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
伏羲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位帝王。一作宓羲、包牺、伏戏等,又称羲皇、戏皇、太昊、大皓等。风姓。母华胥怀孕十二年而后在成纪(今静宁县、秦安县一带)生伏羲。建都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境)。相传在位164年,寿194岁。
传说中的伏羲在位期间领导人民和大自然作英勇的斗争.在生产实践中始作八卦,发明渔猎工具,制订嫁娶礼仪,制造书契文字,制作历法,制作琴瑟礼乐。伏羲被誉为“人文初祖”,民间尊称“人宗爷”。
伏羲是原始社会西方部族的一位著名首领。由于伏羲氏族势力强大,融合于伏羲部族的其他部族及伏羲部族在许多代沿用伏羲名号。伏羲代表远古开始有畜牧业的一个时代。伏羲时代的历史背景当和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相当,约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间。伏羲部族以龙为图腾。成纪的中心部位在今天水市及平凉、静宁境域,故天水自古有“羲皇故里”之称。今陕西、河南、山东均有伏羲遗迹,是伏羲部族向东流动迁徙的遗存。
今天水市有两处伏羲庙,一处在北道区三阳川卦台山。始建于金代昌明年间(¨90—1196年),历时800余年;卦台山相传是伏羲画卦之处,尚有分心石、龙马洞遗迹。一处在今天水市区西关,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历时500余年,相沿成为全国性的祭祀中心。天水伏羲庙原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现存6600多平方米,有新旧建筑76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甘肃省正积极筹建以伏羲文化为主题的“中华始祖文化园”。1988年,天水市恢复祭典活动,1990年以来每年举办伏羲文化艺术节。1992年8月13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天水时曾题词:“羲皇故里”。从2005年开始,每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持举办公祭伏羲大典。海内外众多龙的传人纷纷前来参加隆重的祭典活动。2007年6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李铁映同志曾致“祭伏羲文”。
“太吴伏羲祭典”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阅【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第一;
《说文解字》第十五上;《易经·系辞下》
附:
祭伏羲文
李铁映
岁在丁亥,爻呈九五①,神州宇内,恭祭羲皇②,奉制辞日:羲皇吾祖,龙脉绵延。海国陆疆,气象万千。黄河西来,北国壮伟。长江东去,江淮沃田。昆仑横空,洞庭波澜。椰林凝翠,南疆丽娟。五岳③毓秀,荆花④萦树。长城逶迤,珠峰⑤柱天。嗟我中华,与天不老。念我先祖,功耀宸寰。羲皇吾祖,世传文载⑥。文明初萌,垂裕后昆⑦。八卦剖混,肇分阴阳⑧。一画开天,始判乾坤⑨。仰观天宇,俯察兽痕⑩。俪皮作礼⑾,正姓婚姻⑿。结绳为罟⒀,以畋以渔。发蒙畜养,基奠耕耘⒁。取火化腥⒂,开启天聪⒃。始造《驾辩》⒄,谐世八音。羲皇吾祖,华胄泱泱。继往开来,锐志兴邦。云谲波诡,歧路多艰。捧诱棒吓,时嚣尘扬。盛不迷忧,困不遗伤。弘毅道远@,岂容彷徨。惟法以度,惟民至上。睿智亿众,谐和万邦。中华辉耀,凤仪龙翔。太牢敬献,伏惟尚飨!
(本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今年6月22日撰颂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辞,由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代为诵读)
注释:
①农历夏至,即公历6月21日或22日,据《周易》记载,“夏至”正为“乾”卦“九五”之爻,就伏羲先天八卦而言,乾为天,位正南,与夏至相对应。
②羲皇:对伏羲氏的尊称,又称太昊,《荀子·正论》:“自太昊、燧人莫不有也。”昊,通“浩”。
③五岳: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④多荆花:紫荆花,指香港。
⑤珠峰:珠穆朗玛峰。国家测绘局最新数据(2005年),珠峰岩石面海拔高程为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⑥世传文载:伏羲氏系上古传说中的人物,经历史文献记载,成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这里表明其形成的历史过程。
⑦垂裕后昆:语出《书·仲虺之诰》:“垂裕后昆”。意思是给后代子孙留下功德业绩。后昆,指后裔、后代。
⑧剖混:指开辟天地,古代传说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称为混沌。这里指开启人类的认识混沌。
⑨肇分阴阳:指伏羲氏作八卦开始,人们才知道区分“阴阳”和“乾坤”。
⑩一画开天:指伏羲造八卦。相传伏羲画八卦,始于乾卦的第一画,乾为天,故云“一画开天”。
⑩仰观天象,俯察兽痕,语出《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田以渔。”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有相同的说法。
⑿俪皮作礼:俪,两、双。意思是用两张鹿皮作为聘礼。唐司马贞《三皇本纪》:“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⒀正姓婚姻:指伏羲氏正姓氏,别婚姻,以解决同姓结婚之事。
⒁结绳为罟:指伏羲教人结网捕鱼。《抱朴子·对俗篇》:“太昊师蜘蛛而结网。”《瞎夫论-五德志》:“结绳为网以渔。”《蜀中名胜记》卷八引《学齐占毕》,资州出土汉碑:“伏羲仓精,初造工(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
⒂发蒙畜养,基奠耕耘:据考古学家之说。
⒃取火化腥:《绎史》卷三引《河图挺辅佐》:“伏羲禅于伯牛,钻木作火。”还有一说认为,伏羲氏取的是雷电之火,后来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化腥,即化茹腥之食,意思是指伏羲氏教人用火把肉烤熟,改变吃生肉的习惯。
⒄开启天聪:指由于饮食结构和烹饪方式的变化,人的智力发育水准明显提高。
⒅《驾辩》:曲名。《楚辞·大招》:“伏羲《驾辩》,楚《劳商》只。”王逸注:“伏戏(羲)氏作瑟,造《驾辩》之曲。”
⒆弘毅道远: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女娲
女 娲相传是伏羲的妹妹,也是伏羲的妻子。风姓。
传说盘古开天地之后,女娲抟黄土造人。后因擎天柱断裂,天河决口,洪水滔天,猛兽横行,天地之间一片混乱,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拯救生灵,再次创世。又传,人世间遭受洪水劫难之后,只剩伏羲、女娲兄妹两人,即结为夫妇,繁衍人类。
女娲是一位母系氏族社会的著名首领,她的神话历史背景比伏羲要早,而他们属同一个血缘部族。
今秦安县世传为“娲皇故里”,境内现存有陇城女娲庙、县城娲乡圣母庙和女娲祠。陇城至今尚有许多与女娲相关的地名,如娲皇村、龙泉村、凤尾村;有以风姓命名的地名如风台、风沟、风谷、风茔,有女娲生风沟、长风台、葬风茔之说。据近年天水地区出土文物研究,女娲庙早在先秦即已存在。
参阅【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第一;
《淮南子》;《秦安县志》
岐伯
岐伯生卒年不详。北地(今庆阳市)人。上古时代伟大的学者,中医学理论的奠基者。
岐伯生而神灵,长而博识,洞察天地阴阳,四时运气之理,精通医术医药,曾和黄帝说医,黄帝以师事之。黄帝召见,共讨人体生理病理、医药诊治之道。三年中,回答了黄帝提出的1080个医学问题,黄帝遂尊其为“天师”。岐伯与黄帝总结出的医学道理众口相传,延于后世。战国时期,医学家们根据传说和记载,结合当时医学成就著成《黄帝内经》,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后世称《内经》为医书之祖,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
岐伯为黄帝师,又为黄帝臣,他明察地理,才智过人,通过分析病理,阐述治国为政的道理。他辅助黄帝打败了蚩尤,融合了炎帝氏族,结束了军事部落之间的连年混战,黄炎部族逐渐定居中原,成为华夏民族的主干。
岐伯“上穷天纪,下析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垂法以福万民”。在和黄帝论医中,他阐述了天文学、历算学、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以及哲学等多学科知识。他遵照黄帝旨意,制作镯镜、鼓角、灵髀、神征等,有很多发明创造。他著成《经方》、《本草》、《素问》诸书。
参阅【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第一
不窋
不窋(chu 绌)生卒年不详。周族部落首领。后稷之子。后稷纳姑氏生不窗。后稷死后,不窋承袭父职.在夏政权中继续担任主管农业的官职。后来,夏后氏太康沉溺于狩猎,不理国事,夏政日衰,使朝纲大乱,稷禾荒芜。不窋被去职失官,率部族迁居北豳(bin彬)戎狄之间(今庆城县一带)。
不窋到北豳后,以庆城一带为发祥地,开始了先周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活动。为了复兴后稷之业,不窋教育周族尊重当地民俗,注意民族团结,加强同戎族的联系,同时带领周族重农耕,种黍稷,不怠业,教民稼穑,为庆阳早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示范。不密施行教化,变易风俗,争取人心。他忠实继承和发扬后稷的美德,遵守宗旨,修订训典,守以敦笃,奉以忠信,深受北豳先民们的拥戴和敬重。此外,他还领导族人修建了不密城,逐步形成了统治阶层和管辖区域,这在周人振兴的历史上是一个重大进展。不窋故城遗址在今庆城县城东南三里处。县城东山为不窑居住地。不窑死后,葬于县城东帽盒山巅。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庆阳知府何岩立碑,书“周祖不密氏陵”,今墓址犹存。明代著名诗人庆阳李梦阳诗写道:“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窑坟。”
参阅《史记-周本纪》
公刘
公刘生卒年不详。古代周族部落首领。不窋孙,鞠子,周文王姬昌的十代祖先。鞠死后,公刘立。公刘忠诚厚道,笃爱人民,勤劳刚毅,勇于开拓,是一位具有政治远见和组织才能的古代英雄。
先周部族开始在北豳,立足点只是在庆城县周围,范围较小。传至公刘,由于社会经济大发展的需要,他将周人的活动地域由庆城县周围扩展到宁县、合水、正宁、镇原的塬面地带和沿马莲河流域的川道地区。他带领族人勘察地形,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制造农具,整修农田,种植五谷,为北豳川塬地带农业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使“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
后来,为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把先进的农业生产经济在更大的地域推广,并由此扩大政治影响,他率其部属自北豳(今庆城)迁至豳(今宁县城西),在此建公刘邑,十多年后,又同子庆节迁首府于南豳(今陕西旬邑)。这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转移大大开拓了周的基业.周的势力范围扩展为原北豳所在的庆阳市各县以及陕西省的旬邑、邠县、长武、淳化、耀县、宜君、黄陵等地。公刘迁豳后不懒惰、不苟安,利用宽广的土地种谷产粮,并渡过渭水伐取木材,修建房舍,制造船只,使豳地粮满仓囤,财物成堆,人口增加,到处是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周部族在政治军事方面取得重大发展。公刘被拥戴做了宗主和族长,开始在京邑居住。同时,周还设立了文武官员,建立了军队,并在基层设置了“大管家”,进行经济管理,征收贡赋,一个奴隶制国家的雏形逐渐形成。
公刘在庆阳一带造福甚多,后人饮水思源,为其修邑建庙,缅怀其恩德,尊其为神灵。今宁县一带尚存有公刘邑、公刘庄,庆城县城西南40公里高家崤有公刘古庙,每年3月18日,四方男女赴庙拜谒,表达奠祀之情。中国第一部著名诗集《诗经》中的《公刘》篇就是古代人民歌颂公刘业绩的一篇优秀诗歌。
参阅《史记·周本纪》
秦非子
秦非子生卒年不详。秦人先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900年前后。赢姓。
秦人自中涌(ju6决)起,迁居西戎之间,世保西垂(今礼县东北),至大骆,生非子及成,居犬丘(即西垂)。受秦民族游牧习俗的影响,非子喜放牧,擅长养马,犬丘人告知周孝王。公元前897年.非子应西周孝王征召,在拶于(qian牵)水、渭水之间(今陕西省眉县、扶风县一带)为周王室主持牧马。由于饲养得法,马匹大量繁殖,成绩卓著,受到孝王赞赏,孝王欲以非子为大骆立嗣。但其弟成之母乃申侯之女,立嗣事受到申侯反对。为此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准允他在秦亭建邑,由此“秦”成为非子部族的正式名称。故号秦赢。同时,以申侯女之子成为大骆适嗣,以和西戎。使秦人形成了以西犬丘和秦亭东西两个中心的活动区域。
秦亭在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后川河河谷。“秦”的本意是一种宜于养马的毛谷子,以秦为国号,反映了秦族和畜牧的密切关系。今天水市北道区西南林区有放马滩,传为非子的放马之地,1986年放马滩秦墓出土文物数十件,其中木板地图、毛笔都是目前全国出土的同类文物中最早的。在非子时代秦还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今陇南市西和、礼县及天水市所辖秦城、北道、张家川、清水,都是秦的游牧地。
参阅《史记·秦本纪》
秦襄公
秦襄公(?一前766年)祖秦仲时,非子异母弟成之后为大骆正嗣居西犬丘那一支秦人被反叛周王室的西戎所灭,周宣王继位后以秦仲为大夫,命其征讨西戎,秦仲在与西戎作战中又战死。秦仲有子五人,其长者日庄公。周宣王与兵七千人,命庄公等继续讨代西戎,终大败西戎。周宣王复赐予祖秦仲秦亭一支及祖地犬丘地,两处并而有之,封为西垂大夫,居于犬丘。庄公有子三人,长世父。世父为报家仇,决心与西戎决一死战,故让太子位于其弟。公元前777年庄公卒,世父弟即位,即秦襄公。
襄公即位后,戎、狄势力更加猖獗。襄公将其妹嫁给西戎中丰王为妻。公元前770年,周幽王在戎、狄的包围中被杀。为避戎、狄之难,周平王将都城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附近)。秦襄公派兵前来护驾,因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并把岐山以西之地赐给秦。周平王对秦襄公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从此,秦成为诸侯国,与其他各国有了外交往来,并互通聘享之礼。
襄公被封为“诸侯”后,积极履行他的使命:同戎、狄斗争。他一直在整顿武备,“备其甲兵,以讨西戎”。除制造了用于作战的兵车外,还制造了各种锐利的武器。襄公时期,秦国武装力量有了较快的增长。襄公八年(前770年)至十二年,秦在同戎、狄战争中并未取得胜利,周平王封给秦的“丰岐之地”仍在戎、狄控制之下,而秦人依旧只能活动于他们的故居“西垂”即西犬丘。公元前766年,襄公率军伐戎,到达岐地,襄公在这次东征中病死。
参阅《史记·秦本纪》
秦文公
秦文公(?一前716年)秦文公公元前766年即位为秦国的第二代国君,在位50年,初居西垂宫;公元前763年迁都□、渭两水会合处(今陕西省宝鸡附近)。
秦文公即位时戎族势力正炽,为消除戎族威胁。他继承父襄公遗志,继续对戎作战。公元前763年,秦文公率兵700向东部地区游猎;次年到达□、渭两水会合处,察看地形之后便举族东迁,并在此建新都邑。元前750年,秦文公兴兵进攻关中戎族(戎族自公元前770年灭西周之后即占有关中),大获全胜,真正占有了岐山之西周朝的赐封地,全面接收了周遗民。岐山本是周王朝的发祥地.周以农立国,农业经济相当发达,秦人占有这一地区之后。完全结束了游牧生活,开始了农耕生活,社会制度也随之由原始部落逐步转变为奴隶社会。至此,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亡故,被葬故地西山。近年考古发掘中.在礼县永兴乡大堡子山发现大规模的秦帝王陵墓及出土大量周、秦时代的文物。大堡子山秦人早期陵墓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阅《史记·秦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