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以两朝旧臣,甚得炀帝宠任。赐弘诗日:“晋家山吏部,魏世卢尚书,莫言先哲异,奇才并佐余。学行敦时俗,道素乃冲虚,纳言云阁上,礼仪皇运初。彝伦欣有叙,垂拱事端居。”文词赞扬。无有如弘者。大业二年(606年),晋位为上大将军,翌年,改为右光禄大夫。弘对其诸子道:“吾受非常之遇,荷恩深重。汝等子孙。宜以诚敬自立,以答恩遇之隆也。”大业六年(610年),随炀帝南巡,十一月卒于江都(今江苏江都县),时年66岁。赠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安侯,谥日宪。归葬安定。
弘荣宠当世,但车服卑俭,事上尽礼,待下以仁,纳于言而敏于行。文帝曾令其宣敕,弘至阶下,不能言,退还拜谢,云:“并忘之。”文帝道:“传语小辩,故非宰臣任也。”更加称赞其正直。炀帝朝.委任更隆。弘“性宽厚,笃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隋室旧臣。始终信任,悔吝不及,唯弘一人而已”。弘弟弼,好酒而常醉,曾醉后射杀弘驾车牛。弘还家,其妻日:“叔射杀牛矣”。弘无责怪,只答日:“作脯。”颜色自若,读书不辍。其宽厚和睦异于常人。
有文集13卷行于世,今已佚。
参阅《隋书》卷49;
《北史》卷72
皇甫诞
黄甫诞(?—604年)字玄虑,安定乌氏(今平凉市东)人。隋名臣。祖和,魏胶州刺史。父瑶,北周隋州刺史。
诞少时刚毅有识量。北周毕王引为仓曹参军。隋文帝受禅后,为兵部侍郎。在职数年后,出任鲁州(治今山东郓城)长史。开皇中(581—600年),复入为兵部、刑部二曹侍郎,任上均以才著称。迁治书侍御史,“朝臣无不肃惮”。文帝以当时百姓多流亡,令诞为河南道大使进行安置。还京后奏报实情及处理措施,文帝甚为喜悦,令判大理少卿。翌年,迁尚书右丞,再转尚书左臣。
汉王杨谅任并州总管,朝廷为其选派强干僚佐,前后任其长史、司马者,皆当时名士。文帝以诞享有较高声望,授为并州总管司马,总管府政务,均由诞酌定,杨谅甚为敬重。及炀帝即位,征谅入朝,谅听从咨议王颊之谋,起兵反炀帝。诞多次劝止,谅不听,诞流涕日:“窃料大王兵资,无敌京师者。加以君臣位定,逆顺势殊,士马虽精,难以取胜。愿王奉诏入朝,守臣子之节,必有松、乔之寿,累代之荣。如更迁延,陷身叛逆,一挂刑书,为布衣黔首不可得也。愿察区区之心,思万全之计,敢以死请。”谅怒而囚诞。
炀帝派杨素率大军来攻杨谅,谅屯兵清源抵抗。谅主簿豆卢毓将诞从狱中放出,共同谋划,关闭城门拒谅不得入。谅攻开城,诞与毓均被杀害。炀帝因诞以身殉国,嘉奖悼念,下诏日:“褒显名节,有国通规,加等饰终,抑惟令典。并州总管司马皇甫诞,性理淹通,志怀审正,效官赞务,声绩克宜。值狂悖构祸,凶威孔炽,确殉单诚,不从妖逆。虽幽系寇手,而雅志弥厉,遂潜与义徒据城抗拒。众寡不敌,奄致非命。可赠柱国,封弘义公,谥日明。”
子无逸嗣。为洧阳太守,政绩卓著,赐爵平舆侯。后历刑部侍郎,右武卫将军。
参阅《隋书》卷71;
《北史》卷70
梁彦光
梁彦光生卒年不详字修芝,安定乌氏(今平凉市东)人。
隋著名循吏。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北周荆州刺史。彦光有识见,性纯正,其父常对所亲近者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有重病,忧悴至极,感动众人。魏大统末(538年),入太学,略涉经史,行为严谨。17岁时任秘书郎。人北周。迁舍人上士,再迁为小驭下大夫,又转内史下大夫。建德中(572—577年),为御正下大夫。从平北齐之战,以功授开府、阳城县公,邑千户。北周宣帝继位,拜华州(今陕西华县)刺史,再历上大将军、御正上大夫、柱国、青州(今山东青州)刺史,进封华阳郡公。
隋文帝杨坚受禅,授岐州(今陕西岐山县)刺史,兼领岐州宫监,增邑通前2000户。任内甚有慧政,境内安宁丰饶。开皇二年(582年),文帝杨坚巡幸岐州,对其治理地方有方.赞赏不已.下诏褒奖日:“赏以劝善,义兼训物。彦光操履平直,识用凝远。布政岐下,威慧在人,廉慎之誉,闻于天下。三载之后,自当迁陟,恐其匮乏,且宜旌善。可赐粟五百斛,物三百段,御伞一枚,庶使有感朕心.日增其美。四海之内,凡日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厉。”不久,又赐钱5万缗。
数年之后,转任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刺史。其前在岐州,当地风俗颇为质朴,“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而到相州以后,仍以在岐州的方法治理。但“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隋文帝得知,竞被免职。一年后,又起用为赵州刺史,彦光向文帝请求:“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採。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文帝从其请,复任相州刺史。当地土豪奸猾闻知,莫不嗤笑。彦光到任后,“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彦光又为改造当地“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的风气,以己俸禄,招致山东大儒,每乡建学校,教授圣哲之书,并亲往学校定期查看并测试。奖励勤学守正者,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置草具。有学成而成绩优异者,举行宾贡之礼,资送财物。于是“人皆克厉,风俗大改”。滏阳人焦通,酗酒不务正业,不顾亲人,彦光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孝母之像,焦通感悟,悲伤惭愧,后改过从善。于是境内吏人感悦,诉讼不起。后卒于任内,时年60岁。赠冀、定、青、瀛四州刺史,谥日襄。
子文谦嗣。文谦弘雅有父风,文帝授仪同,拜上州刺史。炀帝继位.历转饶州刺史、鄱阳太守,治理称天下之最。再拜户部侍郎,领虎贲郎将兼检校太府、卫尉二少卿。其弟玄纵有罪,文谦受牵连配防桂林,卒。时年56岁。
参阅《隋书》卷73;
《北史》卷86
辛彦之
辛彦之(?—591年)陇西狄道(今临洮县)人,隋名臣。父辛灵辅,曾任北周渭州刺史。
彦之少孤,谨交游,博涉经史,与安定牛弘同志好学。他学问出众,受到周太祖(字文泰)器重,引为中外府礼曹,参与修订仪注。时北周方立,朝贵多武人。修订仪注,惟彦之而已。北周太祖封禅,彦之与卢辩专掌仪注,累官至少宗伯、仪同,奉命为使迎娶突厥皇后.赐马200匹,赐爵龙门县公,邑千户。再进封五原郡公,增邑千户。
581年,杨坚代周建隋,彦之被任为太常少卿,改封任城郡公.转国子祭酒,进位上开府。翌年,任礼部尚书。在任期间,与其好友、秘书监牛弘共同撰写《新礼》,闻名天下。时有吴兴人沈重,以硕学著称。隋文帝诏令彦之与沈重辩论。沈重辩不如彦之,避席谢日:“辛君所谓金城汤池,无可攻之势。”后不久,任隋州(今湖北隋州)刺史。时送礼成风,州郡官员争向朝廷进贡奇珍异宝,唯彦之“所贡皆祭祀所需”。隋文帝称赞他说:“人安得无学!彦之所贡,稽古之力也。”后迁洛州(今陕西商州)刺史,亦有慧政。彦之崇信佛教.曾在州内设浮屠二所,均高15层。
彦之精通考古学,对儒家经典研究尤深。著有《坟典》、《六官》、《祝文》、《礼要》、《五经异议》等各一部,并行于世。
开皇十一年(591年),卒于官。谥日宣。
参阅《隋书》卷75;
《北史》卷82
辛德源
辛德源生卒年不详。字孝基,陇西狄道(今临洮县)人。隋著名学者。祖穆,魏平原太守。父子馥,尚书右丞。
德源沉静好学,年14岁,即能文,及长,更博览群书,负有重名。北齐尚书仆射杨尊彦、殿中尚书辛术均为当朝名士,见德源,皆敬重其才学,共同推荐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奉朝请,后兼员外散骑侍郎,聘南梁副使。后历齐冯翊、华山二王记室。中书侍郎刘逖上表推荐德源日:“弱龄好古,晚节逾厉,枕籍六经,渔猎百氏。文章绮艳,体调清华,恭慎表于闺门,谦伪著于朋挚。实后进之辞人,当今之雅器。必能效节一官,骋足千里。”于是迁员外散骑侍郎,累迁比部郎中,复兼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南朝陈,还后授尚书考工郎中,转中书舍人。北齐灭亡后,人北周,任宣纳上士。因往相州(今河南省安阳)遇尉迟迥乱起,任为其郎中。德源坚辞,尉迥不依,遂逃亡。
隋高祖受禅,久不任用,隐居于林虑山,郁郁不得志,著《幽居赋》以自寄。德源素与武阳太守卢思道友善,时相往来。魏州刺史崔彦武奏德源暗相交结,恐其有奸计,因此被处罚从军讨南宁,年余而还。秘书监牛弘以德源才学显著,奏请使其与著作郎王邵同修国史。德源于空隙时撰写《集注春秋三传》30卷,注杨子《法言》23卷。蜀王杨秀慕其名而引为部下,奏请为府掾。后转为咨议参军。卒于官任。
有文集20卷,又撰有《政训》、《内训》各20卷。
参阅《隋书》卷58;
《北史》卷50
梁毗
梁毗(pi皮)(?—610年)字景和,安定乌氏(今平凉市东)人。隋名臣。祖越,魏泾、豫、洛三州刺史,邰阳县公。父茂,北周沧、衮二州刺史。
毗性刚直,颇有学识。北周武帝时举明经,累迁布宪下大夫。平齐之役,毗为行军总管长史,攻克并州(今山西太原)有功,升为别驾加仪同三司。宣政中(578年),封易阳县子,邑400户,迁武藏大夫。入隋晋爵为侯。开皇初(581年),为治书侍御史,迁大兴(在今陕西西安市)令、雍州赞治,主持京城事务,“直道而行,无所回避,颇失权贵心”。后终为权贵所忌,出为西宁州(今四川西昌)刺史。西宁州地为边荒,沿边酋长皆服金冠,以金多者为豪俊,因此互相争夺,干戈不息。后因诸部酋长皆送金与毗,毗置金座侧,对金恸哭道:“此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汝等以此相灭,不可胜数。今将此来,是欲杀我耶!”不纳一金,全数送还。晓以大义,众酋感悟。互相和好。在州十一年,征为散骑常侍、大理卿。执法平允,时人称赞。岁余晋位上开府。毗见左仆射杨素贵宠擅权,恐为国患,因上封事劾素,日:“臣闻臣无有作威福,臣之作威福,其害乎而家,凶乎而国。窃见左仆射、越国公素,幸遇日重,权势逾隆,缙绅之徒属其视听。忤意者严霜夏零,阿旨者膏雨冬澍,荣枯由其唇吻,废兴候其指麾。所私皆非忠谠,所进咸是亲戚,子弟布列,兼州连县。天下无事,容息异图,四海稍虞,必为祸始。夫奸臣擅命,有渐而来。王莽资之于积年,桓玄基之于易世,而卒殄汉祀,终倾晋祚。季孙专鲁,田氏篡齐,皆载典诰,非臣臆说。陛下若以素为阿衡,臣恐其心未必伊尹也。伏愿揆鉴古今,量为处置,俾洪基永固,率土幸甚。轻犯天颜,伏听斧锧。”文帝大怒,亲自诘之,毗极力大言道:“素既擅权宠,作威作福,将领之处,杀戮无道。又太子及蜀王罪废之日,百僚无不震悚,惟素扬眉奋肘,喜见容色,利国家有事以为身幸。”毗抗言謇謇,帝无以屈,素自此恩宠渐衰。
炀帝即位,迁刑部尚书,并摄御史大夫事。又劾权臣宇文述私役部兵之事,帝议免述之罪,毗固争不已,忤旨。帝命张衡代为御史大夫,毗忧愤数月而卒。帝命吏部侍郎牛弘吊之,赠缣500匹。
参阅《隋书》卷62:
《北史》卷77
赵才
赵才(546—618年)字孝才,张掖酒泉(今酒泉市)人。隋直臣。祖隗,魏乐浪太守。父寿,北周顺政太守。
才少骁武,便弓马,性粗悍,无威仪。北周为舆正上士。隋文帝杨坚受禅建隋,屡以军功迁仪同三司,太子右虞侯率。炀帝继位,转左备身骠骑,后迁右骁卫将军。炀帝以才藩邸旧臣,渐为亲信。而才亦“恪情匪懈,所在有声”。从征吐谷浑,为行军总管,率卫尉卿刘权、兵部侍郎明雅等出合河道,与敌相遇,进击破敌,以功晋位金紫光禄大夫。在辽东战役中,率部出碣石道,军还后授左侯卫将军,迁右侯卫将军。此时炀帝每有巡行外出,“才恒为斥候,肃遇奸非,无所回避。在途遇公卿妻子有违禁者,才辄丑言大骂,多所援及。时人虽患其不逊,然才守正,无如之何”。大业十年(614年),炀帝巡幸汾阳宫,以才为东都留守。大业十二年(616年),炀帝在洛阳,将巡往江都。才见国内动荡不安,恐政权不稳,自以为深负国恩,不忍坐看国家败亡,恳切谏炀帝日:“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愿陛下还京师,安兆庶,臣虽愚蔽,敢以死请。”炀帝大怒,将才关押十余日始放出。炀帝巡行江都,复使才随行。此时江都粮尽,将士离心,内史侍郎虞世基、秘书监袁充等均劝炀帝前往丹阳。炀帝与大臣商议,才极力主张回京,世基等坚持去丹阳,炀帝默而不言,才与世基相互愤恨而出。
宇文化及谋杀炀帝时,才在北苑,化及遣席德方矫诏追才。才闻诏而出,被执送化及处。化及对才日:“今日之事,只得如此,幸勿为怀。”才默然不答,几为化及所杀。后“以本官从事,郁郁不得志”。后行至聊城,患疾。不久,字文化及为窦建德攻破,才被俘,更为忿愤,数日而卒,时年73岁。
参阅《隋书》卷65;
《北史》卷78
王仁恭
王仁恭(558—617年)字元实。天水上邦(今天水市)人。隋名将。祖建,北周凤州刺史。父猛,鄯州刺史。