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甘肃历史人物
3146400000033

第33章 唐代(1)

姜谟

姜谟(mo 模)(558—627年)秦州上邦(今天水市)人。唐开国功臣。祖真,后魏南秦州刺史。父景,北周梁州总管、建平郡公。

隋末,谟为晋阳(今山西太原)令。此时唐高祖李渊亦为太原留守,见谟才干气度,深为器重。而谟亦敬重李渊,对亲近者道:“隋祚将亡,必有命世大才,以应图箓,唐公有霸王之度,以吾观之.必为拨乱之主。”由此,与李渊交往颇深。李渊任为其大将军府司功参军。从渊平霍邑(今山西霍县),克绛郡(今山西新绛县)。监督大军渡黄河,兵士争渡,谟督令疏导,自昏至晓,全军安全渡河,李渊深为赞赏。唐军攻占长安后,授谟为相国府曹参军,封长道县公。

薛举进攻秦、陇,李渊以谟为陇右硕望,诏命谟前往陇右。安抚地方势力,承制以便宜从事。谟将赴陇右,奏日:“天人之望,诚有所归,愿早应图篆,以宁兆庶。老夫犬马暮齿,恐先朝露,得一睹升紫殿,死无所恨。”劝渊早日称帝,渊对其忠诚极其喜悦。谟与窦轨出散关,攻克河池(治今徽县)、汉阳(治今西和县)二郡。进军至长道(今西和县长道镇),与薛举军相遇,因窦轨轻敌,为举所败。谟被征召回京,任员外散骑常侍。

薛举、薛仁杲势力平定后,谟任为秦州(今天水市)刺史。高祖李渊对其道:“衣锦还乡,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凉州之路,近为荒梗,宜弘方略,有以静之。”谟到任后,以恩信施政.州人相谓日:“吾辈复见太平官府矣。”而盗寇皆来自首归顺,社会安定,百姓安乐。后转陇州刺史。武德七年(624年),因年老有疾辞职。贞观元年(627年),卒。增岷州都督,谥日安。

子确,字行本,贞观中为匠作大将。太宗修九成、洛阳二宫及诸苑,皆为总领,因勤勉有能受嘉奖,迁宣威将军、左屯卫将军。后为行军副总管征伐高昌,以功封金城郡公,赐物150段,奴婢70人。从太宗征高丽,中流矢卒。太宗赋诗悼念。赠左卫大将军、郕国公,谥日襄,陪葬昭陵。“行本性恪敏。所居官,虽祁寒烈暑无懈容,加有巧思,凡朝之营缮,所司必咨而后行”。

谟孙柔远,美姿容,奏对详辩。武后时,官至左鹰扬卫将军,通事舍人、内供奉。曾孙柔远子皎。与李隆基相交甚深。隆基即位,自润州长史征拜为殿中少监。“出入卧内,陪燕私,诏许拾敬,坐与妃嫔连榻,间击球斗鸡,呼之不名也。赐宫女、厩马及它珍物,前后不胜记。帝在殿庭玩一嘉树,皎盛赞之,帝遽令徙植其家”。

后皎参与诛窦怀贞等,以功晋殿中监、楚国公,食封400户。再迁为太长卿,监修国史。开元五年(717年)侍中宋璟以皎权宠过盛,奏请“放归田园,以恣娱乐”。后复任为秘书监。开元十年(722年),以漏泄宫中机密,被流放钦州,行至汝州而卒。天宝中,追增吏部尚书。子庆初袭封楚国公,尚新平公主,授驸马都尉。皎善画,尤长于画鹰。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赞日:“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列幽朔。观青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此鹰写真左右锦,却嗟真骨遂虚传。”

参阅《旧唐书》卷59;

《新唐书》卷91

李渊

李渊(566—635年)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或云陇西狄道(今临洮县)【1】。大唐帝国创建者。凉武昭王李暠七世孙,西魏八柱国之一李虎孙。李虎死后,追封唐国公。其父李晒袭爵,官至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

渊生于长安,七岁袭封唐国公,“倜傥豁达,任性率真,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历任刺史、郡守、卫尉少卿等职。后又任弘化留守、山西河东宣抚使。大业十三年(617年),任太原留守。

隋末,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渊命长子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次子世民“于晋阳密召豪右”。世民又秘密结好隋晋阳宫副监裴寂和晋阳令刘文静,共谋起兵,杀炀帝所派监视渊部的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将高君雅,使刘文静去求突厥相助。大业十三年(618年)六月,渊从太原出兵,于当年十一月攻克京都长安。渊约法十二条:“杀人、劫盗、背军、叛逆者死。”立炀帝孙杨侑为帝,自立为大丞相,晋封唐王。接着在“百寮上表请进”中即帝位,国号唐,改元武德,仍都长安。

渊称帝后,立即进行统一战争。至武德七年(627年),先后击败薛举、薛仁杲、李密、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徐圆朗等,又讨伐刘武周、高开道,降李轨、杜伏威、李子通、冯盎,统一全国。

同时进行一系列改革,罢郡置州,改刺史为太守,实行道、州、县三级建置;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废隋大业律令,颁新格;颁布租庸调法,实行均田制;兴办学校,发展教育,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秦王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迫渊改立其为太子。

渊老成持重,坚忍自恃,谨慎从事。在位8年,于“玄武门之变”后逊位,子世民即帝位,渊被尊为太上皇。

贞观三年(629年),渊徙居大安宫。贞观八年(634年),渊参与阅兵后于未央宫宴群臣,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使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笑日:“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崩于垂棋前殿,临终前下诏日:“既殡之后,皇帝宜于别所视军国大事。其服轻重,悉从汉制,以日易月。园陵制度,务从俭约。”谥日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上元元年(674年),改谥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增谥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渊起兵于乱世,扫平群雄建立唐朝,不失为一代雄主,然临机无断,性温少谋,才智均在世民之下。

参阅《旧唐书》卷1;

《新唐书》卷1

姜宝谊

姜宝谊生卒年不详。秦州上邦(今天水市)人。唐开国功臣。出身世宦之家。父远,为北周秦州刺史、朝邑县公。

宝谊入太学,学书法,学业无长进,于是弃学从武,为左翊卫士兵,积功历迁为鹰扬郎将。带领府兵,从唐高祖李渊镇守太原。李渊起兵于太原,授为左统军。在攻河西、克霍邑诸战役中均立战功.迁职右武卫大将军.晋爵永安县公。

刘武周遣其将黄子英数次攻掠雀鼠谷(今山西介休县西南),李渊遣宝谊进击。敌兵轻骑挑战,交战后接连败退,宝谊率兵追击.中伏被执,后乘机逃回。后与裴寂拒宋金刚之师,会战于汾州。双方合兵激战,裴寂力不支而撤走,宝谊被敌所俘。李渊闻知,为之泣下日:“彼烈士,必不下贼,死矣!”赐其家财物千段,米300斛。果然宝谊欲谋逃还,被敌发现杀害。临死之前,西向大呼:“臣无状,负陛下。”宋金刚被平定后,李渊下诏迎回其灵柩,赠左卫大将军、幽州总管,谥日刚。

子协,善篆籀文。历官燕然都护、夏州都督,封成纪县侯,谥日威。

参阅《新唐书》卷88

令狐德棻

令狐德棻(fen 分)(583—666年)敦煌人,后徙居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隋鸿胪少卿令狐熙之子。唐代名臣,著名史学家。

德棻出身河西大族,博览文史,早有文名。隋末为药城长。因时世混乱不就职。唐高祖李渊入关,任为大丞相府记室。武德元年(618年),转起居舍人,迁秘书臣,与侍中陈叔达等受诏撰《艺文类聚》。

时当大乱之后,经籍散佚,德菜奏请购买遗书,组织人力补录.经数年,群书略为完备。德菜又建议高祖编修梁、陈、齐及北周、隋各代史。高祖诏萧瑀、王敬业、殷闻礼主修魏史,德棻、陈叔达、庾俭主修周史,封德彝、颜师古主修隋史,崔善为、孔绍安、萧德言主修梁史,裴矩、祖孝孙、魏徵主修齐史,窦醚、欧阳询、姚思廉主修陈史。经数年未能完成而罢。

贞观三年(629年),太宗李世民又下诏恢复编修国史,令德棻与岑文本修周史,李百药修齐史,姚思廉修梁、陈史,魏征修隋史,房玄龄总监诸代,德棻总知类,统一体例,规范各史。梁、陈、齐、隋各史修成,德棻得赐绢400匹,迁礼部侍郎,兼修国史。晋爵彭城子。又撰《氏族志》,赐帛200匹,转太子右庶子。太子承乾废,受牵连被除名。贞观十八年(644年),任雅州(今四川雅安)刺史,接着被免职。后为房玄龄推荐,统领18人改撰《晋书》,书成后任秘书少监。

永徽元年(650年)又任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及《五代史志》,迁太常卿。高宗召宰相重臣及弘文馆学士于中华殿而问日:“何者为王道、霸道?又孰为先后?”德棻对日:“王道任德,霸道任刑。自三王以上,皆行王道;惟秦任霸术,汉则杂而行之;魏晋以下,王、霸俱失。如欲用之,王道为最,而行之为难。”高宗又问:“今之所行,何政为要?”德菜日:“古者为政,清其心,简其事,以此为本。当今天下无虞,年谷丰稔,薄赋敛,少征役,此乃合于古道,莫过于此。”又问日:“禹、汤何以兴?桀、纣何以亡?”德菜日:“传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高宗甚悦。后迁国子监祭酒,以修贞观十三年以来实录之功,赐物400段。此后,又撰《高宗实录》30卷,晋爵为公。龙朔二年(662年)请求致仕,加金紫光禄大夫。乾封元年(666年)卒于家,年84岁。谥日宪。

德棻晚年,尤勤于著述,国家凡有修撰重要史书,无不参予,颇为当时社会所称赏。

参阅《旧唐书》卷73:

《新唐书》卷102

李大亮

李大亮(585—644.年)陇西狄道(今临洮县)人。唐代名将。魏度支尚书李琰曾孙,后徙泾阳(今陕西泾阳县),故又为泾阳人。隋末,为韩国公庞玉行军兵曹。与李密部交战,兵败被俘,同时百余人皆被杀。密将张弼交谈赏识大亮,结为至交。

大亮有文武才略。高祖李渊入关,任为土门(今陕西富平县西)令。时饥荒多盗,大亮招抚流亡,扶持贫困,卖所乘马,资助百姓垦田耕种,获大丰收,利用有利时机缉盗,使社会安定。时太宗李世民为秦王,巡抚北部边境,“闻而叹嗟,下书劳之,赐马一匹,帛五十段”。边境民族暴乱入境,大亮以部众少不能抗拒,单骑赴敌营,喻以祸福利害,暴乱之众感悟,相继归降。迁金州总管府司马。不久,受命安抚樊、邓。进兵击王世充兄子弘烈于襄阳,下十余城,迁安州(今湖北安陆)刺史。又使进兵广州,至九江,擒辅公柘将张善安,解猷州(今安徽芜湖境内)围,迁越州(今浙江绍兴)都督。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日:“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汝为贱隶乎!”皆遣散放还。高祖李渊甚为叹异,赐婢20人。

贞观元年(627年)转交州(今广东广州)都督,封武阳县男。召拜太府卿,出为凉州(今武威)都督,有惠政。有台使见名鹰,讽劝亮向朝廷进献,大亮以为不可。大亮密上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志;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书答日:“以卿兼资文武,志怀贞确,故委藩牧,当此重寄。比在州镇,声绩远彰,念此忠勤,无忘寤寐。使遣献鹰,遂不曲顺,论今引古,远献直言,披露腹心,非常恳到,览用嘉叹,不能便已。有臣若此,朕复何忧,宜守此诚,终始若一。”

此时突厥败亡,对各部降者,朝廷向每人赐袍一领、帛五匹,首领拜将军、中郎将,列五品官者超过百人,安置归降者于黄河南。诏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安抚各部。大亮上疏称:“河西积困夷狄.州县萧条,加以隋乱,残耗已甚。”提出停招慰,以省劳役,使边民得以从事农耕。贞观八年(634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讨吐谷浑.任何东道行军总管,与大总管李靖等出北路,涉青海,历河源,大破吐谷浑兵,俘其名王,获杂畜5万余。晋爵为公,拜右卫大将军.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兼三职,宿卫两宫。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幸洛阳。诏大亮为房玄龄副职辅助留守长安。玄龄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可任大事”。不久患病.太宗亲和药。临终,上表请罢征辽东之役。卒后,太宗恸哭,废朝三日,谥日懿,陪葬昭陵。

大亮位处显赫,恭俭自持,虽妻子未尝见有惰容。常怀念张弼救命之恩,久不能寻访到弼,后偶然遇之路途,“持弼而泣,恨相得之晚。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日:‘臣有今日之荣,张弼之力也。所有官爵请迴授。’太宗迁弼为中郎将、代州都督”。居陋狭甚,饭食起居极为朴素。“死之日,家无珠玉可含,惟有米五石、布三十端”。俸赠多给予亲戚乡党,抚养遗孤15人皆如亲生子。

参阅《旧唐书》卷62;

《新唐书》卷99

李世民

李世民(598—649年)唐高祖李渊次子,即著名的唐太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十二月生于武功别馆,“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

隋大业末年,炀帝被突厥围困于雁门,世民应募从军救援。为屯卫将军云定兴献计,解围救炀帝。李渊受命守太原,世民年18岁。高阳起义军首领魏刀儿率众攻太原,渊深人敌阵,世民率轻骑突围救渊于万众之中,后又大败敌兵。

当时天下大乱,隋将亡。世民谋图起义,“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太原起兵后,率兵攻取西河,授右领大都督,封敦煌郡公。隋将宋老生率精兵2万屯霍邑以拒唐兵.值久雨粮尽,李渊与裴寂欲退还太原,以待时机再攻。世民日:“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渊不听,世民又泣谏日:“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渊乃还攻霍邑而取胜。后率部为先锋,攻取关中,收复京师,协助其父渊建立唐朝,被授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晋封秦王。

从武德元年(618年)开始,率部先后平定陇右地方政权首领薛举、薛仁果父子、晋北刘武周、中原王世充、河北窦建德、刘黑闼,统一全国。于是“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等十有八人为学士,每更直阁下,降以温言,与之讨论经义,或夜分而罢”。后加授左右十二卫大将军、中书令。武德九年(626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世民。“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此即“玄武门”之变。当年八月,高祖李渊传位于世民。从此,世民开始亲自执政,在位2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和强盛的唐王朝。

继位后,其首先提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物外,皆由嗜欲以成其祸。”又强调“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不以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于是采取“抚民以静”的方略。提出并实施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等措施;大力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实行租庸调法,劝课农桑,兴修水利,使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发展。数年之后,即形成了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民族团结的空前盛世。

世民在位期间,在施政、用人、安边、征战等各方面的思想和方略.对后世留下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