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肃历史人物
3146400000034

第34章 唐代(2)

对于国家行政,他说:“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谨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又曾对魏徵道:“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无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朕虽无美质,为公所切磋,劳公约朕以仁义,弘朕以道德,使朕功业至此,公亦足为良工耳。”他在总结隋朝败亡教训中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为栽树,本根不摇,则树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安得不安乐乎?”

任用贤臣,虚心纳谏,被誉为千古典范。他曾对魏徵说:“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斯?”在回答长孙无忌关于魏徵原为太子建成部下加害世民的主谋,为何又信任而重用时,他说:“魏徵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徵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魏徵卒后,其亲往临吊恸哭,亲为制碑文,又自书于石。对侍臣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也!”涕泣不已。

由于能身体力行,励精图治,君臣一体,所以,“即位之始,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帝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大布恩德。是时,自京师及河东、河南、陇右,饥馑尤甚,一匹绢才得一斗米。百姓虽东西逐食,未尝嗟怒,莫不自安。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咸自归乡,竟无一人逃散。其得人心如此。加以从谏如流,雅好儒术,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每因一事,触类为善。初,息隐、海陵之党,同谋害太宗者数百千人。事宁,复引居左右近侍,心术豁然,不有疑阻。时论以为能决断大事,得帝王之体。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人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加供待,或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对外,则以武力定******、吐谷浑、高昌等地,征高丽。又对吐蕃、吐谷浑实行和亲政策,嫁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嫁弘化公主与慕容诺曷钵。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卒,年52岁。谥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昭陵。

世民为有唐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贞观之治”盛世的开创者。******对其军事才能作了极高评价,认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2】,但对他的政治失误也明确指陈:“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3】。”******在《沁园春·雪》中指出:“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意指武功甚盛,而缺乏文治方面的才能。

参阅《旧唐书》卷2、3;

《新唐书》卷2;《贞观政要》

权万纪

权万纪生卒年不详。天水人,后移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唐直臣。父琢玠,隋匡州刺史。

万纪“悻直廉约”,自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擢治书侍御史。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侍中王珪掌管内外官吏考绩,万纪弹劾其不公平,太宗询问追查,王珪不服。魏徵奏言:“房玄龄等皆大臣,所考有私,万纪在考堂无订正,今而弹发,非诚心为国者。”于是太宗放置不究.但以为万纪不依附权贵,因此予以奖赏礼遇。万纪又建言:‘‘宇文智及受隋恩,贼杀其君,万世共弃,今其子乃任千牛,请斥屏以惩不轨。”太宗听从其奏。

万纪与侍御史李仁发既以进言得重用,“颇掉罄自肆,众情懔懔”。魏徵又奏曰:“万纪等闇大体,诋讦弹射皆不实,陛下收其一切,遂敢附下罔上,钓强直名,迷夺圣明,以小谋大,群下离心。如房玄龄等且不得申,况疏贱之臣哉?”太宗觉悟,调任万纪为散骑常侍,免仁发职。数年后,复召万纪为持书御史。

久后,由御史中丞晋为尚书左丞,出为西韩州刺史。迁为吴王府长史。吴王畏其直,善待不敢放肆。时齐王李{;占不守法,太宗素赞赏万纪能左右吴王,于是转为齐王府长史。齐王祐亲昵群小无赖,万纪切谏不听,即向太宗上奏列举齐王祐的种种过失。太宗遣刘德威调查按问,因此召祐入朝。齐王祐恐惧,与亲信燕弘亮密谋杀害万纪。“万纪先引道。祐遣弘亮驰彀骑追击,斩首,殊支体,投圊中”,并杀因向万纪道说齐王过失的校尉韦文振。齐王李事占被平定后,赠万纪齐州都督、武都郡公,食2000户,谥日敢。

子玄初,官至兵部侍郎。

参阅《旧唐书》卷185(上);

《新唐书》卷100

权怀恩

权怀恩生卒年不详。天水人,移居京兆万年。唐良臣。祖弘寿,累官至太仆卿,封卢国公。父知让,官至博州刺史。怀恩为权万纪族孙。

怀恩以荫袭授为太子洗马。咸亨初(670年),累转尚乘奉御.袭爵卢国公。当时有奉乘安毕罗善于调马,甚为高宗宠爱,怀恩奏事,遇毕罗在帝左右戏,行为放荡无礼,怀恩退出后杖击毕罗四十。高宗知而叹赏,对侍臣日:“怀恩乃能不避强御,真良吏也。”即日拜为万年令。在任“为政清肃,令行禁止,前后京县令无及之者”。后历庆、莱、卫、邢四州刺史,洛州长史。

怀恩姿貌雄毅,“束带之后,妻子不敢仰视。所历皆以威名御下,人吏重足而立”。后任为宋州(今河南商丘)刺史。时汴州刺史杨德干亦以严肃与怀恩齐名。怀恩路经汴州,德干送于城郊,怀恩见新桥中间立木以禁车过往,对德干道:“一言处分岂不得,何用此为?”德干大惭,时论以为其不如怀恩。再转益州(今四川成都)大都督府长史。卒于任。

参阅《旧唐书》卷185(上):

《新唐书》卷100

薛万均

薛万均生卒年不详。敦煌人,徙居咸阳。与弟万彻均为唐初名将。父世雄,隋末为涿郡太守,万均与弟万彻均随父客于幽州(治今北京大兴县),二人俱以武略受到幽州割据者罗艺的重视和赏识。归顺唐之后,高祖李渊授万均上柱国、永安郡公。

窦建德率10万之众来攻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万均建议罗艺,“众寡不敌,当以计取之”。用弱兵阻水诱敌,万均以百人埋伏城侧。建德兵渡水过半,万均突出攻击,大败敌军。次年,建德又发兵20万攻幽州,敌兵已经上城堞,万均与万彻率勇士百人从地道突出,由敌背后奋击,敌兵溃走。

太宗李世民平刘黑闼,引万均为右二护军,深受器重。贞观初,迁殿中少监。柴绍率兵讨伐夏州(治今陕西横山县西境白城子)割据者梁师都,以万均为副。军行至朔方(今陕西横山县境内)数十里,师都盟军突厥兵骤至,唐兵阵营出现慌乱,万均与万彻突击奋勇迎敌,斩敌骁将,突厥兵大败溃走,进兵包围梁师都。师都部下杀师都而降,夏州平。拜左屯卫将军。后万均又被授为沃沮道行军副总管,从李靖讨吐谷浑。

万均、万彻各领百骑为前锋,与敌相遇,万均单骑突击,敌兵无敢抵挡,斩数千级,勇冠三军。追敌至积石山,敌兵来攻,斩敌将,敌众又溃,追至图伦碛方撤回,与李靖会于青海。太宗下诏勉劳,迁本卫大将军。又以副将协助侯君集征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高昌王麴智胜被迫投降,以功封潞国公。

有人上告万均与高昌女子乱,太宗欲追查,魏徵谏日:“君使臣以礼,若所诉实,罪且轻,虚则所失重矣。”于是太宗命不予追究。后太宗临幸芙蓉园,因清理防卫不谨被下狱,在狱中忧愤而卒。太宗大惊,甚为哀悼,亲为举哀,诏陪葬昭陵。

参阅《旧唐书》卷69;

《新唐书》卷94

薛万彻

薛万彻(?—651年)敦煌人,万均弟。归唐后,高祖李渊授为车骑将军、武安县公。

万彻随军征伐,屡建功勋。太子李建成视为亲信,常在左右。玄武门之变,万彻率宫兵与秦王李世民兵搏斗,呼喊将攻入秦王府,秦王将士大为恐惧,及见建成已被杀,始与数十骑逃亡终南山。太宗李世民多次派人招谕,出山来归,因其忠于所事之主,不予追究,后与兄万均随柴绍讨平梁师都,又从李靖攻伐突厥颉利可汗于塞北,以功授统军,晋爵郡公。后随李靖征伐吐谷浑,单骑冲击,勇冠三军。迁右卫将军,出为蒲州(今山西永济)刺史。为李赜副帅从伐薛延陀,率数百骑为先锋,大败敌军,追奔数十里,斩首三千余级。俘获马1.5万匹。以功别封一子为县侯。贞观十八年(644年),授左卫将军,尚丹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再迁右卫大将军,转杭州刺史、代州(今山西代县)都督、右武卫大将军。太宗曾对从臣日:“当今名将,唯李赜、江夏王道宗、万彻而已。李赜、道宗虽不能大胜,亦未尝大败;至万彻,非大胜即大败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以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精兵3万自莱州渡海进攻高丽(今朝鲜),至鸭绿水,以奇兵袭击大行城,与高丽步骑兵万余交战,斩其将所夫孙,遂进军泊沟城。敌兵3万来援.被击溃,攻拔其城。“万彻在军中,任气不能下人,或有上书言状者,帝爱其功,直加让勖而已,即为焚书”。永徽二年(651年)授宁州(今甘肃宁县)刺史。入朝,与房遗爱甚为亲昵,对遗爱言:“我虽病脚,坐置京师,诸辈犹不敢动。”遗爱日:“若国有变,当与公共辅荆王。”密谋败露,被诛杀。临刑大喊:“万彻大健儿,留为国家效死力固好,岂得坐房遗爱杀之乎。”

弟万淑,亦有战功。历官营州都督、检校东夷校尉,封梁郡公。

季弟万备,官至左卫将军。

参阅《旧唐书》卷69;

《新唐书》卷94

释智俨

释智俨(yan奄)(602—668年)俗姓赵,天水人。父赵景,申州录事参军。智俨乃唐代名僧,佛教华严宗创始人。

智俨12岁时,神僧杜顺向其父母求为抚养,其父母欣然许诺。顺即托付于足达法师,住至相寺,令其教诲。后有二梵僧求授以梵文,不久即熟。年14岁受戒。后学于常、辩二法师。进受具足戒后,听《四分》、《迦延》、《毗昙》、《成实》、《十地》、《地持》、《涅磐》等经论。后于琳法师处广学征心,索隐探微,领悟颇多。此时智俨以法门繁杂,未知从何置措,乃至经藏前礼而自誓,信手取之,得《华严》第一。于是在本寺智法师前听受此经。“虽阅旧闻,常怀新致。炎凉亟改,未革所疑。乃遍览藏经,讨寻众释”,得慧光文疏,欣然赏会,粗知名目。后遇异僧来,对其道:“汝欲解一乘教义者,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慎勿轻也。可一两月间镇慑思之,当自知耳。”智俨从此精研,于是得到重大启示,“遂立教分宗,制此经疏,时年二十七岁”,创立了华严宗。后继续钻研弘传华严宗教义,不与当代僧众相竞争议辩。至晚年,被请为皇子讲论佛理,官府供给颇为优厚。智俨精思多能,造诸佛报身之净土图一铺,“盖葱河之左,古今未闻也”。总章元年(668年)十二月圆寂,时年67岁。

智俨所撰义疏及解诸经论凡20余部,主要有《华严搜云记》10卷、《华严孔目章》4卷、《华严一乘十玄门》1卷、《华严五十问答》2卷、《金刚般若经略疏》2卷、《楞伽经注》7卷、《华严玄明要诀》1卷、《华严供养十门仪式》1卷、《无性摄论疏》1卷、《人道禅门秘要》1卷、《华严大相章》1卷等。

智俨两大弟子为义湘、法藏。义湘,俗姓朴,新罗国(今韩国)人,回国后为海东华严宗初祖。法藏,字贤首,原为康居(今中亚地区及新疆西部边境)人,故姓康,父谥赠侍中。法藏时华严宗极盛,法藏亦被赐号为贤首法师。著述极多,现存者即达23部。武则天极力提倡并支持华严宗,使华严宗在中国佛教及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唐】法藏《华严经传记》;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80年)唐太宗养宗室女。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中国古代为汉藏民族团结、西藏历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女性。

文成公主“容颜娟秀,美德具足”,精通文学、历算和相地之术.笃信佛教,在当时声誉甚著,各国使臣争相迎娶。国势强盛的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为加强与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大唐帝国的关系.促进西藏社会发展,极力求娶文成公主。贞观十年(636年),松赞干布遣大臣噶尔东赞等携金银财宝重礼求婚,太宗未许,吐蕃遂发兵攻破青海一带的吐谷浑及党项、白兰诸羌,进而进攻唐松州(今四川松潘),与唐交战失利后,再次遣使谢罪,并以5000两黄金及大量珍宝、铠甲等求婚,太宗许婚。

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为送亲使,携带释迦牟尼佛像、大批佛经及历史、历算、医药、四书、五经等大量汉族典籍,数万匹绸缎及大批侍从、工匠、技艺人、乐队远嫁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亲往青海柏海地方迎接。藏史载,公主入藏时所带佛经有360部,14种寺院法规施行法;历算图书300部:治疗408种病的药物、医疗法100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件、配药法4部”,最重要者为《汉公主大医典》,为藏医文献之发端。途经藏区康地朗珠堆塘时,公主教当地蕃民建造水磨。抵拉萨时,吐蕃王臣及蕃民举行规模盛大的欢迎仪式。婚后,文成公主与藏王松赞干布恩爱和睦。受文成公主影响,藏王极为崇尚倾慕汉文化.全力学习推广,加强与大唐的“甥舅”亲密关系,推动吐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遣酋豪子弟,请人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礼请汉地大寿天和尚至吐蕃,与藏人拉垅多贝吉负责翻译汉地佛经,而文成公主则为其施主。公主又亲为选择勘察寺址,设计形制,由藏王另一妃尼泊尔赤尊公主主持修建大昭寺,自己主持修建成小昭寺,大力弘传佛教,“十二年间僧侣与一般俗人均奉行佛教”。公主不喜吐蕃赭面陋俗,藏王令即改赭面之俗,“自变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公主又教藏人“垦田种植,安设水磨……使乳变奶酪,从乳取酥油,制成甜食品。以丝绸工织,以草制绳,以土作陶器”.使吐蕃社会“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关系极为密切。太宗征辽东还,松赞干布遣使上表云“奴添预子婿,喜百常夷”,献金鹅高达七尺,可容酒三斛。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遣王玄策出使西域,为中天竺所掠,松赞干布发精兵大破天竺兵,保护王玄策安全完成使命。唐高宗继位,松赞干布又致书丞相长孙无忌日:“天子初继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并献金银珠宝15种,致祭太宗。文成公主在吐蕃41年,于永隆元年(680年)逝世。其为汉藏民族关系的融合加深和西藏社会发展的卓越贡献,在汉藏民族中产生广泛深远的历史影响。她入藏时所带佛像现供大昭寺。大昭寺有文成公主塑像,千百年来受藏人祭拜敬仰。藏族传统戏有《文成公主入藏》赞颂她。藏族佛教寺院多有文成公主入藏壁画。

参阅《旧唐书》卷196;

五世****喇嘛《西藏王臣记》;

蔡巴·贡噶多吉《红史》

拓跋赤辞

拓跋赤辞生卒年不详。党项族。析支河曲(今甘南玛曲、碌曲及迭部一带)人。生活在唐太宗时代。党项族拓跋部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