰相,生平馈致一不受,其道劲正,奸人忌之,陷不测之辜,狱不参验,衔恨而没,天下士皆指目郑注。臣知数冤必列诉上帝,天之降灾,殆有由然。汉武帝国用空竭,桑弘羊兴筅榷之利,然卜式请享以致雨。况申锡之枉,天下知之,何惜斩一注以快忠臣之魂,则天且雨矣。”疏上被留宫中,朝臣皆为之担忧。翌年,中敏称病辞官。

后郑注被诛,宋申锡冤案昭雪,中敏复任为司勋员外郎。迁刑部郎中。再迁为谏议大夫,充任理匦使。又上奏日:“据旧例,投匦进状人先以副本呈匦使,或诡异难行者,不令进入。臣检寻文案,不见本敕,所由但云贞元奉宣,恐是一时之事。臣以为本置匦函,每日从内将出,日暮进入,意在使冤滥无告有司不为申理者,或论时政,或陈利害,宜开其必达之路,所以广聪明而虑幽枉也。若令有司先见,裁其可否,即非重密其事,俾壅塞自伸于九重之意。臣伏请今后所有进状及封事,臣但为引进,取舍可否,断自中旨。庶使名实在兹,以明置匦之本。”诏准按中敏意办理。后迁为给事中。大宦官仇士良以开府官阶要求荫袭其子,中敏日:“内谒者监,安得有子?”仇士良极为惭愤。因此,中敏又辞官去职。开成末(840年),再为婺(今浙江金华县)、杭二州刺史,卒于官。

参阅《旧唐书》卷171;

《新唐书》卷118

张议潮

张议潮(799—872年)又名义潮,沙州(今敦煌市)人。唐代河西地方首领。

安史之乱后,吐蕃乘机入侵疆土,先后攻占河西、陇右各州。大中年间(847—849年),吐蕃发生内乱。议潮暗中广结英雄,发动被奴役的汉族和各族民众,准备起义,反抗吐蕃占领。

大中二年(848年),议潮拥众起义,吐蕃守城者惊走,遂摄州事。为向唐朝廷告捷,派遣10队使者,携带10份同样的表文,分10路去长安。至大中五年(851年),议潮起义军先后收复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10个州。同年春,唐宣宗授议潮为沙州防御使。议潮派其兄张议潭入长安献河陇11州图谱,受到朝廷的热情接待。唐置归义军于沙州,授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管理11州军事政治事宜。至咸通四年(863年),又收复了凉州。至此,整个河西地区又回归唐王朝。

议潮收复河西后,清除吐蕃遗留的落后习惯和统治方式,“训以华风”,使之“一同内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进行水利建设,整修农田。敦煌石室发现的遗书记载,唐末沙州沟渠纵横,每一沟渠设置有“渠头”、“升门”等人员,专职管理渠道,使敦煌一带“万户歌谣满路,千户谷麦盈仓”。

咸通八年(867年),奉命人朝,授司徒,右神武统军。

敦煌石窟156号唐窟壁画中,绘有“张议潮出行图”,图中队伍庞大,阵容壮观。当时沙州还流行着《张议潮变文》,歌颂其事迹。咸通十三年(872年),卒于长安,追赠为太保。

参阅《旧唐书》卷18(下);

《新唐书》卷216(下);

《敦煌市志》

李蔚

李蔚(?—879年)字茂休,陇西人。唐相。祖上公,陕虢观察使。父景素,大和进士。

蔚开成末年举进士,选拔优秀,授监察御史。咸通五年(864年),权知礼部贡举。翌年,拜礼部侍郎,后任尚书右丞。唐懿宗崇信佛教,糜费扰民,蔚上书恳谏,日:

“臣闻孔丘圣者也,言则引周任之言;符融贤者也,谏必称王猛之议。诚以事求师古,词贵达情。陛下自缵帝图,克崇佛事,止当修外,未甚得中。臣略采本朝名臣启奏之言,以证奉佛初终之要。

天后时,曾营大像,功费百万,狄仁杰谏日:‘夫宝铰殚于缀饰.瑰材竭于轮奂。功不使鬼,必在役人,物不天求,皆从地出,非苦百姓,物何以求?物生有时,用之无度,臣每思惟,实所悲痛。至如往在江表,像法盛兴,梁武、简文,施舍无限。及乎三淮沸浪,五岭腾烟,列刹盈衢,无救危亡之祸;缁衣蔽路,岂益勤王之师?况近年以来,风尘屡扰,水旱失节,征役稍繁。必若多费官财,又苦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此切当之言一也。

中宗时,公主外戚,奏度僧尼,姚崇谏日:‘佛不在外。求之于心。佛图澄最贤,无益于后赵;罗什多艺,不救于姚秦。何充、符融,皆遭败灭;齐襄、梁武,未免灾殃。但志发慈悲,心行利益,若苍生安乐,即是佛身。’此切当之言二也。

睿宗为金仙、玉真二公主造二道宫,辛替否谏日:‘陛下爱两女而造两观,烧瓦运木,载土填沙。道路流言,皆云用钱百万。陛下圣人也,远无不知;陛下明君也,细无不见。既知且见,知仓有几年之储?库有几年之帛?知百姓之间可存活乎?三边之士可转输乎?今发一卒以捍边陲,追一兵以卫社稷,多无衣食,皆带饥寒,赏赐之间,迥无所出。军旅骤败,莫不由是。而陛下破百万贯钱,造不急之观,以贾六合之怒,以违万人之心。’此切当之言三也。

替否又谏造寺日:‘释教以清静为基,慈悲为主。常体道以济物,不利己而害人;每去己以全真,不营身以害教。今三时之月,筑山穿池,损命也;殚府虚藏,损人也;广殿长廊,营身也。损命则不慈悲,损人则不济物,营身则不清静。岂大圣至神之心乎?……臣以为减雕琢之费以赈贫人,是有如来之德;息穿掘之苦以全昆虫.是有如来之仁;罢营葺之直以给边陲,是有汤武之功;迴不急之禄以购清廉,是有唐虞之治。陛下缓其所急,急其所缓,亲未来而疏现在。失真实而冀虚无。重俗人之所为,轻天子之功业,臣实痛之。’此切当之言四也。

臣观仁杰,天后时上公也;姚崇,开元时贤相也;替否,睿宗之直臣也。臣每览斯言,未尝不废卷而太息,痛其言之不行也。伏以陛下深重缁流,妙崇佛事,其为乐善,实迈前踪。但细详时代之安危,渺鉴昔贤之敷奏,则思过半矣,道远乎哉!臣过忝渥恩,言亏匡谏,但举从绳之义,少裨负康之明。营缮之间。稍宜停减。”

懿宗优诏褒扬。后任京兆尹、太常卿。再以本官同平章事.加中书侍郎,与卢携、郑畋同辅政。后罢相,外出任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又任宣武节度使,继任淮南节度使。调离后民众上书要求留任,诏许留任一年。

僖宗初,任吏部尚书、检校司空,后为东都留守。乾符六年(879年),河东叛乱,镇守主帅被杀,朝廷以蔚曾在太原有政声,受人民拥护,调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抵任三日而殁。

子三人:渥,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洵,官至福建观察使。泽,无闻。

参阅《旧唐书》卷178;

《新唐书》卷181

辛谠

辛谠(dang党)(?—879年)兰州金城(今兰州市)人。唐忠义之臣。名将、太原尹辛云京之孙。

谠“学《诗》、《书》,能击剑,重然诺,走人所急”。初为李峄从事,主管钱谷。“性廉劲,遇事不处文法,皆与之合”。后罢职,寓居扬州,年50岁,不肯出仕谋官,而慨然常有济世之志。

咸通十年(869年),庞勋反叛于徐、泗一带,攻城掠地,战祸惨烈。泗州(在今安徽泗县东南)守将杜慆被围困于城中。谠闻知.“仗剑孥小艇趋泗口,贯贼栅入城见慆。怊素闻其名,握手日:‘吾僚李延枢尝为吾道夫子为人,何意临教?吾无忧矣’”。谠亦认为慆可共事,于是求还回与妻子诀别,然后再来会,与慆共同誓死抗敌。此时敌兵势力极盛,众人皆向南出逃,而谠独北行。谠去后未归。慆忧虑其能否复来,延枢知必来归,对慆说:“谠至,可表为判官。”慆许诺延枢之议。不久,谠果复来归,慆喜道:“围急,飞鸟不敢过,君乃冒白刃入危城,古人所不能。”

敌兵围城达三月之久,救兵被击败,泗州城更加危急。谠率壮士十人持斧乘夜砍敌栅突围而出,前往淮南求救援兵,拜见淮南节度使令狐绚及浙西审权。当时普遍传说泗州已被敌攻陷,审权怀疑谠已投敌,为敌利用前来行诈,因而将谠囚禁。大同防御使李峄为其辩解,称谠忠诚可信,审权始释放谠并出兵救泗州。谠领救兵5000人一路拼杀,斩杀敌人600余人,方人泗州。“城上欢叫,慆与下迎泣,表其功于朝,授监察御史。围凡十月乃解,卒完一州”。

谠在求救兵时,曾十多次路过家门口,但未曾与妻子见面,筹集军粮达20万。后以功拜豪州刺史,迁曹(今山东曹县境)、泗二州刺史。乾符末(879年),终于岭南节度使。

谠少年时有大力,“耕于野,有牛斗,众畏奔践,谠直前,两持其角,牛不能动,久而引触,竟折其角。里人骇异,屠牛以饭谠。然谠癯短,才及中人”。

参阅《旧唐书》卷187(下);

《新唐书》卷193

李朝威

李朝威生卒年不详。陇西人。生平事迹无考。唐代中期著名传奇作家。作品有《柳毅传》传世。

《柳毅传》为唐代传奇代表作之一,记述柳毅上京考试落第,归湘滨途中道经泾阳,遇一牧羊女子自称龙女,被丈夫泾川龙王次子厌弃,受婆家虐待,逐至荒郊牧羊,托毅寄书于其父洞庭龙君。毅慨然送信于洞庭君。洞庭君之弟钱塘君性刚烈,杀仇家,救回龙女,并欲将龙女嫁柳毅,毅俨然拒绝。后毅迁居金陵,再娶冒充范阳卢氏的龙女,有情人终成眷属。构思奇特,布局宏伟,情节曲折,笔调优美,极富浪漫色彩。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唐人传奇留遗甚少,而后来煊赫如是者,惟《莺莺传》及李朝威《柳毅传》而已。”

《柳毅传》对后代文学影响一直不衰。元人尚仲贤作《洞庭湖柳毅传书》,李好古作《沙门岛张生煮海》,明人黄说仲的《龙萧记》,清初李渔的《蜃中楼》等以及现代神话电影《柳毅传书》,戏剧《张生煮海》、《龙女牧羊》均依据此传奇编成。

今陇西县城文化广场有“龙女牧羊”塑像,象征《柳毅传》中龙女。

参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陇西县志》

【1】李渊籍贯,两《唐书》记载不一致。《旧唐书》载:“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新唐书》载:“陇西成纪人也。其七世祖暠,当晋末,据秦、凉自王,是为凉武昭王。”

【2】******读冯梦龙《智囊》卷二十二《兵智部·制胜·孙膑》的批语(见《******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6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3】“******读欧阳修等《新唐书》卷八十《李恪传》的批语(见******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33~2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4】《旧唐书·张果传》栽:“张果者,不知何许人也。”《新唐书.张果传》载:“张果者。晦乡里世系以自神,隐中条山,往来汾晋间,世传教百岁人。”《全唐诗·张果传》栽:“张果,两当人。”《大明一统志》载:“登真洞,在鸑鷟山,乃张果登真之所。”嘉靖《重修一统志》栽:“集体观,在两当县东二十里,登真洞傍。宋建。”

【5】《旧唐书》本传记为“山东人”,误。

【6】毛岸青、邵华:《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书法》见《嘹望》1983年第12方面作各种猜测,以便提高评价,其实不必,不要管那些纷纭聚讼。

【7】杨建业:《在******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获》(见1978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

【8】关于吕向籍贯,《新唐书·吕向传》:“亡其世贯,或日泾州人”。《旧唐书》无传吉林人民出版社《二十六史大辞典》记为“泾州人”。

【9】《旧唐书·段秀实传》载:“陇州汧阳人也。”《新唐书·段秀实传》载:“本姑臧人.曾祖师溶,仕为陇州刺史,留不归,更为汧阳人。”

【10】侯忠义《隋唐五代小说史》载:“《续玄怪录》,又称《搜古异录》、《纂异》,系续牛僧孺之书。作者李复言,据《太平广记》卷128引《尼妙寂》篇云:‘大和庚戌四年(830年),陇西李复言游巴南’,知其祖籍陇西,

【11】引自******读《初唐四杰集》批语。(见《******读史古籍批语集》第1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12】引自******1965年7月21日致陈毅的信。(见《******书信选集》第606页)

【13】《旧唐书·皇甫镩传》栽为“安定朝那人”。《新唐书·皇甫镈传》栽为“泾州临泾人”。东汉末,朝那迁治临泾,故两《唐书》所记实为同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