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肃历史人物
3146400000040

第40章 唐代(8)

穆宗在东宫时,即具知镩奸邪,听政之日,下诏日:“皇甫镩器本凡近,性惟险狭,行靡所顾,文无可观,虽早践朝伦,而素乖公望。自掌邦计,属当军兴,以剥下为徇公,既鼓众怒;以矫迹为孤立,用塞人言。洎尘台司,益蠹时政,不知经国之大体,不虑安边之远图,三军多冻馁之忧,百姓深凋瘵之弊。事皆无蔽,言悉虚诬,远近咸知,朝野同怨。而又恣求方士,上惑先朝,潜通奸人,罪在难舍。合加窜殛,以正刑章,俾黜暇荒,尚存宽典。”贬为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参军,死于贬所。

镩弟镛,字和卿,举进士。镩为相时,为河南少尹,见铸权宠太盛,每劝诫傅,而镩不悦,乃求为右庶子。镩获罪,朝廷素知镛正直,且有先见之明,不仅未获罪,且征为国子祭酒,改太子宾客,秘书监。后除太子少保分司。镛能文,尤工诗,乐道自怡,当世名士皆与之交。有文集18卷,著《性言》14篇。

参阅《旧唐书》卷135;

《新唐书》卷167

李程

李程出生年不详。字表臣,陇西人。唐相。

贞元十二年(796年)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辞科,作《日五色赋》,“造语警拔,士流推之”。任兰田尉,县有十年积案,程皆判决。贞元二十年(804年),入朝为监察御史。其年秋,召充翰林学士,再迁司勋员外郎,赐爵渭源县男。

兀和三年(808年),出任隋州刺史,以政绩优异赐金紫服。李夷简镇西川,辟为成都少尹。元和十年(815年),入朝为兵部郎中,知制诰。韩弘为淮西都统,诏命程前往宣慰。翌年,拜中书舍人,权知京兆尹事。又历御史中丞、鄂岳观察使,还朝为吏部侍郎。

敬宗初,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敬宗年幼,好治宫室,畋游无度,欲于宫中营造新殿,程谏日:“自古圣帝明王,以恭俭化天下。陛下在谅闇之中,不宜兴作,愿以瓦木迴奉园陵。”敬宗欣然听从其议。又奏请置侍讲学士,选名臣备皇帝询问。加授中书侍郎,晋封彭原郡公。宝历二年(826年),为检校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河东节度使。再转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平章事、河中尹、河中晋绛节度使。

大和六年(832年),召拜入朝,为检校司空、左仆射。上奏日:“臣所添官上礼,前后仪注不同。在元和、长庆中,仆射数人上日,不受四品以下官拜。近日再定仪注,四品以下官悉许受拜……臣进退未知所据。”文宗敕令仆射上仪以大和四年令为准,不可更改。

程“艺学优深,然性放荡,不修仪检,滑稽好戏,而居师长之地,物议轻之”。然最受文宗赏识,尝日:“高飞之翮,长者在前。卿朝廷羽翮也。”后出为襄州(今湖北襄阳县)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

武宗继位后,任为东都留守。卒,年77岁。赠太保,谥日缪。

子廓,进士,累官至刑部侍郎。

参阅《旧唐书》卷167;

《新唐书》卷13

李训

李训(?—835年)始名仲言,字子垂,一字子训。陇西人,肃宗时宰相李揆祖孙。唐相。

训“形貌魁梧,神情洒落,辞敏智捷,善揣人意”。举进士。补太学助教,辟河阳节度府。从父逢吉为宰相,以训阴险善谋事,甚为亲昵。训因中伤李程,流放岭南,会赦得还,居洛阳。

时郑注在昭义府为僚佐,训谓“当地操权利者皆龌龊,吾闻注好士,有中助,可与共事”。于是前往拜见注,与注“相得甚欢”。李逢吉被罢相为东都留守,怏怏不乐,常思复任为相,知训与郑注相善,“遗训金帛珍宝数百万,令持人长安,以赂注。注得赂甚悦,乘间荐于中尉王守澄,乃以注之药术、训之《易》道,合荐于文宗。……帝见其指趣,甚奇之”。大和八年(834年),任国子《周易》博士,充翰林侍讲学士。人院之日,文宗赐宴,宣法曲弟子20人奏法曲以示恩宠,“两院谏官伏阁切谏,言训奸邪,海内闯知,不宜令侍宸扆”,文宗不听。

文宗以宦官权宠太过,相继为祸,意欲根除其势力,但处身深宫,为宦官包围,难与将相明言。因郑注与宦官王守澄善,欲使注为训之援助,而不为宦官所怀疑。训人翰林后,在解《易》之际,再三激励文宗,文宗以其“言论纵横,谓其必能成事,遂以真诚谋于训、注。自是二人宠幸,言无不从,而深秘之谋,往往流闻于外”。大和九年(835年)七月,改授训为兵部郎中、知制诰,充翰林学士。两月后,又任为礼部侍郎、同平章事。

训任相位执掌权力后,即谋诛除宦官势力。宦官陈弘庆自元和末以弑逆恶名远闻,时任襄阳监军,召自汉南,至陇南青泥驿(在今徽县铁山上),遣人杖杀。王守澄自长庆(821—824年)以来知枢密,典禁军,作威作福。训罢去禁军之权,改为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旋赐毒酒杀之。于是“训愈承恩顾。每别殿奏对,他宰相莫不顺成其言,黄门禁军迎拜戢敛”。训周围依附之士,大多本为狂怪险异之流,此时亦取正直言所,顺乎人心。因此,“天下之人,有冀训以致太平者,不独人主惑其言”。

训虽为注所引荐得势,但地位显赫后,与注相嫉,势不两立,外任注为凤翔节度使。待除宦官后,再除掉注。于是以亲信王瑶为太原节度使,郭行余为,邡宁节度使,罗立言权知京兆尹,韩约为金吾将军,李孝本权御史中丞。命瑶、行余多招募兵士以壮大实力。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文宗御紫宸殿,训与韩约诈奏“金吾左仗院石榴树,夜来有甘露”,百官称贺,文宗命左右军中尉、枢密内臣大宦官仇士良、鱼志弘率诸宦官往视。训召王瑶等所募壮士为伏兵,欲一举尽诛灭宦官。仇士良觉变,急押帝还宫,指挥禁军大杀朝官。宰相王涯、贾觫、舒元舆闻变出走。“杀诸司吏六七百人.复分兵屯诸宫门,捕训党千余人斩四方馆,流血成渠。……诏出卫骑千余,驰咸阳、奉天捕亡者,大索都城,分掩(王)涯、(李)训等第,兵遂大掠”。后王瑶、韩约、王涯、贾觫、舒元舆等皆被捕杀。训逃往终南山,又出奔凤翔,被擒杀。此即“甘露之变”。

参阅《旧唐书》卷169;

《新唐书》卷179

李石

李石生卒年不详。字中玉,陇西人。唐相。元和十三年(818年)进士。机警有方略,精吏术。

初在李听部下。大和三年(829年),累迁郑滑行军司马,进户部侍郎、判度支。入朝奏事,应对明辩,得到文宗赏识。当时朝廷朋党倾轧,文宗意在选拔新进,以求革除党争之弊,石以本官同平章事。石气度豁达坦荡,当官不屈权势。“甘露之变”(835年)中,宰相李训等被杀,株连者千余人,宦官势力大为膨胀,常凌辱朝臣,每引用李训为例打击文臣。石因对日:“京师之乱,始自训、注;而训、注之起,始自何人?”宦者仇士良等不能答,“其势稍抑,缙绅赖之”。江西、河南两道观察使共议以120名兵额衣粮费用招募勇健充当宰相侍从。石上奏申述己见:“宰相上弼圣政,下理群司。若中正无私。宗社所佑,纵逢盗贼,兵不能伤。若事涉隐欺,心怀矫妄,虽有防卫,鬼得而诛。臣等愿推赤心以答圣奖。孟轲知非臧氏,孔子不畏匡人。其两道所进衣粮,并望停寝,依从前制置,只以金吾手力引从。”帝从其议而依前制。

田全操以巡边使回京,跑马进入金光门。有从人谎言“兵至”,百官朝退,仓皇骇散,市人一时大噪,尘土四起。二相在中枢,郑覃以人言可畏,欲外出躲避。石日:“事势不可知,但宜坚坐镇之。冀将宁息。若宰相亦走,则中外乱矣。必若继乱,走亦何逃?任重官崇,人心所属,不可忽也。”遂“视簿书,沛然自若”。至晚,内外始平定。此日,如无石之镇定与金吾大将军陈君赏率部维持,即引起变乱。

开成元年(836年),石等奏放免京畿一年租税,及正、至、端午进奏,并停三年,其钱代充百姓纽配钱。后加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领盐铁转运使。文宗论政道:“为国之道,致治甚难。”石对日:“朝廷法令行则易。臣闻文王陟降在上,陛下推赤诚,上达于天,何忧不治。”奏准咸阳令韩辽请开“兴成渠”工程,使“自咸阳至潼关.三百里内无车挽之勤,则辕下牛尽得归耕,永利秦中矣”。

开成三年(838年)正月,早朝,骑马至亲仁里,遇盗,被射伤.马逸,盗挥刀砍石而断马尾,石得脱险。文宗骇愕,派宦官慰问并赐良药。此日,京师震恐,人心惶乱。石因卧床养伤而固辞相位.诏以中书侍郎平章事为荆南节度使。自“甘露之变”后,朝中权归于宦官,皇帝受其威逼,不能自立。石起用为相后,“以身徇国,不恤近悻,张权纲,欲强王室,收威柄”。受到宦官仇士良等嫉恨,常欲加害石。石外任,士大夫阶层甚为愤恨宦官。

会昌三年(843年),加检校司空平章事,爵陇西郡开国伯、食邑700户,后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等。任太子少保,卒,年62岁。赠尚书右仆射。

弟福,字能之。大和进士。亦官至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太子太傅。

参阅《旧唐书》卷172;

《新唐书》卷131

李让夷

李让夷生卒年不详。字达心,陇西人。唐相。

元和十四年(819年)中进士,辟为镇国李绛府判官。又从西川杜元颖幕府。与宋申锡相友善,申锡为翰林学士,荐让夷为右拾遗,不久拜为学士,转为左补阙。大和三年(829年),迁职方员外郎,左司郎中充职。大和九年(835年),拜谏议大夫。

开成元年(836年),起居舍人李褒被免职,文宗对李石日:“褚遂良以谏议大夫兼起居郎,今谏议谁欤?可言其人。”石以冯定、孙简、萧俶、李让夷相对,文宗道:“让夷可也。”李固言欲用崔球、张次宗,郑覃道:“崔球游宗闵之门,赤墀下秉笔记注,为千古法,不可用朋党。如裴中孺、李让夷,臣不敢有纤芥异论。”其为人主大臣看中竟至如此。翌年,拜中书舍人。以郑覃此言,深为权臣所妒,终文宗之世未能升迁。

武宗初,李德裕复入朝为相,受重视,三迁至尚书右丞,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潞州平定,授为检校尚书右仆射。

宣宗立,进为司空、门下侍郎,为大行山陵使。再拜为淮南节度使。以病还,卒于道。

让夷廉介不妄交,虽处位显要,以俭约自律,为世人叹赏。

参阅《旧唐书》卷176;

《新唐书》卷181

牛僧孺

牛僧孺(780—848年)字思黯,安定鹑觚(chun gu 淳沽)(今灵台县东北)人。唐名相。隋仆射奇章公牛弘后代,出身于陇右世家。祖父牛绍、父亲牛幼简皆官微职。幼孤,下杜樊乡有赐田数顷,依以为生。

永贞元年(805年),擢第进士,时年26岁。元和三年(808年),登贤良方正制科。与李宗闵、皇甫浞批评时弊,语言鲠直,激怒宰相李吉甫,多年未被重用。后被任命为伊阙县(在今河南洛阳南)尉,转河南尉。李吉甫死后,僧孺调迁为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考工员外郎、集贤殿学士。穆宗即位,拜为库部郎中知制诰,同年又调迁御史中丞。

僧孺执法严明,对各州府刑狱淹滞造成人多冤枉的时弊,上书弹劾并依法查处,使朝野肃然。宿州刺史李直臣贪赃枉法,按律当诛。“赂宦侍为助”,穆宗以直臣有才,欲免其罪而用之。僧孺辩曰:“凡人不才,止于持禄取容耳。帝王立法,束缚奸雄,正为才多者,禄山、朱泚以才过人,浊乱天下,况直臣小才,又何屈法哉?”穆宗嘉其守法,面赐金紫。长庆二年(822年),拜户部侍郎。翌年,以本官同平章事。有朝臣送钱物,退而不受。穆宗深赞其廉正,对左右道:“我不谬知人。”迁为中书侍郎。

敬宗即位,加封奇章郡公,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宝历年间,宰相李逢吉排挤守正朝臣,僧孺见宠臣左右朝政,请求去位者多次,遂以检校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鄂州刺史兼武昌军节度使。任内整顿吏治,端正民风,筑城设防皆有成效,任职五年,“鄂人无复岁费”。

太和三年(829年),李宗闵当政,屡次举荐僧孺。太和四年(830年),复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翌年,幽州军副兵马使杨志诚驱逐节度使李载义,惊报传京,震撼朝廷。文宗召群臣问计,僧孺献计平定事变,加封为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后又任淮南节度使、尚书左仆射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